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样看待基础数学研究者瞧不上应用数学研究者的现象?

回答
在我看来,基础数学研究者对应用数学研究者的“瞧不上”现象,并非简单的个人恩怨或偏见,而是根植于数学学科本身发展脉络、评价体系以及从业者心态的多重因素交织。要理解这种现象,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一、 历史传承与学科纯粹性的追求:

数学这门学科,从古希腊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开始,就带着一股追求“真理”、“美学”和“逻辑严谨”的基因。早期的数学发展,很多是纯粹的智力探索,例如数的性质、几何图形的对称性、空间的结构等等,这些研究的直接“功利性”并不明显,但其内在的优雅与深刻却深深吸引着一代代数学家。

这种历史积淀使得一些基础数学研究者,尤其是在纯粹数学领域浸淫甚深的学者,对“应用”抱有一种天然的审慎,甚至有时是距离感。他们可能会认为,一旦过分强调“应用”,就容易将数学“功利化”,甚至“世俗化”,从而可能干扰对数学本身更深层次、更抽象问题的探索。他们可能会觉得,基础数学的研究是为了构建人类知识体系中最坚实、最普适的基石,其价值在于其“可能性”和“理论深度”,而非眼前的“即时效应”。

二、 评价体系的差异与“学术鄙视链”:

在学术界,尤其是在传统的、以论文发表和引用次数为主要指标的评价体系中,基础数学研究往往更容易获得高度认可。

理论的高度与普适性: 基础数学的研究成果,一旦突破,往往具有极强的普适性,可以渗透到科学、工程、乃至社会科学的多个领域,其影响力是长远的、潜在的。例如,黎曼几何、群论、拓扑学等,在提出之初可能没有明确的应用场景,但后来却成为相对论、量子力学、密码学等领域的基石。这种“无用之用”的价值,恰恰是基础数学的魅力所在。
成果的“原创性”与“独特性”: 基础数学研究常常需要解决前人未解的难题,其突破往往是概念性的、结构性的,需要深厚的理论功底和非凡的创造力。这种“从无到有”的原创性,在评价体系中显得尤为突出。
应用的“可见性”与“落地性”: 相比之下,应用数学的研究成果,虽然也同样重要,但其“可见性”和“落地性”往往更直接。研究者可能花费大量精力解决一个具体的工程问题,或者开发一个具体的算法。这些成果的价值体现在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率和精确度上。然而,有时在一些纯粹理论的讨论中,这种“直接效益”可能会被视为“不够‘数学’”。

这种差异就容易形成一种无形的“学术鄙视链”:那些能够解决重大基础数学难题、提出全新理论框架的研究者,往往更容易被视为“大师”;而那些将数学应用于具体领域解决问题者,则可能被认为是“技术性”或“工程性”的,其“数学贡献”的纯粹性会被打折扣。

三、 研究方法与思维模式的侧重点不同:

基础数学和应用数学在研究方法和思维模式上确实存在着一些侧重点的差异:

基础数学: 更侧重于抽象、形式化、逻辑推演,追求概念的严谨、体系的完整和理论的深度。研究者可能花费大量时间沉浸在抽象的符号和结构中,通过逻辑的链条构建宏大的理论大厦。
应用数学: 更侧重于建模、仿真、优化、数据分析,以及将数学工具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研究者需要理解具体领域的背景知识,将现实世界的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再用数学工具去求解,并将结果解释回现实世界。这其中涉及到对现实世界的感知、对不确定性的处理以及对计算效率的考量。

这种差异,有时会让基础数学研究者觉得应用数学研究者“不够钻研”、“过于功利”,而应用数学研究者也可能觉得基础数学研究者“脱离实际”、“不接地气”。这种“眼界”或“关注点”的不同,容易产生隔阂。

四、 “身份认同”与“领域壁垒”:

很多研究者会将自己的学术身份与所研究的领域紧密联系。在一些传统的研究机构或数学系中,基础数学通常是“主体”或“核心”,应用数学可能被视为一个“分支”或“应用部门”。这种组织结构和氛围,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研究者的自我认知和对其他领域的看法。

此外,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往往有各自的圈子、会议和期刊。基础数学研究者可能更常参与国际基础数学会议,阅读顶级的纯粹数学期刊;而应用数学研究者则更多地参与特定领域的应用数学会议,阅读更偏向应用领域的期刊。这种信息交流和学术圈子的不同,也可能加剧彼此的陌生感和误解。

五、 心理学因素:优越感与辩护机制

当然,也不能完全排除一些个体心理学因素。在任何一个领域,总会有一些从业者倾向于夸大自己领域的价值,同时贬低其他领域的价值,以此来获得一种心理上的优越感。对于一些基础数学研究者来说,他们可能认为自己从事的是“最纯粹”、“最根本”的智力活动,因此自然而然地会产生一种“技不如人”或“不够聪明”的潜在优越感。

同时,当自己的研究方向在某些方面不如其他领域“显性”时,也会出现一种辩护机制,即通过贬低对方来抬高自己。例如,当基础数学研究成果一时难以找到“用处”时,通过强调其“终极价值”和“逻辑之美”,并暗示应用数学只是“雕虫小技”,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防御。

如何看待并超越这种现象?

