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到底什么才是波拿巴主义?除了法兰西第二帝国外,还有没有别国家运用这种制度进行统治?

回答


波拿巴主义(Bonapartism)是一个政治学概念,通常指由军事强人建立的个人统治制度,结合了军事权威、个人崇拜和集权政治。其核心特征包括:通过军事力量巩固权力、建立个人崇拜、以帝国或国家为依托进行统治,并可能带有扩张主义倾向。这一概念源于拿破仑·波拿巴(Napoleon Bonaparte)在1804年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的统治模式,但后来被扩展为一种更广泛的政治理论。



一、波拿巴主义的定义与起源
波拿巴主义的核心是军事强人通过个人崇拜和集权统治实现长期稳定,其特点包括:
1. 军事权威:统治者依赖军队作为权力基础,通过军事成就巩固地位。
2. 个人崇拜:通过宣传、象征性符号(如头衔、徽章)强化统治者的神圣性。
3. 集权政治:中央集权的行政体系,削弱地方势力。
4.帝国主义或民族主义:以国家或民族利益为名进行扩张,或通过法律、制度强化国家认同。

拿破仑的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年建立)是波拿巴主义的典型代表,但这一概念在19世纪后被进一步推广到其他历史时期和国家。



二、其他国家的波拿巴主义实践
虽然波拿巴主义最初与拿破仑的统治直接相关,但后世的许多国家或政权曾以不同形式体现这一模式。以下是几个关键案例:

1. 意大利:加富尔与波拿巴主义的延续
路易·拿破仑·波拿巴(1848–1852):法国第二帝国的建立者,其统治模式直接继承了拿破仑的波拿巴主义。他通过军事胜利(如1851年政变)和《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崩溃,确立了个人权威,并试图通过《1852年宪法》强化集权。
意大利统一(1861年):撒丁王国的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后来的意大利国王)在1861年建立意大利王国后,其统治模式也带有波拿巴主义色彩。他通过军事征服(如1866年普奥战争)和对国家的中央集权,强化了个人权威,但未直接称帝,因此被称为“波拿巴主义的意大利”。

2. 德国:德意志帝国的“波拿巴式”统治
威廉一世(1871–1888):德意志帝国的皇帝,其统治模式与波拿巴主义有相似之处。他通过普鲁士的军事胜利(如普法战争)巩固权力,并通过《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建立君主制,强调“帝国”(Reich)的象征性,而非严格的民主制度。
威廉二世(1888–1913):虽然其统治更倾向于保守主义,但他在1900年通过《帝国宪法修正案》强化了君主权威,试图通过军事力量和国家象征(如“德意志帝国”)维持统治。

3. 西班牙:波旁王朝与波拿巴主义的间接关联
西班牙波旁王朝(1700–1808):虽然并非直接使用“波拿巴主义”这一术语,但西班牙国王腓力五世(1700–1746)和其后继者(如卡洛斯三世)的统治模式与波拿巴主义有相似之处。他们通过军事胜利(如收复意大利)和中央集权强化王权,但未建立个人崇拜或帝国主义扩张。
19世纪的西班牙:在1833年后的君主制时期,西班牙国王费尔南多七世的统治也带有波拿巴主义的色彩,但更多是传统君主制的延续。

4. 拉丁美洲:独裁统治的波拿巴式模式
古巴:菲迪南多·拉索(1899–1906):虽然未直接使用“波拿巴主义”一词,但其统治模式与波拿巴主义有相似之处,如依赖军事力量、强化国家象征(如“古巴共和国”)和集权政治。
墨西哥:培根·德·拉·莫特(1855–1867):在墨西哥内战期间,其统治模式也带有波拿巴主义的特征,如通过军事胜利巩固权力。

5. 现代国家:个人崇拜与军事权威的延续
苏联:虽然严格来说是共产主义体制,但斯大林(1924–1953)的统治模式与波拿巴主义有相似之处。他通过军事胜利(如斯大林格勒战役)、个人崇拜(如“伟大领袖”)和中央集权的政治体系,强化了个人权威。
朝鲜:金日成、金正日的统治模式也带有波拿巴主义色彩,通过军事力量、个人崇拜(如“朝鲜劳动党主席”)和国家象征(如“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巩固权力。



