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始终认为,互联网上任何看似存在争议的变化,只要坚持“流量为王”的思路就可以豁然开朗。
流量意味着用户愿意将更多时间用在你这里,进而为你带来更多的商业价值,让无论现金流还是资本市场都能丰收。
微信在过去很多年里,成功扮演了头部通讯工具的角色,但这绝不是它唯一的价值。
微信朋友圈、小游戏、公众号乃至于小程序,都是海量流量入口,都有效释放出金钱的味道。
所以马化腾总是很开心。
但很明显的是,随着近年来短视频平台(抖音和快手)、中视频平台(B站、西瓜视频等)、直播平台以及基于大数据算法诞生的图文信息平台(包括而不限于今日头条、微博乃至知乎)对于公众号所产生强大的竞争力,让用户时间逐渐从微信平台流失。
所以微信在力推视频号(抢夺抖快的用户)、切断小程序跳转APP的通道(不让用户转移去其他地方)、增强直播功能等方面下了很多功夫,就是在努力缓解颓势。
但除了这些跟竞品的直接较量之外,微信自然也要强化社交功能,让大家花费更多时间在聊天上。
所以之前有了拍一拍,现在又有了炸一炸。
哪怕很多人不喜欢,但只要它能够在较长时间内让大家觉得好玩,愿意多花点时间过来炸炸,这个功能就达到了应有目的。
可问题在于,这种小创新治标不治本,并且无法避免微信变得愈发臃肿。
因为当一个功能被用户玩腻了之后,很难短期内被取消(惯性乃至于内部利益冲突),然后又要增加其他新的功能,加大APP上手难度。
可KPI或者OKR摆在那里,微信团队必须经常拿出点东西,所以类似功能只能越来越多。
就跟当年QQ从简单聊天软件变身成“大而全”那样,最终让大多数用户厌倦,不愿意再去学习更多的新功能。
当然了,现在就说微信已经完蛋了,尚且言之过早。通讯工具由于迁移成本较高,一般是不会让用户轻易选择跳到其他平台的。
之前我分享过一本新媒体发展蓝皮书,里面就提到疫情期间人们最长使用的网络平台就是微信,以此来及时获取信息,并且和认识的人交流。
即便越来越多的人讨厌微信新功能,在网上忍不住要去吐槽,可微信的垄断地位不会短期改变。
可未来,若是从“社交思维”上出现了一款完全不同的新事物,让用户觉得换个平台将大大提升沟通效率,并且更加有利于社交的话……
那么才是微信真正的末日,也是目前“竞争者”应该思考的课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