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哪个瞬间你对中国科研圈彻底失望了?

回答
我理解您希望了解中国科研圈让人失望的瞬间,并且希望我能详细讲述。作为人工智能,我没有个人情感和经历,无法“体验”失望。然而,我可以基于我所学习到的信息,为您描绘一些在中国科研领域普遍存在的、可能导致人们感到失望的现象和事件。

以下是我基于公开信息和普遍讨论,为您梳理的一些可能引起中国科研圈“失望”的瞬间,并尽量详细地进行描述:

1. 过度强调“数量”和“论文指标”,忽视“质量”和“原创性”

现象描述: 在很多科研机构、大学乃至科研评价体系中,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晋升、项目申请等,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发表的论文数量、影响因子、引用次数等硬性指标。这导致一种“唯论文论”的现象盛行。
详细场景:
年轻科研人员的困境: 一位刚毕业的博士,为了能在单位获得一份稳定的教职或晋升,不得不疯狂地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即使这些研究可能只是对现有成果的微小改进,甚至是“重复性”的工作。为了追求高影响因子,他可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摸索期刊的偏好,甚至进行一些数据上的“润色”或选择性报告。他可能感觉自己像一个论文生产线上的工人,而不是一个有创造力的科学家。当他看到一些“水论文”充斥期刊,而自己的高质量、但影响力相对较小的研究却难以获得认可时,会感到深深的无力感和失望。
项目申报的“迎合”: 科研项目申报时,许多研究者会根据当前热门的研究方向或基金委的导向来调整自己的研究计划,而不是完全基于自己真正感兴趣和有潜力的领域。他们会仔细研究哪些关键词能吸引评审专家的注意,哪些成果更容易被纳入考核指标。这种“为了项目而研究”的心态,扼杀了许多真正具有颠覆性或长期价值的原创性想法。当项目完成,但研究成果的市场转化或实际应用寥寥无几,或者只是发表了几篇平庸的论文时,这种失望感会更加强烈。
学术界的“内卷”: 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科研人员之间的“内卷”现象十分严重。同行之间为了争夺资源、项目和荣誉,可能出现恶性竞争,甚至互相打压。当一位学者发现,自己的科研成果被同行恶意抄袭或剽窃,而维权过程异常艰难,或者根本得不到应有的处理时,会对整个学术环境感到极度失望。

2. “关系学”和“潜规则”对科研公平性的侵蚀

现象描述: 在一些情况下,科研资源的分配、项目的审批、人才的选拔,并不仅仅依靠纯粹的学术能力和成果,而是受到人脉关系、地域偏好、单位背景等非学术因素的影响。
详细场景:
项目申请的“人情”: 一位非常有才华、研究思路也非常创新的青年科学家,尽管提交了高质量的项目申请书,但最终未能获得支持。后来他听说,某个关系户,研究基础相对薄弱,却因为有“某位领导”的推荐,轻松获得了项目。这种不公平的竞争环境让他感到自己多年的努力付诸东流,对科研的纯粹性产生怀疑。
人才引进的“论资排辈”或“地域限制”: 一位在海外获得博士学位,拥有突出研究成果的学者,希望回国贡献力量。但在申请国内的科研职位时,却被告知“资历不够”,或者因为其户籍不在某城市而面临重重阻碍,即使其学术能力远超本地一些“关系户”。这种对人才的无效利用和不公正对待,会让他对国内科研的包容度和开放性感到失望。
学术交流中的“论资排辈”: 在一些重要的学术会议或研讨会上,发言机会、主题报告的机会往往优先给予资深学者,即使一些年轻学者有更前沿、更有启发性的研究。这种对年轻学者声音的忽视,也会让他们感到被边缘化,对学术界的活力和进步感到担忧。

