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大象公会《我军喜欢「人海战术」吗》一文?

回答
大象公会那篇关于“人海战术”的文章,我仔细读过。它确实提出了一些值得琢磨的点,也引发了不少讨论。总的来说,这篇文章想要探讨的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我军(文章通常指的是中国军队)是否真的“喜欢”人海战术,以及这种“喜欢”背后有多大程度上是主动的选择,又有多大程度上是被迫的现实。

文章的切入点很聪明,它没有直接下定论,而是从“人海战术”这个概念本身开始剖析。首先,它点明了这个词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常常被西方军事界用来形容中国军队效率低下、战术落后。这一点就奠定了文章的基调:我们要理性看待这个标签,而不是被它牵着鼻子走。

接着,文章很有条理地分析了“人海战术”可能存在的几种理解和表现形式。这里我觉得作者做得比较细致,不是简单地把所有兵力密集的情况都归结为“人海战术”。它区分了:

战场上的兵力叠加: 在特定的战役或阶段,为了达成某种战术目标,集中优势兵力是常见的军事手段,这本身并不一定是“人海战术”的负面含义。比如在关键突破点上投入大量兵力,这是战术上的“集中”而非“浪掷”。
战略层面的兵力优势: 由于人口基数大,中国军队在总体兵力数量上确实占有优势。这种优势在早期战争中,尤其是在物资和技术条件相对落后的情况下,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考量。
历史记忆和宣传叙事: 文章也提到了,“人海战术”在一些历史叙事和宣传中被反复提及,这可能也固化了人们的印象,即使现代战争的形态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文章中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论点是,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喜欢”这个词套用在军事决策上。军事指挥官是追求效率和胜利的,任何战术的运用都是基于对战场形势、敌我对比、自身优势劣势的综合判断。如果说过去在某些条件下不得不依赖数量优势,那更多是一种“不得不为之”,而不是“乐在其中”。

它还进一步引申到了时代背景的影响。早期的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时期,中国军队在装备和技术上与对手存在巨大差距。在这种情况下,利用数量优势弥补技术劣势,是一种生存和胜利的必然选择。文章暗示,那个时候谈不上“喜欢”,更多的是一种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的战略智慧和牺牲精神。

然后,文章也正视了现代战争的演变。它提到了高科技战争、信息化战争的概念,以及这些新模式对传统战术的冲击。在这种背景下,单纯的“人海”确实不再是万能的,甚至可能成为一种负担。文章的言下之意是,我军也在不断发展和适应,追求更高效、更精确的作战方式。

不过,我觉得文章也有一些可以深入讨论的地方。比如:

“人海战术”的边界在哪里? 在什么情况下,兵力集中就变成了“人海”,而什么情况下只是正常的战术运用?这个界限的划分并不总是那么清晰。
现代军队的“人海”概念是否已经转化? 即使不直接使用步兵冲锋,在某些方面,例如后勤保障、动员能力、预备役部队的调动等方面,庞大的人力资源依然是中国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否可以看作是另一种形式的“人海”优势?
历史的惯性与转型中的阵痛。 即使战略思想已经转向了高科技,但过去的一些训练模式、指挥思路,甚至是人员构成,是否仍然会或多或少地受到历史的惯性影响?这种转型过程中的一些表现,是否容易被外界误读为“人海战术”的遗留?

总的来说,这篇大象公会的文章,并没有直接给“我军喜欢人海战术吗”这个问题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它更像是在解构和还原“人海战术”这个标签的复杂性,引导读者从历史、技术、战略等多个维度去理解中国军队的军事发展。它强调的是理性分析和辩证看待,避免被刻板印象所束缚。文章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更细致的视角,让我认识到,军事决策的背后,往往是复杂的现实权衡,而非简单的“喜欢”或“不喜欢”。它促使我去思考,我们对军事力量的理解,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更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来贴一篇史学大家杨奎松老师的作品

