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俄罗斯的政治体制?俄罗斯为什么崇尚强权?

回答
俄罗斯的政治体制是一个复杂且不断演变的话题,将其简单地归类为某一特定模式存在困难。然而,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它,并探讨俄罗斯政治文化中对强权推崇的原因。

如何看待俄罗斯的政治体制?

俄罗斯目前的政治体制可以被描述为一种“强总统制”或者“混合制”,其中总统拥有极大的权力,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塑造着国家的方向。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 总统制的核心地位: 俄罗斯宪法规定总统为国家元首,拥有广泛的权力,包括任命总理和政府成员、解散国家杜马(议会下院)、发布总统令、对外代表国家、掌握武装力量最高指挥权等。总统权力在实践中远远超越了许多西方国家的总统。

2. 名义上的三权分立: 俄罗斯宪法也规定了立法权(联邦议会,包括国家杜马和联邦委员会)、行政权(政府)和司法权(法院)。然而,在实际运作中,这种三权分立往往受到总统权力的制约,尤其是在关键决策和政治进程中。司法独立性常常受到质疑。

3. 集权化趋势: 尽管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进行了民主化改革,但近年来,权力越来越集中于总统及其核心圈子。地方自治的权力被削弱,联邦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显著增强。

4. 国家主导的市场经济: 俄罗斯经济并非完全自由市场经济,国家在能源、国防等战略性领域拥有显著影响力,许多大型企业由国家或与国家关系密切的寡头控制。这使得政治权力与经济利益紧密相连,进一步巩固了当权者的地位。

5. 意识形态的演变: 俄罗斯没有单一的、明确的官方意识形态,但其政治话语中常强调国家主权、民族复兴、强大的国家地位以及对西方自由民主模式的某种批判或保留态度。

6. 政治自由的限制: 尽管宪法保障了公民的许多权利,但近年来,俄罗斯在政治自由、言论自由、集会自由等方面有所收紧。媒体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反对派的活动空间受到限制。

7. “可控民主”或“主权民主”的论述: 有些学者和俄罗斯官方会使用“可控民主”或“主权民主”等概念来描述其政治体制,强调国家在维护稳定和社会秩序方面的优先权,以及对外部干涉的抵制。这往往被视为对西方自由民主模式的一种替代性解释。

俄罗斯为什么崇尚强权?

俄罗斯对强权的崇尚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根植于其漫长的历史、地理环境、社会文化以及其发展道路中的一系列因素。以下是一些主要原因:

1. 漫长的帝国和专制历史:
沙皇专制: 俄罗斯的历史大部分时间处于沙皇专制统治之下,皇帝被视为拥有绝对权力的“天选之人”,国家和个人生活都围绕着沙皇的意志运转。这种集权化的政治模式为俄罗斯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形成了对强大中央集权和领导者的依赖心理。
帝国扩张和统一的需要: 俄罗斯幅员辽阔,地形多样,又面临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外部威胁(如游牧民族的侵扰、西方列强的竞争)。为了有效地管理广袤的领土、抵御外敌、进行帝国扩张和保持国家统一,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和领袖来统一指挥和协调。

2. 地理环境的挑战:
广袤的领土和分散的人口: 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但人口相对分散,地理条件复杂,交通和通讯不便。这使得有效的治理和维护国家统一需要一个强大的中央权威。
漫长且易受攻击的边境线: 俄罗斯拥有世界上最长的陆地边境线,历史上长期面临来自北方、南方和西方国家的军事压力。为了保障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坚强的领导者被认为是必不可少的。

3. 历史上的集体主义和国家至上观念:
东正教的影响: 俄罗斯的东正教传统强调社区和集体,以及对神圣权威的服从。虽然现代俄罗斯世俗化程度较高,但这种集体主义和对权威的尊重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心理。
苏联时期的集体主义和党国体制: 苏联时期更是将国家和党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强调集体主义和对党的绝对忠诚。虽然苏联解体,但这种集体主义的文化遗产和对强大国家机器的习惯仍然存在。