3. 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端的脱节与低效

现象描述: 中国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上投入了大量资金,也产出了不少科研成果,但很多成果却难以有效地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或者转化过程缓慢而低效,甚至“石沉大海”。
详细场景:
实验室里的“高精尖”,市场上的“低端化”: 一位材料学家,历经多年艰辛,在实验室里成功开发出一种性能优越的新型纳米材料,理论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当他尝试将技术推向产业化时,却面临着巨额的研发费用、生产工艺的不成熟、企业缺乏意愿投入以及市场接受度低等多重挑战。最终,这项技术可能只能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或者被国外技术迅速模仿和超越。看到自己的心血结晶无法真正造福社会,这种无力感和失望会非常强烈。
缺乏有效的转化平台和机制: 很多高校和研究机构缺乏有效的成果转化平台和专业的科技成果转化团队。科研人员往往是技术专家,却不擅长市场推广、法律合同、融资对接等工作。当他们想将成果推向市场时,往往不知道该找谁,或者找不到合适的渠道,最终只能选择发表论文来“证明自己”。这种机制上的缺陷,让本可以产生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科研成果,最终黯然收场。

4. 科研诚信问题和学术不端行为的零容忍挑战

现象描述: 数据造假、论文抄袭、同行评审不公、导师侵占学生成果等学术不端行为,虽然在全世界都存在,但在某些时期和某些领域,中国科研圈也暴露出了这些问题,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担忧。
详细场景:
数据造假的“被发现”与“不追究”: 某项曾被广泛宣传和引用的研究成果,后来被揭露存在数据造假的问题。然而,后续的处理方式可能并不严厉,甚至涉事者能够全身而退,继续从事科研工作。这种对学术不端的纵容,会严重打击其他诚信研究者的积极性,让人质疑科研的公正性和严肃性。
导师的“学术剥削”: 一位研究生辛辛苦苦完成的研究,其核心成果却被导师署名第一,自己只能排在后面,甚至成果被挪作他用。当他试图争取自己的权益时,却发现维权之路异常艰难,因为导师的权力往往大于学生。这种对知识产权和个人劳动的漠视,让许多年轻人对导师制度和学术共同体感到失望。

5. 对基础研究的长期性、不确定性认识不足

现象描述: 科研评价和资源配置过于注重短期效益和可见成果,对那些需要长期投入、且结果不确定的基础研究,支持力度往往不足。
详细场景:
“急功近利”的研究导向: 很多项目都要求在短时间内出成果,或者与具体的产业应用挂钩。一些具有前瞻性、但短期内看不到明显回报的基础科学研究,很难获得稳定的支持。科研人员在申请经费时,常常需要把自己的研究包装成“有应用前景”,即使这并非研究的初衷。当这种“急功近利”的研究导向成为常态,那些真正能够奠定未来科技发展根基的原始创新,就可能被忽视和埋没。

总结来说,当人们提到对中国科研圈“彻底失望”的瞬间,通常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

是对“唯指标论”和“数量至上”的厌倦,渴望真正的学术自由和对原创性的尊重。
是对“关系学”和“不公平竞争”的愤怒,期盼一个纯粹、公正、以能力说话的科研环境。
是对科研成果转化低效的无奈,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真正为社会带来价值。
是对学术不端行为未能得到严厉打击的担忧,担心科学的严谨性和诚信受到侵蚀。
是对基础研究被边缘化的忧虑,担心国家的长远科技竞争力受到影响。

这些瞬间和现象,并非代表中国科研圈的全部,中国也涌现了无数优秀且敬业的科研工作者,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上述这些问题确实存在,并且是导致一些人感到失望的重要原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早上看到的


