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事情美国是有公论的,有一期what would you do就是一对年轻父母带着一个婴儿去餐厅,婴儿不停吵闹测试周围人反应,不过那一期视频找不到了,我只找到另一期带14岁自闭症儿子到餐厅吃饭的视频,不过说实话行为上比婴儿哭闹还要过分些,可看看美国人是怎么做的。
一进餐厅,孩子就开始大声自言自语,然后四处游走。
绿衣男(其实是节目组演员)出现了,说实话比题目里的小年轻礼貌多了。
大概说出了知乎不少人的心声。
这时一位大叔忍不住了。
绿衣男一脸懵逼(明明是我先……)
场景二,另一天的拍摄,这次孩子行为变本加厉了。
绿衣男向旁边顾客吐槽。
不出意料又被怒斥。
这位健身哥差点就要上手打了。
这时母亲表示难堪准备离开。
被其他顾客劝阻。
绿衣男又成最大输家。
绿衣男离开餐厅,全体鼓掌! ̄^ ̄゜
节目组总结:“没有一个顾客抱怨孩子或者指责他的父母。”
最后用健身哥的话结尾吧
共勉。
原视频地址
这要看情况的,关键是父母的反应。
如果父母不闻不问,听之任之,这时候叫做挺身而出,这是正确的做法。
如果父母已经绞尽脑汁,挖空心思还是无法安抚下孩子,这时候希望多点宽容,不要无限行使权力,任何权力都有法律边界和道德边界。不要说什么孩子小就不要带出来坐飞机,但凡有更好的选择,没有哪个婴儿的父母愿意带小婴儿出远门,你眼中的其他选择,只是你根本没有生养过的胡乱猜测而已。
一天后的更新
这个问题的回答,我本来觉得会被X到后排,没想到还排到前面,让我挺高兴的。纵观点赞,反对和评论这充分证明了两点,1,事实上大多数知乎er还是通情达理的普通人,好人。2,知乎上仍然活跃着一大批,相对百分比不高,但是绝对数量不小的滥权精致利己者,没有普通意义上的共情能力,而且这样的人,更愿意上窜下跳,从而让人对他们的规模有错误的估计。
这样的人大量存在,并且很少有成就高的,这样的言行估计就是其原因。
比如我一年前就回答过相似的问题:
那时候我们举家从新加坡搬去东京,我给飞机周围位置都准备了小纸条和糖果耳塞袋,结果孩子还是不舒服,我抱着她哄睡,在机舱里走了几乎全程。在这种情况下,仍然会有这样的评论。
其实你只要记住一点,纵观这个回答下面那些坚持这种观点的人,最好不要和他在生活中交友,婚姻,他一定会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来冠冕堂皇他自己的利己主义,掩饰他缺乏的基础社会同情能力,这样的人,多数是将来那种只顾自己,还一大套理由的人。
这种人是存在的。避开就行了,比如我在知乎上避开这些人的方法,就是拉黑。
题主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我问你:什么叫公德?
