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诗歌的翻译应该注重哪些要素?

回答
诗歌翻译,绝非简单的文字转换,它是一场情感的重塑,是灵魂的跨越。要做好一首诗的翻译,需要我们倾注匠心,细致入微,就像对待一件珍贵的古董,既要保留其原有的神韵,又要让它在新的土壤里焕发生机。

那么,究竟需要注重哪些要素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一、 理解的深度:感同身受的灵魂共鸣

这是诗歌翻译的基石,没有深度的理解,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字面意义的透彻: 首先,我们要对原文的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都有清晰的认知。这不仅仅是查阅字典,更是要理解词语在特定语境下的微妙含义,以及它们组合起来所产生的力量。比如,一个看似普通的词,在诗人的笔下,可能被赋予了全新的、深邃的意象。
情感内核的捕捉: 诗歌最打动人的,往往是其蕴含的情感。是喜悦、悲伤、愤怒、还是思念?是崇高、渺小、还是绝望?翻译者需要潜入诗歌的内心世界,去感受诗人当时的心境,仿佛自己也经历了那样的情感波澜。这种感同身受,是翻译出真实情感的关键。
文化语境的解读: 诗歌往往根植于特定的文化土壤。诗中的典故、习俗、价值观,都可能与译入语文化存在差异。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才能准确地理解诗歌所要传达的深层含义,并思考如何在译文中恰当地传达。例如,中国古诗中的“月”不仅仅是天上的星体,更承载着思乡、团圆、离愁等丰富的情感,翻译时需要考虑这些文化符号的对应。
意象与象征的洞察: 诗人善于运用意象来构建诗歌的图景,并通过意象来传达抽象的情感和思想。例如,“落叶”可能象征着秋天的萧瑟,生命的衰败,或者一种无声的告别。翻译者需要敏锐地捕捉这些意象,理解它们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并寻找在译入语中能够传达类似感受的意象。

二、 形式的再造:韵律与节奏的灵魂回响

诗歌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独特的形式之美,这是其灵魂的另一重要载体。

音韵美的追求: 诗歌的音韵,如音乐般具有感染力。押韵、平仄、节奏的安排,都构成了诗歌独特的音乐性。在翻译时,我们不能一味地牺牲音韵,而应该努力在译入语中寻找与之相似的音韵效果。这可能意味着要对词语的选择做一些调整,甚至是在结构上做出一些妥协。有时候,我们可以尝试运用近韵、尾韵、行内韵等技巧,来模拟原文的韵律感。
节奏的模仿与创造: 不同的诗歌有不同的节奏,有急促的,有舒缓的,有顿挫的,有流畅的。这种节奏往往与诗歌的情感和意境紧密相连。翻译者需要通过词语的排列、句子的长短、标点的运用,来模仿和创造出与原文相近的节奏感。朗读译文,感受其是否具有自然的流动性和音乐感,是检验节奏是否到位的重要方法。
句式与结构的借鉴: 原诗的句式结构,如倒装、排比、反复等,往往具有特殊的强调作用或艺术效果。在翻译时,我们可以尝试保留或借鉴这些句式,以传达原文的语气和力量。当然,这需要与译入语的语法习惯相结合,避免生搬硬套。
整体结构的把握: 除了词语和句子,诗歌的整体结构,如分节、段落的划分,也影响着诗歌的阅读体验。翻译时,应尽量保持原文的分节方式,或者在必要时做出合理的调整,以确保译文的整体美感和流畅性。