4. 对混乱和无序的恐惧:
苏联解体后的动荡: 1990年代,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历了严重的经济危机、政治动荡和社会混乱。高通货膨胀、犯罪率飙升、国家控制力减弱,这些经历让许多俄罗斯人对失控和无序状态感到恐惧,转而渴望一个能够恢复秩序和稳定,并提供安全感的强大领导者。普京的上台很大程度上是应这种对秩序的渴望而生的。

5. 民族主义和国家复兴的愿望:
“伟大俄罗斯”的记忆: 俄罗斯人对过去曾作为世界超级大国的辉煌历史(无论是沙皇俄国还是苏联时期)有着深刻的记忆。在苏联解体后国家地位下降的情况下,许多人渴望俄罗斯能够重拾昔日荣光,成为一个强大的国际行为体。
对抗西方的影响: 在俄罗斯看来,西方的自由民主模式并非适合俄罗斯,并且西方国家试图干涉俄罗斯内政,削弱其影响力。在这种背景下,强调“主权民主”和强大的国家力量,被视为抵御外部压力的重要手段。

6. 实用主义和结果导向的政治文化:
对“效率”的追求: 在经历了漫长的改革和转型期后,俄罗斯社会可能更看重政治领导者能否带来实际的“结果”,例如经济发展、国家稳定、国际地位的提升。强有力的领导者被认为更能有效地实现这些目标。
对精英政治的信任: 在很多俄罗斯人眼中,政治是一个由精英掌控的复杂游戏,普通民众难以理解和参与。他们可能更倾向于相信一个强大的、有能力的领导者能够更好地处理国家事务。

7. 塑造的集体认同:
强大的领导者是国家符号: 在俄罗斯的政治叙事中,强大的领导者往往与强大的俄罗斯国家形象紧密相连。普京本人就被塑造为一位坚毅、果断的国家守护者,他的个人能力和形象也成为国家力量的一种象征。

总结来说, 俄罗斯的政治体制呈现出一种以总统为核心、权力高度集中的特点,并在实践中对西方自由民主模式有所保留。而其对强权的崇尚,是其深刻的历史传统、特殊的地理环境、社会文化心理以及对国家安全和复兴的追求等多重因素长期塑造的结果。对强权的青睐,既是一种应对历史挑战的战略选择,也反映了俄罗斯社会在特定发展阶段的集体心理需求。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俄罗斯政治的运作逻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俄罗斯这种民族性和帝国性特征密切关联的大国,从未逃离过历史上帝国兴衰的症候:一方面消除混乱是维持帝国、实行强力控制的理由,另一方面强力本身只能掩盖而不能消除致乱因素,以至于没有一个帝国是永垂不朽的。而且越是强力控制的大帝国,一旦解体就更难建立正常秩序。但秩序再乱,恢复旧帝国也往往是永无可能。

结局多数都不外乎——

持续的混乱使人厌倦,社会情绪日益极端化,终于呼唤出一位铁腕人物建立新的强力控制,而且往往是比旧式强力更严酷的强力控制。这种“乱世铁腕”可以在混乱中借助“民意”而和平上台。俄国在沙俄倾覆后出现的“二月民主政府”也是如此:二月里上台执政的自由派很快因“立新”无术失去民心,在民主选举的立宪会议上几乎全被淘汰出局,而主张“人民专制”的民粹派社会革命党大获全胜。可以想见,即使布尔什维克不因大选失利而驱散议会,“二月民主”也极可能演变为铁腕专制,只是专制者改成民粹派而已。

强力控制帝国的后遗症并不是某种“主义”所特有的,无论“左”的还是“右”的强力控制由于过分地垄断社会组织资源,都可能导致社会缺乏替代组织能力,从而造成强力消失后的无序,出现所谓“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局面。俄罗斯的“乱”被一些人指责为放弃了某种主义的结果,而另一些人则反过来认为某种“主义”要为如今的“乱”负责。