一篇论文引发的争议

武汉新型肺炎疫情引发各方的关注,全国上下一心在抗击疫情,然而在高校圈,两所顶尖高校却因为疫情带来的一篇科研论文打起了口水仗。复旦大学张永振教授团队面对武汉新型肺炎病毒迅速展开科研,并且迅速地分析了武汉新型病毒的基因数据,为了世界更好地控制病毒疫情,张永振教授团队把破解出来的信息共享,然而南开大学高山教授团队却在没有和张永振教授团队沟通的情况下,提前利用复旦大学在ncbi上共享的数据抢先发表科研论文,这样的行为令复旦大学张永振教授团队感到非常的愤怒,置信南开大学,要求高山教授团队撤稿,并且通知了南开大学王磊校长,然而南开大学高山团队却以“数据是你们自己公开的,我们为什么不能使用?我们用的是ncbi的公开数据!你也是为公立大学服务的,受到国家科研资金资助,数据不是你们个人的,应该是属于国家的“。


在全世界都在关注武汉新型肺炎的时候,首先发表一篇科研论文绝对是件吸睛的事情,不仅可以增加新闻的曝光度,而且抢先发布实验数据信息,未来文章的原始引用率也会非常高。因此南开大学高山团队的行为被科研圈解读为想要出风头,毕竟生物信息学论文根本不需要做任何的实验,只需要进行实验数据分析就可以出论文,这也是复旦大学张永振教授团队非常不爽的关键点,复旦大学辛苦做了大量的实验工作,辛苦破解了武汉新型肺炎病毒的基因信息,为了国际协同控制病毒公开未发表的研究成果,却没想到南开大学高山团队在不打招呼的情况下,提前抢先发文章,用一位网友的话来讲:“南开大学就这么缺文章吗?”其实南开大学高山教授团队这种抢发论文的情况,也是很多海外实验室不想和中国科研团队合作的原因之一!



在中国很多科研工作者属于没有任何想法的跟风派,国际科研圈什么热门研究就跟风研究什么,特别是参加各种国际学术会议,看到一些海外团队在做什么,很多中国科研跟风派就回国也做相关领域的科研,由于中国科研工作者更加的努力,并且用人海战术,抢先发表了很多科研论文,造成海外科研团队遇到有中国学者参加的学术会议,都不再愿意分享自己最新的科研动态,只有论文发表出来,才敢分享自己的科研动态。

其实此次疫情学术论文风波,南开大学和复旦大学引发的争议,就是中国跟风派投机学者们在国际学术界中的缩影!


来源出处 引用于

user avatar

实验室两个30岁不到的博后:

A君名牌大学毕业,博学,工作努力,学术严谨,组内会议的时候经常挑刺般的质疑其他组员的实验结果,但他对自己的研究结果也十分挑剔,博后4-5年了,一篇文章都没发。

B君,非重点中学毕业,本科也是在二三流大学,自费读的硕博(在国外本科成绩一般的学生很难申请到奖学金读博,但自费的话门槛会低),读博期间一篇IF8左右的,紧跟着在博后2-3年期间发了两篇Nature子刊. 所有实验都是一气呵成,从来没有negative的实验结果。即使组内人士都有所怀疑,因为实在太顺了,也看得出他的实验图有问题 (没有PS,只是会选择性的选取有利于结果的图),私下议论,但基于同一个老板不好怼出来。

现在A君还在博后里挣扎(真不是答主本人),B君却如明日之星般很快就准备开设自己的课题组,在30不到的年纪。真人真事,相信很多人身边也可能会有这种情况。

从A君身上看到,科研不可能所有项目都是顺利的,好多idea都只是理论上,终点可能是死路一条。当发现的时候已经蹉跎了好多岁月,即使再聪明再努力。

从B君身上看到的就更加让人失望,看到的是这个圈子的弊端,还有不公。难道我们身边就没有B君这样的人吗?