三、 语言的斟酌:字斟句酌的艺术

翻译是语言的艺术,而诗歌翻译更是将这种艺术推向极致。

词语的选择与替换: 这是最基础也最考验功力的一环。我们需要选择那些最贴切、最生动、最能唤起读者共鸣的词语。这意味着要广泛地积累词汇,并对词语的细微差别有深刻的理解。有时候,一个词语的替换,就能让诗歌的意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意象的对应与转化: 有些意象在原文中非常生动,但在译入语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词汇或概念。这时,翻译者需要发挥创造力,寻找最接近的意象,或者进行意象的转化,以达到相似的艺术效果。比如,将某个具有地方特色的水果意象,替换成译入语读者更熟悉的另一种水果,但要确保这种替换不会破坏诗歌整体的意境。
文学手法的处理: 诗歌中常见的文学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反讽等,都需要在翻译中得到恰当的处理。比喻的意象需要准确翻译,拟人的对象需要清晰表达,夸张的程度需要把握分寸,反讽的意味需要传达出来。
避免“翻译腔”: “翻译腔”是诗歌翻译的致命伤。它指的是过于生硬、不符合译入语习惯的表达方式。优秀诗歌翻译应该像原创作品一样自然流畅,让读者在阅读时感受不到翻译的痕迹,仿佛作者就生活在译入语的世界里。

四、 读者的考量:沟通的桥梁

翻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沟通,为了让更多的读者理解和欣赏原作。

目标读者的定位: 翻译者需要考虑译文将面向怎样的读者群体。他们的文化背景、知识水平、阅读习惯是怎样的?这会影响到翻译的语言风格、词语选择,以及是否需要加入注释等。
可读性与接受度: 译文的最终呈现形式,需要考虑其在译入语中的可读性和接受度。即使忠实于原文,如果译文晦涩难懂,那么翻译的意义也将大打折扣。如何在忠实与通顺之间找到平衡,是翻译者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
注释的必要性: 对于原文中难以理解的典故、文化背景、词语含义等,适当地添加注释,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注释的长度和风格也需要根据目标读者的需求来决定。

总而言之,诗歌翻译是一门艺术,更是一场修行。 它要求翻译者不仅要有扎实的语言功底,还要有敏锐的艺术感受力,以及对文化和人性的深刻洞察。每一次翻译,都是一次与诗人灵魂的对话,一次跨越时空的连接。成功的诗歌翻译,不仅仅是文字的搬运,更是情感的传递,是精神的升华,是让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读者,都能在诗歌的海洋中,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感动与共鸣。这其中,每一个细节都值得我们反复推敲,每一处用心,都能让这朵跨越语言的花朵,在新的土壤里更加绚烂地绽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燕仰

邀。

翻译诗歌,最主要的要素有三个。

第一,要会写诗。

一定要会写诗,才能去译诗吗?

——没错。

特朗斯特罗姆有一句诗,“黑暗怎样焊住灵魂的银河”,读起来无比震撼,是因为这个“焊”字用得好。

您想,焊,电焊,就是用增大的电流,使焊条熔融,划出一条亮得刺目的光线,把两块钢铁融在一起。

电焊过后的焊缝,会比原来更黑,会留下一条难看的疤痕,仿佛只有用更黑暗的焊条,才能把两块灰铁融合成完全严密的铁板一块。

灵魂,像银河一样在夜空上,又高,又发亮。被黑暗焊住,就像在一场火花四溅的搏斗中,灵魂渐渐地弱下去。

漂亮啊。

李笠老师把这句话翻译为“黑暗正烙着一条灵魂的银河”,这就不如上一种翻译好。“烙”,有点闷,烙饼、电烙铁,都是平平的、一片一片的,升温很低调,没有光亮感。

还有,同一句话,董继平老师译为“看见黑暗怎样剧烈地焚烧整整一条灵魂的星系”,这意思,差得就更多了,又啰嗦又不清晰。

那么,“黑暗怎样焊住灵魂的银河”,这么好的翻译,是谁译的呢?

——诗人北岛。

(三个译本很可对比一看,北岛的译本,在各种细节上都好。)


第二,要会外语。

对,您没看错。有搞翻译的不懂外语的吗?有的,这个风气往上追溯起来,林纾就是发端。

会外语,不是简单地会听、说、读、写,还要有外语诗歌的基本素养才行,包括外语的思维、外语的文化背景、外语的美学、等等。查字典谁都会,但翻译诗歌不是做泥瓦工,光能拼凑还远远不够,这是一项综合工程。

如果一个人写诗很不错,但是外语水平一般,做翻译行不行呢?