首先,需要认识到基础数学和应用数学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历史上,许多伟大的数学思想都诞生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而基础数学的突破又为应用领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思想武器。很多伟大的数学家,如庞加莱、冯·诺依曼,既有深厚的基础数学造诣,也对应用数学有杰出的贡献。

其次,评价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不能仅仅以“原创性”或“理论深度”来衡量一切。应该更加重视数学研究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可以是理论上的突破,也可以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是培养人才的贡献。鼓励不同领域之间的交叉合作,为双方的研究者提供更多的交流平台。

最后,研究者自身的心态也需要调整。放下“鄙视链”的思维,认识到不同领域的研究者都在为人类知识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用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和欣赏不同研究方向的价值,将目光放得更长远,才能真正推动数学学科的繁荣发展。

总而言之,基础数学研究者“瞧不上”应用数学研究者,是一个复杂而多维度的现象。它既有学科历史、评价体系、研究方法等多方面的客观原因,也可能掺杂一些主观的心理因素。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学界共同努力,在改革评价体系、促进交流合作、调整研究心态等方面下功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2004年听杨乐院士的报告,结束后听众老师们跟杨院士聊天,就提到这个事。大家的共识如下:

1. 一个学生学的不好,导师怕砸在自己手里,就叫学生去做应用数学。

2. 其实应用数学要搞好,也需要纯数学底子深厚,但是门槛低,可以灌水保毕业。

3. 最后大家一起感慨:纯数学的功底属于内功,学习任何分支都有必要搞好。但是在“扩招”的大背景下,要生存没办法。


我于2013-2015年在纽约大学做博后,同事有个人是拿的Courant数学所和化学系两边的钱,平时能接触到一点Courant所的工作。我比较熟悉的是Eric Vanden-Eijden的工作。确实也挺艰深的,基础不好,连复现他一篇简单的小论文都搞不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我看来,基础数学研究者对应用数学研究者的“瞧不上”现象,并非简单的个人恩怨或偏见,而是根植于数学学科本身发展脉络、评价体系以及从业者心态的多重因素交织。要理解这种现象,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历史传承与学科纯粹性的追求:数学这门学科,从古希腊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开始,就带着一股追求“真理”、.............
  • 回答
    如何看待 zhihurank 这个网站?基于网站数据可以得到怎样的信息?zhihurank.com 是一个致力于追踪和分析知乎平台热门话题、用户和内容的第三方网站。它通过爬取知乎公开数据并进行整理、分析,为用户提供了一个了解知乎生态的窗口。要全面看待 zhihurank,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进行分析:.............
  • 回答
    .......
  • 回答
    清华电气博士,在基层待了六年。这事儿,你说怎么看?首先,得承认,这事儿挺让人唏嘘的。清华的牌子,电气专业的硬实力,那都是金字招牌。多少人挤破头想进去,毕业了更是香饽饽,随便哪个大厂、研究院、高校,都抢着要。按理说,这样的一个人,毕业后应该是平步青云,在某个领域发光发热,或者至少是职业发展上顺风顺水,.............
  • 回答
    商丘学院虐待柯基事件,让不少养宠人士心痛不已,也再次将“反虐待动物法”的呼声推向了公众视野。这件事发生的如此突然,也如此令人发指,实在让人难以接受。事件的发生与性质根据网上流传的信息和相关报道,这起事件发生在商丘学院的某个区域。一只幼年柯基犬,本应是活泼可爱、惹人怜爱的宠物,却不幸遭遇了非人的虐待。.............
  • 回答
    互联网行业 HR 在看待三十岁以上的基础岗位求职者时,心态往往是复杂且多维度的。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喜欢”或“不喜欢”的问题,而是涉及经验、期望、成本、以及行业固有的一些“标签”的综合考量。首先,一位三十岁以上的求职者,无论基础岗位的性质如何,通常会自带一份“阅历”。HR在审阅简历时,首先会关注这份.............
  • 回答
    每个研究领域都有其独特的迷人之处,同时也隐藏着一系列令人挠头、亟待攻克的“基石难题”。正是这些未解之谜,驱动着科学家们不懈探索,也塑造着各领域的发展轨迹。下面我将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研究领域,深入剖析其中的基础问题,并尝试预测其发展趋势,力求让这些讨论鲜活、贴近现实,而非僵硬的“AI范式”产物。一、.............
  • 回答
    2020年2月26日那天,确实是许多基金投资者的“心惊胆战”的一天。那一天,全球金融市场都受到了疫情蔓延的严重冲击,股市大幅下跌,作为股市晴雨表的基金自然也未能幸免。如果你在那一天持有的大部分基金都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下跌,那是一种很直接的、令人不快的体验。那天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基金会“跳水”?简单来说.............