……分隔……

黄仁宇先生的回忆录《黄河青山》讲述的一个细节引起我强烈的兴趣:林彪当年如何用“人海战术”与国民党军队作战。

“人海战术”的背后

读到书中有关林彪的“人海战术”那一段时,我发觉事情并没有太超出我的想象。黄当时作为郑洞国将军的副官前往东北参加接收工作,恰好赶上1946年5月四平街战役结束。他写道:“我们抵达前线时,刚好是战役结束后没几天,看到铁轨旁和田野里散布着无数的尸体。一位新一军总部的参谋对我形容何谓‘人海战术’。他说:‘他们会在前线摆出一千人,但空间只有几百码宽,通常只能容下一个连。你会想:这些人不傻,他们只是疯了!但让我问你:你可以砍杀多少人呢?四百、五百或甚至六百?你把这些人打成碎片,可是这些人的后面还有数百人在那里。相信我,他们绝对可以收拾你和你的机关枪!’”至于为什么这些士兵能如此效命,黄相信林彪使用了“残忍”的手段,他为此引述了战役结束后投奔到国民党一边来的林彪部队的一个作战参谋的说法:“林彪对自行撤退的将领处以唯一死刑,有一天他就下令枪决两名连长。”

黄的这段描述,有一个最大的缺陷,就是并非亲历亲见,而是“道听途说”。这并不是说黄听来的事情一定不可靠,而是说当黄不再以一名国民党军官,而是以一名历史学家的身份来写这本书的时候,使用这种听来的资料理应更加谨慎。因为,类似的说法,在国民党人当中曾十分流行,但未必十分准确。记得以前在台北国史馆做韩战问题的报告时,有听众提问:听说中洪作战主要是用俘虏在前面打冲锋,出兵朝鲜,也主要是担心几百万国民党军的俘虏不可靠,因而要把他们派去朝鲜送死?

中洪士兵是作战勇敢,还是被逼送死?站在不同的角度,难免会有不同的回答。历史学家必须深入考察表象背后的具体原­因,而不能简单地把士兵尸首横陈归结为林彪“残忍”。毕竟,稍有军事史研究经­历的人都会了解,在当年,枪决作战中不听命令、“自行撤退”的军官的,并不只是一个林彪,蒋介石和其他国民党将领同样如此。

关于“人海战术”,其实在美国 作者描写当年中洪军队在朝鲜与美军作战的书中也有写过。经历了与德国军队和日本军队的大规模战争,同时受过严格单兵作战训练的美军官兵,注意到战争初期一些部队的中洪士兵不顾美军优势炮火的打击,前仆后继,一波一波地发起冲锋,以致尸横遍野的情景,也曾形容中共军队这种战法是“人海战术”。但严格说来,这种“人海战术”的战法并不是中共军队作战的一种范式或主观意图使然,它具有复杂得多的历史背景。从根本上说,这其实是部队装备长期落后,影响到战术落后的一种反映。中洪从1927年建军伊始,就是一支典型的农民武装。直到1945年抗战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中洪部队的主要作战武器都是从各种不同渠道得来或缴获的制式不一的长短步枪,自动火器数量很少,火炮几乎没有,甚至连所有武器使用的火药,都是杀伤力有限的土制黑色炸药。这也是中共为什么始终不打正规战,坚持打游击战的一个原因。

中洪靠什么提高部队士气

其实,当我们把当年国共内战中中洪军队的作战能力当成一段历史来研究时,与其笼统地谈论林彪的战术如何“残忍”,不如换一个角度,深入探讨一下林彪的军官和士兵为什么会心甘情愿地听从那些“残忍”的命令,一上战场就“疯了”?黄仁宇先生在书中用了相当多的篇幅来说明抗战结束后的国共内战,但很遗憾,他并没有讨论两党军队之间的差别,以便说明中共为什么只用了3年时间就在军事上由弱变强,一举打败了国民党。

国共两党的军队是存在相当差异的,而黄仁宇先生所?­历的内战期间最突出的差异,就是部队的士气和纪律。黄书中提到的张治中是蒋介石的亲信部属之一,1949年率南京代表团到北平与中共和谈。他在谈判期间曾给蒋介石去过一封长信,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点,就是作为长期带兵打仗的将领,他在北平时发现,国共两军的士气和纪律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他曾谈到这样一件事情,有一天他去故宫参观,不留意间从正在行进的士兵行列中穿过,意外发现中洪士兵不仅停下来让他通过,还微笑示礼。他为此感慨万千,称:如果这是一队国民党士兵,他即使不挨一枪托,也免不了要被臭骂一顿。由此他明确告诉蒋介石,国民党的失败已成定局,无可挽回。

