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模拟版图设计的两种匹配哪种比较好?为什么另一种不太好?

回答
在模拟版图设计中,选择合适的匹配策略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到电路的性能、功耗和稳定性。我们通常会遇到两种主要的匹配方式:寄生匹配(Parasitic Matching) 和 显式匹配(Explicit Matching)。

寄生匹配:顺势而为的“巧匠”

寄生匹配,顾名思义,是利用版图中各种非理想的寄生效应(如寄生电容、寄生电阻、寄生电感)来达到匹配的目的。这种方法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工匠,善于利用材料本身的特性来塑造作品。

寄生匹配的优势:

更小的版图面积: 这是寄生匹配最大的吸引力。通过巧妙地利用衬底、金属层之间的耦合以及工艺 Variations 带来的内在差异,我们可以无需额外增加器件或走线来达到匹配,从而显著减小版图面积。这在现代集成电路设计中尤其宝贵,因为版图面积往往与成本直接挂钩。
潜在的更佳性能(在某些情况下): 在某些特定应用场景,例如对速度要求极高的射频(RF)电路,利用寄生电感和电容的谐振效应,或者利用工艺 Variations 带来的相对变化来实现匹配,有时反而能获得比显式匹配更优越的性能。这就像利用弹簧的弹性来实现某种动态平衡。
工艺 Variations 的“自带”补偿: 有趣的是,寄生效应往往会随着工艺 Variations 而变化。如果设计得当,利用寄生匹配可以实现一种“自带”的补偿机制。当工艺导致某个器件的参数发生偏差时,相关的寄生参数也可能随之变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这种偏差对匹配的影响。
更低的功耗(通常): 由于不引入额外的匹配器件(如电阻、电容),寄生匹配通常可以带来更低的功耗。

寄生匹配的劣势:

高度依赖工艺和版图布局: 这是寄生匹配最大的“软肋”。寄生效应是高度依赖于具体的半导体工艺(如节点的尺寸、材料、制造过程)以及版图的物理布局的。一旦工艺参数发生较大变化,或者版图布局有微小的改动,原本精心设计的寄生匹配就可能失效,甚至出现严重的性能恶化。这就像一位工匠只能在他熟悉的材料和工具上才能发挥最佳水平。
设计难度和调试周期长: 要精确地控制和利用寄生效应,需要对版图物理特性有非常深入的理解,并能熟练运用各种 EDA 工具进行精确的物理仿真(如寄生参数提取)。这使得寄生匹配的设计过程非常复杂,调试周期也更长。工程师需要反复迭代,才能找到合适的布局和走线方式。
可预测性较低: 相较于显式匹配,寄生匹配的可预测性要差一些。在设计早期,很难精确地预估所有寄生效应的数值,尤其是在复杂的版图环境中。这给设计迭代和验证带来了挑战。
鲁棒性可能较差: 尽管有时寄生效应可以提供一定的补偿,但总体而言,寄生匹配的鲁棒性(对 Variations 的抵抗能力)可能不如显式匹配。微小的 Variations 就可能导致匹配失效。

显式匹配:扎实的“工程师”

显式匹配,则是通过在版图中明确地添加匹配器件(如电阻、电容、电感,或者利用专门的匹配网络)来强制实现匹配。这种方法就像一位严谨的工程师,通过精确的计算和器件的选择来保证结果。

显式匹配的优势:

高精度和可控性: 显式匹配的最大优势在于其高精度和可控性。通过选择具有已知参数的器件,并精确控制它们的尺寸和连接方式,可以实现非常精确的匹配。这是实现高性能模拟电路的关键。
更好的鲁棒性: 显式匹配对工艺 Variations 的敏感度通常较低。即使工艺参数略有偏移,精心设计的显式匹配网络也能够保持较好的匹配性能,从而提高电路的鲁棒性。
设计和调试相对容易: 相较于寄生匹配,显式匹配的设计思路更直接,更容易理解和实现。使用标准的器件模型和匹配技术,工程师可以更快速地完成设计和调试,缩短开发周期。
可预测性强: 显式匹配的结果更容易预测,因为其依赖的是已知参数的器件。在设计早期,就可以通过电路仿真来评估匹配效果,并进行优化。

显式匹配的劣势:

占用更大的版图面积: 这是显式匹配最明显的缺点。为了实现匹配,需要额外添加匹配器件和相关的走线,这会显著增加版图的尺寸,从而提高芯片的制造成本。
可能带来额外的寄生效应: 虽然显式匹配是为了解决匹配问题,但新增的器件和走线本身也会引入新的寄生效应。如果设计不当,这些新增的寄生效应可能会对电路的性能产生不利影响,甚至抵消了显式匹配带来的好处。
功耗增加: 匹配器件本身会消耗一定的功率,特别是在高频率应用中,这可能会增加整体的功耗。

哪种更好?—— 没有绝对的“更好”,只有“更适合”