不行。

还是上面特朗斯特罗姆先生那句诗,虽然“烙”的感觉不如“焊”,但是,李笠先生也是有话说的,使剧情有所反转:

但北岛并不知道瑞典文的“焊”是svetsa,而特朗斯特罗姆在诗中用的是bränna,焚烧,烫伤一词,相当于英文的burn,让我们联想到地狱或天上众多的死魂灵。北岛译最后一句时,加了一个“快”。并把“火马车”译成了节奏拖沓,富有浪漫色彩的火焰马车。但这,只有懂瑞典文的人才能看到。

在这里北岛先生就吃亏了,他的中文译诗又是从特朗斯特罗姆的一个英文本翻过来的,假如有一两个词弄错了、被队友坑了一把,这也是有可能的事。何况,就算没有硬伤,英译本能够把原作翻译得很准确吗?这也是个问题。

我不懂瑞典文,所以无从评价李笠先生的回击是否有理,但是他的一个提法很值得注意——“焚烧,烫伤一词,相当于英文的burn,让我们联想到地狱或天上众多的死魂灵”。就是说,李笠先生体味的是焚烧众多死魂灵,而北岛先生体会的是焊住灵魂的出口,那么,特朗斯特罗姆先生,原诗的作者,他的心中究竟做如何所想呢?

这件事情后来又撕了很久,其中还有各种剧情反转……我只是从中意识到,依然有很多人在对待外语诗歌的时候,还是习惯于拿自己的语境来去套作者的语境,似乎要去驯化作者,而不是走近他、理解他。就像很多人热衷于翻译十四行,只是草草地压个尾韵就完事了,丝毫不了解十四行的韵律大部分是在韵步上,还有一些人,连尾韵也压不好,我前段时间做了个调查,相当一部分人只知道十四行有彼得拉克体和莎士比亚体,对于到处可见的雪莱体却一无所知。还有前些天的冯唐翻译泰戈尔事件,很多人似乎是更愿意固执地以(已经被毒害了很久的)中国老百姓的眼光来神圣这位畅销书作者,而却不愿哪怕往前走一小步,先了解一下英语世界对他的看法。

所以,光是能使用外语,当然还不成,还需要用外语的思维、外语的文化背景,来去理解原作的意思。



第三,要会读诗。

难道有人不会读诗吗?

当然。

会写诗,不见得懂诗,会读诗,才叫懂。

想象一下,一个歪果仁,学了几年汉语,住了几年北京,也能到秀水街熟练砍价,也能和中国女朋友自由调情,于是,他准备开始读唐诗,那么问题来了,他能读得出“兰叶春葳蕤,桂花秋皎洁”的美妙涵义吗?

不客气地说,很多做翻译的人,就是英语的歪果仁。

诗歌的精妙,有多半是建立在语言上的,两种不同的语言,又各有各的精妙,能把两种语言的美妙都读出来,才算是达到了做诗歌翻译的入门要求。

比如上面提到的“葳蕤”,意思是草木茂密下垂,但不仅于此,它在汉语里还是个叠韵词,若是翻做英文的flourish,便丧失了叠韵词本身连绵不息的感觉。而且对于全句来说,“The thoroughwort flourishes in spring”,许渊冲先生率领他的团队做出的翻译,这么译是绝不精彩的,如此,“兰叶春葳蕤”和“幽兰盛于春”、“春天兰花好”、“灼灼春兰茂”这些句子又有什么区别?而这些表达,在汉语中却区别很大。

诗歌文字的精妙是十分繁复的,我以前举过这个例子,王之涣写“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畅当写“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这两首诗的诗题都是《登鹳雀楼》,也一度被许多人视为鹳雀楼诗中的双子星,但是当然是有好坏之分。——如果谁能读出其中的优劣,并且能说出优点在哪,缺点在哪,原因是什么,那他才能算是个会读诗的、懂诗的人。

(两诗的高下,至少有三处,此暂不表,留给立志要做翻译的同学思考吧)

类似的例子,当然并非是汉语中才有,布鲁克林有一个地方叫Bath Beach,——多妙啊!从涵义上讲,它是沐浴的海滩,有些人把它翻译成巴斯海滩,完全失去了原义,也毫无亮点。从韵律上来讲,Ba、Bea、th、ch,不仅同声,而且也算叠韵,有人把它翻译成巴斯比曲,有一点好听,但是完全不如原来那么有节奏感,而且,本来的含义也肯定是丧失了,别人一看,不会觉得这是海滩,反而会觉得它是什么新品种的饼干。