士兵士气高,有各种各样的原因。19世纪欧洲人敲鼓排队迎­着飞来的枪弹进攻,未必都有军官们拿着手枪在后面顶着。1900年义和团举着大刀长矛,赤膊上阵,与八国联军的洋枪队开战,也没有人在后面施加“残忍不合理”的“严苛纪律”。中洪军队从1927年一路打下来,有过许多挫败。但是,它越打人越多,越打士气越高,这显然不是军官的威胁或不合理的严苛纪律所能解释的。

中洪靠什么来提高部队的士气?这里不能展开讨论,但香港中文大学服务中心收藏有一套相当宝贵的文献资料,它们是美军在朝鲜战争中缴获的中国人民志愿军26、27军等部队作战中遗失的大量档案文件、士兵家信和日记。这些文献恰好提供了中洪如何使士兵变得服从和效忠的一些证据。

根据缴获资料中几个连队的“政治质量统计表”可知,志愿军士兵的成分基本上是贫苦农民,党团员就占了近1/3,虽然国民党俘虏兵也占到1/3左右,但多数士兵的思想已发生转变。因此,在朝鲜战争最艰苦的一段时间里,部队虽有逃亡或临阵脱逃者,但一般仅为部队总人数的百分之一强。

一个15岁就参加国民党军的士兵这样说明自己的转变:“在国民党中时,说解放军要杀人,心里有些怕,但是一解放过来,吃又吃得好,天天吃火腿,同志对我很好,又发衣服,发两双鞋,比老同(志)还多些,我就感觉优待俘虏就是不错……­在进军西南中,听指导员上课讲,我们是穷人的队伍,我自想,我家是穷人,以后要分地,我们就是革的地主老财的命,对革命道理我懂得了一些。”(《叶生明入团志愿书》,见韩国翰林大学亚洲文化研究所编文献资料,第2卷)

另一个俘虏兵的转变也大致相同:“(在成都被)解放后,不了解共产党,想开小差,恐怕开不脱,后来在壁山?­过阶级教育后,始明白了一些,知道了为自己打仗,为人民打仗。在重庆五十厂,看到有人开小差,自己也有动摇,看到又抓回来,自己也就不想开了。但对上级讲的国家胜利的形势有些不相信。”“在剿匪中,看到优待军属,人民政府照顾穷人的情形,我们直接帮助了农人翻身,更把我的阶级觉悟提高了。”(《许泗才入团志愿书》,见韩国翰林大学亚洲文化研究所编文献资料,第2卷)

综合这套资料中的相关材料,不难看出中洪确实善于做士兵的工作。其原­因概括起来大致表现为四个方面的引导和影响:一是当时在解放军里待遇较好,官兵比较平等,鲜有打人骂人现象;二是政工人员,包括老战士,如班长等,大都随时做劝导工作,并现身说法;三是部队里动辄诉苦、阶级教育、全班学习讨论,有很强的政治氛围;四是亲眼见到和从家信中了解到部队、政府确实帮助穷人,分田分地,照顾军属。在这方面,资料中公布的美军缴获的20封来自国内亲属的信件,几乎都在讲共产党如何照顾穷人,鼓励儿子、丈夫或兄弟为国立功,尤能说明问题。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大批贫苦农民出身的士兵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因而追求进步,表现勇敢,这是很自然的事。曾读到钱文忠先生谈知识分子思想变化的一篇文章,他用了一个很传神的字眼:“劫魂”。如果知识分子都会发生这样的思想变化,农民出身的士兵们会变得服从和效忠,又何足为奇呢?

黄仁宇先生其实也注意到中洪善于影响和整合农民的这种能力了。他在书中多次提到:抗战期间,中洪把自己转变成一个农民政党,努力制定适应自然?­济要求的各项政策,从而使自己成功壮大;国共内战期间,“整个乡间完全被动员整合”,“共产党已经找到使用无尽人力和乡间资源的模式,据以打造新的战争机器”。它甚至能够使农民全力为中洪军队提供食物、住处、运输、急救等等后勤服务,并协­助设置路障、捕捉国民党军队逃散官兵。

也许读者读到这里,会认为我是在批评黄仁宇先生,其实我的目的并非如此。我所要强调的是,人是感情的动物,人的思想、观念甚至思维模式,不可能不受到家庭、社会、教育以及人生?­历等各种特定环境的影响。因此,无论我们如何提倡,也没有人能够完全离开既有的价值判断和道德标准来看历史。主张“大历史”观如黄仁宇先生尚且不能完全“脱俗”,何况那些无此意识之人呢?