公德是指生活于社会中的人们为了群体的利益而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遵守公德的目的是维护这个社会所必需的简单生活规则。
注意关键词:必需。也就是说,如果某种行为从社会的角度说是刚需,那么个体需要让渡一定的个人利益为这种刚需服务,以维护公共利益,这就是公德存在的必要性。
刚需不是说每个人都有这种需求,而是说在社会整体上,这种需求是不可或缺的。比如飞机当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但如果所有航班停运那绝对乱套,所以乘飞机出行是社会刚需。那么乘客在飞机上自然需要克制自己,让渡一部分自由,以维护乘机秩序,这就是社会公德。
从另一个方面说,虽然不是每个父母出行都会带孩子,但总有很多情况下必须这样做。婴幼儿随父母乘机出行也是一种社会刚需。所以,社会人同样需要让渡一部分个人利益,保障婴幼儿出行的利益。婴幼儿可能吵闹,这在某些情况下属于不可抗力,作为其他乘客,允许婴幼儿不可抗拒的天性存在并加以克制,是保护我们这个种群幼体的公共利益所在,是一种社会公德。
上纲上线地说,文明的基础是我们有发达的大脑、语言能力和能够精细操作的手,但是人类为了这种能力不得不直立行走并增大脑容量,这导致了婴幼儿不得不早产且神经系统发育时间漫长。婴幼儿在天性上的脆弱和难以控制是我们这个物种为了智能付出的生理代价,种群中的每个成年个体都享受着智能文明的成果,当然有义务共同承担这种代价。
如果两种公德的需求发生了矛盾,那么就必须折中处理。因为乘机秩序和安静的需求,监护人有力求做到孩子安静的道德义务。因为婴幼儿天性不完全可控,在监护人已经充分努力控制的情况下,旁人也有允许婴幼儿一定程度上释放不完全可控的天性的道德义务。(当然具有自我控制能力的成人和大孩子的喧哗例外)
所以不要什么事都往宽容上扯,不是什么事都配叫宽容。在父母已经尽力控制的前提下,容忍婴幼儿难以抗拒的天性是你应该遵守的社会公德,而不是什么所谓的宽容。
这是你的本分,不是什么可有可无的情分。你觉得这居然能被称为美德,只能说明你的道德底线太低了。
而假如父母已经很努力哄娃,你还不满意并加以干涉,那就是你首先不遵守社会公德,对方也就没有必要对你保留什么歉意。
当然,如果监护人放任婴幼儿喧哗哭闹,那就是另一回事了。至于这对父母究竟有没有尽全力试图让娃安静下来,视频没有体现,所以这对父母该不该指责,我无法定论。
我还要顺便纠正一个很常见的误解:有一部分人认为:孩子吵到别人,这首先就是父母有“过错”,具有“原罪”,那么父母表示歉意是首要的,旁人觉得被打扰加以干涉是天经地义的。
这种论调看似有道理,也很有市场,但有两个致命的逻辑错误。
第一,该场合是不是一个必须保持安静,不允许噪音存在的场所?比如公共汽车上说人很吵,和在图书馆说人吵,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那么,回荡着发动机轰鸣的客舱,是不是一个完全不允许噪音存在的场合?显然不是。航空公司售卖婴儿机票,允许婴儿乘机,正是在综合考虑社会出行的刚需和客舱本身的噪音等级后的合理决策。你对机舱中其他乘客提出了图书馆级别的安静要求,那么你主张的权利已经超过了这个场合的合理边界。
第二,人只要生活在种群中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其他个体一定程度的干扰。正如我在评论区说过的,谁给了你在公共场合无条件不被打扰的天然正义?你嫌登机时老人走太慢妨碍你,说老人应该有乖乖去坐高铁的觉悟,这不叫合理主张权利,这叫霸凌。航空业为全民提供承运,方便了所有人,那么乘客当然有义务在一定范围内承担公共运输带来的打扰。婴儿天性不完全可控,本质上和人行道上轮椅造成阻碍、老人登机速度慢一样,属于种群为了公共便利所付出的代价,你是享受着群居便利的社会人,拒不让渡利益以承担群居的代价,却还指责他人的刚需是“过错”,这本身就是没有公德的体现。
---------------------------------
最后,有人提出,让这世界多一些善意不好吗?我可以很明确地说:善意是给值得给的人的。
