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大多数人没有进化出「学习时产生快感」,而是「游戏时产生快感」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类行为动机的根本,也与我们漫长的进化史息息相关。简单来说,与其说我们“没进化出”学习的快感,不如说自然选择塑造了我们对某些活动(比如游戏)更直接、更强烈的奖赏机制,而学习的快感则更为复杂、间接,并且常常需要更高的认知投入。

咱们一点一点掰扯清楚。

1. 进化,本质是生存和繁殖的优化器

别忘了,进化是个冷酷无情的“算法”,它的唯一目标是让基因能够顺利传递下去。任何能够提高生存率、吸引配偶、成功繁衍后代的特质,都会在漫长的岁月中被筛选、强化。

那么,在原始社会,什么样的人更容易活下来并把孩子养大?

获取食物的技巧: 知道哪里有可食用的植物,怎么追踪猎物,怎么制造工具。这些是直接关系到温饱甚至生死的技能。
社交能力: 懂得合作打猎、分享资源、识别危险信号、建立联盟,以及吸引异性。群体合作能提高生存率,良好的社会关系也能带来资源和安全。
对危险的警觉: 快速辨别捕食者、有毒的动植物、恶劣的天气等,并迅速做出反应。
运动能力: 奔跑、攀爬、投掷等,直接关系到逃生和捕食。

这些能力,很多都可以用“游戏”的范畴来理解:

狩猎模拟: 孩童时期的追逐打闹,模仿捕食者和猎物的行为,实际上是在练习狩猎所需的反应速度、策略和体能。这是一种高度进化的“游戏”,直接关联到生存。
社交游戏: 集体游戏,学习规则、合作、竞争、领导力,这些都是未来在群体中生存和繁衍必备的技能。懂得“玩”得好的人,更容易融入群体,获得资源和支持。
策略与解决问题: 很多游戏,即使是现代的,也包含了复杂的策略、资源管理和问题解决。这些能力在原始社会同样重要,比如如何规划一次长途迁徙,如何分配有限的食物。

所以,你会发现,那些“游戏化”的活动,往往包含了学习新技能、练习旧技能、以及社会互动这些能够直接提升生存和繁殖能力的元素。大脑对这些活动释放多巴胺,是一种非常高效的“鼓励机制”。

2. 学习的快感:为什么它似乎“弱爆了”?

对比一下学习新东西的过程,尤其是那些抽象的、非直接生存相关的知识,比如历史、高等数学、哲学。

延迟满足: 学习的效果往往不是即时的。你可能要花很多时间去理解一个概念,才能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将其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上,甚至可能永远都用不到。这种“延迟满足”的信号,对于追求即时反馈的生物体来说,吸引力就没那么大。
认知负荷: 学习新知识,尤其是复杂的知识,需要消耗大量的脑力资源,会感到疲惫、枯燥,甚至焦虑。大脑天然地会规避高消耗低回报的活动。
奖励机制的不确定性: 即使你努力学习,也未必能立刻获得“成功”的体验,比如考试得高分、被认可等等。这些不确定性会削弱学习带来的内在动力。
“有用性”门槛: 我们的大脑在“有用性”方面有着很强的判断力。如果一个东西看起来遥不可及,或者与当下生存目标无关,大脑就会觉得“不值得投入太多精力”。

相比之下,游戏提供的“快感”是直接且即时的:

明确的目标和规则: 游戏有清晰的目标,比如通关、升级、得分,这让大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以及离成功还有多远。
即时反馈: 你做出一个正确的操作,屏幕上立刻就会有反馈(分数增加、升级提示、视觉特效),大脑会立刻释放多巴胺,产生愉悦感。
可控的挑战: 游戏通常会提供一个恰到好处的挑战难度,既不会太简单让你觉得无聊,也不会太难让你感到挫败,这种“心流”状态能带来极大的沉浸感和满足感。
克服困难的成就感: 游戏中的胜利,往往是克服了重重障碍的结果,这种成就感非常直接和强烈。

