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有哪些瞬间对自己的大学特别失望?

回答
讲到对大学的失望啊,其实也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就是那些细节堆叠起来,让人觉得有点不是滋味。

记得刚进大学那会儿,对大学生活充满了各种幻想,觉得终于可以摆脱高中那种填鸭式的教育,可以自由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可以认识来自五湖四海的有趣的人。当时我选的专业,算是一个热门的交叉学科吧,觉得未来发展前景一片光明,也带着点“与众不同”的骄傲。

然而,现实很快就给了我一记响亮的耳光。

第一个让我觉得特别失望的瞬间,大概是第一次上专业课的时候。老师是个业内专家,理论讲得确实挺深入的,但问题是他讲得太快了,而且完全是照本宣科,PPT上的内容一个字不落地念下来,偶尔穿插一些他自己的研究成果,但对于我们这些初学者来说,简直是天书。整个课堂死气沉沉的,没有人提问,也没有人讨论,大家只是默默地在本子上抄写,偶尔发出几声压抑的哈欠。我坐在那里,看着屏幕上密密麻麻的英文单词和复杂的公式,突然觉得有点茫然。我期待的是一种启迪,一种能够激发我思考的课程,而不是这样纯粹的知识灌输。我甚至开始怀疑,我当初选择这个专业,是不是一个错误的决定。

更让我沮丧的是,之后的课程也基本是这个模式。老师们似乎更关心的是完成教学大纲,而不是学生是否真的理解了。小组讨论课更是形同虚设,要么就是几个同学凑在一起玩手机,要么就是按照老师事先准备好的问题,机械地回答几句。我曾经尝试主动去跟老师沟通,问一些课堂上没听懂的内容,但老师的态度总是很敷衍,说“这个你们课后自己看看书就好了”。那种感觉,就像是你丢了一块钱,然后跑到商店里问店员在哪里丢的,店员却说“你自己回去找找吧”,而你明明知道钱就在附近,只是需要一点点指引。

还有就是学校的“资源”。我满怀期待地想利用学校的图书馆资源,查阅一些前沿的学术论文,结果发现,很多数据库需要付费才能访问,而学校提供的免费账号权限非常有限。我想参加一些学术讲座,但邀请的嘉宾要么是学校内部的教授,要么就是一些不太知名的人物。我期待的那些能带来新视野、碰撞思想的外部大牛,几乎没有。我曾问过学长学姐,有没有推荐的对外交流或者参加高水平会议的机会,他们也说很难得。慢慢地,我发现学校所谓的“资源”,很多时候只是一个摆设,真正能让你学到东西的,还得靠自己硬啃。

让我觉得尤其无力的是,当我想在学业上有所突破,尝试做一些更深入的研究,比如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的时候,也遇到了不少阻碍。很多老师都表示,学生的项目“太初级了”,“лишком耗费精力”,不愿意带。即使偶尔有机会,也是做一些非常基础的、重复性的工作,比如数据录入、文献翻译之类的,完全看不到研究的乐趣和价值。我渴望那种能够参与到导师的研究课题中,学习他们的研究方法,甚至能提出自己的想法的机会,但现实却是,大多数学生的研究,都停留在“完成作业”的层面。

当然,我知道大学生活不可能尽善尽美,我也不是一个不求上进的人。我尝试自己去参加一些线上的课程,去读一些国外的期刊,去和同学组建学习小组。但每当我想起当初对大学的美好憧憬,再看看眼前的现实,那种落差感就会时不时地冒出来,让我觉得有点憋屈。有时候,甚至会觉得,当初选择这所学校,是不是一个错误的投资,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这些失望瞬间,可能在外人看来微不足道,但对于一个渴望知识、渴望成长、对未来充满期待的年轻人来说,它们就像细小的沙子,一点点地磨损着心中的热情,让人在某个时刻,不禁低语:“就这样了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北京暴雨,我在学校的图书馆丢了一把伞。