比如父母已经尽心尽力安抚婴儿,竭力控制影响范围,那么他们才是值得给予容忍的人。如果提出异议的人态度委婉并且充分表达了干预婴幼儿的歉意,那么他们才是值得收获道歉的人。
有人说“我们不是要和婴儿计较,只是想听到道歉的诚意,父母说一句抱歉有那么难吗”?对不起,还真要看你配不配。“道歉”的前提是对方犯下了必须致歉的错误,如果对方并没有犯错,你却坚持认为对方有道歉的义务,那只不过是在以权利的名义行道德绑架之实,滥施霸凌而已。
分情况,没教育好的熊孩子你爱咋指责咋指责,但婴幼儿……你指责父母有啥用,父母可能自己都不知道他们为啥哭闹,有那工夫不如麻溜把降噪耳机拿出来带上。至于没带降噪耳机,这你就怪不了别人了,就是哪怕航班上没小孩,飞机上一会儿播报一会儿空姐服务一会儿人去上厕所的也不算多安静。
你之所以觉得评论区像道德绑架,我觉得可能是因为你觉得飞机应该是个安静的公共场所。但其实它不是,自带安静属性的公共场所是图书馆那种,要是换成小孩在图书馆哭闹,我觉得父母应该会被骂死的,所以一般父母会避免带这么大小孩去图书馆。可飞机作为一种交通工具,父母不太可能像避免去图书馆一样不使用交通工具,比如我之前飞加拿大,后排就坐了一对父母抱一婴儿,从起飞就开始哭,应该是起飞让那婴儿耳朵也不舒服。这种情况基本无解,起飞我的耳朵也难受得要死,要能哭我也哭,你说让人父母避免坐飞机,去加拿大你是想让人抱小孩游过太平洋吗……
所以心大的我暗叹一声这次倒霉,眼睛一闭就开始酝酿睡意,从起飞一直睡到第二天送早餐,结果那小孩还在哭(声明一下我是饿醒的不是被吵醒的,我没等头天发晚饭就睡着了),说实话是有点心疼小孩父母的,希望那小孩没哭一晚上,不然那该是多噩梦的一晚上。
个人亲身经历,此前没想到我也会答这个题目,因为小白一岁之前两次乘飞机也都安安静静。但上周飞了一趟短程,可能因为情绪和状态不好,一起飞就哭闹得不停,还不停地挺肚子发脾气。
身为老父亲,我当然使出浑身解数来安抚小崽子,然而根本无济于事。因为这种不是为了吃奶也不是为了闹觉的哭闹,只是纯粹觉得被绑在飞机座椅上不自由,很不舒服的状态,确实不太好安抚。
随着哭闹声音越来越大,前排也有人一直在回头看,虽然他没有直接发声抗议,但是那眼神很不友好。当时我也心里带着歉意。
然而小白根本不听我的,随着飞机颠簸不停,他也闹得一刻不停,声音也越来越大。
就在这时候,我身边的大叔忽然拍拍我,我还以为他要开始吐槽。没想到他把自己的顶灯打开,然后从椅背里抽出一本杂志,笑眯眯地给小白看图,还一边哄他。
大叔还告诉我,他女儿也会在飞机上闹,可能是气压导致耳朵不舒服,可以轻轻揉一揉,然后拿东西逗逗转移注意力就好。
按照这个方法我哄了小白一会,果然安静了好久。然而二十分钟后他又不耐烦了开始哭闹,这时我身边的大叔一下站了起来,把头顶的行李架也打开了。我心想,他终于忍受不住这闹腾,要换去别的座位了……
没想到他是从行李里取了一套海洋动物的静电贴纸,告诉我可以贴在小桌板上给小白玩。果然小白一下就安静了,专注于玩小贴纸。
然后……空姐来送餐的时候,大叔看我们小白喜欢吃山楂片,又主动把他的山楂片送给他吃。(中间他还主动帮忙递水递餐盘什么的,还提醒小心不要被烫着)
于是整个飞行过程中,小白没有再闹一次,非常安静。这完全得益于邻座大叔如此高素质和富于同理心的帮助。说实话如果此时遭遇的是一个冷漠甚至出言吐槽的邻座,可能不但小孩没办法安静会闹一路,甚至还会矛盾激化。
身为人父当然知道婴儿的哭闹是很难避免的,这时候需要更大的耐心和更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像这位大叔居然对素不相识,而且是同为男性的我,表达出了如此的善意和理解,主动给予帮助,真的是让我感到意外而感激。
而且这还不是全部,就在我们下飞机上接驳车的时候,这位大叔坐在座位上远远喊我,跟我说他特意赶着上车帮我们抢了个位置。然后他站起来让给我和小白,说:快坐吧……此时真的发自内心地感动到了。
这已经不能用高素质来形容了吧……即便在国外遇到这么好心,且素不相识的路人,也真的是极少数的事情。
所以我不说别的大道理,就觉得以后真的,如果我遇到这些同样吵闹的小孩,想到当时的那一幕,我也会给予最大的理解,忍耐和帮助。
理论是为了指导实践,抛开实践空谈理论毫无意义。你拼命纠结对还是错,我只问你:问题解决了没有?
