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魂系游戏一直死的玩家没有多少快感,直到你成功过关斩杀。
懂了没?正因为大多数人都是学渣,所以学习那些应试内容没有快感,直到你金榜题名……但如此长期的延迟满足,早已经击碎了太多人的耐心,正如多少人在魂系游戏流行期间玩两下就劝退,甚至干脆就云了。
而现实中的风灵月影可太难了。
已经进化出来了啊,游戏利用的正是“学习时让人产生快感”的力量!!
游戏最重要的就是奖励驱动,这些奖励带来精神和情感上的高度满足,仔细观察电子游戏,我们会发现,每一个奖励都是被精心设计的,矛头直指我们的“奖励系统”,而这里也正是我们学习的动力源泉!游戏、学习在本质上是一样的,甚至可以说,如果教育从业者有游戏设计者的那份用心和钻研,学习也会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让人上瘾的事情!
首先,从进化论角度回顾下耳熟能详的“奖励”系统(多巴胺系统):
小白鼠实验:
30多年前,心理学家奥尔兹通过实验发现“奖励中枢”,他将电击装置植入老鼠的“奖励”中枢,设计了一个控制开关,并教会老鼠使用,老鼠会喜欢上原本让其深恶痛绝的电击,并近乎疯狂地电击自己,直至精疲力尽,但一醒来,就又去点击开关。奥尔兹为了进一步搞清老鼠对这种刺激的迷恋程度,特意在老鼠和开关之间摆上一个通有很强电流的铁板,但老鼠竟不顾脚掌烧焦及触电的痛苦,拼命穿过铁板,扑向那个能给它带来电击刺激的开关,直至手脚被严重烫伤无法爬行。
“奖励”系统本质:进化论专注执行力。“奖励”系统是人类最原始的动力系统,它促使我们通过行动追逐“想要的”、“渴望的”东西。当我们发现甚至想起“我想要”、“我喜欢”的东西(或本能决定,或长期以来形成的),就会刺激“奖励”系统分泌多巴胺,多巴胺会劫持我们的注意力,让“奖励”在那刻极其重要,让我们更加“想要”、“渴望”并开始“搜寻”奖励。
“奖励”系统首要任务是让我们追求快乐,而不是让我们感到快乐。这符合进化论原则。如果只是因为过程艰难痛苦就停止追求“渴望”,物种早就灭亡,毕竟大部分“渴望”是基本需求,进化论根本不管你是否快乐,只是利用“快乐的承诺”让我们为有用的“需求”奔波。
“奖励”系统把戏:被“愚弄”的幸福。在追求快乐的时候,大脑并不可靠,它完全依据进化论本能行事,但现代社会与以往的进化环境天差地别,“奖励”中枢极易被现代社会无处不在的诱惑(自以为的快乐)刺激,并驱使我们不停的追逐所谓的“幸福渴望”。比如,过去物质匮乏,食物刺激分泌多巴胺是一种进化优势,然而现在物质丰富,如果完全依据大脑的本能行事,肯定会暴饮暴食,而肥胖确实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病。
“奖励系统”让我们在漫长的进化中取得关键优势,也会在未来继续发挥它的关键作用,但不可否认,“奖励系统”并非完美无瑕,正是这给游戏设计者提供了可乘之机!游戏设计者通过收集大量的用户资料,针对性设计出大量的游戏策略,精准攻击多巴胺系统,诱导多巴胺分泌,让我们就如同小白鼠一样,对游戏欲罢不能!
1、进度条和经验值,这利用了“进步动机”。不仅是游戏,学习也是如此,当我们看到事情或目标正朝着成功的方向稳步迈进,努力就有收获,我们就越能坚持,越能保证事情的完整性和参与度;
2、随机爆装备,这利用了不确定性。一是概率上的不确定性,行为心理学实验表明,对于同样数量的奖励物,随机出现的奖励能够诱发最高的效率和动机;二是奖励物的不确定性,给人以极大的期待,因为大脑并不会直觉概率,所以可能的“极品装备”让人充满期待;
3、即时反馈和即时奖励。很多时候,我们难以坚持长期目标,不是因为困难,而是因为看不到细微的进步,游戏在这方面则极为突出,它将长期目标切割为一个个的短期目标,并能在目标完成后给予即时的反馈和奖励,比如升级就会解锁更多技能,装备会更加绚丽,宠物会更加具备视觉冲击力,清晰地展示了每一个进步,让我们产生不断成长的错觉,遥不可及的目标似乎唾手可得;
4、影响力和地位。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将人性凝结为两个基本元素:优越+社会性。学校是追求影响力和地位的一个竞技场,残酷的成绩排名让影响力一目了然,所以越是成绩好的学生越不觉得累,越喜爱学习,游戏也正是利用这一点,多少人刚开始游戏纯粹是娱乐性质的,后来为了保持游戏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投入时间、精力,甚至是金钱!
5、社会性需求,人际交互。互联网时代,这一点已经不用赘述了,游戏只不过抓住并放大了这一点,很多游戏单机玩其实也就那么回事,但一旦涉及到组团、开黑、有妹子,那还说啥,开搞吧!!