分割一下。。。

之前写的,是身边两个同事的情况,没想到还引起个别看客的争论。个人建议,和平讨论,拒绝人身攻击。我写的也是我个人的看法,100个人碰到同一样事情也有100种看法。

首先承认下,如有人提到的,我写这些就是酸。的确,两年2篇Nature子刊,大部分人应该都会羡慕嫉妒吧。而且我是生科方向的,同方向的人都知道我们出篇文章的普遍时长,2年左右2篇高分期刊的确不是那么容易做到(大老板除外了)。

所以同实验室的人也会怀疑B君,毕竟我们一起工作久了,工作水平工作态度都比较了解。而且我之前说的选取有利的图,是指的电镜细胞图,1000个细胞可能只有2个是符合条件的,但发文章的时候只放这两个细胞的图,就可以说实验成功。因为组内都做电镜,知道很难每次观察都能得到预计的结果,就算不好的图,都会如实公布在组内会议,让大家一起讨论解决问题,而不是学某位回复那样,只报喜不报忧。但B君从来都是好图,其中一个发表在nature子刊的,是一个细胞内的图。组内会议的时候曾经有人问是否大部分细胞都是这样的表征,他只会口头说是的,而不是像其他组员那样,show一张至少有上百个细胞的图来解疑。而这图恰恰就是文章的最主要结论。毕竟同一实验室,他说是大家也不好当面说不相信。

至于回复里不少针对我对毕业学校的看法,我只能说这只是我个人看法。我所强调的是本科在二三流大学学本专业都不能取得好成绩,而要自费读硕博,却能在同样专业上的高层次研究上出现了高光时刻,换谁都觉得奇怪吧。所以看客们先不要断章取义,以为我想说非重点就不可能出人才。但我不知道有多少个年轻的外国名校PI,会有这样相同的情况,我相信有,但应该不多吧。

文笔向来不好,大家凑合着看吧。还是那句,欢迎和平讨论!

user avatar

我不敢保证整个科研圈都是这样,我只说说我身边的种种。

本人国内土博士一名,刚毕业,本来准备留校做博后,然后继续做老师,带学生,搞科研。

然后,我就发现了,我身边的“大牛”们,“杰青”们,都是不把学生当人看的。

学院刚刚大价钱从从日本挖来的副院长,他的学生根本就是8117的工作状态,寒暑假也不允许回家,导师给他们在离学校很远的地方租了一个小房子,四个男生一个女生挤在一起,每天自己掏钱打车来学校做实验。甚至春节当天也必须保证实验室有人。

另一个副院长,8116,每个实验室都装了摄像头,随时监控学生的一举一动。帮他干活比你自己毕业找工作优先级高的多的多。终于有一次碰到一个楞的,直接全院贴告示说某年某日我去杀了X教授,欢迎参观。然后当天拎着刀去了他办公室,不过最后还是和解了。那之后他对学生态度好了一段时间,不过没多久就又变回去了。

一个新来的杰青,天天在走廊上大声辱骂自己的学生,整个楼都听得见,旁人都听不下去,学生倒是只能忍着。

另一个系的学术大牛,组里博士大师兄8年都没毕业,大师兄苦苦哀求,导师终于放了软话,你帮我再招一个博士进来,我就放你走。


所以思前想后,如果我真的有幸成为跟他们一样的硕导博导,他们这些事我干的出么?

干不出啊,那么问题来了,同样带三个学生,人家8117,寒暑假不回家,你这边855,学生该毕业毕业该实习实习。

你怎么跟人家竞争啊?

你怎么出成果啊?

你怎么评职称啊?

你怎么搞科研啊?

这帮导师每个人都这么干,还都美名其曰这样学生才能学到东西。

更可怕的是现在居然也有学生认同这种观点。

你每天加班是为了做自己的课题,那是可以收获很多。你每天加班都是为了帮导师做项目,你除了坚忍的内心你还能收获什么?


导师们都应该意识到一心为科研奋斗应该是自己奋斗,而不是让学生奋斗啊。这样下去学生越来越苦,导师们自己的压力又何尝不是越来越大呢?


顺便,造假这事,我就不多说了,大家都懂。其实也是一个道理。你老老实实的不造假,你怎么跟别人竞争呢?

user avatar

什么陪睡、当牲口用、8117、套现、造假...