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原始人学习如何制作更锋利的石矛,成功了,他能立刻捕到更多的猎物,吃到饱,甚至保护自己和家人,这种回报是立竿见影的。而如果他学习某个遥远的星象规律,即使这个规律可能对更长远的农业有益,但这种联系是模糊的、间接的,大脑很难从中立即获得强烈的奖赏信号。

3. 大脑奖赏系统的演化:偏爱即时、明确的信号

我们的大脑,尤其是那个古老的部分(边缘系统),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留着对原始生存环境的适应。它更擅长处理那些能够立即带来好处(或避免坏处)的信号。

多巴胺的“惊喜”信号: 多巴胺不仅仅是快乐的化学物质,它更像是大脑的“预期”信号。当我们预期会获得回报,而实际获得的超出了预期时,大脑会释放多巴胺,从而加强这种行为。游戏的设计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不断提供新的挑战和惊喜,从而持续“喂养”多巴胺系统。
学习的奖赏是“二次加工”的: 学习的“回报”往往需要经过更高级的认知加工才能体现。比如,你学到了一个科学原理,这个原理可能帮助你理解世界运行的规律,带来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但这种满足感,通常是在你已经理解了原理之后,经过思考和内化,才慢慢产生的,它不如游戏里打怪升级那一瞬间的直接和强烈。

4. 现代社会的挑战:学习的“游戏化”成为一种策略

正因为我们的大脑天生更“拥抱”游戏化的即时反馈,所以现代教育和知识传播者也在不断尝试将学习“游戏化”。比如:

积分、徽章、排行榜: 引入游戏中的竞争和奖励机制。
闯关模式: 将知识点设计成一个个小关卡,完成一关解锁下一关。
故事化叙事: 将枯燥的知识融入引人入胜的故事中。
互动体验: 通过模拟器、实验等方式,让学习过程更具参与感。

这些努力都是为了试图绕过大脑对“学习”本身的天然“高门槛”,而是利用它对“游戏”的偏好,间接地激发学习的动力。

总结一下:

与其说我们“没进化出”学习的快感,不如说自然选择更倾向于强化那些能够带来更直接、更即时、更明确生存和繁殖优势的活动。游戏,由于其内在的机制(明确目标、即时反馈、可控挑战、克服困难),恰好与我们大脑的奖赏系统高度契合,能够轻易地触发多巴胺,带来强烈的愉悦和动力。学习,尤其是那些抽象和长期的学习,其回报往往是间接的、延迟的,需要克服更高的认知阻力,因此难以直接获得类似游戏的强烈快感。我们的大脑是为了在资源有限的原始环境中最大化生存效率而演化的,而游戏恰好提供了一个“模拟演练场”,让我们在安全的环境中练习那些对生存至关重要的能力,并从中获得“奖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玩魂系游戏一直死的玩家没有多少快感,直到你成功过关斩杀。

懂了没?正因为大多数人都是学渣,所以学习那些应试内容没有快感,直到你金榜题名……但如此长期的延迟满足,早已经击碎了太多人的耐心,正如多少人在魂系游戏流行期间玩两下就劝退,甚至干脆就云了。

而现实中的风灵月影可太难了。

user avatar

已经进化出来了啊,游戏利用的正是“学习时让人产生快感”的力量!!

游戏最重要的就是奖励驱动,这些奖励带来精神和情感上的高度满足,仔细观察电子游戏,我们会发现,每一个奖励都是被精心设计的,矛头直指我们的“奖励系统”,而这里也正是我们学习的动力源泉!游戏、学习在本质上是一样的,甚至可以说,如果教育从业者有游戏设计者的那份用心和钻研,学习也会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让人上瘾的事情!