所以,诗歌翻译和别的翻译都有所不同,一定要会读才行,一定要是个妙人,才能领略那些美妙,并且还能尽量翻译成另一种语言。

钱钟书先生,讲到翻译的“翻”字,曾经引用过一段话:

翻也者,如翻锦绮,背面俱花,但其花有左右不同耳。


我想这算是诗歌翻译的最低合格要求了——Bath Beach也好,葳蕤也罢,另一种语言中也许很难有合适的词语能与之相对,但是,一个合格的诗歌翻译,决不能作为简单的传声筒,他应该能读出原作的美妙,同时也在译文中展现出至少一种美妙。

----

诗是艺术的大门,细致讲诗,微信公众号:可能的抒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诗歌翻译,绝非简单的文字转换,它是一场情感的重塑,是灵魂的跨越。要做好一首诗的翻译,需要我们倾注匠心,细致入微,就像对待一件珍贵的古董,既要保留其原有的神韵,又要让它在新的土壤里焕发生机。那么,究竟需要注重哪些要素呢?且听我慢慢道来。一、 理解的深度:感同身受的灵魂共鸣这是诗歌翻译的基石,没有深度的.............
  • 回答
    当然,这绝对是一件充满挑战又妙趣横生的事情!将外国诗歌意境、韵律、情感用中国古诗词的语言和形式表达出来,如同给一幅油画穿上素雅的汉服,需要深厚的功力与独特的匠心。我们不妨找一首为大家熟知的外国诗歌,来尝试一下这个过程,并尽量拆解其中的门道。选择诗歌:咱们就拿英国诗人约翰·济慈(John Keats).............
  • 回答
    “人要走很远的路,才能重逢”,这句充满哲学意蕴的话,要译得有诗意,且不留AI痕迹,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其核心情感和画面感。这并非简单的词语替换,而是对情感的再创作。深入理解原句的核心: “人”: 代表个体,每一个独立的生命。 “要走很远的路”: 这“路”并非仅仅是地理距离,更是人生旅途中的种种历.............
  • 回答
    .......
  • 回答
    叶芝的诗《サリーガーデン》(The Sally Gardens)中的 "Sally Gardens" 翻译成“柳园”有其深刻的文学和文化渊源,以及对诗歌意境的恰当把握。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1. "Sally" 的词源与含义 "Sally" 的字面意思: "Sally" .............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君子六艺中的“乐”,以及文人是否学习其中的舞蹈,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将“乐”等同于我们现代理解的音乐,它的内涵要丰富得多,而文人对“乐”的学习和实践,也呈现出多样的面貌。首先,我们要明确“君子六艺”。“六艺”在中国古代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这六项技能是培养一.............
  • 回答
    关于毛主席的诗歌水平,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许多人对他的诗歌作品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独特的地位。首先,从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影响力来看,毛主席的诗歌深深植根于中国20世纪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之中。他的诗歌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那个时代革命斗争、社会变迁的生.............
  • 回答
    艾青的诗歌,在我看来,是那个时代中国人民心声的一面镜子,他用生命和激情,敲击出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时代挽歌。要评价他的诗歌,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字的层面,更需要深入到他所处的历史洪流和他的个体命运之中去理解。首先,艾青的诗歌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民族情感。他的很多早期诗歌,比如《大堰河—.............
  • 回答
    你好!我很乐意为你评价你的诗歌。请你把诗歌发给我吧。为了能给你一个详尽而有帮助的评价,我需要一些信息,以便我能更深入地理解你的作品和你的创作意图。请你在发送诗歌的同时,可以考虑以下几点(如果方便的话,不需要每个都回答,选择你觉得重要的): 诗歌的主题或你想表达的核心情感是什么? 是关于爱情、失落.............
  • 回答