我之前回答过一个“送餐员送错饭,该不该吃掉”的问题,就指出一个关键:你到底是要解决问题,还是发泄怨气?当餐送错了,根据解决问题的效率,选择不同的处理方式,那才是正确原则。
飞机上碰到小孩哭,原则当然也是一样的。
父母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尽可能去安抚小孩。如果父母放任小孩哭闹,扰乱客舱秩序,你可以出言提醒,严重者可以向空乘反映,以求解决问题。
如果父母已经很辛苦地试图让孩子安静,用了很多办法哄,孩子还在哭,那么你在去要求人家管好孩子,纯属画蛇添足,从“解决问题”这个角度说,没有任何用处,人家都已经很努力了,又不缺你这句提醒。你义正词严地宣称自己被打扰了,有助于制止哭闹吗?卵用都没有。相反,这可能让父母更焦虑、更烦躁,甚至有更加惊扰孩子的可能。至于“父母有没有在尽力安抚孩子”,经济舱是开放的,我相信任何有基本智商的人都能看得出父母究竟有没有努力。
一件没有任何用处,相反有潜在负面影响的事,你做了,除了发泄你的怨气,散发负能量,甚至增加争端风险,进一步增加对其他乘客的骚扰以外,有个屁用?有害无益的事你做来干嘛?
正确的方法是自行克制,或者帮父母想个办法,出个主意,拿个玩具之类的,或者请空乘协助,让空乘想办法,空乘在这方面有经验,也有协调的权利。这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方式——而不是指手画脚,用祈使或命令的方式去扩大事态。
如果你问“我有没有权利对父母表示被打扰”,法律没禁止,当然“有权利”,法无禁止即可行。只不过你以这种方式行使权利,客观上对解决问题有害无益而已。
至于“我做一件根本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起妨碍作用,但法律不禁止的事,究竟是不是做错了”,那么我想答案应该是很明确的。
我们把这个题目的情况改一下:
坐飞机的时候,你隔壁的人放了一个臭屁,你站起来大声说:你的屁熏到我了,能不能请你闭屁!
猜猜看,你会不会被打?至少,会被骂回来:你特么有病吧。
因为这是一个「不合时宜」地指责,是一种强人所难。
当你因为个人的利益诉求,对公共空间里的其他人提出高于正常的能力范围之外的要求的时候,你这样的行为,说得好听点,叫「强势」,说得不好听点,叫「霸道」。所以,你势必要遭受到别人的反问:凭什么?
皇帝出行可以清街,行人避让,但你不是皇帝。你的诉求,有违公平。
但是,为什么题主的这个问题,会被提出来呢?并且会被讨论呢?
因为小宝宝和父母的「难处」并不明显可见。
如果对孩子放任不管,你可以去指责婴儿的父母。就好像,你可以对一条任由屁股露出来的裤子进行责骂一样。
但,对于一个抱着宝宝在过道上走的父母,他们显然是在尽力哄孩子了。你站出来指责,并不能改变小孩子哭泣的情况,只显出你要么对他人缺乏同理心,且无理取闹。
所以,你这样站出来,要注意你的措辞不要绑架他人,比如你指责说:你看你们家孩子哭,都吵到其他人了。
如果我在场,我一定会站出来:我作为一个其他人我不介意,其他的其他人介不介意我不知道,你也不知道,你只能代表你自己。
也就是说,请你一定要说:你们家孩子哭,吵到我了。
而且,这个「我」字一定要说得大声点。
最后说个温暖的吧。
前段时间冰雪奇缘2上映,首映当天去电影院,看到满地的穿着爱莎公主裙的小女孩到处乱跑,从2岁刚会走路,到12岁的都有。
在拿票的时候,后面一队小情侣在聊天,女孩子说:这电影没法看了,等会儿肯定会有小朋友尖叫或者哭。
结果男生还挺看得开:没办法,这是小女孩儿们的专场呀,三岁小孩也有权利要当爱莎的。
我当时忍不住给这个有同理心的男生点了个赞~
道德层面的讨论解决不了实际的问题。
先来回答题主的提问——
问题1:孩子吵到身边的人,父母该不该抱有歉意?