谈到帝国后遗症,1917年沙俄崩溃、1911年清帝国垮台后的混乱十分类似。它与帝国的意识形态无关。同时,乱中出现的新铁腕也非某种主义所特有,德国“魏玛共和”之后出现极右的纳粹专制,俄国“二月民主”之后出现极左的布尔什维克政权,波兰的毕苏茨基萨纳齐体制产生于左翼——社会党,而匈牙利的霍尔蒂体制产生于右翼——箭十字党,但结束“混乱民主”,建立比旧体制更严酷的强权则是其共同点。

苏俄、沙皇其实已经被太多人讲过太多遍,但即便回到二十一世纪,会发现也依然是在评价影子,如同观看一种循环。

普京时代的景象是(宪政民主维度上的)“倒退”,但是却并非向“左”倒退,而是向“右”倒退;不是倒退回苏联,而是向沙俄“传统”倒退;不是向列宁-斯大林主义,而是向东正教“倒退”。


“普京时代的真实氛围可以通过普京与当年最著名的持不同政见者索尔仁尼琴这两年互相高调赞赏看出来。2006年以来,索尔仁尼琴一改他过去在苏联时代乃至在叶利钦时代对统治者的批判态度,对普京给予了高度评价。而普京也高调地为他祝寿,授予他最高级别的国家荣誉——过去叶利钦也要授予,但索尔仁尼琴拒绝了,如今他却欣然接受了普京的授予。更有甚者,2007年普京还发动其各级公务员学习索尔仁尼琴的著述,尤其是他对俄国革命的评论。”

而从苏联解体→叶利钦掌权→普京不难看出其实同样是在帝国后遗症线轴上的一次巡回演出。是一个传统-铁腕复兴的过程。

其实叶利钦时代“传统”色彩就已经明显可见。“新俄罗斯”的标志性符号(国旗、国徽)来自沙俄,一些制度安排也有沙俄特点,而与沙俄时代的反对派包括自由主义反对派的主张有异。

剧变解体后,叶利钦领导1993年建立的俄罗斯议会自然不是苏维埃,但也不叫立宪会议,而沿用沙俄的称呼即国家杜马。沙皇时代的杜马共有四届,1993年的国家杜马便自称是第五届。显然,这时的宪政法统,从来就不是来自二月革命后的共和民主临时政府,而是来自沙俄晚期的君主立宪。而且这一年通过的俄罗斯宪法(今天仍沿用)确立了“强总统弱议会”体制。该体制下的国家杜马的确不像西方议会那样拥有充分的民主权威。因此俄罗斯的民主一开始就与西方式的民主有距离,与当时多数中东欧转轨国家也有差距,而呈现某种沙俄(强权)色彩。

但正如前言“秩序再乱,恢复旧帝国也往往永无可能”,站在二十一世纪地平线的俄罗斯毕竟是时代民主化潮流的产物。

沙俄晚期是沙皇政府控制着立法主动权,杜马只有被动的否决权(法律不经杜马通过不能生效)。而现在正相反:俄罗斯作为共和制民主联邦国家,立法主动权转到了国家杜马手里,总统虽强,这方面拥有的不过是被动的否决权。官吏任免权过去完全属于沙皇,如今杜马至少拥有了一部分官员的任免权和批准权。沙俄时期国家杜马竭力争取而未实现的责任内阁,当今俄罗斯已经实现。过去沙皇可以随意解散杜马,现在总统解散杜马的条件被严格限制,实际上沙俄时期的四届杜马有三届是被解散的,而1990年代以来尽管杜马中反对派强大,与总统经常对立,却从未被解散过。另一方面,现在的杜马不仅对政府有更大的制约权,还有权提出罢免乃至弹劾总统的指控,尽管条件苛刻程序繁琐,但这种权利在沙俄时代是绝对不可能的。