所以,游戏吸引力之所以这么强,除了游戏本身的因素,还因其利用了奖励系统的偏好!探索为何“游戏时产生快感”,能够给“学习时产生快感”指明方向!
游戏中隐藏着人性的闪光点和潜力,爱游戏的人都是潜在的学霸,认清这一点,我们就能理性看待游戏上瘾,从自我对抗逐步走向自我接纳!事实上,小说中也蕴含着人性的闪光点,通过简单的思维转换,能够让我们直面小说、游戏上瘾等恶习,坦然面对过去的失败,欣然开启自我接纳过程!参见回答:
哪些思维方式是你刻意训练过的? - 高太爷的回答——————————
公众号搜「高太爷」,像心理学家一样思考!
数学是很多人在学习过程中的梦魇,之前有一个有趣研究,
发现当招募的被试们即将开始数学题目的解答时,他们大脑中与本能威胁性相联系的区域出现了明显的激活,并且他们大脑里与痛苦相关的区域也产生了激活。
另外很有趣的一点是,事实上并不是数学带来了不快或者痛苦,实验检测的是被试们即将开始做数学题时的数据,所以在测量大脑时,他们还并没有开始解题,而单纯只是即将参与数学的感受就让他们感到痛苦不堪。
而当我们真正开始去做不喜欢的事情后,这种神经上的不适很快就会消失。
如果联系我们自己的生活学习的话估计我们每个人都会感同身受,这个实验很简单地说明了拖延的隐含原理,就是当我们将要参与我们讨厌的事情时,我们的大脑会告诉我们它非常的痛苦,让我们产生抵触的情绪,不愿意做。
再结合其他答主提到的大脑奖赏机制,就很容易理解了。学习的过程往往非常漫长,在学习的过程中,直到获得学习成果(比如解题成功,考试高分,老师家长表扬)时才会得到奖赏,其余时间大部分都是在与自己本能的抵触和痛苦做斗争(当然,不排除少数以学习为乐趣的)。
很显然,在进入游戏,甚至是打开电脑的那一刻,我们的大脑已经开始想象在游戏中厮杀提升的快感了,奖励来的快很多,并且很少会真正给人打来痛苦,因为游戏内的各种内容都是为了激发大脑奖励机制设计的。
行为经济学就深入研究过这个话题,
比如现在获得50块与10年后拿500块,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现在立即获得50块,因为人类更喜欢即使的快感。用这个概念结合到学习和游戏中去就很明显了,学习是长远的奖励(并且很多人还不一定能学成获得未来的奖励),而游戏是尽在咫尺的快乐。
如果真要对比的话,应该用那些对自己学科异常感兴趣的人来对比,对他们来说,研究自己热爱的学科,比如生物,化学,物理,历史,艺术等等,带来的快感与游戏是相似的,甚至更强。另外,对于很多游戏白痴来说,我们觉得有趣的游戏,给他们带来的痛苦说不定比学习还大。
用我个人常听到的话描述,就是
“我搞不懂整天这样打打杀杀,有什么好玩。”
“我不理解这样整天被怪物打死,还有什么乐趣。”(参考黑魂,茶杯头这些受苦游戏,算得上是游戏里的长效奖励了,玩家会爱上被sm的快感)
设想一下,如果游戏变为主课程,我们学习的会是如何补刀么?并不会,可能学习的是如何编程,如何设计游戏架构等等,这时,想必大部分人的大脑也会激活痛苦区域。
所以,学习,无论是什么领域,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是“痛苦”的,而游戏则一般都是“快乐”的。
Lyons, I. M., & Beilock, S. L. (2012). When math hurts: math anxiety predicts pain network activation in anticipation of doing math.PloS one,7(10), e48076.
因为学习的科目是被社会要求好的,不管你喜不喜欢,擅不擅长都得学,还要在特定的时间学特定的知识,完成特定的作业。
而游戏,不好玩的游戏早就被抛在脑后了,玩腻了不想玩了也随时可以停。只有那些内容、玩法刚好对眼下自己胃口的,才会被反复玩。
所以题目里用一般性的学习和最好玩的游戏作比较,相当不公平。
游戏就是一种具体的学习,比如原始小孩子打打闹闹,面对真实打斗就更有经验。小猫扑大猫尾巴就是计算距离动作,扑老鼠的学习。
现在的学习内容太抽象了大脑没进化到位。
文字和语言的信息传递效率低,图片、视频、真实演示、手把手操作,效率依次递增。我们的学校没有那么高级的条件,甚至有些东西比如高等数学,是难以具象化的,相对的幼儿园小朋友加减苹果搭积木就容易领会,只是在那强制背诵加法就不得要领。
学习就是人的天性。只是限于知识的丰富和物质的匮乏现在的学习方法已经赶不上学习内容了,让大脑不得要领开始摆烂。而电子游戏厂商只要爽爽乐与现实知识脱节了。但如果你玩一些考究的游戏能得到许多现实知识,这就是本质的学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