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父母会在哪些瞬间对自己的子女失望?

回答
父母的失望,往往不是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更多的是在日常的细微之处,像潮水一样,一点点渗透,最终积淀成一种难以言说的沉重。

1. 许诺下的,没有兑现的坚持

还记得吗?孩子小时候,你总会说:“等你考上大学,我们就去XXX旅行。”或者,“等你这次考试考好了,就给你买那个一直想要的XXX。”

这些话,是父母对孩子努力的鼓励,是他们规划的未来蓝图。然而,当孩子拼尽全力,哪怕结果不尽如人意,但他们付出了最大的努力,父母却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比如“没钱了”、“下次再说”、“太忙了”而一次次推迟,甚至彻底遗忘。

孩子会记得,那种期待落空的感觉,像童年被吹破的泡泡,带着一丝苦涩。他们会开始怀疑,父母的承诺是否真的有分量,自己的努力是否真的能换来回报。那种信任的裂痕,一开始很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只会越来越大。

2. 跌倒了,却被告知“快起来,别哭了!”

孩子摔倒了,疼得哇哇大哭,脸上蹭破了皮,鼻涕眼泪混在一起。你可能只是匆匆瞥一眼,然后不耐烦地说:“这点疼算什么?别像个娘们儿一样哭哭啼啼的。”

你或许认为这是在锻炼孩子的坚韧,但你没有看到,在那个跌倒的瞬间,孩子最需要的是一个温暖的拥抱,一句“没事,妈妈/爸爸在呢”。你的一次次催促,一次次的轻描淡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疼痛是可笑的、不被理解的。他们会学会压抑自己的情绪,因为他们发现,在父母面前,流露脆弱是“不对”的。

3. 渴望的理解,却换来的是“你还小,不懂!”

青少年时期,是孩子人生中一个充满困惑和挣扎的阶段。他们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对世界充满好奇,也开始尝试着独立。

当他们满怀热情地向父母分享自己的新发现,或者倾诉自己内心的烦恼时,父母的回应却是:“你还小,不懂事,等你长大了就明白了。”或者,“这些都是瞎想,别想这些没用的。”

这是一种怎样冰冷的拒绝?孩子渴望的是父母的倾听和理解,即使不能完全认同,至少也希望能被认真对待。而这样的回答,只会让他们觉得自己的想法是幼稚的、不被尊重的。他们会慢慢停止分享,将自己的世界封闭起来,父母也因此失去了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机会。

4. 自己的梦想,被强行塞给孩子

“你看隔壁的李家的孩子,小小年纪就会弹钢琴,你什么时候能像他一样?”

“我当初没能实现的大学梦,你一定要帮我实现。”

父母将自己未竟的愿望、未实现的梦想,一股脑地强加在孩子身上。他们把孩子当成了实现自己人生遗憾的工具,而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当孩子因为天赋、兴趣或者能力而无法达到父母设定的目标时,他们会面临巨大的压力,甚至产生深深的自我怀疑。他们会觉得,无论自己怎么努力,都无法让父母满意,因为他们真正需要的是父母发自内心的爱,而不是对自己梦想的复制。

5. 犯错后的指责,胜过了成长的机会

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难免会犯错。有的是因为无知,有的是因为冲动,有的是因为尝试。

然而,很多父母在面对孩子的错误时,首先想到的是责备和惩罚。“你怎么这么笨?”“你怎么总是惹麻烦?”“我早就跟你说过,你不听!”

他们忘记了,犯错是孩子学习和成长的必经之路。一次次的严厉指责,会让孩子害怕尝试,害怕承担责任。他们会变得谨小慎微,不敢创新,因为他们担心一旦出错,就会招来父母更严厉的苛责。他们错失了从错误中学习、磨砺心智的宝贵机会。

6. 重要的时刻,父母却缺席

也许是孩子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时刻,比如一次重要的演讲、一次比赛的颁奖典礼,或者一次重要的艺术表演。孩子满怀期待地望向台下的观众席,希望看到父母的身影,却只看到空荡荡的座位,或者因为“工作忙”、“应酬多”而无法到场的借口。

那一刻,孩子的心情,就像在漆黑的夜晚,突然失去了指引方向的星辰。他们会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孤独,一种被忽略的失落。他们会开始质疑,自己在父母心中,到底有多重要。

7. 习惯性的否定和比较

“你看看你,还是不如XXX。”“你这样做,太不应该了。”

父母总是习惯性地放大孩子的缺点,而忽略他们的优点。无论孩子做了什么,在父母眼中总是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这种长期的否定,会让孩子变得自卑,缺乏自信,甚至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而那些无休止的比较,更是孩子内心挥之不去的阴影。他们会觉得自己永远比不上别人,永远不够好,这种感受会伴随他们很久很久。