该。
问题2:身边的人站出来表示自己被打扰,究竟是不是错?
不是错。
那么,按照这个预设的逻辑,当婴幼儿(0-2岁)被吵到时,乘客表示自己被打扰了,孩子的父母道歉了,就算结束了吗?
显然不是。
因为,小情侣并非只提出自己被打扰了,而是对这位母亲提出了针对行为的要求:
你管一下。
显然,这位母亲一直在管孩子,行为上的要求业已做到,只不过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以至于孩子还在继续哭闹。
因此这对情侣的要求,可以认为是无效要求——而他们一直在重复这种无效要求,是因为他们错误地认为:
孩子在哭,就说明你没管,所以你得管。
而这位母亲内心的观点大概是:
我一直在管,你为什么要说我没管;而且你越和我吵,越耽误我管孩子。
你会指责和要求老天别下雨吗?你管不了。
同样,在上升下降、气压变化、颠簸气流的影响下,有时候婴儿的哭闹确实是不可控的。
指责一位已经尽力而为却收效甚微的新手父母,会成为压垮她情绪的那根稻草。
而她的情绪崩溃,更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如果有可能,给她一点信心,帮帮她,才更有可能解决实际的问题。
我家两只娃都是从六个月就开始坐飞机,当时我一个人带着两个娃飞26个小时,转机两次去美国的时候,小宝才刚1岁。庆幸的是,他们坐飞机的全程都没有哭闹,甚至让空乘都觉得非常惊讶。
但那是我最累的26小时——因为一直在手忙脚乱地安抚他们,甚至允许3岁的小萌连续看了10+小时的动画,以至于一落地美国,他就得了急性角膜炎。
我家平时严格限制零食,但为了在飞机上堵住他们的嘴,我甚至会给他们提前准备棒棒糖。
那时候,如果有人指责我管不好孩子,我也可能会情绪崩溃——因为在我看来,我已经尽力了。
父母提前学习各种应对办法,乘客多一点有效沟通,以及宽容——而不是落入所谓道德和边界的讨论,即使立场没问题,也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还是古话说得好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记得电影《啊,摇篮》里有一个片段,护送孩子们的小队遇上了鬼子,躲在树林里藏着。
一个婴儿哭了起来,小分队的队员束手无策。孩子的妈妈一把捂住了孩子的嘴,“孩子要被憋死了!”小保育员想要拉开这位妈妈的手,妈妈死死地没有松开。
鬼子走了,小分队安全了。
你们是鬼子吗?
行动互联网路的信息筛选功能让人思维偏激化的又一个例证。
熊孩子烦不烦?是烦的。从交通工具上狂哭乱闹开公放看小猪佩奇的小孩,到满街乱跑拿石子划车的小孩,再到去亲戚家见了玩具就要见了手办就拆的小孩。
这几年,我们在网上看到这些东西还少吗?对于熊孩子的声讨声愈演愈烈,指责熊孩子成为一种政治正确。在知乎上有大量关于“如何毁掉一个熊孩子”的回答,看起来特别解压,我自己躺床上都能刷两个小时不带重样的。
问题在于,“熊孩子该死”这种政治正确,在全社会是普适的吗?知乎、微博上大部分有发声习惯的用户都是年轻人,这里的民意也只能代表一部分年轻人。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就容易陷入“我指责熊孩子,我超正义的”这样的思维不可自拔。这种情况,的确可以视为“苦熊孩子久矣”的反弹;但正是因为有一群网络同侪的互相支持煽动,一个普通人会就此失去反省之心:我对熊孩子的态度,是不是真的无懈可击?