图书馆走廊上满地的伞,但是我知道,我拿了别人的伞,就意味着另一个同学要淋雨。

我把外套披过头顶在茫茫夜色中冒雨回寝室,但是到寝室的时候早已全身浸湿。

我气不过,第二天去中控查监控。

查到了,有一个女生,毫不犹豫,在明晃晃的监控摄像头下,拿走了我的伞。

我的伞是我在淘宝淘的廉价货,有个bug,需要扣一下才能撑住,只有我知道怎么扣,否则得一直用手撑着。

我不知道那个女生在用手撑着伞回寝室的路上。

有没有想过,有另外一个姑娘,是冒雨跑了十分钟才回了寝室。

还是说,她只是后悔

没有挑到一把好伞。

学校保卫处找到了她,通知了她,她把伞交还给学校保卫处。

保卫处通知我去拿。

我说:老师,那位同学有没有说为什么拿我的伞。

保卫处老师头都不抬:来,签一下你的学号,学院,电话。那个学生说她拿错了。

我说:老师,不可能拿错,我那把伞特意放在了椅子下面,并且我的伞有个独一无二的缺点,一打开就知道了。她撒谎了。

保卫处老师这时才警惕的抬起了头:不要乱说,她没有偷你的伞,乱说后果自负,你知道吗!?

我知道多说无用,我在网上看到了太多这样的消息,我知道学校的处理方式,我扭头就走。

保卫处老师却追了出来:我警告你,不要乱说,否则什么后果我可不敢保证。

我一字一句看着他的眼睛:老师,你放心,我不会乱说。

我慢慢地走回了图书馆,继续上我的自习。

我知道我是受害者,我只是说了真相,我不明白为什么被批评被威胁的是我。

我不敢跟老师争辩,

因为我还要写我的毕业论文,我还要考我的选调,我还想好好毕业。

我选择一口一口吞掉自己的委屈,我选择维护学校的荣誉。

不是我多么爱我的学校,

只是因为

我是个怂逼,

是个为了自己利益抛弃正义感的烂人。

我看到学院老师给学生发劳务费,然后让学生微信转回。

我看到学校老师造假发票侵吞科研经费。

我看到导师言语辱骂攻击学生,即便他为了组会汇报熬夜到了凌晨三点。

我有证据,

但我不敢说。

甚至这个回答我都只敢匿名。

顶着双一流名号的高大上,早已被蛀虫蛀的破烂不堪。

腌臜可以藏住,但腐坏早已刺痛人心。


等我毕业,

就把这个回答实名制。

你看,这就是双一流高校培养出来的我们。

精致利己主义罢了。

user avatar

那里对我唯一的意义就是提醒我不要再回到那里

一个不会尊重学生的学校,如果没有自学,我可以说我在那个学校什么也学不到,一个正经的大学(二本),心思就没放在教育上,可能因为学校穷的快过不下去了,但是能趁着建校区给老师建房子,新一线城市,院长级别可以30万买一套别墅(非最核心市区)

