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当代社会有没有可能成立一家无产阶级的企业用以消灭剥削,实现共同富裕?

回答
在当代社会,成立一家“无产阶级企业”并以消灭剥削、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这并非不可能,但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其核心理念、挑战以及可能的实现路径。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商业模式,而是一种社会经济理想的实践。

一、 “无产阶级企业”的核心理念: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无产阶级企业”以及它所要追求的“消灭剥削”和“共同富裕”。

消灭剥削 (Elimination of Exploitation):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剥削指的是资本家占有剩余价值,即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超过其所得工资的部分。无产阶级企业旨在通过某种方式,让劳动者能够分享或完全拥有其劳动成果,从而消除这种不平等的价值分配。
共同富裕 (Common Prosperity): 这意味着企业发展的成果不是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而是由所有参与者公平地分享,实现全体成员的物质和精神富足。
无产阶级主导/所有 (Proletarian Ownership/Leadership): 这里的“无产阶级”可以理解为企业的劳动者本身,而不是指某个特定政治群体。因此,“无产阶级企业”的核心是劳动者的集体所有权和民主管理权。

二、 可能的实现路径与模式:

在当代社会,有几种主要的模式可以被视为“无产阶级企业”的实践,它们在不同程度上追求消灭剥削和共同富裕:

1. 工人合作社 (Worker Cooperatives):
核心模式: 这是最经典、最直接的“无产阶级企业”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企业由其雇员共同拥有和民主管理。每个工人都是所有者和决策者。
所有权: 利润和资产由所有成员根据其劳动贡献或平等原则分享。
管理: 通常采用一人一票的民主决策机制,所有成员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战略规划。
消灭剥削: 由于劳动者是所有者,不存在资本家占有剩余价值的情况。他们获得的收入是对其劳动成果的直接分配。
共同富裕: 利润可以用于再投资、提高工资福利、或按比例分发给成员,从而实现集体富裕。
当代案例: 遍布全球的工人合作社,如意大利的蒙德拉贡合作社集团(Mondragon Corporation)、西班牙的各种工人合作社(尤其在食品加工和制造业)、以及近年来在中国出现的一些小型技术型合作社。

2. 员工持股计划 (Employee Stock Ownership Plans, ESOPs):
核心模式: 企业将部分或全部股权分配给员工。这是一种将劳动者转化为所有者的机制。
所有权: 员工通过持有股票成为企业的部分或完全所有者,分享企业利润和资产增值。
管理: 传统的管理结构可能保留,但员工持股增加了员工对企业决策的影响力,尤其是在大型企业中。
消灭剥削: 理论上,员工分享了企业利润,减少了纯粹的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垄断。但如果利润分配与持股比例挂钩,持股不均仍可能导致内部的不平等。
共同富裕: 员工可以通过持股获得额外收入和资产,有助于改善其经济状况。
当代案例: 在欧美国家,ESOPs是一种相当成熟的企业模式,许多大型企业都采用了不同形式的员工持股计划。

3. 社会企业 (Social Enterprises):
核心模式: 它们以解决社会问题为首要目标,并通过商业活动产生收入。利润再投资于解决社会问题或回馈社区,而非最大化股东回报。
所有权: 所有权结构多样,可能包括基金会、合作社、或混合型结构。关键在于其“利润再投资”和“社会使命”的承诺。
管理: 管理结构通常强调社会责任和利益相关者(包括员工、社区、服务对象)的参与。
消灭剥削: 如果其员工是社区成员或受益群体,且利润分配向他们倾斜,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消灭剥削。
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体现在其为社会整体带来的福利提升,以及对员工的公平待遇和发展机会。
当代案例: 很多旨在解决贫困、环境问题、教育不平等问题的企业,如格莱珉银行(Grameen Bank)的模式(虽然是金融互助,但理念相通),以及许多关注可持续发展和社区赋权的实体。