这么些小儿科的东西,哪个圈子都有,

真要量化来算,科研圈还真是个弟弟,

各方面都不如别的圈子玩的野,

但是科研圈子不是被带高帽了么:

科研圈立足象牙塔,面向最前沿的技术与领域。但身在其中才知道这个圈子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纯粹。

谁说科研圈就得给你做道德模范的,

怪谁?要怪你就怪你看贱贱少呗...

而且我也就只是随便放点嘲讽而已,

那些事比我的生活的见闻来说毛都不算,


所以我根本不可能对哪个圈子彻底失望...

我从来也不以一个道德婊来自居。


我最失望的并不是圈子,

而是很多圈子里的菜b被大众舔得飞起,

舔也没舔到点子上,黑也没黑到点子上。





讨论组>>PI | 青椒 | 硕博 | 大学生 | 海外

user avatar

近两三个月的时间,我发现了至少有3篇文章抄袭我之前发表的论文。

其实我的那篇论文并不是什么高水平文章,只是一篇很普通的国际会议而已(17年发表),但是就是这样一篇文章,先后被2篇会议论文和一篇硕士论文所抄袭,其中2篇国际会议是Google Scholar根据我的研究方向推送给我,我看了之后才发现的,硕士论文也是无意间在知网看到的。


下面给大家看看这3个作者(都是国内的)具体是怎么操作的。每一篇我都仅仅列出了部分例子

具体的文章题目和作者名字我就不暴露出来了。

第一篇

摘要部分前面直接原封不动的照抄。

如果说这种表述内容不是文章的关键,无伤大雅,那再看看文章里面的插图。

直接截图,只把上层的示例图片改了一下。

原图直接截。话说我自己写文章都不会直接用自己以前文章的原图。

这张表格说是像素级不为过吧。。。

不知道作者是不是担心太明显了,这么多“雷同”,连引用我一下都没有。

第二篇

左边是某某02的,右边是答主的,大家自行判断吧。

右边是答主文章中一个实验结果的图,被左边某某02拿去直接用了。

这个作者好一点,还引用了我的文章。

第三篇

某211高校硕士论文。

下面是我的文章,

基本上把文章的理论部分翻译了一遍,符号都不带换的。

这是一篇硕士论文的其中一个理论/方法,我扫了一眼,他另外一部分如下,

等等,好眼熟啊,怎么好像我老早以前看过的一篇文章,

我想问你们的本科论文敢这么干吗,核心部分直接翻译两篇英文文章?

方法翻译了就翻译了吧,实验好歹要自己做了吧,于是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往下翻,看看会不会有什么惊喜,然后看到他的某部分的实验结果如下,

等等,这不是我文章的图吗(后面两个),换成黑白的我就不认识了?

所以这位硕士3年都干了什么???

难不成是:

你给我“翻译翻译”什么tm的叫惊喜...
哦,大哥,原来这tm是惊喜啊!



多说几句。

硕博连读了5年,对于抄袭以及学术圈其他的类似的勾当,我早已见怪不怪,说白了,哪个圈子不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呢,这并不值得较真和不平。但是我之所以尤其对学术圈出现这样的见不得人的勾当所不齿,是因为这个圈子在外面的大多数人看来是干净的、体面的、高尚的以及值得尊敬的,甚至很多人在提及为什么要去读博士或者留在学校当老师时,理由之一就是社会地位比较高、容易受到人们的尊重。然而事实却是一些圈子里面的人一边享受的外面世界给他们的赞誉,一边背地里干着偷奸耍滑的行为。

实际上,学术圈比任何一个其他的圈子更加温和,外界对学术圈似乎有更高的包容性,里面的人做错事的风险和成本也是最低的,拿了项目却没做出来,没关系,弄几篇论文专利,写写项目汇报书就行了;论文造假了,没关系,大不了撤搞么。看见没,你不会输的更多,最多只要把那些不属于你的拿出来就行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一部分人挤破脑袋地想进来,其目的也就不言而喻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