由此,会导致两个结果——一方面,对惩处“熊孩子”这件事,他们支持的力度会无限扩张;另一方面,对“熊”的定义,也会无限扩张。
前者,可以看看AB站上的“交通事故集锦”,每次有小孩因为冲出路面被车撞的时候,弹幕上都会刷出大量的“活该”“熊孩子该死”“引起舒适”“可怜司机倒霉了”,仿佛一个四五岁的小孩就有了活该要死的罪过。
而后者,以前踢人打人、大声喧哗的是熊孩子,现在在列车走廊里走动、念小人书念出声的也叫熊孩子,就连抱在手里三四个月的娃哭了,都能被称为熊孩子了——年轻人们对孩子“熊”的阈值,越来越低了。
事实上,再乖的三岁小孩,也不可能坐四五小时的车而一动不动,一声不吭;三四个月的娃,哭泣一定有原因,哄也一定需要一些时间;小朋友在有明确的物权意识之前,看到别人的东西好,想要,不给就哭,也是相对正常的情况。在这些情况下,父母的处置态度,是很重要的。
而能够分辨出父母有在认真处置,分辨出孩子的哭闹是自然反应而非脾气不好,也是很重要的。
我相信大部分人能做到,但我担心因为我上面说到的原因,能做到这点的人会变少。
问题1:孩子吵到身边的人,父母该不该抱有歉意?
问题2:身边的人站出来表示自己被打扰,究竟是不是错?
如果换作是你旁边那位大哥晕机不小心吐喷了你一身,他该不该抱有歉意?
你站出来表示自己衣服被弄脏了,是不是错?
我是个母亲,我在孩子四个月和六个月的时候带她往返中美,单程26~27小时。
我不明白,为什么大家有了孩子之后就理直气壮地要求别人都去包容婴儿的噪音?就因为别人也都会有孩子???可别人有孩子之后不一定带婴儿坐飞机啊!就因为婴儿哭声不可控所以家长就能理直气壮不抱歉意吗?如果换作是你旁边那位大哥晕机不小心吐喷了你一身,他该不该抱有歉意?如果他也理直气壮地说:“喷射性呕吐不可控,你要是生气了有种一辈子别呕吐,我一直在控制了,我拿着呕吐袋了,但这一下太突然了喷出来了不是我能控制得住的,你不体谅病人你不道德,你这样的人以后就得天天呕吐让你们尝尝滋味。”你啥心情?觉得遇见无赖了吧? 那凭什么换成婴儿哭闹就合理了呢?
我孩子也哭了。
但我为了让孩子少哭,多花了近十万人民币坐头等舱和商务舱。咨询过儿科医生之后准备了扑热息痛,孩子如果哭闹不止就给吃下去让孩子舒服平静下来。孩子只要一哭立刻抱起来溜达,去机组人员那边转悠,抱着孩子唱歌跳舞举高高。抱不动了就用背带抱着,胳膊疼得受不了了就把给孩子准备的扑热息痛给喝了。
几乎每个跟我说过话的机组人员和乘客都向我示好了。因为我主动为孩子的哭闹表示了抱歉,他们也看到了我已经竭尽全力了。结果就是,我的孩子是全飞机最乖的小朋友。她是个高需求睡渣宝宝来着。全飞机除了我家以外,就没见哪个哭娃的家长哄孩子时这么拼命的,抱溜达一会儿不见好就坐下歇着了,偶尔“别哭了”“哭什么呀”,甚至干脆放弃了。
在此,我实名反对多数高赞所说的:“每个家长都尽力哄了”。因为我发现很多家长把孩子抱在怀里“嗯~~~ 嗯~~~ 嗯~~~”就是【尽力去哄了】 。 长时间抱着走来走去、举高高、唱歌跳舞、小道具表演这些根本不存在的,或者只能存在几分钟。 很多时候周围人的愤怒就是因为这种自以为尽力了的【不作为】。
作为家长,首先要摆正心态。不可控不代表理直气壮。外卖迟到因为交通或者车辆故障不可控、拖欠工资因为老板经济状况不可控、被人放鸽子因为对方手头上的事情进度不可控。他们也无辜,他们也尽力了没有办法,但他们如果理直气壮地说:“ 有种你一辈子别上马路啊!有种一辈子别做生意!有种一辈子别工作”,谁都无法接受。 但是,如果能及时主动表达歉意,再尽全力去弥补,让对方看见自己的行动,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不忍心苛责的。如果看见外卖小哥满身泥水大汗淋漓、看见老板把自家房子都抵押出去拿来开工资了、看见对方真诚道歉尽力弥补,谁还能有这么大火气去吵去责备呢?