首先,从进化论角度回顾下耳熟能详的“奖励”系统(多巴胺系统):

小白鼠实验:
30多年前,心理学家奥尔兹通过实验发现“奖励中枢”,他将电击装置植入老鼠的“奖励”中枢,设计了一个控制开关,并教会老鼠使用,老鼠会喜欢上原本让其深恶痛绝的电击,并近乎疯狂地电击自己,直至精疲力尽,但一醒来,就又去点击开关。奥尔兹为了进一步搞清老鼠对这种刺激的迷恋程度,特意在老鼠和开关之间摆上一个通有很强电流的铁板,但老鼠竟不顾脚掌烧焦及触电的痛苦,拼命穿过铁板,扑向那个能给它带来电击刺激的开关,直至手脚被严重烫伤无法爬行。

“奖励”系统本质:进化论专注执行力。“奖励”系统是人类最原始的动力系统,它促使我们通过行动追逐“想要的”、“渴望的”东西。当我们发现甚至想起“我想要”、“我喜欢”的东西(或本能决定,或长期以来形成的),就会刺激“奖励”系统分泌多巴胺,多巴胺会劫持我们的注意力,让“奖励”在那刻极其重要,让我们更加“想要”、“渴望”并开始“搜寻”奖励。

“奖励”系统首要任务是让我们追求快乐,而不是让我们感到快乐。这符合进化论原则。如果只是因为过程艰难痛苦就停止追求“渴望”,物种早就灭亡,毕竟大部分“渴望”是基本需求,进化论根本不管你是否快乐,只是利用“快乐的承诺”让我们为有用的“需求”奔波。

“奖励”系统把戏:被“愚弄”的幸福。在追求快乐的时候,大脑并不可靠,它完全依据进化论本能行事,但现代社会与以往的进化环境天差地别,“奖励”中枢极易被现代社会无处不在的诱惑(自以为的快乐)刺激,并驱使我们不停的追逐所谓的“幸福渴望”。比如,过去物质匮乏,食物刺激分泌多巴胺是一种进化优势,然而现在物质丰富,如果完全依据大脑的本能行事,肯定会暴饮暴食,而肥胖确实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病。


“奖励系统”让我们在漫长的进化中取得关键优势,也会在未来继续发挥它的关键作用,但不可否认,“奖励系统”并非完美无瑕,正是这给游戏设计者提供了可乘之机!游戏设计者通过收集大量的用户资料,针对性设计出大量的游戏策略,精准攻击多巴胺系统,诱导多巴胺分泌,让我们就如同小白鼠一样,对游戏欲罢不能!


1、进度条和经验值,这利用了“进步动机”。不仅是游戏,学习也是如此,当我们看到事情或目标正朝着成功的方向稳步迈进,努力就有收获,我们就越能坚持,越能保证事情的完整性和参与度;

2、随机爆装备,这利用了不确定性。一是概率上的不确定性,行为心理学实验表明,对于同样数量的奖励物,随机出现的奖励能够诱发最高的效率和动机;二是奖励物的不确定性,给人以极大的期待,因为大脑并不会直觉概率,所以可能的“极品装备”让人充满期待;

3、即时反馈和即时奖励。很多时候,我们难以坚持长期目标,不是因为困难,而是因为看不到细微的进步,游戏在这方面则极为突出,它将长期目标切割为一个个的短期目标,并能在目标完成后给予即时的反馈和奖励,比如升级就会解锁更多技能,装备会更加绚丽,宠物会更加具备视觉冲击力,清晰地展示了每一个进步,让我们产生不断成长的错觉,遥不可及的目标似乎唾手可得;

4、影响力和地位。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将人性凝结为两个基本元素:优越+社会性。学校是追求影响力和地位的一个竞技场,残酷的成绩排名让影响力一目了然,所以越是成绩好的学生越不觉得累,越喜爱学习,游戏也正是利用这一点,多少人刚开始游戏纯粹是娱乐性质的,后来为了保持游戏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投入时间、精力,甚至是金钱!

