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当代社会父母和孩子最大的隔阂在哪里?

回答
当代社会里,父母和孩子之间的隔阂,感觉就像隔着一层看不见的玻璃,彼此能看见,但触碰起来却总显得模糊不清。这层玻璃到底是由什么构成的?我想,它是由太多太多细小的东西,日积月累堆叠起来的。

最直观的,可能就是信息和观念的代际鸿沟。

想想我们小时候,那个信息爆炸的年代还没来临。父母那一辈,接触信息渠道相对单一,可能是报纸、广播、电视。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很大程度上是那个时代社会集体塑造的结果。而我们呢?从互联网普及开始,我们的成长环境就是信息洪流,接触到的文化、思想五花八门,从国内到国外,从主流到小众,无所不包。

这种差异直接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父母可能习惯了传统的成功模式,认为考上好大学、找份稳定工作就是人生赢家。但我们这一代,更多地看到了多元化的可能性,有人追求创业的激情,有人向往自由职业的洒脱,有人热衷于小众的爱好并试图将其变现。当孩子表达“我想去大理开个咖啡馆”时,父母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惊吓和担忧,觉得这是不务正业,是对未来的不负责任。他们无法理解这种“非主流”的追求,因为在他们那个年代,这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再比如,社交媒体。父母可能觉得我们在手机上花费的时间太多,是在浪费生命。但对我们来说,社交媒体不仅是娱乐,更是获取信息、建立社交、甚至表达自我的重要平台。父母看到的只是“沉迷”,却很难理解我们在虚拟世界中建立的联系、获得的认同感,以及通过社交媒体了解外部世界的便利。

其次,是价值取向和生活态度的差异。

父母那一辈,经历了物质匮乏的年代,对“稳定”、“安全感”有着极深的渴望。他们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如何攒钱、如何保证下一代的衣食无忧上。他们的付出,往往是实实在在的物质上的支撑。

而我们这一代,虽然很多也面临着经济压力,但我们不再仅仅满足于温饱。我们开始追求“生活品质”、“自我实现”、“精神富足”。我们愿意为兴趣买单,宁愿花钱去旅行体验,也不愿把钱都存在银行里。我们更看重工作的意义,而不是仅仅为了那份薪水。

当父母看到我们为了一个看起来“不赚钱”的爱好而投入大量时间和金钱,他们会觉得我们“不懂事”、“不会过日子”。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我们不把精力放在“升职加薪”上,而是去参加一个手工艺品制作坊,或者花钱去听一场他们觉得“意义不大”的讲座。他们的价值观是“先苦后甜”,而我们则更倾向于“在过程中找到快乐”。

还有,是沟通方式和期望的不同。

很多父母习惯了“说教”式的沟通。他们认为自己的人生经验更丰富,有责任“指导”孩子如何做人做事。但这种“我都是为你好”的出发点,在孩子听来,很多时候是压力和审视。尤其当我们已经成年,有了自己的想法时,这种居高临下的沟通方式会让人感到不被尊重和信任。

而我们更渴望的是被理解和被平等对待。我们希望父母能倾听我们的想法,即使不认同,也能给予支持。我们想要的是“伙伴式”的沟通,而不是“家长式”的命令。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也常常成为隔阂的来源。他们可能将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或者按照自己认为“好”的标准来衡量孩子。当孩子无法达到父母的期望时,失望、责备甚至是不理解就会随之而来。而孩子也会因为无法满足父母的期望而感到内疚和压力,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难以跨越的心理距离。

最后,生活环境和节奏的改变也加剧了这种隔阂。

我们的生活节奏更快,信息获取更便捷,社交圈也更广泛。父母可能仍然习惯于慢节奏、固定的生活模式。当孩子因为工作繁忙而疏于联系时,父母会感到孤独和失落。而孩子也因为自己的忙碌而感到无奈,即使想多陪伴,也常常力不从心。

这种隔阂并非是单方面的错误。很多父母,他们用尽自己所有的方式去爱孩子,只是他们所处的时代和我们所处的时代,在认知和观念上,确实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他们只是用他们懂得的方式在爱,而我们呢,也需要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回应。