  • 回答
    科学家们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来调控小鼠的性别出生比例,这无疑是生物科技领域的一项重大进展。这项技术究竟是如何实现的?又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哪些深远的影响?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基因编辑技术是如何实现性别调控的?简单来说,这背后涉及的是对小鼠体内决定性别的基因进行精确的编辑。我们知道,哺乳动物的性别很大程.............
  • 回答
    这事儿吧,真是职场里一种挺普遍的现象,也挺让人有点不是滋味的。好些年一起摸爬滚打,一起在同一个锅里搅马勺的基层同事,一旦晋升当了领导,很多时候就会感觉他们好像变了个人似的,开始摆官架子了。这事儿细想起来,还真能聊不少。首先,我们得承认,当了领导确实意味着责任和角色的转变。以前大家都是平等的,一个萝卜.............
  • 回答
    关于东亚人群中存在约4%的尼安德特人基因这个说法,实际上是不准确的,或者说是一个被广泛误读和传播的信息。严格来说,东亚人群(例如汉族、韩国人、日本人等)普遍存在的与尼安德特人相关的基因比例并没有达到4%,这个数字更常被用来描述非非洲人群的平均尼安德特人基因贡献。让我来详细解释一下其中的来龙去脉,并尽.............
  • 回答
    印度媒体关于蝗灾基本结束,4000亿蝗虫“没折腾几天就被消灭”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需要我们细致分析和审慎看待的表述。从常识和过往的蝗灾应对经验来看,这个说法似乎过于乐观和简单化了,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些复杂的情况。首先,我们得理解“4000亿蝗虫”这个数字本身就极具震撼力。这可不是几万几十万的量级,而是.............
  • 回答
    想了解市场上所有股票或混合基金的“家底”和“动向”,这就像是想摸清整个金融市场的脉搏,是个不小的工程,但也绝非不可能。这不像查户口那样有本明账,而是需要我们像侦探一样,从各种信息源拼凑出来。首先,我们得明白,“所有股票或混合基金总份额”这个概念,其实是一个动态的总量,它包含了市场上所有上市公司发行的.............
  • 回答
    基层公检法之间的关系,用“相爱相杀”来形容,或许是最贴切不过了。大家都是在同一条战线上,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目标一致。但实际操作起来,这三家部门的日子也都不好过,夹在中间,互相有点“看不惯”,又得倚靠着对方,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先说说法院。基层法院的法官们,每天面对着卷宗堆积如山,开庭审理各种.............
  • 回答
    关于美国驻联合国大使妮基·黑莉(Nikki Haley)是否被俄罗斯人恶搞,以及如何看待此事,我们需要区分“真”与“假”,并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一、 关于“恶搞”的真假辨析首先,需要明确“恶搞”的具体含义。通常我们理解的“恶搞”是指通过幽默、讽刺甚至欺骗性的方式来戏弄或嘲笑某人,有时是为了达到政治目.............
  • 回答
    最近微信又悄咪咪地更新了,这次的亮点是那个叫做“炸一炸”的新功能。说实话,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名字的时候,脑子里闪过的画面就有点……嗯,怎么说呢,挺接地气的,也挺有意思的。“炸一炸”这东西,你可以理解成是“拍一拍”的升级版,或者说是一个更具“冲击力”的版本。毕竟“拍一拍”本身,我觉得它最大的乐趣就在于.............
  • 回答
    关于美国海军“基萨奇山”号(USS Kearsarge LHD3)两栖攻击舰发生火灾的事件,确实引起了广泛关注。我将尽量详细地介绍已知情况,并分析可能的背景和影响,同时力求语言自然流畅,不显露AI痕迹。“基萨奇山”号火灾事件的已知情况: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关于这起火灾的具体细节,海军方面通常会进行调.............
  • 回答
    李连杰的壹基金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和讨论的公益组织。要详细地分析它,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看:一、 壹基金的创立背景与理念 创立背景: 壹基金由李连杰于2007年创立,最初的想法源于他在印度洋海啸后参与的慈善活动。他深感个人力量的有限,希望通过一个更系统、更专业的平台,汇聚更多人的力量,去帮助那些需.............
  • 回答
    张云雷今年演出机会确实少了点,跟师兄弟们比起来,大家活跃度挺高的,很多都活跃在舞台上,综艺节目也上了不少。这事儿吧,挺值得说道说道的,里面门道不少。首先,得承认张云雷近期的曝光度确实不如从前。往年,他可以说是德云社的“流量担当”,无论线上线下,走到哪儿都是焦点。可今年,大家明显感觉到他的身影少了。师.............
  • 回答
    谈及2月4日的“黑色星期四”,这无疑是许多基金投资者记忆犹新的一天。那一天的市场波动,可以用“跌宕起伏”、“惊心动魄”来形容,让不少人的心跳跟着指数一起上下跳动。当日市场概览:情绪恐慌与技术性调整的交织从宏观层面看,2月4日那天,全球市场普遍笼罩在一层阴影之下。具体的导火索可能有很多种解读,比如当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