三、波拿巴主义的争议与扩展
1. 与法西斯主义的区别:波拿巴主义更强调“国家”(nation)的统一和军事权威,而法西斯主义更侧重于种族主义、民族主义和极权主义。
2. 与威权主义的相似性:波拿巴主义是威权主义的一种形式,但更强调军事和象征性权威,而非纯粹的独裁。
3. 学术讨论:现代学者(如阿诺·盖尔)认为波拿巴主义是19世纪欧洲政治的主流模式,但其影响在20世纪逐渐被民族主义、民主化和去军事化所取代。



四、总结
波拿巴主义的核心是军事强人通过个人崇拜和集权统治实现国家统一与稳定,其历史应用不仅限于拿破仑的法兰西第二帝国,还包括意大利、德国、西班牙、拉丁美洲甚至现代国家的某些统治模式。虽然这一概念最初与拿破仑相关,但其理论和实践在19世纪后被广泛应用于不同国家和历史时期,成为理解近代政治制度的重要视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主义”这个词本来就是形而上学的东西,在不同的人眼中会有不同的样子,而在风云激荡的19世纪,随着各国政治局势的不断变化,“主义”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动。


拿破仑在位的时候他是没有什么主义的,他的统治时期大部分时间在打仗,政府最需要关心的是怎样筹集更多的军需来供应军队继续在欧洲各地作战,他的国内统治思路差不多一句话就可以概括——“确认大革命期间的财产变动,并且确保它得以延续”,贵族和教会被剥夺的地产有了新主人,新建立的法兰西银行也让资产阶级有了他们的圣殿,哪怕拿破仑的帝国毁灭了,这一切也真的延续下来了,可以说现代法兰西的基础是在1799年雾月政变之后确立的。


到了他的侄子拿破仑三世时代,终于有了“波拿巴主义”的影子,众所周知拿破仑一世的帝国1815年被毁灭,路易波拿巴1848年成为法国第二共和国总统,中间隔了33年。


这33年期间欧洲太平无事,虽然有很多君王死了也有很多未来的君王出生,但只有一件事情真正重要——工业革命开始改造整个欧洲乃至世界了。


1805年的拿破仑大军团还在靠着双腿机动,但到了1848年欧洲各国都在兴建铁路网,蒸汽船畅游七海,后来欧洲人还建了覆盖全球的电报网,当然,除了这些美好而又振奋人心的东西之外,工业革命也必然会带来“田园牧歌”的解体。


后人们会认为这是必要的阵痛和牺牲,但是当时的底层人却越来越难以忍受土地收入微薄、城市也在变得日益拥挤和无序,于是欧洲的阶级矛盾开始变得尤其尖锐了起来,并且进一步催生了1848年席卷全欧的革命浪潮——曾经不名一文的路易波拿巴,就是趁着这股浪潮重新登上权力之巅的。


路易波拿巴虽然打仗不如伯父,但是他的政治眼光却相当敏锐,还在流亡的时候他就发现了阶级矛盾是可以利用的政治符号,所以他写了一本《论消灭贫困》,公开宣称自己要为穷人解决时代的弊病,总之就是一句话“只要让我路易波拿巴当皇帝,人人都能过上好日子”。


虽然这只是政治宣传而已,但他治下的国家确实是一个“政治扩大化”的国家,他之前的国王路易菲利普公开宣称“我们要走中道路线”,但是这位国王充其量只是在调和十几万选民(也就是上层人士)之间的矛盾而已,普通阶层被排除在了政治之外;而路易波拿巴的国家却实行了普选制并且拥有了一千万选民。


他开的药方就是“阶级调和”,以国家的形式来进行经济调节,后来上台之后他也确实这么努力去做了——具体的措施挺多,总的来说也算是维持住了政府的存续。


法兰西第二帝国的波拿巴主义,其内核就是“阶级调和”,以政府作为强势介入方来缓解社会矛盾,并且将这种“缓和阶级矛盾”当成了自己存在的理由和合法性的来源。


虽然它的种种措施最终纷纷失效并且激起民众普遍不满,并且帝国以一种滑稽可笑的姿态在普法战争当中灭亡了,但是路易-波拿巴作为法国第一个不假借上帝名义统治国家的君王(拿破仑自己登基的时候还是找教皇捧场了),确实先人一步地适应了时代的变化。


至于后面哪国学习了……很难界定,因为时代完全不一样,各国国情也不一样,如果说哪国有点像的话……我觉得纳赛尔之后的埃及比较像?