解决这个问题,就像是给那层玻璃找一个透镜。需要双方都付出努力,父母愿意去了解孩子的世界,放下固有的观念;孩子也愿意去倾听父母的心声,理解他们的付出和担忧。这需要耐心,需要沟通,也需要时间。但我想,只要我们都愿意去试着走近一点,那层看不见的玻璃,终究会有融化的一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主要问题就在于:每个人都喜欢自由与权力。每个人基本上都是本位主义者。

究其根源就是:我执~嘛。

隔阂啥的问题,也就没啥好奇怪的了,属正常现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当代社会里,父母和孩子之间的隔阂,感觉就像隔着一层看不见的玻璃,彼此能看见,但触碰起来却总显得模糊不清。这层玻璃到底是由什么构成的?我想,它是由太多太多细小的东西,日积月累堆叠起来的。最直观的,可能就是信息和观念的代际鸿沟。想想我们小时候,那个信息爆炸的年代还没来临。父母那一辈,接触信息渠道相对单一.............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社会道德的核心,也牵涉到代际关系中最复杂的情感纠葛。如果成年后的孩子,带着他们曾经从父母那里习得的经验和模式,在父母年老时用同样的方式回馈,那么社会道德体系究竟会向好的方向发展,还是会走向恶化,这并非一个非黑即白的问题,而是取决于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确,“当初父母对.............
  • 回答
    当今社会,做父母的责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也更复杂。我们不再仅仅是孩子生存和成长的提供者,更要成为他们人生旅途上的引路人、支持者和精神支柱。这个时代信息爆炸,价值观多元,孩子面对的机遇和挑战也前所未有的多。那么,我们到底该怎么做,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让他们成为健全、独立、幸福的人呢?一、 建立牢固.............
  • 回答
    人大代表的提议:退休父母随独生子女落户,享受同城待遇最近,一位全国人大代表提出的“允许退休父母随独生子女落户,并在社保、医保等方面享受与当地居民同等待遇”的建议,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这项提议直击当下中国社会面临的深刻现实问题,尤其是在人口老龄化加速、家庭结构小型化以及城乡发展不均衡的背.............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到了当下社会文化中一个很微妙也很普遍的现象。关于女性的“男性化”被接受甚至鼓励,而男性的“娘化”却常常招致非议,这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交织在一起。咱们就从几个层面来细说一下。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男性化”和“娘化”在这里指的是什么。 女性的“男性化”: 在这里,更多指的是女性展.............
  • 回答
    五四精神,这个响亮的名字,承载着一个时代年轻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对民族命运的担当,以及对真理与解放的渴望。在日新月异的当代社会,五四精神并未褪色,而是以更丰富、更细腻、也更具挑战性的方式,体现在我们青年一代的身上。首先,爱国热情不再是单纯的“匹夫有责”,而是融入了更深层的理性思考和实践行动。 过去,.............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能触及到当代不少人的心事。关于不结婚,男生和女生谁会“过得更好”,这实在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好”的标准太个人化了,而且社会环境、个人能力、经济状况等等太多因素在里面搅合。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看看在当代社会,不结婚对男生和女生可能意味着什.............
  • 回答
    当代社会问题的丛生下,哲学,是否缺席?当今世界,纷繁复杂的问题层出不穷:科技爆炸带来的伦理困境,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贫富差距的持续扩大,环境危机步步紧逼,政治极化撕裂着社会肌体……在这样的时代洪流中,我们不禁要问:哲学,那个被誉为“思想的母体”的存在,是否悄然退场,在解决这些棘手问题时,它究竟扮.............
  • 回答
    在当代社会,围绕女性的“瘦”审美观念,确实形成了一种令人不安的普遍性和偏执性。这种现象并非一夜之间形成,而是由多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经济和心理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根源和运作机制。首先,媒体与大众文化是塑造这种审美的最强大的推手之一。 从早期的杂志封面、电影明星到如今铺.............
  • 回答