所以说:在普京时代的俄罗斯,自由民主不再是有无的问题,而是多少的问题。

在俄罗斯这样一个专制极权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大国,评价民主的进展须有一个宏观尺度。2007年是俄罗斯历史上上一次“剧变”——1917年俄罗斯帝国垮台90周年。当年的“帝国后遗症”导致天下大乱和死亡一千万人的残酷内战,而帝国之后的“二月民主”只存活了10个月就被“来复枪驱散”了。相比之下,1991年苏维埃帝国的垮台是和平的,转轨的混乱虽比中东欧诸国严重,与1917年相比那简直就太“顺”了。而民主制度尽管不完善还有所“倒退”,毕竟已经存活了16年。当然这并不妨碍人们探讨最近这次转轨进程中的失误,正如普京所说,一个大国的解体是令人痛心的。前苏联各国人民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正确总结经验教训,寻求代价更小(既避免帝国解体,也避免民主倒退)的民主化转型之路,是非常必要的。但如果把当年那场残酷血腥的“剧变”说成伟大的“新纪元”,而和平的剧变反而是“亡国奇祸”,这种意识形态偏见就未免过甚了。与之相比,普京、索尔仁尼琴从“斯拉夫保守主义”出发对这两次解体都表示惋惜倒更容易理解。而这种惋惜与肯定民主转轨的进步意义并不矛盾。尤其是以当年短暂的“二月民主”与新俄罗斯水平不高但迄今仍持续的民主相比,任何不怀偏见的人都能看到历史毕竟在进步,历史也将继续进步
user avatar

我对俄罗斯目前的政治体制评价还是比较高的,它比较符合俄国国情乃至文明底色,也解决了21世纪初期俄国的主要任务:从低谷处明显反弹,在综合国力二等强国地位上稳住,保持军事三强地位,实现政治长期稳定和经济凑合过得去,创造有利于长治久安的国际环境。

这些任务都在普京新沙皇治下实现了,甚至还有收回克里米亚进军叙利亚等超额完成的任务。当然了如果经济能更好一点会更好,但这样已经很不错了。不出意外能干到30年代,这样就是俄国有了30多年的稳定复苏期。

接下来就看接班人了。如果找到得力接班人并且接班人能做个至少20年,那可以说俄国中兴大业就完成了。新沙皇体制有了两轮成功运行,也有希望继续下去。哪怕之后再出问题,只要不是类似于苏联末期那种颠覆性的错误(本来就是小概率事件),那也远远不能抵消这两代沙皇五六十年的功业了。

我知道还有很多人会说强人政治出昏君的问题。我是这么看的。有的国家不适合强人政治,但俄国适合。俄国如果能够四五十年均有明君治理,累积的东西是经得起一两代昏君折腾的。而且折腾后民众受了苦自然求变,由于强人政治传统深厚,这时极有可能就有强人出来收拾,再做反弹就是。这种模式和某大国连续多代贤君固然比不了,但有一个好:从上百年周期看下限不会太低。如果昏君不是过于离谱,其实国势是可以在反复之后螺旋式上升的。最差也是个回到从前地位。

过去百年,苏联出现了戈尔巴乔夫叶利钦两代非常离谱的昏君,但实际上俄罗斯民族在世界上的地位比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沙俄时期并没有下降吧?国际环境还大大改善了呢。领土是少了一些,但本来就是明显扩张过度了,而且足以确保大国地位的绝大部分领土还是留下了嘛。不管怎么说,最起码英法德的地位下降比俄国要厉害得多!这难道还不足以说明俄国体制对付逆风盘的力量吗?

苏联解体固然是大失败,但21世纪俄国的自救反弹也是很厉害的。仔细想想,这种类似循环已经不是俄国历史上第一次了,因此我说这是符合其国情乃至文明底色的。这类似于中国古代大一统的不断重建,从数百年乃至更长尺度看其实是很厉害的。

