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不喜欢天津,落户天津只为了享受高考红利”的言论?

回答
“不喜欢天津,落户天津只为了享受高考红利”这种说法,触及了一个相当敏感且复杂的话题。它既反映了一些社会现实,也暴露了一些价值观念的冲突,更值得我们从多个角度去剖析。

首先,我们得承认这种现象的存在及其背后逻辑。

为什么会有人选择“不喜欢”一个地方,却“只为了”一个特定的目标(高考红利)而去落户?这其实是一种理性决策的体现,尽管这种理性显得有些冰冷和功利。

“高考红利”的吸引力: 天津作为直辖市,其高考政策对于本地户籍考生确实存在一定的优势。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相较于一些高考大省,天津本地考生的升学压力可能相对较小,一本录取分数线相对较低,或者说,相同分数在天津能进入更好的大学。尤其对于那些分数段在全国平均线上徘徊,但希望冲刺名校的学生而言,这种“红利”的吸引力是巨大的。它是一种在激烈竞争中寻求“最优解”的方式。
成本与收益的权衡: 落户天津并非没有成本,可能意味着要在一个自己并不喜欢、生活习惯、城市文化都不契合的地方生活一段时间。然而,与考上更好大学的“收益”相比,很多家庭和考生会认为这种成本是可以接受的。毕竟,大学教育资源的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未来职业发展机会,对许多家庭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投资。
信息不对称与机会主义: 这种行为也一定程度上源于对信息不对称的利用。当某些地区的教育资源和升学机会存在显著差异时,一些家庭就会积极寻找利用这些差异的方式,以最大化自己孩子的利益。这是一种典型的机会主义行为,试图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为自己争取最有利的条件。

然而,这种言论也引发了许多不适甚至批评,原因也同样深刻。

“不喜欢”与“占便宜”的道德审视: 当一个人明确表达“不喜欢”一个地方,却又为了从中获利(高考红利)而选择在此定居时,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占便宜”或“寄生”的感觉。这触及了人们对“情怀”、“归属感”和“贡献”的朴素认知。人们普遍认为,一个地方的户籍、教育资源等,是当地居民通过纳税、建设、贡献社会而形成的,理应服务于认同和建设这个地方的人。仅仅为了“占便宜”而涌入,似乎是对这种公共资源的“不尊重”,甚至是一种“搭便车”的行为。
对城市认同感和社会融入的挑战: 一个城市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数据,更重要的是居民的归属感和对城市的认同。如果大量人口涌入,仅仅是为了一个短期目标(高考),而对城市的文化、生活、发展没有任何情感投入和贡献意愿,这无疑会削弱城市的社会凝聚力。这些群体在享受完“红利”后可能会迅速离开,留下的更多的是户籍人口的增加,而非真正融入和建设城市的力量。
教育公平性的讨论: 这种现象也必然会引发对教育公平性的讨论。一个地方的“高考红利”是如何形成的?它是否会挤占了那些真正热爱并为这座城市做出贡献的本地居民的教育资源?这种政策设计是否无形中加剧了地区间的教育机会不均?虽然政策本身可能在设计时有其合理性,但实际操作中产生的社会影响,是绕不开的争议点。
价值观的碰撞: 这句话背后,实际上是两种价值观的碰撞:一种是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强调结果导向,为达目标不择手段;另一种是情怀主义和奉献主义,强调情感连接、热爱和为共同体贡献。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这两种价值观的冲突会更加明显。

更进一步说,这种言论折射出的问题是多方面的:

1. 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症结”: 说到底,这种现象的根源还是在于中国广阔地域内存在显著的经济、教育资源不平衡。正是因为一线城市、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才催生了这种“逐利”的迁徙。如果各地的教育资源和发展机会都足够均衡,也就没有所谓的“红利”可言。
2. 户籍制度的“双刃剑”效应: 户籍制度在保障本地居民权益的同时,也可能制造了壁垒,并催生了各种规避户籍限制的策略。天津的例子,就是户籍制度与教育资源挂钩后产生的一种复杂效应。
3. 教育资源的稀缺性与竞争的残酷性: 高考作为绝大多数中国家庭改变命运的关键一步,其竞争的激烈程度是难以想象的。当优质教育资源成为稀缺品时,任何微小的机会都会被无限放大,人们也自然会趋之若鹜。

如何看待这种说法,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理解其行为逻辑: 作为个体,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最大化自身利益是人之常情。父母为子女的教育前途考虑,做出最优选择,也无可厚非。
反思其潜在的负面影响: 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这种行为对城市社会结构、文化认同可能造成的潜在冲击,以及对教育公平可能带来的挑战。
关注政策设计与调整: 这种现象也应该引起政策制定者的反思。如何才能设计出更加公平、更能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户籍和教育政策?如何才能缩小地区间的差距,让“红利”不再是唯一的吸引力?