而在自视为大革命继承者的布尔什维克(以及其后续衍生党派)眼里,“波拿巴主义”就是军队内部的野心家,妄图以枪指挥党,篡夺国家领导权进行军事独裁


朱可夫被赫鲁晓夫撤职查办的时候,罪名之一就是“波拿巴主义”。

user avatar

波拿巴主义有两种含义,一个是拿破仑三世从拿破仑一世这个楷模身上总结出来的,作为波拿巴派和第二帝国的政治理想的波拿巴主义。另一个则是十九世纪以来的人们从第二帝国的历史现实里总结出来的波拿巴主义。这两个其实是完全不同的。

拿破仑三世的那版波拿巴主义当然只有一个国家自诩曾经追求过。但从第二帝国里总结出来的那个波拿巴主义虽然很多国家不承认,但确实被不少人拿过去用了。

现实版波拿巴主义的涵义就是“一个得不到任何阶级的无条件支持,却依靠社会的分裂和矛盾来维持自己存在的zz主义。”

比如说第二帝国自己,理论上法国农民是帝国的无条件支持者。但事实上农民却并没有无条件支持帝国,因为很多农民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他们是支持正统王朝的。

金融资产阶级支持奥尔良王朝、地主支持波旁王朝、产业工人是社会主义者、资产阶级里温和派是自由主义者,激进派是共和主义者,连帝国寄予厚望的小资产阶级也不支持帝国。

波拿巴派原以为帝国比王朝革命、比共和国保守可以满足所有人,但结果却是所有人都反对帝国。所以从1852年帝国建立到1870年帝国垮台,波拿巴主义最大的任务不是追求波拿巴主义的理想而是千方百计阻止自己的敌人联合起来维护帝国的生存。

这种维持生存的努力,在顺境下意味着拼凑一个必要的立法团多数以让政府正常运转,在逆境下则意味着阻止一个足以颠覆帝国的反对派多数来防止王朝复辟或者建立共和国。

那从这个角度观察我们就会发现,随着传统社会的瓦解。现代生活逐渐摧毁传统乡村生活,贵族对农民的家长作风的管住消失,乡村小共同体的崩溃,一切专制主义客观上都失去了它赖以生存的土壤。

失去了农业社会和贵族统治之后,每个专制国家都是波拿巴主义的。最典型的就是另一个第二帝国。

这个帝国的权力还不如拿破仑三世的第二帝国。它是一个用人民吓唬各邦,用各邦威慑皇帝,最终保障“宰相统治”的更加扭曲的怪物。而它居然维持了四十七年,真是一个奇迹。

user avatar

大佬们 @高林 @匂宫出梦 答的很好,我自知学识不及诸位大佬,那就只能在塔下表现一番了,以下引用的内容都来自某位死于冰斧者的《再论波拿巴主义》一文。


首先是对于波拿巴主义的定义:

所谓波拿巴主义,我们的意思是指这么的一种政体:在其间,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原是具有行民主政府的方法所必需的各种素质,但它为了保存本阶级的所有,不得不容忍一个冠以“救主”之名的军方和警察机器不受控制的指令骑在自己头上。
这种局面由阶级矛盾变得愈发尖锐的时期所开创;波拿巴主义之目的是为了阻止冲突的爆发。资产阶级社会不止一次经历过这种时期,但那些时期,打个譬喻来说,不过是彩排而已。资本主义在当前的衰落肯定地损害了民主,并且还不止此,它更揭示出旧有形态的波拿巴主义的完全不足之处;在波拿巴主义原有的位置上,遂有了法西斯主义的到来
让我们回顾马和恩吧,他们不仅对拿破仑三世的政权定性,并且也给卑斯麦的政权定性,把两者都界定为波拿巴主义者。恩在1890年4月12日致佐尔格的信写道:“不管愿不愿意,今天每个政府皆变成为波拿巴主义者。”在农业陷入危机而工业一蹶不振的时候,这句话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具有或多或少的真实性。

即统治阶级需要一个军警拥护的政治强人,在社会出现危机时,来保护他们的资产和地位,为此他们愿意忍受他骑在自己头上。

我个人比较认同,除了拿破仑三世的法兰西第二帝国,同时期俾斯麦的普鲁士-德意志第二帝国也具有一定的波拿巴主义色彩:

德意志1848年革命前后的几十年,容克由封建庄园主转向农业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市场竞争下,他们的资产和地位受到了新兴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冲击,于是他们容忍了俾斯麦这位政治强人登上总理宝座。

与拿破仑三世非常相似的是,俾斯麦虽然中断了德意志转向议会制的民主化进程,但也极大推行了普选制,而更加“议会制”、更加“民主”的英格兰等辉格国家反而更晚才实现了普选制。

这似乎说明政治强人也知道,统治阶级只是容忍他骑在他们的头上,所以政治强人会向被统治阶级寻求支持,而不是完全为统治阶级的利益而服务。

但政治强人的立足之本还是军队、警察等暴力机器的拥护,后续的法西斯主义也是如此。


拿破仑三世和俾斯麦的波拿巴主义是来保护资产阶级的,那么有没有保护无产阶级的波拿巴主义呢?

