问题

白银连环奸杀案罪犯被执行死刑,该案件对后世的意义是什么?

回答
白银连环奸杀案,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无法磨灭的阴影,它一度让无数家庭陷入恐惧,也让整个社会为之颤栗。当罪犯被绳之以法,执行死刑的那一刻,很多人长舒一口气,认为正义终于得到了伸张。但从更深远的视角去看,这起案件对后世的影响,远不止于一个恶徒的终结。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社会深层的脆弱,也迫使我们去反思和改变。

一、对公众心理的冲击与反思:打破了“不可能”的迷思

在白银案发生之前,很多人对于如此密集、如此残忍的犯罪活动难以置信。在人们的认知里,似乎这种如同电影情节般、跨越近二十年的连环杀戮,只存在于虚构的故事里。白银案的出现,狠狠地打破了这种“不可能”的迷思。它真实地摆在了所有人面前,让大家意识到,危险可能就潜伏在身边,而罪恶的根源,有时是如此复杂和难以捉摸。

这种冲击带来的首先是 普遍的恐惧感和不安全感。当罪犯在长达17年的时间里,如同幽灵般穿梭于城市的大街小巷,犯下如此令人发指的罪行,却一直逍遥法外,这种“看不见的威胁”无疑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在当时信息传播相对不发达的情况下,流言蜚语的传播更是加剧了这种不安。

但更重要的是,这起案件引发了深刻的 社会反思。为什么一个罪犯能在这么长的时间里逃脱制裁?这暴露了当时刑事侦查技术、信息共享机制以及社会治安管理方面的不足。公众开始审视,我们是否足够重视那些细微的犯罪迹象?我们的社会是否真正构建起了一个能够及时发现和制止潜在危险的屏障?

二、侦查技术的进步与推动:科技是打破僵局的关键

白银案之所以在沉寂多年后得以侦破,关键在于DNA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在案件侦破过程中,警方的技术手段从最初的传统痕迹物证侦查,逐渐升级到运用DNA比对技术。正是通过对当年遗留的生物样本进行重新鉴定和大规模的数据库比对,才最终锁定了罪犯。

因此,白银案对后世最直接的意义体现在 对刑事侦查技术的巨大推动作用。

DNA技术的普及与重要性提升:此案的告破,极大地提升了DNA技术在刑事案件侦破中的地位和应用范围。它证明了即使是陈年旧案,只要有足够的证据和先进的技术手段,也并非没有侦破的可能。这促使了各国政府和执法机构加大对DNA数据库建设、技术研发和人员培训的投入。DNA不仅成为“破案神器”,更成为遏制犯罪、维护社会安全的重要科技支撑。
信息整合与共享的重要性凸显:案件的侦破也提示了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信息整合与共享的必要性。如果当年能够建立起更高效的信息共享平台,或许能够更早地发现罪犯的踪迹。这促使了公安系统内部以及跨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和数据互联互通的加强。
痕迹物证的重视与规范化:虽然最终是DNA技术破案,但案件初期对现场痕迹物证的细致勘查和保存,也为后续的DNA鉴定奠定了基础。这提醒着执法人员,任何细微的物证都可能成为破案的关键,需要更科学、更规范地进行收集、保存和分析。

三、社会治安管理的反思与改进:从被动到主动

白银案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未能侦破,也暴露了当时社会治安管理上的一些被动性。罪犯能够在一个城市里如此“活跃”却不被察觉,说明在社区治安防控、情报收集、重点人群监控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短板。

社区警务与治安防控模式的优化:案件促使各地公安机关更加重视社区警务的建设,提升基层民警的敏锐度和责任感,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到治安维护中来,构建群防群治的社会治安网络。加强对可疑人员的排查和管控,也成为了治安工作的重点。
预警机制与风险评估的建立:虽然很难完全预测犯罪,但案件的发生让人们认识到建立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的重要性。在一些特定领域或针对某些潜在风险人群,更需要有系统性的排查和干预措施。
社会心理疏导与关怀的必要性:连环犯罪往往与复杂的心理因素有关。白银案也间接促使社会开始关注犯罪者及其成长环境中的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思考如何通过心理疏导和早期干预来预防潜在的犯罪行为。虽然这并不能直接解决所有问题,但它提示了从根源上解决犯罪的可能性。