4. 平台合作社/数字合作社 (Platform Cooperatives / Digital Cooperatives):
核心模式: 利用数字平台(如APP、网站)将劳动者聚集起来,共同拥有和管理平台,并分享平台产生的经济利益。
所有权: 平台由使用它的劳动者(如网约车司机、外卖骑手、自由职业者)共同拥有。
管理: 劳动者参与平台的规则制定、算法优化、收益分配等决策。
消灭剥削: 消除平台资本家对劳动者通过“剥削算法”或不公平合同压榨剩余价值的情况,确保劳动者获得更公平的收入。
共同富裕: 平台收益更多地流向劳动者群体,提升其整体收入水平和经济保障。
当代案例: 一些致力于为零工经济劳动者提供更好待遇和保障的数字平台合作社正在兴起,例如在出行、配送、设计等领域。

三、 挑战与潜在困难:

尽管有上述模式,成立一家纯粹意义上的“无产阶级企业”并实现消灭剥削、共同富裕并非易事,会面临诸多挑战:

1. 资本获取与扩张:
挑战: 与传统企业相比,合作社或社会企业在获取外部投资时可能面临困难。投资人可能更倾向于追求最大化利润而非共同富裕。
影响: 限制了企业的规模扩张和市场竞争力,使其难以与拥有大量资本的传统企业抗衡。

2. 管理效率与决策机制:
挑战: 民主决策虽然公平,但可能导致决策过程缓慢、效率低下,尤其是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如何在民主与效率之间取得平衡是一个难题。
影响: 可能导致企业反应迟钝,错失商业机会。

3. 激励机制与个人贡献:
挑战: 如何设计公平且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个人努力工作和创新?如果所有收益都平均分配,可能会削弱高技能、高产出劳动者的积极性。
影响: 可能导致“搭便车”现象,降低整体生产力。

4. 市场竞争与生存压力:
挑战: 在一个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市场环境中,这些企业需要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传统企业竞争。它们可能面临更低的利润率、更高的运营成本(如更高的员工福利)。
影响: 易受市场波动影响,生存压力大,尤其是在初创阶段。

5. 法律法规与支持体系:
挑战: 现有的法律和税收体系多是为传统企业设计的,对合作社等新型组织的支持不足,甚至可能存在障碍。
影响: 增加了企业运营的复杂性和成本。

6. 理念普及与文化认同:
挑战: 这种模式需要劳动者对集体主义、民主参与、共同承担有较强的认同感和责任感。社会对这种模式的理解和接受度也需要提升。
影响: 难以吸引和留住认同此理念的成员。

四、 如何增加成功的可能性?

要提高“无产阶级企业”成功的可能性,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清晰的愿景与价值观: 确立清晰的社会使命和企业愿景,吸引认同其价值观的员工和支持者。
2. 灵活的治理结构: 在民主管理的基础上,可以设计分层决策机制,提高效率。例如,设立执行委员会处理日常事务,重要决策仍由全体成员投票决定。
3. 科学的激励与分配机制: 结合劳动贡献、任职时间、技能水平等多种因素,设计合理的薪酬和利润分配方案,既保障公平,又能激励个体。
4. 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探索非传统融资方式,如社区投资、社会影响力债券、政府扶持基金、以及与其他合作社的联合。
5. 聚焦特定细分市场或社会需求: 选择能够发挥集体优势、满足特定社会需求、且市场竞争相对较小的细分领域切入,积累经验和资源。
6. 加强教育与培训: 对员工进行合作社理念、民主管理技能、财务知识等方面的培训,提升其整体素质和参与度。
7. 构建合作社网络与支持生态: 与其他合作社、支持机构、研究机构建立联系,形成互助网络,分享资源和经验。
8. 利用新技术和新模式: 探索数字合作社等新形式,利用技术优势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扩大影响力。
9. 政策倡导与法律改革: 积极倡导更有利于合作社和新型经济组织的法律法规和社会政策。