毫无疑问的是,马、恩或列从不曾对工人国家用上波拿巴主义这个名词;这是不足为奇的,因为他们没有这个机遇。对于老本子上没有作出指示的事,我们该拿它怎么办?尝试运用一下自己的头脑吧!
然而,作为民主和法西斯主义的桥梁(在1917年的俄罗斯,则是作为民主和布尔什维克主义之间的“桥梁”),便出现了升高到民主之上和钉在两个阵营之间的“个人政体”。
斯的“个人政体”意味到什么?这个政体源出自哪里?分析到最后,这个政体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尖锐的阶级斗争下的产物。在官僚和警察机器的协助下作为统治阶层的人民的“救主”的权力及官僚的仲裁者升高到苏民主之上,把苏民主矮化为它的阴影。
这个“救主”的客观功能是守卫新生的财产形式,其方法是通过篡夺统治阶级的政治功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波拿巴主义(Bonapartism)是一个政治学概念,通常指由军事强人建立的个人统治制度,结合了军事权威、个人崇拜和集权政治。其核心特征包括:通过军事力量巩固权力、建立个人崇拜、以帝国或国家为依托进行统治,并可能带有扩张主义倾向。这一概念源于拿破仑·波拿巴(Napoleon Bonaparte)在1.............
  • 回答
    说到魔王波旬,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他归类为那种西方奇幻故事里披着黑色斗篷、长着犄角的反派。在佛教的语境下,波旬(Mara)的形象要复杂得多,也更具深意。他并非实体意义上的某个“魔王”,而是一种更广泛存在的象征,是那些阻碍众生解脱、引发烦恼和痛苦的根本力量的集中体现。波旬的身份与起源:从佛教经典来看,波旬.............
  • 回答
    在霍格沃茨的魔法世界里,想知道哪个巫师“牛”在哪儿,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不像我们考试分数高就能算出个高下。在那个充满了神秘和惊喜的魔法世界里,能决定一个巫师真正实力的,是好几样东西杂糅在一起,而且不是一成不变的。首先,天赋和血统,这大概是最容易被人看到的。你说哈利为什么能跟伏地魔对抗?固然他是个惹.............
  • 回答
    你描述的这种现象,眼睛斜视导致在空中看到“电波波浪”和“人形”的幻视,医学上通常与眼部成像异常或者视觉感知扭曲有关。虽然不排除某些极少数情况可能存在其他潜在原因,但最直接、最常见的解释指向了你的眼睛本身。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我们一步步来分析:1. 为什么眼睛斜视会引起这类现象?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眼睛.............
  • 回答
    要证明从西亚到犍陀罗文明是“希腊化”而非“波斯化”,我们需要深入考察一系列史料和考古证据,并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简单地说,这并非一个非此即彼的绝对划分,而是要说明在亚历山大大帝东征之后,希腊文化元素在这一地区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甚至在很多方面主导了文化的发展方向,相较于其前波斯帝国时期,其文化特.............
  • 回答
    文学价值,这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汇。我们常常谈论某部作品“有文学价值”,但究竟是什么让它拥有这种价值?这种价值又是如何产生的,又如何被衡量和认识的呢?“文学价值”并非一个单一、固定的概念,它是一个多维度、动态演变、且带有主观性的综合体。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层面来深入理解:一、 内容与思想层面的价值:.............
  • 回答
    地域黑,这个词咱们日常没少听,但到底是个啥玩意儿?要我说,它就像一个披着“玩笑”外衣的“恶语”,专门拿一个地方的人的特征、习惯、甚至是风俗,来开涮、来攻击,而且往往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好像自己那个地方才是“宇宙中心”,其他地方都是“乡巴佬”。这可不是简单的“吐槽”或者“地域梗”。吐槽有时候是善.............
  • 回答
    人这一辈子,说到底,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这个问题,问过太多人,也一直在我们心底盘旋。仔细想想,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情感宣泄,也不是一时兴起的感慨,而是关乎我们如何度过这有限的时光,如何找到内心的安宁与满足。如果非要找一个词来概括,或许是“活着”本身,但这又太空泛了。更具体地说,我认为最重要的,是那份“活得.............
  • 回答