四、法律体系与司法实践的借鉴:经验与教训并存

对于法律体系和司法实践而言,白银案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

证据规则的巩固与完善:案件的侦破过程,特别是如何利用新技术锁定证据,为完善我国的证据收集、固定和审查规则提供了实践案例。如何确保技术证据的合法性、真实性和可靠性,一直是司法实践中的重要课题。
死刑政策的讨论与社会共识:作为一起极端恶劣的案件,罪犯的最终被执行死刑,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公众对正义的朴素期待。但同时,它也引发了关于死刑存废的更广泛的社会讨论,让人们更深入地思考刑罚的目的、效果以及人道主义等问题。虽然我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死刑作为一项严厉的刑罚,但此类案件的发生,无疑也促使司法部门更加审慎地对待死刑案件的审理和执行。
未成年人保护与犯罪预防的长期议题:虽然罪犯在案件中是成年人,但回顾许多连环犯罪的案例,其背后往往与童年时期的创伤、家庭教育的缺失等因素有关。白银案的发生,也间接提醒着社会,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关注其成长环境,是预防未来犯罪的重要长远之策。

五、文化与心理层面的影响:警醒与记忆

白银案不仅仅是一起刑事案件,它也深深地烙印在了中国当代社会的集体记忆中。

对社会叙事的塑造:这起案件改变了许多人对安全的认知,也成为社会治安讨论中的一个典型案例。它影响了媒体对犯罪新闻的报道方式,也间接塑造了公众对犯罪的理解和反应模式。
对社会信任度的考验:在案件发生和侦破过程中,公众对执法部门的信任度曾经历过考验。最终的侦破,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这种信任,但案件本身所暴露的长时间的“失灵”,也让人们对社会运行的效率和可靠性有了更审慎的思考。
警示后人,铭记教训:白银案的最终告破,是对受害者家属的慰藉,也是对社会公众的交代。但它的意义绝不仅仅止于“告破”二字。它是一次沉重的警醒,提醒我们社会的安全并非理所当然,需要持续的努力和改进。它要求我们不断学习新的技术,优化管理,关注细节,更要从人性、社会结构等多方面去理解和预防犯罪。

总而言之,白银连环奸杀案的罪犯被执行死刑,绝非故事的终结。它是一个时代的印记,一个深刻的教训,更是一个推动社会进步的催化剂。它让我们看到技术的力量,管理的重要性,也让我们反思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责任。这起案件的意义,在于它迫使我们直面黑暗,然后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学习如何在未来构建一个更安全、更公正的社会。它留下的,是挥之不去的阴影,更是促人警醒的深远启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文章比较长,因为对这个案子我一直想得蛮多,所以写的也比较多,逝者已矣,生者当如斯,高承勇死了,这对于受害人家属来说是唯一的告慰,其实有关于此案的意义我想过很多,其中2001年那位幸存女士,让我记忆犹新。

当时她夜归回家遭到高承勇,但警觉的感觉到了自己遭到尾随,于是及时迅速锁门、打电话报警,导致高承勇没有溜门成功。

哪怕是她打电话的时候,高承勇都还在窗外转悠,不时冲她微笑,这透露着一个连环杀手对于已选猎物的依依不舍、最后的留恋和欣赏。

想一想:

高承勇是不是和上楼的警察、幸存者的男友下楼时插肩而过呢?

有多少人能够有这种自我保护意识呢?

这都是我们值得思考的。


在我看来,最大意义的有两个:

1·“任何人都可能是连环杀手”

高家是个什么样的家族?