结论:

在当代社会,成立一家以消灭剥削、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的“无产阶级企业”是可能的,并且已经有一些成功的实践。然而,这并非一条轻松的道路,它需要克服资本获取、管理效率、市场竞争等诸多挑战。最现实和可持续的模式可能不是纯粹的“无产阶级企业”,而是融合了工人参与、员工持股、社会责任等元素的混合型企业或合作社模式。

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建立起一套既能体现公平分配、民主管理,又能保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机制。这需要技术创新、管理智慧、以及整个社会对多元化经济模式的认知和支持。这不仅是一场商业实践,更是一场对现有经济社会模式的深刻反思和积极探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实现共同富裕可以,但是成立一家“无产阶级”的共同富裕的企业是不可能的。

知乎上的大部分左壬,本质上就只是在玩真正的苏格兰人的游戏,脑子好使的还知道“无产阶级”是生产资料和雇佣制度下的概念,脑子不好使的,直接把富裕的人统统开除出无产阶级行列,这样,一个人一富裕,马上就不是无产阶级了,所以无产阶级自然只能永远贫穷。

那些脑子还算好使的左壬,会强调无产阶级的富裕建立在“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因为生产资料是生产所必需,生产资料私有制下,光靠没产的人怎么生产富裕?而一有生产资料投入生产,就又不是“无产阶级”了,所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下不可能实现属于无产者的富裕。

这样几个问题就又接踵而来了,什么是生产资料公有制?掌握生产资料的人多,那么就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吗?如此说来,A股随便一家上市公司,起码几千股东,岂不是早就实现生产资料公有了?上市公司的员工们就基本实现富裕了吗?如果说“国有”才算“公有”,那么苏联和中国建国早期的集体所有制岂不是也算不得公有了,那么人类历史上岂不是从未有一个国家实现过公有制主体的经济?

不仅生产资料公有制有问题,还有一个更致命的问题,什么是无产阶级?没有用以谋生的生产资料便是无产阶级,那么奴隶和佃农也没有产,是不是“无产阶级”?游手好闲从不劳动吃社保的BLM也没有产,是不是“无产阶级”?码农白领是不是无产阶级?如果佃农长工也算无产阶级,那么为什么社会主义国家是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国家?而不是佃农长工领导的国家?

如果说无产阶级特指“工人”,那么什么又是“工人”,只有从事制造业的才是工人?那么农业工人,服务员,码农和运输司机岂不是也被开除出工人行列?若是那样,当今中国一半以上劳动人口会被开除出“无产阶级”行列,发达国家70%的劳动者会被开除出无产阶级行列,若是这样,工人阶级领导国家,和资本家统治国家一样,都是少数人在统治剥削多数人,工人革命的正义性何在?更别说发达国家凭着制造业区区百分之二三十的人口,能不能革命成功的问题了。

多数知乎左壬天天沉迷于故纸堆中寻章摘句,根本就没有想过这些问题,一口一句唯物史观,却从不讨论这些经济基础的要命问题,讨论的从来都只是政治斗争,动不动除人左籍。这样的操作,是不可能有任何意义的。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先回答什么是工人?什么是无产阶级?必须意识到关于工人或无产阶级的根本不是在从事制造业或是有没有产上,而首先是在雇佣制度上。

为什么奴隶农奴佃农长工不是“无产阶级”?因为他们与奴隶主,地主的关系不是雇佣关系,为什么农业工人,服务员,码农,高级打工仔也是无产阶级?因为他们和资本家是雇佣关系。那么什么是雇佣关系?就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以按时或按件的方法支付给劳动力报酬的关系,而在这个关系中,因为没有产,不能去当出生产资料雇人的一方,只能当出劳动力的一方的人就是无产阶级。