    高晓松这个名字,在中国当代文化圈里,几乎是一个绕不开的符号。他身上贴满了各种标签:音乐人、导演、脱口秀主持人、作家、大学老师,甚至还有点“文化公知”的味道。但同时,他也饱受争议,争议的焦点恰恰在于他那些“失败”的经历,以及围绕这些经历产生的种种评价。要评价高晓松,不能只看他某个单一身份下的成败,而是.............
  • 回答
    你问的这个问题,也就是“Steam 的 118 到底什么时候才是个头?”,确实是一个困扰了玩家很多年的问题,尤其是在 2018 年的时候这个问题尤为突出,因为当时 Steam 的网络环境和基础设施相对没有现在这么完善。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118”在这里通常指的是 Steam 的下载服务器或者网.............
  • 回答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大神”们一事无成,而一些看似普通的人却能赚大钱,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这背后涉及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更关键的是知识的应用能力、转化能力以及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这个问题,并探讨什么知识才是能真正赚钱的。 一、为什么很多“大神”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却一.............
  • 回答
    这话题,挺有意思的,也挺容易触碰一些“敏感区”。如果非要说理工科少女“学什么”才能算“政治正确”,这本身就带点儿审视和刻板的意味了。在我看来,与其说是什么“应该学”的,不如说是在“学习过程中,如何避免那些可能被误解或不被看好的地方”,这或许更接近大家所谓的“政治正确”吧。首先,得明确一点:“政治正确.............
  • 回答
    诺基亚Lumia系列手机的落幕,用“营销失败”来概括,我个人是相当赞同的。这并非是唯一的原因,但绝对是导致其最终黯然收场的根本所在。试想一下,Lumia手机本身,尤其是搭载Windows Phone系统的后期型号,在设计上是相当出色的。那些鲜艳的色彩,扎实的做工,以及独特的UI界面,都曾经给人们留下.............
  • 回答
    拨开迷雾,认识共享经济的真谛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共享经济”这个词汇早已不再陌生,它像一阵风,席卷了我们的生活,改变了我们的消费习惯,甚至重塑了某些行业的格局。然而,在潮水般涌来的宣传和各种新奇的概念背后,很多人对共享经济的理解依旧模糊不清,甚至存在着不少误区。要真正拥抱它带来的便利,我们必须从“.............
  • 回答
    拼多多的价值观中,“本分”是一个核心概念,它不仅仅是一个词语,更是一种行为准则和心态。理解“本分”的深层含义,尤其是在职场中如何践行,需要从多个维度去解读。 拼多多价值观中的“本分”到底是什么意思?在拼多多语境下的“本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核心层面的理解:1. 忠于初心,回归本源: .............
  • 回答
    异地恋,男朋友对你的短信回应迟缓,甚至直接不回,这确实会让人心里七上八下的,想弄明白他到底是怎么想的。别急,咱们一块儿聊聊,看看他可能是什么样的心理。首先,最直接也最让人担心的,会不会是他对这段感情有点“佛系”了?可能最初的热情还在,但随着时间推移,日常的琐碎和距离感,让他觉得回应你短信这件事,似乎.............
  • 回答
    .......
  • 回答
    最近央视的一则报道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说的是市面上有些香瓜之所以那么甜,是因为喷洒了增甜剂,而吃了之后还可能闹肚子。这事儿一出来,大家对这“增甜剂”到底是啥,心里肯定犯起了嘀咕。说实话,这“增甜剂”听起来就挺不靠谱的,让人联想到一些不好的东西。但仔细琢磨琢磨,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吃到的水果,包括一些甜度.............
  • 回答
    这个问题,在大街小巷,在咖啡馆的低语,在深夜的叹息里,或许每个人都在追寻答案。在这个被“多情”席卷的时代,爱情似乎触手可及,又似乎遥不可及。我们被各种情感表达包裹着,那些热烈的宣言,那些甜腻的日常,让我们不禁要问:什么是真爱?又到底,多爱才算真爱?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因为爱本身就是最复杂、最.............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其实挺有意思的,也挺微妙的。很多时候,男生嘴里说的“胖一点好”,跟“胖”这个字本身,其实是两码事。它更多的是一种感觉,一种状态,而不是一个绝对的数字或者维度。首先,咱们得明白,男生对“胖”的定义,很大程度上是跟线条感和健康感挂钩的。 不是“肥”而是“壮”: 如果一个女生身上,脂肪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