高氏据查是源于山东,祖上因为戍边迁到了甘肃青城,清朝的时候高氏第九世先祖高秉信发起修建高氏祠堂,高氏祠堂的匾额是一个姓高的族人所题:


经历过时代巨变,高家祠堂一度成为供销社的仓库,文革之后重新修葺开放,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青城镇最重要的人文景点。


可以说,在高承勇落网之前,高氏祠堂是令青城镇所有高姓子孙自豪的地方。


说来有点违和,高氏祠堂的墙上写有高氏一族的家训,其第一句话是这样的:


我高姓子孙要善己也要善人,要善家也要善国,力争做一个德行兼备的人。


总的来说,高家蒙光帝御赐牌匾,祖上出过七名文武进士,这是一个强调大忠大义大孝的宗族。


而高承勇,是高氏第十八世子孙,按道理,从小受到良好家教熏陶的他不说非得成为祖上让子孙自豪那样的人物,也应像当地其他高氏子弟一般做个守德之人。


在高氏祠堂管委会主任、现任高氏一族族长高老先生看来,高承勇现在却令他很尴尬。


面对许多刨根问底的记者,高老先生无法解释笃信“孝悌礼义” 的高氏宗族里为什么会出这种人,他只好说: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高氏家族传了250 年,如今出了个高承勇,是个耻辱,他的行为令宗族蒙羞”。


高承勇是平时是个什么样的人?


·陌生人眼里的实在人


一位当年在胜利街货场当过站工的姓梁的出租车司机曾向媒体表示:


“当时,高承勇身材微胖,穿一条黄军裤,腰系一条发红的牛皮带,头戴现在娃娃们军训时戴的那种帽子,破破烂烂的,但是性格很好,见了人就会嘿嘿地笑,不怎么说话。在大伙印象中,他是一个实在人,谁能想到他是杀人凶手呢。”


梁师傅说,在2003年到2005 年左右,他又见过高承勇一次,当时高承勇说自己也曾买了一辆车跑出租,但是干了大概一年左右他觉得不挣钱就卖掉了,然后又开始打散工,那次见面之后,梁师傅的人生与高承勇再无交集。


·童年玩伴眼里的老实人


张志武是高承勇从小的朋友,在他眼里高承勇一直是个“稳当人”,要不是网上有警方抓捕他的照片,张志武怎么都不敢相信是高承勇犯了案。


2016年五一期间,高承勇和妻子曾经回家一次, 张志武还特意留夫妻俩吃了顿饭。


他记得很清楚, 那天妻子做了臊子面,高承勇很高兴,吃得满头大汗。


·妻子眼里的称职丈夫


与高承勇一家同住一个单元楼的邻居孙阿姨说到,她经常和高承勇的老婆顾仪聊天。


“小顾(顾仪) 的弟弟几乎每天都带着儿子来这里吃饭,一天三顿。 他们租的房子是一室一厅,38平方米,月租 400 多元。听小顾说,好像是小顾的弟弟负担房租。小顾的妈妈在附近种菜,也经常给他家送菜,他们两口子关系挺好的,小顾还常夸她老公,说在外面干活很辛苦,很顾家。”


孙阿姨还说她曾经和顾仪聊起过2000年棉纺厂家属院里发生的那起强奸杀人案:


“我说白银以前有个杀人狂,这些年再没见杀人,小顾说,那个‘坏怂’可能是冬天伪装起来出来害人”。


让顾仪想不到的是,她所说的那个“坏怂”, 就是她的丈夫高承勇,以至于高承勇落网后,顾仪曾哭得死去活来,说不想活了。


·同村人眼里的教子楷模

高的两个儿子先后考上大学,这在高家人眼里本就是非常值得肯定和骄傲的事情,甚至高承勇老屋隔壁的邻居都觉得脸上很有光彩,,而高承勇的大儿子读完本科后又攻读了研究生,如今在一家科研单位就职 ,二儿子本科毕业也找了个很有面的工作。

这样的子女,让同村里很多人都羡慕高承勇,说他会教育孩子,甚至一些村民都以他为教育孩子的榜样,每当孩子闯了祸,就找他借鉴经验。

看看吧,好父亲、老实人、顾家丈夫、实在人······什么好话高都占了。

奇怪吗?