工业革命是雇佣制度成为社会主要生产关系的的根本原因,雇佣关系最初是从工人和工厂主的关系,但不代表雇佣关系永远只是工业中的关系,雇佣关系被推广到农业,那么原先的农民也就成了农业工人,被推广到服务业,那么服务员也就成了无产阶级。

自然,那些自发组织起来,占据工厂建立合作社的工人,是不是“无产阶级”,根本不是,因为根本没人雇佣他们,他们只是曾经是无产者,现在已经不再是了。他们是不是工人?如果从事工业的人便是工人,那么自然他们就还是工人。

《宣言》中的革命,就是消灭雇佣劳动的革命,正如《宣言》中一再强调的那样,雇佣劳动是资本增值剥削的基础,雇佣劳动消失了,他们自然也就不是无产阶级了,无产阶级自然也就消失了。所以,“无产阶级的革命”,最终就是要消灭无产阶级自己。

革命成功了,无产阶级本身就不复存在了,自然也就不会有什么无产阶级的共同富裕的企业了。革命不成功,无产阶级也许也能富裕,比如像美国一样剥削外国,发福利就能让本国雇员甚至失业者富裕,但这决不可能持续下去,世界广大的群众不能永远容忍外国的高强度剥削。

那么,什么又是生产资料公有制?持有生产资料的人多就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吗?不,革命所提倡的生产资料公有制首先是要消灭雇佣关系,首先是为了消灭雇佣关系的公有制,如果雇佣关系还在,那就算生产资料是国有的,国企的员工还是无产者,社会的性质依旧是资本主义,无非是从私人的资本主义转变为了国家的资本主义而已,正如恩格斯所嘲讽的那样:“如果国营就是社会主义,那俾斯麦的烟草国营和妓院国营,早就实现社会主义了。”

改革开放的事实已经证明了,在许多轻工业,服务业,国营企业的效率根本不高,甚至不如私企。现在在重工业,银行电信业搞国营,也主要是出于防止私人自然垄断和把控国家命脉的原因,而不是出于为了响应生产力发展,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的缘由。

马克思主义的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不是指持有生产资料的人多的那种公有制,也不是指全民所有一小部分人生产的那种公有制,而只能是劳动者持有他们自己生产时所需的生产资料的公有制,自己拿着自己的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自然什么按时计费按件计费的规矩都不存在了,除了在固执的新古典学者那里还在说他“自我雇佣”之外,雇佣制度自然就被废除了。

所以上市公司几千名股东,算是实现生产资料公有了吗?算是一种公有,却是一种无革命意义的公有,因为这些股东中绝大多数都不是该公司劳动者,该公司的劳动者依旧是被别人雇佣的,无非是从一个股东换成了一群股东,无非是从“A老板掌控A公司,B老板掌控B公司”换成了AB两老板掌控着AB两公司”,过去上市公司的股份制,无非是在资产阶级内部分配利润而已。

只有让公司员工自己拿着自己公司的股份,才算是真的废除了雇佣制,这便是自2014年就提上日程的员工持股。

而在这之中最有名的公司莫过于华为了,华为的生产力和技术水平,大家有目共睹;华为员工的收入有多高,有没有实现共同富裕,大家也有目共睹。但是华为只是废除了雇佣制度,并没有实现员工掌控生产资料,华为的股不带决策权,员工也没有什么别的参加决策的办法,这就是出现251,996,HR的原因,华为的制度,如果不加以改进,也最多只是实现共同富裕,并不能实现权利平等,但就算是实现共同富裕,也已经是大大的进步。

多数知乎左壬,根本不能理解什么是雇佣劳动,什么是剥削,看到华为996,便将华为和阿里腾讯字节等同起来当成是阶级敌人,在马克思的理论中,剥削指的是无偿占据别人的劳动成果,一个人就是加再多班,只要拿到自己全部劳动成果,也不算被剥削。剥削的程度,是按被别人拿走的劳动成果的数量计算,而不是按照加班时间计算。