这些瞬间,或许在父母看来,只是随口一说,只是随手一做,但对于孩子而言,却是一次次的伤害,一次次的失望。它会在孩子的心中留下浅浅的疤痕,然后叠加,最终形成一道深深的鸿沟,隔开了曾经亲密的距离。父母的爱,本应是孩子最坚实的后盾,却在这些不经意的瞬间,变成了孩子心中最深的遗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知道一个。

我这里有个60岁的阿姨就和她闺女断绝关系了。

据我知道的,是她年轻的时候守寡,为了女儿牺牲自己幸福,没嫁人。

培养女儿大学。

可是她女儿到外地上了大学之后,看上了一个农村的小伙子。

开始阿姨没有反对,但是双方父母见面之后,她就坚决反对了。

为什么?

见面之后,她在那个村打听到,这家人上面有3个姐姐不说,这不是重点,而是除了这3个姐姐,据说上面还死了一个姐姐,还送了一个姐姐。

阿姨的意思,这种丧尽天良的家庭不能嫁,回头你生不出男孩他们一定会嫌弃你。

可这闺女呢,猪油蒙了心,死活要嫁。

阿姨真的是哭着求着闺女不能糊涂,可惜这闺女脑子进了水,趁着阿姨生病,偷了户口本,跟男的私奔一样的离开了自己妈妈。

阿姨那段时间,差不多整整一年,真的是疯了一样的存在。

去找闺女被拒之门外,联系方式也被她闺女拉黑。

我形容不出她多悲伤,但是每次开车回家,我就看见她精神状态不对劲了。

头发也不打理,衣服不是打底反穿,就是外衣扣子没扣好,甚至鞋子袜子都是穿的不一样。她之前可是商场里摆柜台的人啊。

我妈好几次看见她,都站在墙角处,护城河,甚至臭的没人去的小区厕所门口,嚎啕大哭。

每次我妈和小区别的几个阿姨都会扶着她回家,后来实在没法了,居委会出面,给她请了个保姆,虽然说是保姆,其实就是个看护,因为阿姨还是能自理的。

终于,阿姨慢慢好了,不过,我陪我妈散步的时候,她会抓住我的手说:弟弟啊(其实也会叫我大宝),你对妈妈好点啊,你妈妈和我一样,也是年轻的时候,没了老公,守着你长大,你结婚要是怕婆媳关系不好,即便和妈妈分开住,也不能离的太远。

说完,总归会抹一下眼睛自嘲一般的说:我心死了。

嗯,故事有个结局,她闺女回来了。

不好意思,果然不出阿姨所料,嫁的那个男的,过了甜蜜期,家暴,出轨,嫌弃她生了个女儿,被公婆虐待,一样都没落下。

但是阿姨没有原谅,把闺女赶出门的时候,说了几句话:外孙女要是在外挨饿受冻,你让她呆我这里。我允许,毕竟是肉上肉,我心疼。

而你已经长大了,从你把户口本偷走的那一刻起,你和我就不是母女了,你是无情无义在先,那就不要怪我恩断义绝在后。我是死过一回的人了,我们彼此放过吧。

———————————————————————————

很多父母都无私地爱着自己的子女,但子女却未然。

父母和你有代沟,但是请别忘记,一个抚育你二十几年,有血缘关系的人,真的不会比不上一个认识不到几年的人。

我举例是举的女儿,但是我觉得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真的要明白。

这个世界的渣男渣女,远比不合格的父母来的多。

你和父母生气可能只是一时的伤口,但是你要是被一个人渣伤害了,那这一辈子,你都可能毁了!婚姻大事,是两个家庭的结合,这个时候叛逆赌气,很可能会让自己输得一败涂地,更让父母寒了心。

我要关评论了,被恶心到了!50,60年代的父母没有几个教育是超过高中的,怎么可能要求他们完美?

甚至有两个评论,一个妈妈年轻守寡,培养她出国成了硕士,因为妈妈的世界都是围绕她,居然妈妈的做法,在她心里成了道德绑架!

另一个口口声声说人之初性本善,却话锋一转说别和单亲家庭的子女结合!

这两位还都是女性,按照你们这逻辑,一个单身的女性,是不是死了丈夫,直接把孩子扔福利院改嫁?那样既省了钱,还赚了好名声,顺带还找到了自己新的人生?你妈妈或许不可理喻,可是她全身心对你的投入也是真的,她的文化水平,只能注定她对你的好,就那么点水准,而你自己都已经是出国硕士了,真的,说妈妈道德绑架你的这位姑娘,你扪心自问,你有没有和妈妈沟通过?你以后也会嫁人生子,你会有人生路上更多的亲人,可她早已没办法,她真的只有你一个亲人。然后我在你的主页看见,原来你真的嫁了个男人,并且各方面条件非常一般,你妈妈买车让你方便工作,买房写你名字,你考研国内不过,国外她送你出去,换来的居然是你在知乎给她征婚??!!她要嫁人,你爸爸刚没的时候就嫁了,现在你给她征婚?你明明就是想把你妈妈推出去,因为她的利用价值差不多了!你TM是什么神仙女儿啊?