5、社会性需求,人际交互。互联网时代,这一点已经不用赘述了,游戏只不过抓住并放大了这一点,很多游戏单机玩其实也就那么回事,但一旦涉及到组团、开黑、有妹子,那还说啥,开搞吧!!

所以,游戏吸引力之所以这么强,除了游戏本身的因素,还因其利用了奖励系统的偏好!探索为何“游戏时产生快感”,能够给“学习时产生快感”指明方向!

游戏中隐藏着人性的闪光点和潜力,爱游戏的人都是潜在的学霸,认清这一点,我们就能理性看待游戏上瘾,从自我对抗逐步走向自我接纳!事实上,小说中也蕴含着人性的闪光点,通过简单的思维转换,能够让我们直面小说、游戏上瘾等恶习,坦然面对过去的失败,欣然开启自我接纳过程!参见回答:

哪些思维方式是你刻意训练过的? - 高太爷的回答

——————————

公众号搜「高太爷」,像心理学家一样思考!

user avatar

数学是很多人在学习过程中的梦魇,之前有一个有趣研究,

发现当招募的被试们即将开始数学题目的解答时,他们大脑中与本能威胁性相联系的区域出现了明显的激活,并且他们大脑里与痛苦相关的区域也产生了激活。

另外很有趣的一点是,事实上并不是数学带来了不快或者痛苦,实验检测的是被试们即将开始做数学题时的数据,所以在测量大脑时,他们还并没有开始解题,而单纯只是即将参与数学的感受就让他们感到痛苦不堪。

而当我们真正开始去做不喜欢的事情后,这种神经上的不适很快就会消失。

如果联系我们自己的生活学习的话估计我们每个人都会感同身受,这个实验很简单地说明了拖延的隐含原理,就是当我们将要参与我们讨厌的事情时,我们的大脑会告诉我们它非常的痛苦,让我们产生抵触的情绪,不愿意做。

再结合其他答主提到的大脑奖赏机制,就很容易理解了。学习的过程往往非常漫长,在学习的过程中,直到获得学习成果(比如解题成功,考试高分,老师家长表扬)时才会得到奖赏,其余时间大部分都是在与自己本能的抵触和痛苦做斗争(当然,不排除少数以学习为乐趣的)。

很显然,在进入游戏,甚至是打开电脑的那一刻,我们的大脑已经开始想象在游戏中厮杀提升的快感了,奖励来的快很多,并且很少会真正给人打来痛苦,因为游戏内的各种内容都是为了激发大脑奖励机制设计的。

行为经济学就深入研究过这个话题,

比如现在获得50块与10年后拿500块,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现在立即获得50块,因为人类更喜欢即使的快感。用这个概念结合到学习和游戏中去就很明显了,学习是长远的奖励(并且很多人还不一定能学成获得未来的奖励),而游戏是尽在咫尺的快乐。

如果真要对比的话,应该用那些对自己学科异常感兴趣的人来对比,对他们来说,研究自己热爱的学科,比如生物,化学,物理,历史,艺术等等,带来的快感与游戏是相似的,甚至更强。另外,对于很多游戏白痴来说,我们觉得有趣的游戏,给他们带来的痛苦说不定比学习还大。

用我个人常听到的话描述,就是

“我搞不懂整天这样打打杀杀,有什么好玩。”

“我不理解这样整天被怪物打死,还有什么乐趣。”(参考黑魂,茶杯头这些受苦游戏,算得上是游戏里的长效奖励了,玩家会爱上被sm的快感)

设想一下,如果游戏变为主课程,我们学习的会是如何补刀么?并不会,可能学习的是如何编程,如何设计游戏架构等等,这时,想必大部分人的大脑也会激活痛苦区域。

所以,学习,无论是什么领域,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是“痛苦”的,而游戏则一般都是“快乐”的。


Lyons, I. M., & Beilock, S. L. (2012). When math hurts: math anxiety predicts pain network activation in anticipation of doing math.PloS one,7(10), e48076.