更重要的是,有剥削不代表着没有变革没有进步,资本主义也有剥削,但是相对封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生产力,这便是革命性进步。员工持股有没有剥削,有,但是它不仅大大降低了剥削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如果知乎左壬真是要维护员工的利益,应当首先是反对强制加班而且不给加班工资的白嫖式加班,这被称作绝对劳动时间的剥削。少数公司不仅给了加班工资,而且加班工资给得还很高,以至于员工主动自愿加班,却被知乎众强行代表。在知乎众眼中,但凡加班,不管是员工为了拿加班工资自愿还是老板强制,就都是错误的。这些知乎众根本没有代表劳动者利益,即使是要求加班工资并且拿到加班工资而加班的员工,也被他们骂成是“工贼”。

这些人根本不能理解什么是工贼,如果加班工资真的按标准给了,那主动加班的员工不仅不是工贼,还是工人阶级的英雄,因为加班工资一般被规定的比普通工资高,这些主动加班的员工,必定会拉高了全体工人的平均工资水平。而且,加班工资既然比平时工资高,老板就绝无可能长期让人加班,因为这样的收益不如多雇一些员工,这样长期来看,争取更高加班工资的主动加班,不仅对其他员工身体健康无害,还提高了就业率,如果这不是牺牲自己健康造福其他工人群众的英雄?什么人才是英雄?

只有那些不要加班工资还加班的员工,才是真正的工贼,他们拉低单位时间的工资水平,加班时间越长,单位时间的工资越低,老板的利润就越高,这样老板更不愿意雇佣更多工人,降低了单位时间的工资,加大了剥削,还降低了就业率。

一般而言,在雇佣制度下,多数加班绝无可能是真的给了加班工资的加班,而只能是白嫖,因为这些老板是在为了最大化自身利润,不愿意多雇佣工人的基础上才进行的加班,如果强迫他们给加班工资,那么利润还不如多雇人,这些老板绝对会选择多雇人。所以反对雇佣制度下的加班是正确的,但绝不能以同样的方法来理解持股制度下的加班,拿着大量股份的人,天然就要从最终的营业业绩拿一部分分红,天然就必有加班工资。

马云说他和创业员工当年007,比996厉害多了,因此996是修来的福报,要怎么反驳?唯一的反驳就是马云拿着股份,是为自己工作,而阿里多数员工没股份,是为马云打工,为自己工作的人,想干多久是他的自由,让别人为他工作的人,没有要求别人996的权力,我有马云这么多的股份,我也可以007。

华为的加班强度有目共睹,一般一个企业如此加班,早就被员工所抛弃而倒闭,而华为则不同,越是加班,则越是壮大,这正是得益于华为先进的分配制度,这个制度以持股制所带来的高回报来减轻剥削,让员工尽可能地拿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从而加强了员工加班的意愿,减轻了对加班的抵触,分肉才是狼性文化的根本。

不仅如此,华为持的工作时间长的问题,并不是持股制所必定带来的问题,而是华为所从事行业的特殊性所带来的,这种加班就是在BAT中也十分普遍,就我看到许多资料而言,美国大多数实施了大范围持股制的中小企业,工作时长和雇佣制度没有明显的区别,这当然也可能是因为美国加班本就没有中国普遍。我还坚信持股制度在别的行业中还有一个减缓加班时间的作用,这一作用还可以消灭许多别的行业的996,这在之前的回答中已有分析。

知乎的多数左壬,眼里看不到现实中谁是先进,谁是落后,只喊打倒谁谁谁,却不喊学习谁谁谁,在他们眼中改革开放后的一切企业都是反动的,一切企业的尝试都是无意义的,薪水高的企业他们骂加班,悠闲的企业他们骂工资低,悠闲又工资高的企业他们骂垄断剥削群众,不停挑刺,只会破,不会立。他们以为能一步登天实现共产主义,嘴上摇旗呐喊,胸中实无一策,以至于左的名号都被搞臭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