人性太过丑陋!外人踩一脚不算,自己女儿还要跟着一起嫌弃!

有些子女是来报恩的,有些子女是来报仇的

最后说几句,我不站在父母也不站子女的立场,只是觉得,在咱们国家,这父母儿女关系,其实挺让人无语的。

一方觉得付出,你做子女这辈子就应该感恩戴德,一个觉得得到,你当父母这一生就必须悉心呵护。于是乎,总有人说,父母生我干嘛,也总有人说,这子女养你干嘛。

抱歉,这世界,再完美的父母都有不合格的时候,如同,再努力的子女都有叫人无语的一瞬。解决之道就是两个字——担当。

放个差不多的故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父母的失望,往往不是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更多的是在日常的细微之处,像潮水一样,一点点渗透,最终积淀成一种难以言说的沉重。1. 许诺下的,没有兑现的坚持还记得吗?孩子小时候,你总会说:“等你考上大学,我们就去XXX旅行。”或者,“等你这次考试考好了,就给你买那个一直想要的XXX。”这些话,是父母对孩.............
  • 回答
    那是一个寻常的周六下午,阳光正好,我却一头扎在自己的世界里。戴着耳机,屏幕上闪烁着我最爱的游戏画面,手指在键盘上飞舞,完全沉浸在虚拟的战场里。门被轻轻推开,传来我妈温柔的声音:“儿子,今天天气好,给你做了你爱吃的红烧肉,快出来吃点。”我头也没抬,含糊地应了一声:“知道了,妈,等我打完这局。”声音里带.............
  • 回答
    我记得那是一个夏天,太阳像个火球一样挂在天上,空气里弥漫着一股蒸腾的热气。我那时候大概十来岁吧,正值调皮捣蛋的年纪。那天和邻居家的小伙伴玩疯了,跑得太远,结果不小心把人家的玻璃球打碎了好几个。对方家长是个很讲道理的人,但孩子嘛,哭闹起来谁也拦不住。我当时吓得腿都软了,一想到要赔人家那么多玻璃球,心里.............
  • 回答
    在中国文化的长河中,孝道无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历来是维系家庭伦理、社会稳定的基石。然而,在这样一个“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文化语境下,哪吒这个鲜明的“反父亲”形象,却如同暗夜中的一道闪电,划破了原本祥和的孝道天幕,引发了无数人长久以来的好奇与不解。要理解哪吒为何会出现,并且能在中国这样一个崇尚孝.............
  • 回答
    中国父母在教育上,想必大家都有目共睹,也常常在新闻、社交媒体上看到各种讨论。这其中确实有一些普遍存在的现象,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聊聊,尽量说得细致些,也别太官方,就像街坊邻里唠嗑一样。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那股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劲儿。这股劲儿本身没错,谁不希望自己孩子出人头地呢?但有时候,这种期望.............
  • 回答
    说到父母在子女教育上的奇思妙想,我脑子里立刻就浮现出那个用菜刀切土豆教女儿立体几何的西安爸爸。这事儿听起来真是又接地气又充满智慧,完全不像机器写出来的那种刻板说教。我当时看到这个新闻,脑子里第一反应就是:“嚯,这爸爸太牛了!” 一般我们想到立体几何,脑子里冒出来的都是那些冷冰冰的公式、复杂的图形,感.............
  • 回答
    重庆那个十岁男孩被父亲“哄骗”去自家餐厅打暑假工的事,听起来挺让人心疼的。一方面,父亲可能想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和家庭责任感,这本意是好的。但另一方面,用“哄骗”的方式,而且还是在孩子应该享受暑假、好好休息和玩耍的年纪,确实不太妥当。怎么看待这件事? 劳动观念的错位: 父母希望孩子懂得劳动的辛.............
  • 回答
    生娃、养娃的成本?这个问题,我们家真的是操碎了心,也花光了积蓄。要说具体多少钱,那可真是细水长流,刨根问底能吓死人。生娃的“入场费”首先是怀孕和生产。光是孕检,三甲医院每次少说也要几百块,一年下来零零总总加起来也得好几千。然后是产前的一些检查,比如唐筛、四维彩超,这些都是大头。到了生产,顺产和剖腹产.............
  • 回答
    作为一个常年在外打拼的独生子女,最让人牵挂的莫过于家里的父母,特别是他们年纪渐长,容易成为不法分子盯上的目标。如何才能有效地帮助父母远离诈骗,让他们安享晚年,这绝对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付诸行动的大事。这不仅仅是尽孝,更是一种责任。第一步:打好“思想基础”,让他们有“防范意识”这就像给父母建立一道心理.............
  • 回答