如果真的能够像黄仁宇先生所主张的那样,把一二百年以来的中国视为一个单位,多问些“为何以这种方式出现”,而不是充满激愤地质问“为何不依照我认为合理的方式出现”,我们对历史的认识至少能够少一点偏激与片面,更接近些真实与客观。在这一点上,我不能不佩服黄仁宇先生。事实上,曾经­身为国民党的军官,又经历过国共内战,目睹并亲身体验了被共产党赶出大陆的耻辱经过,就感情而言,他完全有权利像其他许多被迫离开大陆的学者一样,利用自己的文字来表达内心强烈的情感与倾向。但是,读过这本书之后,不难发现,除了个别具体事例以外,他在讨论国共两党的历史恩怨及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的时候,表现出的却是一种高度理解的态度。他不仅极力为蒋介石和国民党辩诬,而且明确地肯定毛泽东的成就,并对共产党中国抱以期望。在他看来,国民党的失败和共产党的胜利都存在着相当的历史合理性,因而不可避免。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大历史”观,他没有纠缠于自己的历史情结,而是深入地去探讨发生这一切的深层次历史原­因,和它们对历史进步的推动作用。他列举的国民党失败的那些内在的社会历史原因,无疑是过去的研究所欠缺和深入不够的问题。同样,他提到共产党成功的原因,虽然尚需深入和具体,但也明显比过去的说法更能引发人们进一步的思考。


……分隔……

大象公会发布私货文是常有的事

user avatar

大家谈技术问题,我来提供背景资料——大象公会主编

黄章晋

也在知乎,最高赞答案正是“人海战术”的话题。可以说,这个答案才是最原始版的个人观点,措辞非常清楚地反映了他的个人立场和水平,我则有幸在下面发了一条评论:

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的「人海战术」真正是怎样的? - 黄章晋的回答

虽然知乎没有个人身份认证,我也不敢说250赞的

@黄章晋

就一定是大象公会那个主编。但点赞第二多的答案说明,这个id在知乎上至少是替黄章晋代言:

很不幸,他老人家的赞数不如我下面评论的多,(注:我截图的时候尚未给黄章晋先生点赞,只是到他的回答下面做了个回复。所有的知乎推送都是针对他的粉丝,可以说是黄先生的绝对主场,但评论点赞依然比他的回答要多)所以接下来很难在知乎看到

@黄章晋

先生,看来他回到熟悉的公众号阵地去讨论人海战术找场子了。可您老先生丢面子是在知乎啊?这不是刻舟求剑么……至于他为什么告别,我之前有个对南方周末的评论可以借用一下:

为什么南方系媒体的口碑每况愈下? - 马前卒的回答

归根结底,互联网最大的优势在于即时交互性,第二才是降低信息的传播成本。曾经媒体是一种基础设施,占有这个设施的人拥有更大的发言权,还能无视和淹没反对意见。而互联网时代不同,一个观点越强势,它的漏洞就越明显,越能吸引别人批判。只有敢于面对这种赤裸裸的观点交锋,才算真正在做互联网媒体。那些只敢利用互联网做公众号、发社论的媒体人,其实是害怕别人和自己有平等的发言权。他们还生活在一个加强版的纸质媒体圈,没有真正进入互联网时代。但恰恰是这群人喜欢喊启蒙,喜欢谈理性,喜欢用残余的基础设施去爬道德制高点。

那就爬吧,毕竟别人已经在试着飞了。

相关回答:

影视剧里的战争跟真实的的打仗差多少? - 马前卒的回答

如何评价李毅吧 2016 年 1 月 20 日「出征」Facebook? - 马前卒的回答

如何看待百度将血友病吧归还给原吧主?是一次网民的胜利吗? - 马前卒的回答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