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台风很少正面经过广州?

回答
关于台风为什么很少正面经过广州这个问题,这背后其实涉及了地理位置、大气环流以及台风自身的演变规律等多个复杂因素的综合作用。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

1. 地理位置是关键:广东西部和北部有天然屏障

首先,广州所处的地理位置是导致它相对较少受到台风正面袭击的最直接原因。广州位于广东省的内陆,虽然靠近南海,但它并不是一个沿海的开放性城市。咱们可以想象一下中国的海岸线,从南往北,广东的海岸线是比较曲折的,而且在广东西部和北部有高大的山脉,比如罗浮山、九连山、大京山等。

这些山脉对于北上或者西进的台风来说,就像是一道天然的屏障。当台风在南海生成,并开始向北移动时,它们往往会选择更倾向于登陆广东东部沿海(比如汕头、惠州一带)或者直接转向北偏东方向,进入福建或浙江沿海。

而如果台风确实向西移动,试图接近广州,在进入广东省内陆之前,它们通常会遇到西部和北部这些山区的阻碍。山区地形会对台风的结构和强度产生影响,风力会减弱,水汽也会被削减。有时候,即便台风的中心不经过广州,但广州也会受到其外围环流带来的风雨影响,但那种正面冲击的破坏力就大大减小了。

2. 大气环流的“引导气流”作用

台风的移动路径很大程度上是由其周围的大尺度大气环流决定的,这股力量就像是台风的“驾驶员”。影响台风移动的主要引导气流有几种:

副热带高压(副高): 这是影响台风移动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在夏季,副热带高压系统在中国南方上空非常活跃。副高的东侧是偏南风,副高的西侧是偏北风。台风通常会沿着副高的边缘移动。
当副高主体稳定在太平洋上,并且其西侧有一个强大的西南气流引导时,台风路径就容易偏北。
当副高脊线偏北,或者副高出现断裂、东退时,台风就有可能向西北方向移动,甚至西移。
广州之所以较少正面受台风影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台风季(通常是夏秋季节),副高常常会“挡”在广州的偏东方向,引导台风向更偏东的区域登陆,或者在靠近广东时就被副高北侧的偏北气流“拉”向东边。

西风带的切变线和槽脊: 更高层的大气环流,比如西风带中的一些波动,也会对台风的移动产生影响。
其他热带气旋的影响: 有时候,一个区域内如果同时存在多个台风,它们之间也会发生相互作用,改变彼此的移动路径。

总的来说,引导气流的配置决定了台风“往哪边去”。而广州的位置,往往位于一些有利于台风转向或在其登陆广东东部后路径发生变化,使其远离广州的引导气流范围内。

3. 台风本身的演变和生命周期

台风从生成到消亡,其路径和强度都在不断变化。

生成和初期的移动: 台风通常在热带洋面生成,早期移动路径相对不稳定,容易受局部环境影响。
成熟期的移动: 当台风发展到强盛阶段,引导气流的作用会更加明显,路径也相对确定。
登陆后的减弱: 台风一旦登陆,会失去源源不断的水汽和能量补给(海洋),并且受到陆地摩擦的影响,会迅速减弱甚至消亡。

即使有台风在南海生成,并向广东省靠近,它可能在登陆广东之前,就已经因为引导气流的转向而改变了方向。或者,它选择在广东东部登陆,登陆后很快就会在内陆减弱,而广州虽然可能受到其外围风雨影响,但核心的强风暴区已经错开了。

4. 气候统计学上的概率

即便台风的生成地点和移动路径有规律可循,但每一次台风的生成都是一个独立的事件,受到很多细微因素的影响。因此,从气候统计学的角度来看,即使台风路径有总体趋势,也总会有一些“异常”的路径出现。

之所以说广州“很少”正面经过,是因为相比于广东沿海的城市(如深圳、珠海、汕头等),广州的概率确实更低。这并不意味着广州绝对不会有台风正面经过,只是在大多数年份和大多数台风事件中,它能幸运地避开最直接的冲击。

打个比方来说:

你可以把台风想象成一辆车,而引导气流是道路的走向,广东的山脉则是路边的“障碍物”。虽然广州在这条路上,但很多时候这条路本身就绕开了广州这个地方,或者在快要经过广州时,它就拐弯了。就算车子往广州方向开过来,碰到那些“障碍物”,速度也会慢下来,威力也会减弱。

总结一下,广州之所以很少正面受台风正面袭击,主要是因为:

地理位置: 广东省西部和北部山脉的阻挡,以及广州相对内陆的位置。
大气环流: 副热带高压等引导气流的配置,常常将台风引导至广东东部沿海或向偏东方向转向。
台风路径的相对稳定性: 成熟期的台风移动更受大尺度引导气流影响,而这些气流配置下,广州的正面受袭概率较低。