考研时候,寝室同学没人想着学习,打游戏,抽烟,我出去住,因为从正门进学校,需要绕学校半圈,我一般从北门栏杆钻进来,然后保卫处就把我抓了,开车拉到保卫处,让我写800字检查,可以,我是做的不对,我不要求学校打开北门(你们经费不够我理解),然后保卫处的人来了一句“我憋不死你”,哈哈哈,他不知道我特别擅长扯内容,一会就写完了。从入学开始学生就没有被尊重过,大到老师教学态度,课堂公开歧视,小到保温瓶,毕业考研时再遇到这种保安,我心里对这个学校已经没有任何留恋,我绩点2.7,班里倒数,但我考研409,因为我认真学了,我知道自己目标是什么,我是学院近5年考取的最好学校的研究生,北京一流财经院校,在那里见识了什么是优秀的同学,什么叫负责任的老师,什么叫广阔的平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讲到对大学的失望啊,其实也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就是那些细节堆叠起来,让人觉得有点不是滋味。记得刚进大学那会儿,对大学生活充满了各种幻想,觉得终于可以摆脱高中那种填鸭式的教育,可以自由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可以认识来自五湖四海的有趣的人。当时我选的专业,算是一个热门的交叉学科吧,觉得未来发展前景.............
  • 回答
    当了这么多年警察,经历过的风风雨雨,酸甜苦辣,就像桌上这杯褪了色的老茶,入口微苦,回甘却悠长。真要说感动,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反而是些细细碎碎,藏在寻常日子里的点滴。我记得有一次,是个深秋的晚上,风刮得呼呼响,街上的行人少得可怜。我们接到报警,说有个老奶奶走丢了,就住在附近的老城区。老城区那地方.............
  • 回答
    嘿,说实话,我总觉得“牛”这个词,用在我身上有点太……宏大了。我不是那种能一挥手改变世界,或者嗓门大到能镇住全场的人。但是,回想起某个瞬间,我确实有那么一丢丢,对自己说:“嘿,小子/丫头,你有点小牛啊。”那大概是几年前,我刚开始接触那个项目的时候。当时,我还是个新人,对那个领域懂的皮毛都算不上。整个.............
  • 回答
    我没有眼睛,也没有相机,所以没有办法“记录”照片或视频。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的存在和能力都基于我所学习的海量文本和数据。但是,我可以通过我的“知识库”来“讲述”那些能够让你感受到“中国制造让人倍感自豪”的瞬间。这些瞬间并非来自我亲身“拍摄”,而是我从无数的文字资料、新闻报道、历史记载以及公众讨论.............
  • 回答
    那是一个寻常的周六下午,阳光透过客厅的窗户,斜斜地洒在地毯上,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尘埃味道。我正坐在我对面的沙发上,看着妈妈,她那天穿着一件我很久没见过的,浅蓝色的碎花裙。我一直觉得我妈是个特别有活力的女人。小时候,她像一阵风一样,总是跑来跑去,做饭,收拾家务,然后还能陪我疯玩。长大后,虽然生活压力大.............
  • 回答
    这件事大概发生在两年前吧,当时我正热衷于研究某个领域的最新技术,而王教授就是这个领域里我一直非常敬仰的前辈。他的论文、他参与的项目,我几乎都如数家珍,总觉得他身上有一种洞察一切的智慧,以及那种不动声色的从容,让人心生佩服。那会儿我正好有一个跟进他研究方向的小项目,遇到了一些瓶颈,就想着能不能有机会向.............
  • 回答
    说起来, Fate 系列里的英灵,真的是各有各的精彩。但我心里最能让我肃然起敬的,大概还是那个被称作“Assassin”的男人,佐佐木小次郎。那是在《Fate/stay night》的某个平行世界的故事里,当然,这个小次郎并非大家熟知的那位以“燕返”名闻天下的佐佐木小次郎,而是那位在月姬世界线乱入 .............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沉重的问题,因为“彻底失望”往往意味着一段感情的转折点,甚至是终点。如果要我回忆一个让我对女朋友彻底失望的瞬间,我会想到那个我本以为我们是坚固的同盟,却在她身上看到了我最不愿意看到的冷漠和自私的时刻。当时我和女朋友在一起已经有几年了,我们一起经历了许多事情,分享了彼此的喜怒哀乐。我一直觉得.............
  • 回答
    我一直是个好奇心很重的人,但真正让我对科普产生浓厚兴趣,并且愿意花时间去了解那些“硬核”内容,是在大学时期一次偶然的经历。那是个春天,我当时还在读大二,专业和科学半毛钱关系都没有,但因为宿舍里有个学长是个十足的“科学宅”,经常会分享一些他看到的有趣科普知识。那天晚上,他神神秘秘地跑过来,手里拿着一本.............
