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最辉煌的战绩应该说就是三战灭帕尔米拉,剩下的就是迎刃而解了。帕尔米拉被毁灭之后泰特里库斯已经丧失了战心,所以不战而降(一说本人投降,但高卢军队仍继续抵抗,在沙隆平原被奥勒良一战歼灭)。原因正如奥勒良本人对元老院写的信里说的那样,芝诺比娅可不是啥等闲之辈,之前帕尔米拉的扩张也是跟猛龙一般,既然帕尔米拉和哥特人、阿勒曼尼人(此前曾攻入意大利本土,直逼罗马城,然后被奥勒良击溃在帕维亚城下)都不是奥勒良的对手,高卢帝国自然就更没有信心抵抗到底了。
芝诺比娅是历史上第一个自称奥古斯都的女人,其实当时的条件下她“称帝”还是有相当资本的。即便她不是女性,她之前的经略也可以是说是世界历史上数得着的群雄了,所以这位传奇女王一直不那么火才是很奇怪的,可能正像以前的天涯写手说的,她是阿拉伯系?
公元271年,帕尔米拉帝国达到了全盛,后来戴克里先将罗马帝国划分为12个区,当时帕尔米拉的疆域基本上相对于东方区(Oriens)的全部还要多。芝诺比娅的军队已经占据了帝国大约10个老行省,包括埃及、巴勒斯坦、阿拉伯、腓尼基、柯里-叙利亚、奥斯若恩、美索布达米亚、奇里乞亚、加拉太和卡帕多西亚一部。
高卢帝国全盛时,势力范围则横跨帝国西部,相当于4个区(南北高卢、西班牙、不列颠),也控制了大约11个老行省,包括上、下日耳曼尼亚、比尔及、卢格敦高卢、纳尔傍高卢、阿基坦、塔拉科西班牙、贝提卡西班牙、卢西塔尼亚、上、下不列颠。这确实是罗马帝国立国以来,遇到的最大的一次分裂危机(西班牙在奥勒良前任克劳狄在位期间被收复)。
虽然说东方区只是罗马帝国12个区的一个,但是也是最富庶的一个。按照学界对罗马帝国人口的估计,4世纪时,埃及有650万人口,东地中海沿岸又有650万,小亚细亚人口1500万,而帕尔米拉当时已经攻下了半个小亚细亚。如此一算,芝诺比娅当时控制的人口(理论上)可能在1000万以上,甚至接近2000万。这大致10个行省里面,包含了上百个城市,而在戴克里先时代又大幅度的扩编到了20多个行省。
在军事上,帕尔米拉的战绩也相当突出,按照佐西姆斯《新历史》的记载,光是埃及的罗马驻防军总兵力就有5万人,结果被帕尔米拉人全歼,连埃及总督普罗布斯这么大的官都自杀了,此外小亚细亚的罗马驻防军也被歼灭。再加上奥勒良在帕尔米拉坚城之下顿兵损失不小,在帕尔米拉历次征战过程中,光是罗马军的损失估计就接近10万。
此外,芝诺比娅的老公奥登那图斯也是名将,被誉为萨珊杀手,多次挫败沙普尔的战绩使得萨珊多年不敢再进犯帝国东部,如果他没有被暗杀的话,可能历史也会是另外一个走向。
那么,帕尔米拉既然有如此实力,为何只用1年时间就迅速败亡?除了奥勒良的超强军事才能之外,芝诺比娅前面打得太顺,可能也有些飘。她决定与罗马人正面决战,于是帕尔米拉军与奥勒良的百战老兵(而且还有来自帝国各地的完备辅助部队的支援)连续打了两场大规模合战(安条克、埃梅萨),但这两仗都以惨败告终。即便如此,帕尔米拉仍然有兵力退守首都、据城死守,可见之前的家底还是相当厚实的,佐西姆斯称帕尔米拉至少是有7万野战军之说( I, 52.3.) 应该也没有夸大多少。
当然,客观上更重要的原因,我认为是,帕尔米拉和高卢帝国虽然纸面体量都很强,但都还没有来得及控制住博斯普鲁斯海峡、阿尔卑斯山口等天险。帕尔米拉国土大部分是平原、沙漠,无险可守,这就给奥勒良速战速决,一路A过去提供了条件。当年本都和托勒密埃及之所以可以支撑几十年之久,都拥有比较强大的海军也是很重要的因素,罗马人必须先击败本都和埃及海军,才能吞并这两国。
帕尔米拉和高卢帝国则都没有这样的条件,加之扩张太快或帝国统治区成分复杂,立足未稳,一旦野战顶不住,崩起来就反而很快。之后的君士坦丁内战、狄奥多西内战,规模虽然不小,但可能也是类似的情况。
当然,相对来说奥勒良的局面应该更棘手,虽然说君士坦丁、狄奥多西的对手地盘也很大,但毕竟只是为了争夺帝位,还没有像帕尔米拉和高卢帝国那样自立门户。帕尔米拉和高卢帝国虽然打不过奥勒良,外战却很厉害,帕尔米拉成功抵御了萨珊,高卢帝国开国皇帝波斯图穆斯曾大破法兰克人使得日耳曼人10几年不敢入寇莱茵河,而同时奥勒良也击破了哥特人和从多瑙河沿线入侵的汪达尔人和阿勒曼尼人,也算是罗马帝国又一个军事高峰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