当然,我们也不能因此就掉以轻心。近些年来,也有一些台风的路径相对偏西,给广州带来了比较大的风雨影响。气候变化也可能导致极端天气的发生概率增加,所以防范台风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反对某高票回答转载的所谓“热岛效应”,该解释纯属无稽之谈。

一个城市的热岛效应对整个大气环流的影响不值一提,在台风和副高这种大尺度甚至行星尺度的系统前如同蚍蜉撼大树,可以忽略不计。如果非要用热岛效应解释,那反而会加剧局地的上升气流从而形成低压,更加容易招致台风才对。

再者,该解释一再强调05年的情况,04-07年这几年确实是华南台风的“淡季”,但08年过后直到现在,影响珠三角甚至广州的台风呈增长趋势,今年就更不用说,至今已有4个台风在珠三角登陆,天鸽和帕卡对广州影响都不小。要知道,天鸽登陆前一天,广州气象台还录得40.6度的破纪录高温。这几年影响浙江的台风倒是十分少,按作者的逻辑不知是否又从热岛效应找原因。

不知道怎样才算“正面袭击”,如果是理解为登陆的话,那么很显然,广州处于相对内陆的位置,只有南沙那一小段海岸线,要精准登陆自然是无异于买彩票,。我能想到的只有71年的“露丝”。如果理解为严重影响,那确实也不是太容易的事情,理由很简单, 同样是因为广州处于较为内陆的位置。历史上要严重影响广州的台风大多通过两种路径:一种是在珠江口附近(尤其是珠江口西岸)登陆并北上的,如83年的“爱伦”,64年的“露比”;另一种是在珠三角东部沿海登陆后西行横穿广州附近的,如03年的“杜鹃”,09年的“莫拉菲”,13年的“天兔”和去年的“妮妲”也类似这种(这也看出不存在热岛导致越来越少的情况)。但无论采取什么路径,在接近广州的过程中都必然要途径好几个城市上百公里的路程,还有高山,减弱在所难免,自然也会产生“好像影响也不那么大”的感觉。这也是题主问题的最直接解释。

