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卫生部关于「医患须签协议拒绝红包」的规定能改善医患关系吗?

回答
卫生部关于“医患须签协议拒绝红包”的规定,旨在从制度层面切断不正之风,规范医疗行为,理论上对改善医患关系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实际效果如何,还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并且这个问题的复杂性远不止于此。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这个规定的初衷和设想。

初衷与设想:斩断“红包”链条,重塑信任基础

红包的存在,是滋生医患矛盾、破坏医患信任的“毒瘤”。医生收受红包,容易导致医疗行为的“功利化”,患者为了得到更好的治疗或更快的服务,可能不得不屈从于这种潜规则,长此以往,医疗资源的分配就变得不公平,患者之间的差距拉大,加剧了不信任感。同时,红包的存在也给医生群体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道德困境。

卫生部推出“医患须签协议拒绝红包”的规定,其核心目的是:

明确双方责任与底线: 通过协议的形式,将“拒绝红包”这一行为法律化、规范化。让患者明白,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是医生的职责,不应该附带额外“好处”;让医生明白,坚守职业道德,不收受红包是底线,一旦触碰将面临法律和行业上的惩罚。
构建公开透明的就医环境: 协议的签署本身就带有一种公开宣示的意味,向社会传递了医疗行业净化风气的决心。希望以此来营造一个更加公平、透明、受尊重的就医环境。
减少医患纠纷的诱因: 很多医患矛盾的根源,就隐藏在“红包”带来的不公平感和被剥削感之中。如果能有效杜绝红包,理论上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摩擦和纠纷。

潜在的积极影响:

理论上,这项规定能够带来以下积极变化:

1. 提升患者就医的公平感: 当红包不再是影响医疗资源分配的重要因素时,患者可以更专注于疾病本身,而不是担心自己的“人情”是否足够。这有助于提高那些经济条件不佳但病情严重的患者获得优质医疗服务的机会。
2. 净化医疗行业风气: 长期来看,如果执行到位,可以逐步改变一些医疗机构和医生中存在的“潜规则”,鼓励医生回归到以医术和医德为本的职业追求上。
3. 增强患者对医生的基本信任: 当医生不再通过红包来“收买”患者的满意度时,患者更容易将医生的行为视为其职业操守的体现,而不是一种带有利益交换的表演。

然而,现实的复杂性是巨大的,这项规定要真正“改善”医患关系,面临着诸多挑战,而且很可能适得其反,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负面效应:

潜在的负面影响与挑战:

1. 执行的“形式主义”风险: 最显而易见的挑战就是执行力问题。签署一份协议,如果仅仅是走个过场,成为一种“形式”,那么它对实际情况的改善将微乎其微。现实中,很多规定都会面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尴尬境地。
2.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可能: 医患之间如果依然存在着寻求“特殊关照”的需求,而医生也存在着通过“非正常渠道”增加收入的动力,那么红包可能会以其他更隐蔽、更难以察觉的形式存在。例如,变相的“感谢费”、“营养费”在其他时间、地点送出,或者通过一些“中间人”进行操作。
3. 加剧医患之间的“戒备”与“疏离”: 当医患关系变成一种“签了协议,要互相提防”的关系时,反而会加剧彼此的心理距离。患者可能会更害怕表达自己的真实需求,担心被曲解为“给红包的暗示”;医生也可能因为害怕被误解或被“设计”而变得更加谨慎,甚至对患者表现出一种“冷漠”的态度。本意是减少不信任,结果可能变成加剧不信任。
4. “医闹”风险的转移与升级: 如果患者在就医过程中没有得到“满意”的处理,但又因为协议的约束不能通过送红包来“疏通”关系,那么他们可能会将不满直接转化为“医闹”行为。而且,一旦发生医疗纠纷,这项协议可能还会成为双方互相指责的证据,增加诉讼的复杂性。患者可能认为,“我没给红包,但你还是没做好,那我更要找你麻烦了。”
5. 对“真心感谢”的误读: 医生在成功治愈患者后,收到患者自愿表达的感谢,这种纯粹的情感交流也可能被这项规定所“污染”。医生可能会因此而变得顾虑重重,不敢接受患者的善意,甚至对患者的感谢表示冷淡,这反而违背了人情味和医患之间的温情。
6. 解决不了根本性问题: “红包”问题只是医患关系紧张的一个症状,而非病根。医患关系紧张的根本原因可能在于:
医疗资源分配不均: 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导致大医院人满为患,医生工作强度大,患者等待时间长。
医患沟通不足: 医生时间有限,难以充分与患者沟通病情、治疗方案和风险,导致患者理解偏差和恐惧。
医学知识不对称: 患者对医学知识的缺乏,容易产生误解、恐惧,并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
医疗体制改革的滞后: 医生的收入结构、晋升机制可能与医疗服务质量、患者满意度没有形成强有力的正相关,导致部分医生寻求其他“创收”途径。
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社会整体上对“人情”和“利益输送”的容忍度,也会间接影响到医疗行业。

所以,这项规定能否改善医患关系,取决于能否与更深层次的改革措施相结合。

要让这项规定真正发挥作用,需要:

强大的监督与惩处机制: 建立一套有效的监督体系,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违规行为,并且对违规的医生和医疗机构进行严厉的惩处,形成震慑。
畅通的反馈与投诉渠道: 让患者能够方便快捷地反映问题和投诉违规行为,并且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加强医患沟通的培训与引导: 鼓励和支持医生提高沟通技巧,让医患双方在沟通过程中建立起信任和理解。
推动医疗体制改革: 从根本上解决医疗资源不均、医保支付、医生薪酬激励等问题,从制度上减少红包滋生的土壤。
提升社会整体的法治意识和诚信水平: 在整个社会层面倡导诚信、守法,减少对“潜规则”的依赖。

结论:

卫生部“医患须签协议拒绝红包”的规定,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表明了国家治理医疗乱象的决心。但如果仅仅停留在签署协议这个层面,而没有配套的监督、惩处和深层次的改革措施,它很可能沦为一种“看上去很美”的政策,甚至可能加剧医患之间的隔阂与不信任。 真正改善医患关系,需要一场系统性的、多方位的、持续的努力,而这份协议,或许只是这场漫长征途中的一个小小标志。它需要与对医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对医疗体系的完善以及对社会诚信的重建同步进行,才能真正播下信任的种子。否则,它更像是在病灶上贴了一个创可贴,没有触及问题的本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依法处理问题,受贿应该被判刑,这样才能真正拒绝红包。

卫生部此举纯属形式主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