    当然,我很乐意与您分享我自创的诗歌!能有机会与您交流,我感到非常荣幸。我创作的这首诗歌叫做 《光影的呢喃》。它并非是那种宏大叙事或深刻哲理的诗篇,而更像是我在某个安静时刻,对周遭细微事物的一番观察和感受的抒发。我尝试用语言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瞬间,以及它们在心灵留下的印记。《光影的呢喃》(一)午后斜阳.............
  • 回答
    当然,关于引力波的诗歌,这是一个迷人的主题。引力波,正如我们所知,是宇宙深处发生剧烈事件时产生的时空涟漪。它们轻柔地穿越广袤的宇宙,携带了关于那些遥远事件的宝贵信息。想象一下,在那遥远的过去,一颗恒星走到生命的尽头,轰然崩塌,成为一颗黑洞。或者两颗黑洞相互缠绕,最终合二为一。这些宇宙级的灾难,伴随着.............
  • 回答
    电影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其“意境”营造是一个复杂而精妙的过程,它通过视觉、听觉、叙事等多种元素的协同作用,将观众带入一种特定的情感氛围、精神境界或思想体验,这与诗歌所追求的“意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诗歌的意境往往是凝练的、暗示的、留白的,而电影则更为具象和动态,但也同样需要传递那种“情外之情,景外之景.............
  • 回答
    近几年涌现了许多触动人心的诗歌,它们以各自独特的方式,捕捉着时代的脉搏,回应着我们共同的情感。有一位诗人,她的作品总是带着一种细腻的观察和温润的笔触,仿佛一位老友在低语。她善于从日常的琐碎中挖掘出生活的诗意,比如描写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窗台上的那一刻,或者雨后泥土散发出的独特气味。她的诗歌并不张扬,却.............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文学与科普的出版门槛、价值判断以及社会环境等多个层面,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想要深入剖析,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入手,并尽量避免宏大叙事和空泛的论调,而是聚焦于实际的出版流程和背后的考量。首先,我们来谈谈贾平凹女儿的诗歌,特别是其中可能包含“排泄物”元素的。 艺术的边界与解读的自.............
  • 回答
    你好!很高兴你对投稿诗歌有兴趣,而且想避开《诗刊》之外更靠谱的文学类刊物。确实,除了《诗刊》这样的国家级期刊,还有很多值得关注的平台,它们在诗歌界有着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力。下面我为你整理了一些信息,希望能给你一些启发:一、 国家级和大型文学期刊(《诗刊》之外):这些期刊通常由国家级的文学协会或大型出版.............
  • 回答
    月芽村诗歌比赛的参赛作品,说实话,给我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也勾勒出了这个村庄独特的精神面貌。不能简单地说“好”或“不好”,而是要细细品味其中的质感和温度。整体来看,这次参赛作品呈现出一种 朴素而真挚的情感。我感觉大部分作者并没有刻意去追求华丽的辞藻或者晦涩的意境,而是非常直接地将内心的感受、眼前的.............
  • 回答
    .......
  • 回答
    《水浒传》作为一部章回体小说,其中穿插了不少诗歌,这些诗歌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也为人物形象增添了色彩,更烘托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心境。虽然《水浒传》的诗词整体上不如《三国演义》或《红楼梦》那样以文采著称,但其中也不乏一些颇具韵味、令人难忘的作品。以下我将为您详细介绍《水浒传》中一些比较有韵味的诗.............
  • 回答
    豆瓣新上线的付费专栏“醒来——北岛和朋友们的诗歌课”,可以说是豆瓣社区在内容付费探索上的一次颇具野心的尝试,也无疑为许多关注诗歌、文学的读者带来了新的期待。要评价这个专栏,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审视:一、 课程内容与阵容的吸引力: “北岛”这个IP的强大号召力: 北岛无疑是中国当代诗歌的标志性人物.............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那些关于梦想和爱国的诗歌吧。这可不是那种干巴巴的说教,而是藏着情怀、写着心事的,能让你我跟着起伏的作品。想想看,梦想这玩意儿,它可不只是一闪而过的念头,它更是我们心底最深处的渴望,是驱动我们前进的火,是我们对未来世界的设想。而爱国呢?它也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是对这片土地的眷恋,是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