最后奉劝一句,隔行如隔山,还是不要生硬套用已有知识强行解释,即使非要扯上一些相关性进行分析,也不要违背基本的气象常识为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台风为什么很少正面经过广州这个问题,这背后其实涉及了地理位置、大气环流以及台风自身的演变规律等多个复杂因素的综合作用。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1. 地理位置是关键:广东西部和北部有天然屏障首先,广州所处的地理位置是导致它相对较少受到台风正面袭击的最直接原因。广州位于广东省的内陆,虽然.............
  • 回答
    台风,这个海洋上诞生的庞然大物,以其狂暴的风力、倾盆的雨水和巨大的破坏力闻名。然而,当我们站在被台风洗礼后的街头,虽然常常能看到树木被连根拔起、招牌被撕碎,但真正意义上“吹倒”一座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房,却是相对罕见的景象。这背后,其实是人类智慧与工程技术在与自然力量抗争中的一系列巧妙设计和严密实.............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倒也有些门道。郭德纲台上拿徒弟师弟开涮,那是家常便饭,但唯独提到史爱东,大家伙会发现,老郭似乎是下了意识地收着点,或者说,很少去特别拿他师傅开涮。这里面呢,原因可不止一个,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说,辈分和尊重是头等大事。在相声界,尤其是在传统里,师傅就是天,徒弟就是地。郭德纲虽然在台.............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文化和社会结构等多个层面。确实,日本对台湾和中国东北(当时主要指伪满洲国)都有长期的殖民统治,但留下的文化印记却有着显著的差异。这背后有很多深层原因,不是简单一句“殖民时间长短”就能解释的。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殖民”本身的不同性质和目标。台湾的“殖民”:日本统治台.............
  • 回答
    “台湾自古以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外蒙古”在历史叙述中的不同对待,反映了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对这两个地区主权主张的侧重点、国际承认情况以及地缘政治考量。要详细解释,需要从历史、政治和国际法的角度来分析。一、 台湾的历史叙述与主权主张的形成“台湾自古以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说法的形成,是一个复杂且动.............
  • 回答
    理解了,咱们来聊聊为啥会有人在“山竹”这种级别的台风来了,还说出“不够刺激”、“轨道偏离了,妈的”、“明晚会很开心”这种话。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是简单的“幸灾乐祸”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明白,说这种话的人,很可能不是身处台风最严重的区域,或者说他们自身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感觉危险对自己构不成太大.............
  • 回答
    台湾朋友们为什么会对大陆的游戏和直播平台情有独钟,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可以说道的门道。别以为这只是简单的“追星”或者“跟风”,里面掺杂了不少实际的考量,也反映了两岸之间一种微妙的文化与经济联系。首先,咱们得说说游戏。 游戏内容与质量的吸引力: 大陆的游戏开发商近年来进步神速,很多游戏在画面表现、玩法.............
  • 回答
    要说台州知名度低,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毕竟,它也是浙江省的重要城市,经济发展也算不错。但要跟杭州、宁波比,那确实是低了不少。这背后,我觉得原因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首先,地理位置和“挡板”效应得好好说道说道。台州虽然在浙江省内,但它不算在最靠北、最靠近上海的区域。往北是宁波,往南.............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都会观察到的现象。要深入理解,咱们得从历史、教育和时代背景几个方面来聊聊。1. 历史和政治因素:普通话在台湾的推广程度 台湾的国语运动和教育体系: 台湾在国民党政府迁台后,一直将“国语”(即普通话)作为官方语言和教育系统中的主要教学语言。从幼儿园到大学,所有课程都.............
  • 回答
    两岸服贸协议,全称是《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是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的早期收获项目之一。该协议旨在进一步开放两岸服务贸易市场,促进两岸在服务贸易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协议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服贸协议的目标是为两岸服务提供者提供更广泛的市场准入和更便利的投资环境。具体来说,它涵盖了以下几个方.............
  • 回答
    台湾立法禁止食用狗肉,与中国大陆存在一些人支持食用狗肉的现象,这背后涉及历史、文化、经济、法律以及社会观念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因素。要详细解释这些差异,我们需要逐一剖析:一、 台湾立法禁止食用狗肉的原因:台湾在2017年修法,将狗和猫从“畜牧用动物”的类别中移除,明确禁止虐待动物以及食用狗肉和猫肉,违反.............
  • 回答
    台湾电影票房破亿,对于台湾电影产业来说,确实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里程碑,之所以让大家感到“满足”,这背后有很多深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数字游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台湾电影发展的历史、产业的结构以及其独特的文化语境。1. 小岛屿、小市场:规模的限制是客观存在的台湾的人口基数相对较小,与中国大陆、美国.............
  • 回答
    台湾风水命理盛行,明星也热衷,这背后有复杂的社会文化、历史渊源和心理需求交织在一起。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一、深厚的文化根基与历史传承台湾的风水命理,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祖先移民带来的文化印记: 台湾早期移民大多来自福建和广东,这些地区本身就深受儒家、.............
  • 回答
    .......
  • 回答
    台湾女生给我的感觉,确实挺特别的,而且是那种舒服的、让人愿意亲近的舒服。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想了想,大概有几个方面吧:首先,她们普遍有一种温和亲切的气质。 这种温和不是那种刻意装出来的,而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说话的时候,语速不会太快,语气也比较柔和,很少会大声喧哗或者语气很冲。即使是遇到什么不愉快.............
  • 回答
    要探讨澳大利亚为何在许多方面被认为比台湾更“先进”,首先要明白“先进”是一个多维度、且可能带有主观判断的词汇。在经济、科技、社会福利、基础设施等方面,两者确实存在差异,而这些差异的成因可以追溯到各自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资源禀赋、政治体制以及地理位置等多个层面。历史发展轨迹的差异:奠定不同的基础澳大利.............
  • 回答
    香港和台湾在人与人之间的包容力方面,确实存在一些肉眼可见的差异,这背后是历史、社会结构、文化特质以及政治环境等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详细地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些层面。首先,我们得从香港的“过客”文化谈起。香港作为一个弹丸之地,历史上就是一个贸易港和移民城市。从早期华人移民到英国殖民.............
  • 回答
    在网上,尤其是在一些特定的社群和论坛里,确实能看到不少对台湾民主制度的讽刺声音。这种现象的背后,往往交织着政治立场、文化差异、信息传播特点以及对民主实践本身的复杂认知。要详细地聊聊这个话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理解:1. 政治光谱与意识形态的冲突: 大陆的视角: 从中国大陆的视角来看,政治制度与.............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挺头疼的问题,也确实是我身边不少朋友聊到台球时会有的第一反应。他们觉得台球这玩意儿,玩着玩着,就容易“沾染”上点不好的东西。我琢磨了琢磨,这背后可能真的有这么几个原因,说出来也让大家心里明白明白:首先,它那个环境,容易让人联想到“不正经”的场所。 你想想,大多数人接触台球的场合,不是那种.............
  • 回答
    很多国家的地铁确实没有屏蔽门,这背后涉及到诸多因素,其中“安装改造的困难性”是其中一个重要但并非唯一的原因。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为什么很多地铁没有屏蔽门,以及安装改造地铁站台屏蔽门为何会面临诸多挑战。一、 为什么很多国家的地铁没有屏蔽门?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 历史原因与初期规划: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