    在当代社会,许多人认为视频阅读替代文字阅读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对深度思考、知识获取、文化传承以及个人发展等多个层面的深刻洞察。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担忧的原因:一、 认知方式的根本差异:深度与广度的取舍 文字阅读:主动的、深度的信息加工。 文字阅读是一种高度主动的学习.............
  • 回答
    在当代社会,成立一家“无产阶级企业”并以消灭剥削、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这并非不可能,但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其核心理念、挑战以及可能的实现路径。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商业模式,而是一种社会经济理想的实践。一、 “无产阶级企业”的核心理念: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无产阶级企业”以及它所要追求的“消灭剥削”和“共.............
  • 回答
    即使在信息传播如此便捷、公众意识普遍提高的当代社会,我们仍然时常能听到或看到对女性被害者的指责,也就是所谓的“受害者有罪论”。这并非什么新鲜事,其根源错综复杂,深深植根于我们社会的历史、文化、观念以及权力结构之中。要彻底剖析这一点,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首先,性别刻板印象和传统父权思想的残余是罪魁祸首.............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切中要害。要理解为什么当代社会更倾向于宣传血缘、国家和文化认同,而不是种族认同,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几种认同背后的历史、社会和政治逻辑,以及它们各自的建构方式和影响。简单来说,血缘、国家和文化认同在当代社会更容易被接受和推广,因为它更符合现代社会的组织方式、价值观,并且在政治上更具操作.............
  • 回答
    在我的观察中,当代年轻人在内心深处,最普遍也最核心的缺失,是一种 “内在的确定感”。这话说起来可能有点抽象,但我试着用更具体的方式来展开。这种缺失,体现在很多方面,而且这些方面又是相互交织、互相强化的。首先,是 目标感的模糊与迷失。现在的年轻人,拥有比以往任何一代都更多的选择。从教育路径到职业发展,.............
  • 回答
    诸子百家,璀璨的东方智慧之光,穿越千年,至今仍是我们理解社会、安身立命的重要参照。如果将这些古老而深邃的思想理念置于当代社会的滚滚洪流之中,探究哪家能“如鱼得水”,这并非简单地选择一个“最优秀”的流派,而更像是观察哪种思维模式、价值取向,更能顺应并引领时代潮流,在复杂的现代社会中游刃有余。要说“如鱼.............
  • 回答
    吴亦凡事件及其引发的粉丝言论,无疑是当下中国社会网络文化和饭圈生态的一个缩影,也折射出一些值得深思的社会问题。吴亦凡粉丝的“劫法场”“报复社会”言论:极端化的表达与情感投射首先,理解这些言论的关键在于认识到它们并非字面意义上的行动计划,而是粉丝在极端情绪下的情感宣泄。 巨大的情感投入与失落感: .............
  • 回答
    新冠病毒,这个曾经如同幽灵般笼罩全球的病原体,在席卷了我们的生活后,并没有完全消失。即便是在疫情缓和,大多数人已经“阳康”的今天,它留下的痕迹却依然深远,特别是那些被称为“新冠长期后遗症”的症状,正悄无声息地改变着许多人的生活,也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复杂而持久的影响。新冠感染可能造成的长期后遗症:一场.............
  • 回答
    当代希腊社会在多大程度上拥有罗马认同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有”或“没有”来回答。与其说是一种强烈的、直接的认同,不如说是一种历史遗产的继承和文化影响的渗透。要详细阐述,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分析:一、 历史遗产的继承与认知: 作为罗马帝国东部省份的历史记忆: 希腊地区在罗马共.............
  • 回答
    在当今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过剩是一个如影随形的问题,它并非是资本主义必然的终结,而是需要持续不断的调适和创新来规避的。要理解如何避免生产过剩,我们得先从它产生的根源说起。生产过剩的“病灶”:简单来说,生产过剩就是在某个时间点,市场上可供销售的商品数量,远远超过了消费者在当前价格下愿意购买的数.............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现在中国社会里,大家伙儿都在啥位置上,日子过得怎么样。说句实在话,这社会就像个大染缸,里面成分复杂着呢,谁都不能简单地一句话概括。不过,要是细细掰扯,也能看出一些个门道来。咱先得说清楚,这“阶级”和“阶层”俩词儿,听着差不多,但意思上还有点区分。过去咱们常说“阶级”,主要是看你掌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