user avatar

因为学习的科目是被社会要求好的,不管你喜不喜欢,擅不擅长都得学,还要在特定的时间学特定的知识,完成特定的作业。

而游戏,不好玩的游戏早就被抛在脑后了,玩腻了不想玩了也随时可以停。只有那些内容、玩法刚好对眼下自己胃口的,才会被反复玩。

所以题目里用一般性的学习和最好玩的游戏作比较,相当不公平。

user avatar

游戏就是一种具体的学习,比如原始小孩子打打闹闹,面对真实打斗就更有经验。小猫扑大猫尾巴就是计算距离动作,扑老鼠的学习。

现在的学习内容太抽象了大脑没进化到位。

文字和语言的信息传递效率低,图片、视频、真实演示、手把手操作,效率依次递增。我们的学校没有那么高级的条件,甚至有些东西比如高等数学,是难以具象化的,相对的幼儿园小朋友加减苹果搭积木就容易领会,只是在那强制背诵加法就不得要领。

学习就是人的天性。只是限于知识的丰富和物质的匮乏现在的学习方法已经赶不上学习内容了,让大脑不得要领开始摆烂。而电子游戏厂商只要爽爽乐与现实知识脱节了。但如果你玩一些考究的游戏能得到许多现实知识,这就是本质的学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类行为动机的根本,也与我们漫长的进化史息息相关。简单来说,与其说我们“没进化出”学习的快感,不如说自然选择塑造了我们对某些活动(比如游戏)更直接、更强烈的奖赏机制,而学习的快感则更为复杂、间接,并且常常需要更高的认知投入。咱们一点一点掰扯清楚。1. 进化,本质是生存和繁殖的优化器别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社会敏感话题的问题。它背后反映的是法律、道德以及现实生活中的复杂考量。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看似矛盾但实际逻辑清晰的现象。首先,得把“买孩子”和“买老婆”这两个概念给拆解开。“买孩子”:触碰的是什么底线?当咱们说到“买孩子”,通常指的是人口贩卖,也就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感觉上机器人研究了这么多年,好像并没有像智能手机、互联网那样,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或者说,它的“出圈”速度并没有那么惊人。但实际上,如果深入去看,你会发现机器人领域,尤其是在基础理论和一些专业应用上,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飞跃。这种“感觉”和“实际”之间的差距,可能源于几个方面。.............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尖锐,也触及到了一个非常核心的议题:中国在工业文明的长河中,似乎总是扮演着追赶者的角色,那些真正引领潮流、Defining the era 的“拿得出手的作品”,是不是总是被西方或者其他国家占据?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人绝对不笨。中国人民的智慧、勤劳、创造力,在历史上和现实中都有太.............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当一个开发团队没有能力对开源项目的代码进行深入的审查时,开放源代码的意义似乎就变得模糊不清了。但事实上,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开放源代码依然具有非常多层面的、不容忽视的价值。它不仅仅是关于“看得见代码”,更关乎信任、社区、学习、成本,以及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潜在影响。我们不妨从.............
  • 回答
    “大多数人都没有独立思考能力”这个说法,虽然有些绝对,但确实触及了现代社会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一、 什么是独立思考能力?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独立思考能力”。它不是简单地否定别人、持有异见,而是: 质疑与辨别: 不盲从信息,对接收到的观点、事实.............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当下中国社会一个复杂而多面的现象,即一部分中国人为何在文化认同上出现“疏离”于传统,转而表现出对西方文化的推崇,甚至被一些人标签化为“崇洋媚外”。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社会、经济、心理等多个层面去理解,而不是简单地归结于“自觉缺失”或“崇洋媚外”这样标签化的判断。首先,我们.............
  • 回答