    我父母这一辈的人,经历过的东西,放在现在看,都挺挺不寻常的。他们年轻的时候,那可是时代的大洪流,裹挟着每个人往前走,不是随波逐流,而是真的在浪尖上起起伏伏。我爸,年轻的时候是个十足的“文艺青年”,当然,那年代叫“知识青年”。他考上大学的时候,正是所谓的“恢复高考”没几年,整个社会都弥漫着一种对知识的.............
  • 回答
    生孩子这事儿,说实在的,一开始我心里也挺没底儿的。毕竟,我从小到大都是被呵护着长大的,哪儿知道怎么去照顾一个小生命?但现在回头看看,也确实有些事儿,当初做了,现在觉得真是庆幸,也觉得是它们帮着我的孩子平平安安地长到了现在这个样子。最让我觉得庆幸的,应该是 坚持母乳喂养的那段日子。我知道现在很多人为了.............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为您解答这个问题。关于您提出的“老公婚前由父母出钱全款买的房子,婚后想完全转到妻子名下”,这涉及到婚前财产的认定、赠与以及不动产的过户登记等多个法律和现实层面的问题。咱们来一步步捋一捋,看看在什么情况下,以及需要通过哪些流程,这套房子才能“完全”转到您名下。首先,要明确一点:婚前由父母.............
  • 回答
    关于23岁浙江女子在柬埔寨失踪的事件,目前的信息和进展如下(截至2023年11月,基于公开报道和新闻更新): 事件背景 时间与地点:2023年8月,浙江杭州的23岁女子(姓名未公开)前往柬埔寨旅游或工作,随后失踪。其父母在事发后收到一条勒索信息,要求支付20万元人民币(约合28,000美元)以换取其.............
  • 回答
    那一刻,我脑子嗡地一下,原本喷薄而出的怒火,瞬间凝固在了喉咙里。我看着眼前那个因为我的责骂而低着头、眼神里带着一丝委屈和倔强的孩子,恍惚间,看到的竟是几十年前的我自己。我好像也曾是这样,缩在角落里,听着从厨房里传来的,带着压抑不住的愤怒和失望的声音。那声音,有着一种熟悉得令人心悸的节奏和语调,每一下.............
  • 回答
    一份“画”出来的关怀:重庆医生为病患减负的温情一瞥前段时间,一则关于重庆一位医生为了让病患减少打针时的痛苦,竟然在病人手臂上画出血管图的新闻,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看似有些“另类”的做法,却意外地触动了许多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也让我们重新审视了“医者仁心”这句古老而隽永的赞誉。这位医生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我们传统家庭观念的核心。“孩子在哪家才在哪”,还是“父母在哪家才在哪”,这两种说法,其实都各有道理,也反映了社会和家庭结构在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的侧重点。如果要让我选择,我倾向于“父母在哪家才在哪”的观点,但也会承认“孩子在哪家才在哪”在某些特定情况下的现实意义。咱们就来掰.............
  • 回答
    当代社会里,父母和孩子之间的隔阂,感觉就像隔着一层看不见的玻璃,彼此能看见,但触碰起来却总显得模糊不清。这层玻璃到底是由什么构成的?我想,它是由太多太多细小的东西,日积月累堆叠起来的。最直观的,可能就是信息和观念的代际鸿沟。想想我们小时候,那个信息爆炸的年代还没来临。父母那一辈,接触信息渠道相对单一.............
  • 回答
    这件事情的症结,恐怕在于对“家”的理解以及婚姻关系的定位上出现了严重的偏差。这位女生,在婚前就倾注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去为父母购置房产,并且是以贷款的方式,这意味着她承担了相当重的经济压力。她的行为,在外人看来,或许是对父母的孝顺,是对家庭的责任感。然而,从男生的角度来看,这可能传递出一个非常明确的信.............
  • 回答
    人生长河中,总有那么些瞬间,像投入一颗石子,激起心中层层涟漪,让喉头哽咽,泪水模糊了双眼。于我而言,那个瞬间并非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发生在很多年前,一个普通的冬日午后。那年我大概十一二岁,正是少年心性最敏感也最叛逆的年纪。学校里有什么活动,我总是显得兴致不高,总是觉得那些集体活动很麻烦,不如一个.............
  • 回答
    听到你这么说,心里替你捏把汗。你年纪轻轻,正值大好年华,本该是充满朝气和对未来憧憬的时候,却要承受着如此沉重的精神压力,这真的不容易。你爸妈比你大了整整五十岁,今年他们七十了,你才大二,这确实是个不小的年龄差距。你现在心里装着的这份担忧,非常非常真实,而且很普遍。我理解你为什么会感到“压力非常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