美国没有强人传统又擅长制衡,挡住出昏君了吗?现在不是已经连出四到五任了么?说实话,如果美国坚决不投共,国势下行要何时才到头?用何种模式才能制止下行乃至强势反弹?我想没人能令人信服地回答这个问题。这也是美国精英如此焦虑的深层次原因。甚至如果某大国未来盛极而衰,同样的问题其实也是没有答案的,毕竟某大国与其古代在根子上已经差别很大,有涅槃重生之感。所以美国和某大国不要看不起俄国体制,在长时间段守文明下限这件事上目前看俄国是最稳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俄罗斯的政治体制是一个复杂且不断演变的话题,将其简单地归类为某一特定模式存在困难。然而,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它,并探讨俄罗斯政治文化中对强权推崇的原因。如何看待俄罗斯的政治体制?俄罗斯目前的政治体制可以被描述为一种“强总统制”或者“混合制”,其中总统拥有极大的权力,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塑造着国家的方.............
  • 回答
    看待普京和卢卡申科签署的联盟国家一体化法令,可以从多个维度去理解其深层含义和潜在影响。这不仅仅是两国领导人之间的一纸协议,更是对后苏联时代地缘政治秩序的一次重要调整,其触角之广、影响之深远,值得我们细细剖析。法令的背景与实质:首先,我们要明白这份法令并非横空出世。俄罗斯和白俄罗斯自1997年就签署了.............
  • 回答
    俄罗斯在十月革命一百周年之际,计划树立反思苏联政治迫害的纪念碑,这无疑是一个极具复杂性和敏感性的举动,尤其是在俄罗斯社会内部,对于这段历史的评价和反思至今仍充满争议。要理解这一举动的意义和潜在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首先,从历史和政治的角度来看,苏联时期的政治迫害是那个时代无法回避的沉.............
  • 回答
    关于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称俄黑海舰队政治副司令在马里乌波尔阵亡的消息,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事件背景、信息来源、军事角色、冲突影响及国际反应等。以下是详细的分析: 1. 事件背景与信息来源 消息来源:俄罗斯卫星通讯社(Sputnik)是俄罗斯的官方通讯社,其报道通常与俄罗斯政府立场一致,因此这一消.............
  • 回答
    欧盟不承认白俄罗斯选举结果并对相关个人实施制裁,这背后反映出西方政治价值观中一系列核心原则,这些原则塑造了其对外政策和国际关系的基石。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反映出的价值观:1. 民主与法治 (Democracy and Rule of Law)这是最核心的价值观。西方国家普遍将民主制度视为合法政府的唯一.............
  • 回答
    俄乌战争确实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平时在各种议题上吵得不可开交的政治光谱不同的人,在看待这场战争时,竟然能出现惊人的共识。这背后的原因挺复杂的,咱们不妨一条条地捋一捋。首先,得承认,这场战争触及了一些相当基础的、可能超越了日常政治分歧的普世价值观,或者说,是许多人内心深处更认同的原则。 主.............
  • 回答
    俄罗斯的猫被制裁?这听起来像个段子,但其实背后反映了一个严肃且颇具争议的议题:动物是否应该与国家和政治挂钩,动物的福祉在国际冲突中又该如何考量?首先,让我们来梳理一下“俄罗斯猫被制裁”这件事。这并非指猫本身受到了什么直接的法律约束,而是指在国际社会对俄罗斯进行广泛制裁的背景下,一些与动物相关的国际组.............
  • 回答
    看待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关于克里米亚是俄罗斯一部分的表态,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地缘政治声明,更牵扯到历史、国际法、民族认同以及现实的权力平衡。首先,从俄罗斯官方的角度来看,拉夫罗夫的表态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其长期以来对外政策的核心论调,也是俄罗斯国内政治的基石之一。俄罗斯坚称,20.............
  • 回答
    俄罗斯最新的五代机苏75“绝杀”(Checkmate),这玩意儿一亮相,全球航空界和军事爱好者那叫一个热闹。从最初的概念图到如今的半成品,围绕它的讨论一直没停过,有赞有弹,有人觉得它是俄罗斯航空工业的救星,也有人把它看作是雄心勃勃但可能难以实现的梦想。首先,咱们得把苏75这货的定位理清楚。俄罗斯方面.............
  • 回答
    今年俄罗斯的死亡人数相较于去年出现了近23万的显著增长,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担忧的数字,背后牵扯着多重复杂因素,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审视。首先,新冠疫情的持续影响是导致死亡人数增加的直接原因之一。尽管我们对病毒的了解日益加深,疫苗接种也在推进,但病毒的变异、新的毒株出现以及部分人群的疫苗犹豫,都使得疫情并.............
  • 回答