    关于“喜欢薛宝钗的人没文化、没看过原著”这种论调,确实在一些读者圈子里流传,而且颇为令人费解。要详细剖析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解读。首先,我们得承认,任何一个文学作品,尤其是像《红楼梦》这样博大精深、人物关系错综复杂的巨著,其解读本身就存在着多元性和主观性。读者对人物的喜好,很大程度上受到个人.............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其实原因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拿昆凌和奶茶妹妹来比,虽然都是“嫁给男神”的代表,但她们面临的舆论环境和自身经历确实不太一样,所以大家给的祝福也大相径庭。昆凌这边,为啥大家祝福得多? “灰姑娘”式的励志故事: 昆凌当年参加《我爱黑涩会》出道,说实话,早期她走的也不.............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刁钻的,考察的是对市场、产品和商业模式的理解,尤其是结合中国本土的实际情况。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低价买房子”这个需求,中国人绝对有,而且是普遍需求,这毋庸置疑。 就像“吃饱穿暖”一样基本。但问题出在,这真的是一个“产品经理能独立解决”的范畴吗?咱们拆解一下,一个产品经理做产品的逻辑.............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就是为什么有一部分人会对解放军的军歌产生“缺乏战斗情绪”、“旋律不符大众口味”的主观感受。这背后涉及的因素相当复杂,既有时代背景的变迁,也有大众审美习惯的演化,更夹杂着情感认同和文化传播的差异。咱们不妨细细道来。首先,得承认,很多大家熟知的解放军军歌确实是诞生在特定历史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其实归根结底,在于这些不同领域与我们日常经验的连接程度,以及它们本身对参与者的门槛要求。简单来说,小说、影视、音乐、游戏它们更容易“推门而入”,而电动力学、流体力学、建筑设计则需要我们先“敲开一条缝”。小说、影视、音乐、游戏:低门槛的沉浸式体验我们不妨先想想,为什么这些娱乐形式如此.............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人类潜力和普遍存在的不足。思考“什么能力很重要,但大多数人却没有”时,我脑海中浮现出许多可能,但如果必须选一个最核心、影响最深远的能力,我会选择:“批判性思考与独立判断能力 (Critical Thinking and Independent Judgmen.............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我们来好好聊聊,为什么我们习惯于孩子给大人磕头,而大人却很少会给孩子磕头呢?其实,这背后牵扯到很多咱们中国人传统里的想法,也跟咱们社会里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有关系。首先,咱们得从“磕头”这个行为本身说起。磕头,在咱们中国传统文化里,可不是一个随随便便的动作。它是一种非常郑重、非.............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魔道祖师》一个非常巧妙的叙事设计和人物塑造。魏无羡在大梵山吹奏忘羡曲,之所以没有人觉得突兀,甚至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其实是因为作者在前期已经为这个“突兀”的场景做了非常充分的铺垫,并且它与人物的情感、故事线以及整个世界观都产生了深刻的共鸣。咱们来细致掰扯一下为什么它一点都不突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文学创作中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作者身份的确立和作品风格的延续。要详细解释为什么没有人怀疑小仲马的作品是大仲马的代笔,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1. 确凿无疑的亲子关系与早期经历:首先,最根本的、也是最无可辩驳的一点就是,亚历山大·仲马(小仲马)是亚历山大·仲马(大仲马).............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是很多消费者会纠结的地方。要说为什么好像“没人”推荐国货护肤品和彩妆,其实不完全是没人,只是相对来说,大众讨论度和“病毒式”传播,以及很多人心中的“高期待”可能更多地集中在国际大牌上。这里面的原因,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涉及到很多层面。首先,得承认,过去的国货确实存在一些“硬.............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康复新液的讨论,确实呈现出一种“一边倒”的现象,很少看到有深入的、系统性的质疑声音。这背后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也和美洲大蠊提取物的“神奇”传闻有着紧密的联系。为什么知乎上关于康复新液的质疑声不多?1. 目标受众的特性: 求助者和经验分享者为主: 知乎上,很多关于康复新液的讨论.............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