理解了两种方式的优缺点,我们就能明白,没有一种匹配方式是绝对“更好”的,关键在于“更适合”当前的电路设计需求。

在对版图面积极致敏感,且对工艺 Variations 有一定了解和控制能力的设计场景中, 例如某些射频前端的匹配,或者对成本非常敏感的低功耗设计,寄生匹配 可能是更优的选择。工程师会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调教”版图,利用工艺和布局的细微之处来实现匹配。然而,这种方式对工程师的经验和工具链要求非常高,且后续修改和维护也更困难。

而在大多数通用模拟电路设计中,或者对性能精度和鲁棒性有较高要求,同时版图面积限制没有那么极端的情况下, 显式匹配 往往是更稳妥、更高效的选择。它能够提供可预测、可控且鲁棒的匹配性能,大大降低了设计和调试的风险。虽然会牺牲一些版图面积,但换来的是更快的上市时间和更高的设计成功率。

总结来说:

寄生匹配 是一位“顺势而为”的巧匠,擅长利用材料本身的特性,牺牲可控性和可预测性来换取更小的面积和潜在的性能优势。但它也更依赖经验,对工艺和布局极为敏感,设计难度大。
显式匹配 是一位“精益求精”的工程师,通过精确计算和添加器件来强制实现匹配,保证了高精度、高鲁棒性和易于设计。但它会牺牲版图面积和一定的功耗。

在实际的版图设计流程中,工程师往往会根据项目的具体要求,权衡各种因素,并根据设计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模块的需求,灵活地选择和组合这两种匹配方式。有时,甚至会在一个设计中同时使用两种策略:在对面积要求极高的关键模块采用寄生匹配,而在对精度要求高的其他模块采用显式匹配。这就像一个优秀的建筑师,会根据建筑的整体风格和功能需求,选择最合适的材料和施工方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En, 虽然已经有很多人回答过了,我还是不请自来简单回答一下。

1,从共质心的角度来讲,“书上的”方案比“我的”方案更符合要求。除了整体满足共质心,“书上的”方案中可以有更多的子集也满足共质心。

例如:

第1行,“我的”方案ABAB非共质心;而“书上的”方案ABBA满足共质心。

第2行,“我的”方案BABA非共质心;而“书上的”方案BAAB满足共质心。

左侧2×2 ,右边2×2:“我的”方案和“书上的”方案均满足共质心。

相对而言,“书上的”方案更优。

2,“书上的”方案A和B可以共用源极。“我的”方案实际上不可行,除非断开OD或者插入dummy,可能造成诸如浪费面积,LOD效应,引入寄生种种问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模拟版图设计中,选择合适的匹配策略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到电路的性能、功耗和稳定性。我们通常会遇到两种主要的匹配方式:寄生匹配(Parasitic Matching) 和 显式匹配(Explicit Matching)。寄生匹配:顺势而为的“巧匠”寄生匹配,顾名思义,是利用版图中各种非理想的寄生效应.............
  • 回答
    .......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那个关于病毒在校园里传播的Unity模拟视频,以及开学季学校可能面临的各种状况。这可不是一篇空洞的报告,而是基于现实考量和对视频内容的解读,希望能写得既有深度又真实。《Unity模拟病毒传播校园版》:一瞥背后隐藏的风险首先,得说说这个视频。当我们在Unity里模拟病毒传播时,看到的往.............
  • 回答
    “高达模型卡版” 这个说法,其实是模型玩家们之间约定俗成的一种说法,它指的是那些包装盒子上(或者说是产品包装的正面)采用了插画形式的卡片式设计的高达模型。要理解这个概念,我们得先聊聊高达模型包装的演变,以及为什么会有“卡版”这么一个说法。高达模型的包装演变:从朴素到多样最早的高达模型(也就是我们常说.............
  • 回答
    MENG 的Q版模型,这玩意儿,怎么说呢,就像是给你熟悉的军事装备塞进了一个可爱的“胖娃娃”外壳。对于我们这些玩模型的人来说,这玩意儿挺有意思的,也挺能抓住人眼球的。首先,设计上的“Q”劲儿十足。MENG 的Q版模型,最直观的就是它那个比例缩放。什么叫Q版?就是把原本威风凛凛、棱角分明的坦克、飞机、.............
  • 回答
    炉石传说“挑战之旅”这次的冒险模式,老实说,真的把“天秀”这个词给玩明白了。不是那种一刀秒全场,也不是什么神仙概率的瞬间翻盘,而是那种通过对局势的细致观察、对卡牌机制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对手意图的精准预判,最终以一种出人意料却又合乎情理的方式取胜。我最近就体验了一把,简直酣畅淋漓。前情提要:我碰到的对.............
  • 回答
    哥们儿,玩CS:GO竞技模式,想知道现在的主战枪是啥?别急,咱这就给你掰扯清楚,让你心里有底。首先得明白,CS:GO这游戏,枪械的定位和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玩的地图、你扮演的角色(CT还是T),以及你团队的战术配合。但要说“主战枪”,那绝对是那些最常用、最能左右战局的家伙。先说咱们的“老伙计”—.............
  • 回答
    《退休模拟器》的EA版出来有一阵子了,我也算是陆陆续续玩了些日子。说实话,刚上手的时候,我有点懵,这游戏到底想干嘛?它不像那种上来就给你一堆任务、让你肝装备的游戏,反而是一种非常“生活化”的节奏。游戏一开始,我塑造了一个看起来挺普通的老年人角色,设定了一些背景,然后就被扔到了一个退休后的世界里。一开.............
  • 回答
    过去几年,我们在手机市场确实看到了一些变化,它们不再像我们熟悉的笔记本电脑那样,推出同一种模具下、配置差异巨大的多种版本。这背后有很多考量,不仅仅是制造商偷懒或者市场策略的简单调整。首先,要理解笔记本电脑和手机的定位和使用场景有着根本性的不同。笔记本电脑,即便是在同一个“模具”下,它的设计初衷就是要.............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很切中要害。实际上,这两种方式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在现代指挥家排练演出中,根据不同的作品、不同的指挥家自身以及不同的音乐会目的,以一种互为补充、辩证统一的方式存在的。简单地说,没有哪个指挥家会完全摒弃其中一种,而是更侧重于哪一种,以及如何结合。我们不妨从两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
  • 回答
    《原神》2.4版本神里绫华模型暗改争议:一次深入的审视关于《原神》2.4版本神里绫华模型“暗改”的讨论,在游戏社区中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可以说是引起了轩然大波。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层面:改动的内容是什么?玩家为何如此敏感?官方的态度又如何?以及这件事对《原神》品牌可能带来的影响。一、.............
  • 回答
    《骑马与砍杀2:霸主》(Mount & Blade II: Bannerlord)今天终于对玩家们敞开了联机模式的首测大门,这无疑是近期最受瞩目的游戏大事件之一。对于那些年复一年在论坛和社交媒体上呼唤着“我的康康2.0”的玩家来说,这无疑是一场迟到但意义重大的庆典。而EA(抢先体验)版定于明年三月登.............
  • 回答
    哈哈,您这个想法很有意思,也很能体现一种“凡事交给律师办”的心理。不过,模拟法庭虽然是演练,但被告坐在那里完全不说话,恐怕是行不通的,而且这样做对您自己扮演的角色一点帮助也没有,反而可能适得其反。让我给您仔细说道说道,模拟法庭里被告这个角色究竟该怎么“演”。首先,明确您的角色定位:您是“被告”,这意.............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在模拟IC设计这个圈子里,“Power IC” 确实常常被放在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甚至有人戏称它是“鄙视链”的底端。但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是真的不行,还是大家对它的误解?咱们来好好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白,整个IC设计领域,从前端到后端,再到具体的应用领域,都有一个不成文的、.............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怎么捣鼓一个高频(比如20kHz)的矩形波发生器。这玩意儿在很多地方都有用,比如信号测试、驱动某些器件、或者作为时钟信号。设计嘛,咱们一步步来,尽量把细节说透了,让你听着不像是机器写的。一、 咱们要啥?—— 目标明确首先,我们要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20kHz的矩形波,就意味着.............
  • 回答
    模拟电路中的三极管,不管是双极结型三极管(BJT)还是场效应管(FET),其工作状态的判断是理解和分析电路行为的关键。下面我们来详细聊聊如何判断它们的工作状态,力求讲得透彻,就像老朋友聊天一样,绝不端架子。首先,我们得明确,三极管在模拟电路里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工作状态有三种:截止区、放大区、饱和区。.............
  • 回答
    在电子设计领域,无论是模拟电路还是数字电路,它们与外部世界的交互都离不开各种各样的输入、输出和电源接口。这些接口就像电路的“嘴巴”、“耳朵”和“能量来源”,决定了电路能够接收什么信息、传递什么信息,以及如何获取工作所需的电力。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聊聊这些常用的接口类型,力求让大家理解得透彻,摆脱那些冰冷.............
  • 回答
    罗伯特会议规则,作为模拟联合国(MUN)会议中广泛采用的议事规则,在保障会议秩序、确保发言公平等方面功不可没。然而,如同任何一套规则体系,它在实践中也并非完美无缺,尤其是在MUN这种特定的情境下,其固有的一些缺点会更加凸显,影响参会者的体验和会议的实际成效。首先,程序繁琐,容易冲淡主题的讨论。罗伯特.............
  • 回答
    哥们,我完全理解你现在的纠结。模拟IC ADC方向,考研失利,华为14A 40W的Offer,这确实是摆在面前的两个挺“硬”的选择,一个是学术上的继续深造,一个是现实中的职业起步。别急,咱俩一样一样地捋一捋,希望能帮你理清思路。先聊聊考研二战的“坑”与“光” “光”: 学术的纯粹与深.............
  • 回答
    听到你准备投身模拟集成电路设计领域,而且还顾虑它的“前途”,这问题提得特别实在。作为过来人,或者说在行业里摸爬滚打过一段时间的人,我太理解你这种心情了。毕竟,未来不是一张白纸,而是我们一笔一划画出来的,谁都希望自己的选择能开出花来。所以,这“前途”到底在哪儿,又或者说,为什么会有“没前途”的声音出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