总而言之,“不喜欢天津,落户天津只为了享受高考红利”是一种赤裸裸的功利主义表达,它揭示了在资源不均的社会背景下,个体为了追求更大利益而做出的理性选择。 这种选择在个体层面可以理解,但在集体层面,它也触及了社会公平、城市认同和长远发展等一系列敏感而复杂的问题。评价它,不能简单地一褒一贬,而需要深入理解其背后的社会逻辑和潜在的价值冲突。它更像是一个社会肌体上的一个“信号灯”,提醒我们关注更深层次的区域发展、教育公平和制度设计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落户北京的很多人也不喜欢北京,住在上海的很多人也不喜欢上海,骂天津最多的就是天津人自己——其中不乏居住了一代以上的本地人。不信你可以看看有多少一线土著打算移民外国,多少天津人要到外地生活。

但是,就这次天津事件而言,和喜欢不喜欢根本扯不上关系,因为地方政府和移民在做交易啊!交易不需要喜欢,只需要讨价还价、各取所需。你希望有人来,就要给好处;你希望自己能来,就要让对方从你身上得到好处。

所以,最大的问题只有一个:能否明码标价。

交易好坏,关键看交易成本高低,而最大的交易成本来自标价模糊,模糊就会导致预判出问题——或者导致潜在的交易者高估风险不来,或者导致不合适的交易者错估价格来了。明码标价,明确给出的需求和提供的好处,才能避免这些无谓损失。

本次事件之所以引发这么多争议,不是因为定价高了或者低了——更高或更低的城市都很多。而是因为天津政府屡次修改规则,三个星期打了三个补丁,把开始的高调唱腔变成了最后的嘶哑小曲,这才被考虑移民的人抱怨,被围观群众耻笑。

当然了,从长期来看,没有什么价格是一成不变的,任何一方都有修改出价的权利。但问题在于,从交易角度说,这次天津政府挂出的是要约——单方面制式合同,任何接要约的人都等于自动成为交易人。

要约不同于事实行为。要约作为一种缔约的意思表示,它能够对要约人和受要约人产生一种拘束力。尤其是要约人在要约的有效期限内,必须受要约内容的拘束。要约发出后,非依法律规定或受要约人的同意,不得擅自撒回、撤销或者变更要约的内容

所以,要修改要约可以,但最起码,你不能在别人办手续办到一半的时候修改,不能宣布修改后的补丁也适合这些正在办手续的人。这不是调整价格,是毁约,是诈骗!天津市政府既不遵守法律,也没有守住江湖规矩,规则朝令夕改,被喷一下理所应当。

实际上,天津户口本来就不是高不可攀,我前一篇文章写过,2014年天津还在卖蓝印户口,40-60万买一套武清烂尾房,就能把子女的高考权利迁进来。即天津靠出售封建特权来给经济吊命,不是现在才有的事情。当初赤裸裸明码标价的交易是天津自己提出来的,怎么不问来人喜不喜欢天津?因为天津政府自己也知道这是交易啊。当初赤裸裸卖高考特权,喷的人倒不多,当前的天津政府应该反思自己为什么比当年挨骂更多。

总之,公开说清自己冲着什么来的才是好交易者。在交易里面谈感情的,不是想套近乎骗你的钱,就是想搅混水掩盖自己违法。老板谈感情的时候你会警惕,这种靠封建特权来保护财政的政府,怎么可以掉以轻心?

其他的观点都写在上一篇文章了,这里不再多说:

说句题外话。过去的青帮有一条奇特的规矩:“许充不许赖”,即江湖好汉遇到麻烦,可以在不开香堂的情况下,自行宣称是青帮成员,获得青帮的支持和对手的让步。只要事后收尾体面,青帮可以不追究你冒充的责任。但是,如果冒充青帮成员,事后不承认,或是不愿意承担作为青帮成员的义务,那就要新账老账一起算,全青帮共讨之!