谢邀。
一、该说“对不起打扰了”,而不是“等你有了孩子”。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没养过孩子的人,死活也无法理解:不就是一个小孩子,你怎么就不能管好他让他别哭呢?
哭闹是婴儿的本能,饿了渴了尿了拉了,困了怕了疼了痒了,所有的需求和情绪都用哭来表达。而每一位妈妈,每天都要不分时间不分场合的面对这样的哭闹。
孩子哭闹起来第一着急的肯定是父母,可孩子不是机器,一按按钮就能安静。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绝对保证能叫哭闹的婴儿说停就停,再牛的育婴专家也不能,神仙也不能。
一边承受高分贝哭闹的噪音,一边心力交瘁的哄孩子,有孩子的人经历过这样的场合,能明白这种的感受有多不美妙。
但没有孩子的人未必能感同身受。换位思考,大家也没有义务去理解你,我只是想让自己的旅行体验好一点而已,有错吗?
想要别人理解你,就先理解别人的不理解。想要别人包容你,就先包容别人的不包容。
二、聪明的妈妈总能找到恰当的解决办法
宁波的一位妈妈带着孩子坐飞机,因孩子太小,担心吵闹声惊扰到同行旅客休息,所以事先为其他旅客每人都发了一份小礼物。
礼物都收了,你还好意思去说人家宝宝吵闹?像我这样的乘客都想抢着上去帮忙带带了。孩子不懂事不是借口,多站在他人的立场想想,有些问题并不是那么难以解决的。
从自己做起,别去做传说中的熊家长,一点一点改变大家对母婴群体的偏见。
三、做一个有准备的妈妈,带娃出门不再发愁:
1. 向周围旅客表达歉意
宝宝的“无心”之举会打扰到周围的旅客这是事实,作为父母不能因为孩子不懂事而理所应当的认为自己没有错,所以我们首先应当对周围旅客报以歉意,相信大家也都能理解带娃妈妈的处境与心情,这是解决事情的良好开始。
2. 提前准备好减轻孩子身体不适的装备
乘坐飞机一类的交通工具,起降时气压产生变化,会对孩子的耳膜产生影响,这种不适感的确容易造成孩子哭闹不止。如果是大一些的孩子,可以让TA做吞咽的动作,如吃东西、喝水等,减轻不适感,有效避免哭闹现象。
3. 带好能够转移孩子注意力的东西带孩子外出前,也不要忘记带上TA喜欢的食物、玩具、书籍,用TA感兴趣的东西转移TA的注意力,比一味的安慰、批评有用的多。
作为一个家长来说,我觉得这显然是没有错的。
事实上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小儿的哭闹是否对飞机的秩序和其他人的权益造成了损害,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既然对其他人的权益造成了损害,就有义务和责任停止损害,赔偿损失。这是最基本的逻辑。
至于所谓的管教是否有用,小儿的哭闹不可避免,幼儿乘坐飞机的权利如何得到保障。对不起,这是一个社会范围的问题。而不是飞机上乘客的问题。
否则我问你非洲饥民的粮食安全如何得到保障?你肯定会说我也做不了什么,那我以非洲人民吃不上饭为由来损害你的利益你干吗?你会不会说这是道德绑架?强制募捐?既然如此,幼童的权利实现又怎么可以让具体的飞机乘客来承受损失呢?
当然,有人会说,如果父母已经尽力安抚幼儿情绪,则不应过分苛责。这是对的,但也是两码事儿,是否应当责令父母解决问题,和父母是否对造成的权益损失负有责任是两码事儿。假设飞机上一个乘客正好有神经衰弱失眠五天没合眼,被幼儿刺激猝死要不要承担责任?假设因为幼儿哭闹导致沸水泼溅到相邻乘客导致烫伤能不能以已经尽到监管义务而免除责任?