    要详细地看待俄罗斯最新发布的贝加尔S芯片,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的分析,包括其技术定位、设计思路、市场前景、潜在挑战以及其背后所代表的俄罗斯科技战略意图。一、 贝加尔S芯片的技术定位与背景首先,要理解贝加尔S芯片,需要了解其诞生的背景。俄罗斯一直在努力摆脱对西方技术,特别是半导体技术的依赖。在制.............
  • 回答
    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的行为,确实在国际法和国际关系领域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尤其是在其违反了与乌克兰之间曾签署的多项双边条约这一点上。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梳理几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和法律依据。首先,不能忽视的是,在克里米亚事件发生之前,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并非没有法律约束。事实上,两国在苏联解体后,建立并.............
  • 回答
    俄罗斯即将翻拍《切尔诺贝利》,这个消息一出来,就引起了相当大的震动,也引发了很多讨论。毕竟,HBO那部史诗级的迷你剧《切尔诺贝利》在全世界都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不仅口碑爆棚,还斩获了无数奖项,它用一种近乎残酷却又极其引人入胜的方式,还原了那场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核灾难。在这种背景下,俄罗斯要翻拍,本.............
  • 回答
    关于抵制在俄罗斯举办的ICM2022(国际数学家大会),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牵涉到政治、学术自由、国际合作等多个层面。理解这一抵制行为,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其发生的背景、各方的立场、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抵制的背景:乌克兰战争的阴影ICM2022本应在2022年夏天于圣彼得堡举行。然而,随着俄罗.............
  • 回答
    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制裁蔓延到猫身上,这是一个非常有争议且引发广泛讨论的事件。这件事情的背后,实际上触及了几个层面,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它所说明的问题:1. 制裁的“武器化”与“非人道化”争议: 制裁的初衷与实际执行的界限模糊: 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其核心目的是通过经济压力迫使俄罗斯改变其在乌.............
  • 回答
    当前围绕普京在俄罗斯极高支持率以及拜登在美国相对低迷支持率的讨论,确实触及了现代政治中一些非常根本的议题。要理解这种差异,我们需要深入到两国各自的政治、社会和文化背景中去。俄罗斯:普京的高支持率首先,谈到普京在俄罗斯的83%支持率,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数字,背后有其复杂的成因。 “强人”形象的塑造与.............
  • 回答
    俄罗斯国家馆商品被爆买空的现象,以及店家呼吁理性消费,这一事件背后涉及经济、文化、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影响及可能的解决方向: 一、事件背景与现象分析1. 事件起因 地缘政治与制裁背景:俄乌冲突爆发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了大规模经济制裁,包括.............
  • 回答
    俄罗斯与亚美尼亚的关系,可以称得上是历经风雨、错综复杂,但又始终有着深厚根基的一对。要理解这种关系的现状和未来走向,必须深入到历史、地缘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多个层面去剖析。历史的羁绊与战略的依赖两国关系的基石深植于历史。早在沙皇俄国时期,俄罗斯就扮演着保护东正教徒的角色,而亚美尼亚正是这样一个东正教.............
  • 回答
    这事儿听着就挺有意思的。十几号俄军特种兵,面对三百号武装分子,竟然还能给打退了,这事儿细琢磨起来,可不是那么简单。这背后涉及到不少门道,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十几人”和“三百人”的数字对比,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在正面战场上,人数劣势如此悬殊,想要取胜,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这事儿一.............
  • 回答
    库尔斯克悲剧:一位中国公民在俄国的最后一天在俄罗斯库尔斯克州,一起令人震惊的凶杀案打破了宁静。一名在中国接受治疗后刚刚康复出院的中国公民,不幸在当地遭遇不幸,生命被无情剥夺。这起事件不仅让中国社会为之震惊,也引发了人们对在俄中国公民安全问题的深切担忧。事件回溯:一场突如其来的噩梦据报道,这名不幸的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