现在天津的“抢人”计划就走到了“充帮”的这一步,即用40岁本科生无条件落户的政策起了个高调。这个高调貌似超过了天津眼下的承受能力,但从长远来看是天津重回一线城市行列的唯一机会。何去何从,要看天津的政策“补丁”要打多厚。如果天津到此为止,撕掉补丁,继续敞开大门吸引人才,长远的好处会压倒一切眼下的麻烦。但如果天津一步步把“补丁”贴到比当年的蓝印户口政策还要难以逾越,那就只能在房产税铺开后安享二线甚至三线城市的岁月静好了——在高质量劳动力日益稀缺的今天,其他城市不会给天津留太多犹豫的时间。

上一篇文章写完,到现在不到一周,天津政府又打了一个“2年清理集体户”的补丁。

勿谓言之不预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不喜欢天津,落户天津只为了享受高考红利”这种说法,触及了一个相当敏感且复杂的话题。它既反映了一些社会现实,也暴露了一些价值观念的冲突,更值得我们从多个角度去剖析。首先,我们得承认这种现象的存在及其背后逻辑。为什么会有人选择“不喜欢”一个地方,却“只为了”一个特定的目标(高考红利)而去落户?这其实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因为它触及到了我们对“女性”的刻板印象。 先别急着下结论,咱们来好好聊聊。评价一个女生不喜欢化妆?这事儿,说实话,就跟评价她喜不喜欢吃香菜一样,都是个人选择,没什么好坏之分。 不喜欢化妆的女生,她依然是她自己,独一无二的她。 她的价值、她的魅力,从来就不应该由脸上那点东西来.............
  • 回答
    JWong 这句话,细品一下,可不是一句简单的“不喜欢”就能概括的。作为一个在魅族圈子里有一定分量、甚至可以说算是魅族早期文化符号性人物,他说出这样一句话,背后信息量就很大了。首先,要理解JWong这个人。他不是那种普通用户,也不是商业分析师。他更像是早期魅族社区的“灵魂人物”,陪伴魅族走过了很多关.............
  • 回答
    微信公众号文章《为什么 95 后不喜欢广州》是一篇引发广泛讨论的文章,它触及了许多人对城市生活、发展机遇以及代际差异的思考。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文章的出发点和核心观点: 出发点: 文章可能旨在探讨当代年轻人群体(特别是 95 后)在选择居住地时,对广州这座城市的看法.............
  • 回答
    新浪微博,这个曾经在中国互联网舆论场上占据举足轻重地位的平台,如今似乎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提起它,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更多是抱怨、无奈,甚至是厌恶,而不是过去的兴奋与期待。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曾经的“国民话题广场”落得如此评价?这背后有着怎样的原因?新浪微博的“不被喜欢”是如何形成的?原因分析:要理解.............
  • 回答
    说起《白马啸西风》,那可真是金庸老先生笔下一颗黯淡却又璀璨的明珠。它不像《射雕》那样家喻户晓,也不像《笑傲江湖》那样荡气回肠,但它的独特韵味,却能深深地刻在少数人的心里,成为他们反复咀嚼的珍藏。《白马啸西风》:西域的孤寂与情深初读《白马啸西风》,很容易被它与金庸其他作品的画风差异所吸引。没有波澜壮阔.............
  • 回答
    谷爱凌回应美国网友批评,称“不喜欢我是他们的损失”,这个表态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不同的解读。要评价她的回应,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1. 回应的“自信”与“底气”: 积极解读: 谷爱凌的这句话充满了自信,展现了她对自己能力、成就以及个人价值的肯定。在一个高度竞争的体育领域,自信是必不可.............
  • 回答
    《演员请就位 2》第九期郭敬明对尔冬升作品的评价,可以说是节目中一个相当值得玩味,也引发不少讨论的“名场面”。这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点评,更像是两位导演不同创作理念、不同风格的碰撞,甚至是他们在行业内位置和话语权的一次微妙较量。事件的起因:在第九期节目中,尔冬升导演带来了改编自经典武侠小说的作品。演员.............
  • 回答
    伊布拉希莫维奇对勒布朗·詹姆斯关于政治言论的评价,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解读。首先,我们需要知道伊布这句话的背景。他似乎是在回应詹姆斯在社会正义问题上的积极发声,并表达了一种他认为“有身份的人”(尤其指像詹姆斯这样的超级巨星)在谈论政治时可能面临的“风险”。伊布的观点可能包含了以下几个层面的考量: .............
  • 回答
