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改它好歹也是改啊……现在这版美剧都不是改编范畴了……除了谢顿、端点星、川陀之外,已经没什么东西和原著有关系了……
假如你不知道有人要翻拍《基地》,然后猛然看到这个剧,第一反应肯定是,咦!这什么东西?!不过,看着有点眼熟啊……
这点眼熟的感觉,就像你看到方便面包装上的肉块,和真的见到包装里的脱水肉的区别……
《基地》原著是太空歌剧的经典代表,但在美剧里光剩「歌剧」而不见「太空」……
谢顿他们被发配到距离川陀五万光年的端点星时,是坐着喷火的小飞船一路飞过去的……路程一会儿说要飞八百多天,一会儿说要飞四年四个月……但不管你飞多久,那可是五万光年啊……
类似槽点比比皆是,不过这些对于非科幻迷观众来说其实无所谓了。主要是它看起来没「戏」……人物扁平,全靠各种故弄玄虚来撑时间;冲突莫名其妙,滥用911集体回忆企图唤起共鸣(但对美国之外观众起多少作用表示存疑);空握一个经典原著,却找不到如何与当下呼应的抓手;制作上很精良,但一直有一股挥之不去的精致「塑料感」。
(不过现在才放了2集,我决定再继续坚持一下,主要是好奇编剧怎么收尾。)
观众要看「戏」,那HBO剧《罗马》,那就是正宗的罗马帝国衰亡史。如果要「戏说」,咱们也有《冰与火之歌》(剧烂尾了但前5季还是经典)。但美剧版《基地》,嗯……
「许多年之后,当面对美剧版《基地》,你我将会回想起,第一次看到《基地》小说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所有、所有、所有美国科幻影视作品以及文学作品,都看不到人类的希望与未来。
这是美国作者群体的局限性。
看所有美国影视作品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民选的联邦,要被黑暗的中央集权政权击败了。
为什么民主的联邦一定会被中央集权击败,为什么?
按照欧美人喜欢的社会达尔文主义,那么民主型政权的命运就是活该呀?它不符合进化论。
《基地》也是这个调调,而且为了制造恐慌与压抑,还是中央集权的帝国。
美国的电影工作者,真的是技术一流,但内核落伍,所有的好莱坞工作者在科幻电影里,对未来都是悲观的,现在的民选政权注定会被财阀垄断,但是有恐惧中央集权政府。
最后一群人被某个人领导打败了中央集权,然后就快快乐乐的生蚝起来!
没有解决方案,把政府拆了,自然就幸福了。
美国人就是这么在全世界干的,伊拉克、叙利亚、阿富汗等等国家,就是把原来中央集权政府干掉,然后国家就乱成一锅粥,但影视里幸福美满。
基地成书于上个世纪,局限性太大,加上好莱坞资金也没有突破自己局限性,《基地》也就是中国网文二级居中水准,随便高分科幻网文都可以吊打它。
拿《权力的游戏》打比方:
一个黑皮爆炸头少女被表哥被卖给草原上的蛮王以后,与各种美女(以及美男)宫斗,一路笑里藏刀口蜜腹剑接近权力中心。马王一死,黑皮少女在某个蒙面侏儒的指引下,放火烧死血盟卫夺取卡丽熙的位置。
你觉得这算魔改吗?
怎么说呢,《基地》原著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史诗感,或许外国人觉得很史诗,但是中国人看来就比较一般,这也是为什么我最欣赏七部曲里的谢顿两部曲,也就是《基地前奏》,这两部躲开了美国文学不擅长的方面,从细微处落笔,到园丁暗杀克里昂一世的时候反倒有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的感觉。
不到二十年前美国人可以在太空歌剧里写出“这就是自由如何死去的——伴随着雷鸣般的掌声”,现在美国人刻画一个本来多元文化、治理尚且有效、氛围宽松的大帝国,就只能按照第三帝国的各种变体来刻画,同时不敢讨论历史周期律和盛衰兴亡——而这是中国历史上司空见惯的事情。
《基地》这个剧的拍摄主线现在来看很清晰,一条是黑人女主的线,一条是帝国查案的线,第一季结尾肯定是双线交汇揭示谢顿的过去留下伏笔拍第二季,这是美剧的经典套路——就是小家子气。
美国人在拍小人物的奋斗,以大历史作为背景的时候往往有非常不错的表现,但是一旦要涉及《基地》这种时间跨度展示帝国盛衰兴亡的大宏观剧,往往就拉了胯。但总体来说,美国科幻乃至世界科幻都是在凋落的,刘慈欣或许并非旧时代重归的号角,而是科幻黄金时代最后的挽歌,接下来我们能看到的只是各种悲观主义的朋克罢了。
在一个解构主义盛行、人们对自己未来普遍失去希望的时代,是不会有足够的人抬头仰望星空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