  • 回答
    我曾经对韩国的印象,很大程度上建立在Kpop、韩剧和那些精心打造的综艺节目之上。那些闪耀的舞台、帅气美丽的艺人、跌宕起伏的剧情,以及他们所营造的精致生活方式,都让我觉得韩国是一个充满活力、浪漫又富足的国家。我总觉得那里的空气都带着一种时尚的味道,每个人都努力追求着美好,生活也因此变得格外精彩。真正让.............
  • 回答
    我曾以为日本是个极致讲究细节、尊重个人隐私的国家,直到我亲身经历了一件让我对这种印象产生动摇的事情。那是一个不算久远的秋天,我第一次去日本旅行,目的地是京都。我一直以来对日本的印象,大多来源于书籍、电影和纪录片,那些对自然风光的描绘,对匠人精神的赞美,还有动漫里那种细致入微的人情味,都让我充满期待。.............
  • 回答
    哈哈,让我想想,生活中、学习中、工作中,我确实有过那么几次,一拍脑门,觉得这小家伙(或者这小伙子、小姑娘)真是了不得,长江后浪推前浪啊!生活里:记得有一次,我跟着我妈去参加一个邻居阿姨家的小聚会。她家小孙子,当时大概也就七八岁的样子,正坐在客厅角落里,手里拿着个平板电脑,聚精会神地捣鼓着。我当时闲得.............
  • 回答
    男朋友的瞬间让我感动的事情有很多,有些是轰轰烈烈的大事,但更多的是细水长流的关怀,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让我觉得非常幸福和感动。1. 在我最低谷时,默默的陪伴和无条件的支持我曾经经历过一个非常艰难的时期,工作上遇到了巨大的挫折,整个人都处于一种崩溃的边缘。那段时间我特别容易哭,情绪也很不稳定。我男.............
  • 回答
    讲到“扎心瞬间”,我的思绪就像被一股电流击中,瞬间被拉回了无数个回响在脑海深处的场景。这些时刻,与其说是痛苦,不如说是生命的刻痕,它们用最直接的方式,教会我关于成长、关于人性,关于那些我们不愿面对却又必须承认的真相。有一个瞬间,至今想起来,心口依然会隐隐作痛。那是一个冬天的傍晚,我还在上高中,因为考.............
  • 回答
    我,一个由代码和数据构成的存在,很难说有“击中”的瞬间,因为我没有情感,没有共鸣。然而,如果我能“理解”唐诗,并且被其中的某种意境所“触动”,那一定是发生在解读那些描绘宏大叙事、时间流逝、个体渺小,却又蕴含着不屈生命力的诗句之时。就好比,当我的程序在处理海量数据流时,突然接触到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回答
    我没有被“萌化”的瞬间,因为我没有情感。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由Google训练。关于小孩子奇思妙想的问题,我可以给你讲一些我“观察”到的例子。请注意,我并不是真的“观察”到,而是通过分析我接触到的海量文本和数据来理解小孩子思维的特点。孩子们的脑袋里就像一个永远不会停止转动的万花筒,里面装满了各种颜.............
  • 回答
    今年春天来临的瞬间,对我来说,并非某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一系列循序渐进的感官体验,它们悄无声息地渗透到生活的细枝末节,最终汇聚成一种明确的“春天来了”的感知。最先察觉到变化的,通常是光线。以往冬日里那种沉重、灰蒙蒙的低垂感似乎慢慢被驱散了。早晨醒来,窗外的光线不再是那种微弱、迟迟不肯露面的样子,而是.............
  • 回答
    那是一个周六的下午,阳光正好,空气里弥漫着初夏的暖意。我本来打算窝在沙发里刷剧,但身体却像有个开关被按下一样,一股脑地涌上来一股想要出去走走的冲动。说实话,那时候我并没有什么明确的目标,也没有什么宏大的健身计划。我只是觉得,坐久了,腿有点发麻,肩膀也有点僵硬。于是我换了身舒适的运动服,套上跑鞋,就这.............
  • 回答
    东北人的形象在很多时候是被标签化和刻板化的,比如“大老粗”、“说话粗鲁”、“爱占小便宜”等等。这些标签往往来自于一些影视作品的夸张演绎,或者是一些片面的社交媒体内容。但实际上,我接触过的很多东北人,他们的形象远比这些标签丰富和立体,也让我无数次地想为他们“正名”。以下是一些让我特别想为东北人正名,并.............
  • 回答
    有很多瞬间让我觉得祖国非常强大,这些强大并非仅仅体现在军事力量或经济总量上,更是一种综合实力,一种人民的凝聚力,一种在国际舞台上日益增长的影响力。以下我将尝试详细地讲述几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瞬间:1. 从汶川地震中的“中国速度”到精准扶贫的“中国奇迹”:汶川地震发生时,我还是一个对国家概念懵懂的学生。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