不奇怪。


和多数连环杀手一样,高承勇有他自己不为人知的面具


时代广场绞杀者理查德·科廷厄姆被捕时带着一副眼镜,打着整洁的领带结,胡子也刮得很干净,是个提着公文包的高端技术员


罗斯托屠夫安德烈·齐卡提洛曾经当过大学老师,发表了很多好评如潮的政治论文


小丑杀手约翰·盖恩,是个在社区颇受人爱戴的百万富翁


泰德·邦迪,风度翩翩、能言善道的绅士,还在法学院深造过


虐杀12名女子的克里斯托弗·怀尔德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业余赛车手,同时拥有两家大型建筑公司,慈善捐款数目无法计数


野牛比尔原型之一的加利·海德里克堪称是个投资大亨,商学奇才,然而家产无数的他专门在费城买豪宅当地窖装受害者尸体

作案17起,奸杀11人的微笑杀手赵志红为人处事彬彬有礼,时刻面带微笑,眉弯成月。



这些人当中的大多数都不是像精神病杀手理查德·蔡斯一般胡子邋遢、满身沾血,他们和一般人看起来没什么区别,甚至比一般人还要有气质、注意形象。


不信?

看看这些人的外在:




他们的外形,太容易让自己隐藏在人群中了。


哪怕你遇到他们,也不会把他们和变态两个字联系起来,甚至莫名感觉有点小帅。

而我们生活中的多数人,其实都是如同梁师傅一般的人。


我们从高承勇旁边走过,也完全想不到他就是制造白银市一度恐慌的罪魁祸首


他就是彻底的陌生人,偶尔瞥见一眼,他会友好的对你打招呼,或者友善的笑一笑。


可怕的是就在我们没有感知到他的时候,或许高承勇们已经调动了所有感官对你仔细品味过、选择过,并以你为目标开始掉头跟在你身后的拐角处了。


我们可能在地铁站和他们擦肩而过,也可能是图书馆、咖啡厅···或者任何地方。


因此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护好自己和自己想要保护的人,就像2001年那位幸存女士一样,保持应该有的警觉总没错。


2·凸显了刑事技术的重要性

白银案迟迟未破,和当时刑事技术的落后脱不了关系,当时高承勇并不是没有留下证据,他留下了足够多的证据,但警方碍于刑事技术的局限性无法很好的利用这些物证。


回顾一下本案破案的关键:


高承勇的一位远房堂叔因为行贿被抓,按照相关规定,警察通过采血获得了远房堂叔的DNA信息,并将它录入犯罪人DNA数据库中,随后,警察又通过比对,发现犯下连环杀人案的凶手与这名行贿者属于同一宗族。


经过“这一滴血”的提示,警察在这个家族中全面排查所有男性成员的DNA及指纹,最终把隐藏了28年的凶手揪了出来:

科普一下这个Y-DNA染色体检验技术,首先得知道【人类染色体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你长得像你三叔四伯blabla,这都是遗传信息在起作用,而人类染色体总共有23对(46条染色单体),其中的22对被称为【常染色体】,剩下的1对染色体为【性染色体】


——也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

其中这个【Y染色体】只会存在于男性体内,它遵循非常严格的【父系遗传原理】:

——儿子的Y染色体只能来源于父亲。


同时,Y染色体在遗传过程中,染色体主干有95%以上的部分不会发生基因重组


正因如此,一个家族中的男性,通过遗传获得的Y染色体都和老祖宗十分接近

换句话说,祖宗十八代,一脉相承,每个姓氏都有Y染色体的特异性标志,就像【条形码】一般。


Y- DNA检测,正是根据这个原理,分析出不同家族的Y染色体差异,并把全国一个个地区、一个个姓氏的亲缘关系进行整理、归类,如果“一锅汤里(某家族)出现了一颗老鼠屎(犯罪人)”,只要根据基因数据库查出是哪个地区、哪个家族,那么“老鼠屎”就可以被抓出来了。


刑事技术的重要性,在本案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也是使悬案变得真相大白的关键。。


再看看我在以前的回答里提到过另外两起非常经典的悬案破案过程:


1·女厕奸杀案

2003年6月21日,台湾A市区某小学老师在学校厕所内遇害,死于失血性休克,且有预谋强奸的痕迹。


警方对现场进行了调查,仅在死者大腿内侧采获凶手的精液物证,但比对无果,此案成为悬案,一时搁置。


12年后的2015年,B市警方破获一起入室强奸杀人案, 将犯罪人周某(化名)DNA样本送比对, 竟意外发现与当年A市学校厕所命案吻合,而周某犯案时才14岁,没有前科,因为是交换生,当时没有在学校师生的调查范围中, 当年的DNA比对才会遗漏此人。


2·女童失踪案

1998年2月,河南周口某村发生一起幼女失踪案,失踪者是一名九岁的小女孩(李某),警方对村庄和附近进行了摸查,但没有人看到过李某,此案一度成为悬案,警方把案件性质归结到了拐卖这个方向,案件一直没有取得任何进展。

但是在十一年后的2009年8月某日,河南省周口市公安局指挥中心接到一个急促的报警,当年案件李某的母亲罗某声称找到了失踪女儿的线索:

——村中的谷某在早上清理仓房时,无意中将李某的遗物(上衣等)扔掉,这正好被罗某看到。

经过她仔细辨认,这件上衣正是11年前女儿失踪时所穿的衣服,当年的悬案一下有了重大线索。

随后,地方公安局民警立刻携带警犬协助破案

——他们利用警犬以失踪者的上衣等气味进行追踪搜索,最终追到谷家的一个隐蔽处,警方判断这个地方十分可疑,经过挖掘,警方在此处找到了一堆已经腐化的白骨。

最后,警方把将目标锁定在谷某身上。

谷某说那个时候(代指失踪时间),她的儿子孙小三(化名)就移居到内蒙古某县的农场,到现在也没见回来。

警方立刻联系内蒙警方对嫌疑人进行抓捕,通过调查,孙小三已经改了名,但还在内蒙古,于是不到一周警方就将其抓获。


案件的事实是:

李某失踪当日,李某家里的小鸡跑到了孙小三家中,当李某去他家捉鸡时,孙小三的父母在外地打工,只有他一人在家,便欲图不轨,李某拼命叫喊挣扎,孙小三害怕事情败露,就掐住李某的脖子,将李某杀死后将尸体掩埋在自家院子里。

就这样,一起三无案件(无头无尸无目击证人)的案件告破。


看出来了吗?

一般来说,悬案具有两个基本特点

——犯罪人都会留下一些物证,并不可谓「高明」

——犯罪者在实施犯罪时可能会因为一些运气的成分脱罪


破解悬案的思路也正是抓住这两点:

——对已有物证要结合先进的刑事侦查技术紧追猛打,不能因为时间太长而放弃调查

——破解悬案也会出现运气的辅助,这是对于艰苦破案者的回馈


这也再次说明了:

刑事侦查技术,是防止系列杀人案蔓延的重点,也是破获一些过去因为技术不到位而未破案件的关键,按照我老师的话来说就是:

白银案让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了刑侦技术发展的必须性。


小结:

说那么多还是要简单总结一下,本案能够启示后人的,主要是两点:

——提醒了所有人要有必要的自我保护意识

——让公安队伍内的工作者更加清楚的认识到了现代刑事侦查技术的重要性,破获疑难案件时采证应该仔细面对长期未破的案件不应该放弃,而应该结合先进的刑事侦查技术加以查破


就像高承勇租住的棉纺厂家属院一样,普通人的生活总是很慢,也很静。


案件发生了,大家惊惶一阵,热议一阵,但总要开始新的生活,终究谁也不忍心去揭露那份潜藏的罪恶与忧伤。


作为一个犯罪心理学习者,我由衷的希望所有人可以多一份保护自己的意识,不要高估了人性。


站在向阳的地方,更能看清这世间的种种罪恶。



附·相关阅读推荐:

Moriarty K:自救指南——〝我要是遇到连环杀手应该怎么办?〞

有那种曾经十几年未破的悬案后来被侦破的吗?


附·本文(一)部分资料来源

  • 张振华:《白银往事·寻访 消失的凶手》


更多国内大案和分析: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