慷他人之慨总是简单的……反正你又不在飞机上……
我们可以宽容,但不能要求别人宽容。严于律己,而宽于待人。
别人宽容你那是你的福分,却不是别人的本分。
亲身经历,2012年夏天,有一天坐早上8点的“Hooiser号”(已取消)从印第安纳波利斯联合车站坐到芝加哥,大概3小时多。那一天人特别多,几乎上满了整节车厢。
上车以后没过多久一个孩子就开始哭闹。竟然断断续续的哭闹到了芝加哥郊外,整列列车一个反对的声音都没有。
反而是小孩的父母,缺乏育儿经验,一直在对孩子说“别吵了”,“别吵了”…既不抱,也不分散其注意力。
我怎么知道的?我就坐在前排。
后来快到站了有一个声音传来:“你这样和他说话没用的,他又听不懂”…
先不说飞机,先说个我身边发生的事情,俺很穷坐不起飞机.......
上班的时候,我坐在车的后面,我上车不久,一个老太太(其实,看年岁应该在五六十岁的样子。)带着她孙子坐在了最后一排,开始我没有注意她们是怎么坐的。
后来,又上来一个老太太,看年纪应该比那个带孩子的老太太年纪大很多,因为上班时间,已经没有座位了,她来到最后一排,让那个带孩子的老太太把孩子抱起来,她坐那个位置,她认为,小孩本身因为年龄不到是免票的,不应该多占一个位置,大人可以抱着孩子。
结果,那个带孩子的老太太忙说:"我现在就到前面给孩子买票......”但是光说,没见她动弹......场面一度很尴尬。
这时候坐在我前面的一个女的,说是要下车,让那个年纪大的老太太,坐在她的位置上,这才平息了一场即将发生的风波......
本来以为这事就这么结束了,没想到,车刚开没多久,就听最后一排那个带孩子的老太太大吼:“你干什么用胳膊推我......”
接着一个年轻的女的声音说:“你还还意思说,你已经占了2个座了,你屁股还往我这边挤,有没有点公德?”
那个带孩子的老太太,振振有词的说:“你们这些年轻人,就不能让一让老人和孩子,你看孩子这么点,你还和他争。”(这里解释一下,那个小孩做靠窗的位置,他奶奶在旁边的座护着他,根本挤不着他)
就在争吵的时候,之前那个年纪比较大的老太太,站起来,就向后面的那个带孩子的老太太“开火了”......
她是这么说的:“你说你这么大岁数了,你要不要脸,本来小孩就免票,大人就应该抱着他,不应该再多占一个座位,刚才觉得你带孩子不容易,就没给你争,你还不算完,还挤人家小姑娘,你的屁股真够大的,一个人得占仨座.......”
没想到,那个带孩子的老太太说:“我抱孩子我累,我这么大年纪了,我不抱,孩子坐个座怎么了?本来我还想给孩子补张票,你们这样的话,我还就这么坐了.......”(开始耍无赖)。
那个年纪大的老太太火了,说:“你还年纪大,我都快80了,你跟我比年纪大,本来看在孩子的面上不想和你叨叨,你还来脸了,你以为公交车是你们家的,你想坐哪坐哪?告诉你,这是公共场所,孩子不买票,你就应该抱着他,你还有脸说累,觉得累就老实在家呆着,别出来丢人现眼,你这孩子有你这样的奶奶真是丢人......”
这时候,车上的人对那个带孩子的老太太投去了鄙视的眼光,而她孙子一直在哪哭......
那个带孩子的老太太自知理亏,只能说:“你们爱说什么说什么吧,我才不管呢.........”
说真的,作为一个旁观者,我也很气愤,这种事情,不论是在飞机上,还是火车上,或者是公交汽车上,其实,关键在于带孩子家长的态度。首先,带孩子的家长们要明白,乘坐交通工具的人,都是消费者,既然花了钱就应该享受相应的权利,孩子哭闹不管从哪方面说,都或多或少的影响了周围的乘客,所以,他们有意见很正常,而家长应该要想,要做的是,尽量减少这样的影响。
同时,作为其他乘客来说,对于尽力去减少孩子哭闹影响的家长,个人觉得应该“宽容”一些,毕竟他们也不希望出现这种情况。“和谐”在旅途中还是蛮重要的,互相退一步,岂不是海阔天空了?
最后,如果遇到,像上面我讲到的那个带孩子的老太太那样的,个人觉得,也绝对不能客气,对于,不要脸,不讲理的人,也绝对不能让他们为所欲为。
正所谓“跟君子讲理,跟无赖拼命”。
以上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