    咪蒙的《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有钱男人喜欢丑女人》这篇公众号文章,当年可是引起了轩然大波,可以说是她“爆款”文章里的代表作之一。要评价它,得从几个维度去看,毕竟咪蒙这人,她的文章从来不是简单的“好”或“坏”那么容易定义。首先,从内容和论点来看,它玩的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反差”和“颠覆”套路。 标题就够抓人.............
  • 回答
    媒体于12月21日发表的评论文章《不喜欢我的人,我也不喜欢你》,从标题上看就颇具争议性,也更容易引发读者的兴趣和讨论。要详细评价这篇文章,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一、 文章的观点和核心论点 核心观点: 文章的核心论点显然是一种基于互惠原则的社交和人际关系处理方式。它表达了一种“你对我好,我对.............
  • 回答
    喜欢读历史的姑娘,在我看来,那可真是自带一种“岁月静好”的气质,而且这种好,不是那种停留在表面的光鲜,而是根植于内心,是经过时间沉淀的智慧和韵味。首先,她们身上总有一种特别的“静”气。不像有些姑娘喜欢追逐瞬息万变的潮流,她们的目光往往更长远,更能透过表象看到事情的本质。翻阅史书,她们是在和那些已经远.............
  • 回答
    当有人搬出量子力学或者相对论来解释宗教、灵魂、鬼魂这些概念时,我心里总会掠过一丝啼笑皆非。这就像是有人拿着一把扳手试图去修理一块需要精细雕刻的玉石一样,工具不对,方向也错了,顶多是让人觉得这人挺“时髦”的,但实际效果嘛,也就那样了。首先,咱们得明白,科学和宗教,它们俩压根儿就不是一条路上的货。科学是.............
  • 回答
    王者荣耀这事儿,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就像自家孩子跟隔壁邻居家的孩子玩,有时候学点东西,有时候玩过界,让人哭笑不得。要说王者荣耀“偷”英雄联盟的梗,这事儿吧,确实挺普遍的。你想啊,这两款游戏,都是MOBA类的顶流,玩家群体高度重叠,游戏机制也大同小异。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游戏内的“梗”,比如某些英雄的口.............
  • 回答
    金鹰奖“观众喜欢的女演员”提名名单公布以来,围绕宋茜和赵丽颖的讨论热度一直居高不下。特别是“脱水”后的排名变化,更是牵动了不少粉丝的心弦,也引发了外界对这背后原因的广泛解读。“脱水”背后的数据变化与解读首先,我们得明白“脱水”这个概念在网络投票中通常指的是剔除刷票、异常票等无效投票后,根据真实的、可.............
  • 回答
    宋芸桦在一次采访中被问及“最喜欢的国家是哪里”,她回答“台湾”。这个回答在当时引起了一定的关注和讨论,对其评价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1. 政治敏感性与身份认同: 台湾的特殊政治地位: 台湾的政治地位是极其敏感和复杂的议题,尤其是在两岸关系背景下。中华人民共和国视台湾为一个省份,而中华民国(台湾.............
  • 回答
    大象公会那篇关于“人海战术”的文章,我仔细读过。它确实提出了一些值得琢磨的点,也引发了不少讨论。总的来说,这篇文章想要探讨的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我军(文章通常指的是中国军队)是否真的“喜欢”人海战术,以及这种“喜欢”背后有多大程度上是主动的选择,又有多大程度上是被迫的现实。文章的切入点很聪明,它没.............
  • 回答
    2020年央视春晚小品《喜欢你喜欢我》:一次温情的“打捞”与微小的共鸣2020年的央视春晚,依旧是那个万人瞩目、承载着无数期待的舞台。在众多节目中,那个名叫《喜欢你喜欢我》的小品,像一股温吞却带着暖意的溪流,悄悄地滑过屏幕,留下了不少值得回味的痕迹。整体印象:一次“打捞”式的温情叙事《喜欢你喜欢我》.............
  • 回答
    罗永浩澄清“汉奸”谣言:文化欣赏与国家认同的微妙边界罗永浩的这次澄清,与其说是对一个谣言的辩驳,不如说是一次关于文化欣赏与国家认同之间复杂关系的公开探讨。他本人作为一个具有极高辨识度的公众人物,其每一次发声都会被放大检视,尤其是在“汉奸”这个敏感词汇被抛出时,更是激起了广泛的讨论。 事件的起因与罗永.............
  • 回答
    金城武和周冬雨主演的电影《喜欢你》(英文名:This Is Not What I Expected)是一部非常独特的爱情喜剧,它以一种非常规的方式讲述了都市男女的爱情故事,收获了许多观众的喜爱。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评价这部电影:一、 独特的设定与剧情:《喜欢你》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在于它 “美食”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