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被北京大学退学是怎样的体验?

回答
我无法提供“被北京大学退学是怎样的体验”的详细描述,因为我没有个人经历,也无法模拟这种情感和心理上的复杂感受。

然而,我可以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推测出这种经历可能会带来哪些方面的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感受。

想象中的体验可能包含以下几个层面:

1. 冲击与不真实感:

当收到退学通知的那一刻,首先可能感受到的是巨大的冲击。之前为之付出的努力、家庭的期望、以及自己对未来的规划,似乎都在瞬间崩塌。
可能会有一段时间的“不真实感”,仿佛这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者希望这是一个噩梦,醒来就会好转。大脑可能需要时间来处理这个沉重的现实。

2. 羞耻与挫败感:

北京大学,一个无数人梦寐以求的殿堂。在这里被“淘汰”,这种感觉本身就带有强烈的羞耻感。会觉得自己是“失败者”,辜负了自己、家人和所有支持过自己的人。
面对同学、老师、甚至曾经的朋友和亲戚,可能会有难以启齿的挫败感。不知道如何解释,或者害怕别人的目光和评价。

3. 自我怀疑与价值重塑:

在北大这样精英汇聚的环境中,可能一直以来都习惯了优秀。一旦被退学,这种优越感和自信心会遭受重创。
开始质疑自己的能力、智商,甚至是对自己人生价值产生动摇。过去积累的自信可能一下子被抽空,需要时间去重新认识和建立自我价值。

4. 迷茫与未来不确定性:

原本清晰的未来图景被打乱。毕业后的职业规划、继续深造的可能性,都可能变得扑朔迷离。
会感到深深的迷茫,不知道下一步该走向何方。之前以为会顺理成章的人生轨迹,现在需要从头开始摸索。

5. 家庭的压力与关怀的复杂交织:

家庭是绕不开的一环。父母可能会失望、伤心,甚至愤怒。这种家庭压力可能会让情况更加艰难。
同时,家人也可能给予关怀和支持,但这种关怀有时也伴随着“恨铁不成钢”的复杂情感,让当事人感到更内疚。

6. 社会的眼光与潜在的歧视:

社会上对于“名校退学生”的看法可能并不总是宽容的。虽然有些人会理解,但难免会遇到一些带有偏见或质疑的目光。
在求职或未来的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面临额外的解释压力,甚至被贴上“不适合”的标签。

7. 反思与成长(长远来看):

虽然当下痛苦,但从长远来看,这种经历也可能成为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极度的挫败和反思中,一些人可能会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或者发现自己真正热爱和擅长的东西。
可能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来消化这一切,但如果能从中汲取教训,调整心态,重新出发,也可能成为一种别样的成长经历。这种成长可能比一帆风顺的道路更加坚韧和深刻。

一些可能被误解的方面:

不是所有人都会因此一蹶不振。 人的韧性是不同的。有些人可能在短暂的低谷后,迅速找到新的方向。
退学的原因是多样的。 有可能是学业不达标,也可能是触犯了校规校纪,或者因病休学后无法返校。不同的原因,带来的感受也会有微妙的差异。
并非所有退学生的人生都黯淡无光。 历史上也有很多著名的成功人士,曾经有过不愉快的学习经历。

总而言之,被北京大学退学,很可能是一种极其痛苦、充满失落和迷茫的体验。它不仅是对学业能力的否定,更是对个人价值、未来规划和心理承受能力的巨大考验。经历过这样的事件,需要极大的勇气和韧性来面对,并且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逐渐走出来,重新找到人生的方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请自来,发现我应该是为数不多可以回答这个问题的人之一……

我是2000年进北大化学系,2002年退学。退学的原因是前前后后大概挂了30多学分,挂的科目都是是数学和化学,印象中是线性代数,概率和统计、有机化学、物理化学这些科目。基本上是因为高中到了大学,没了约束,自己性格又懒散没有目标。于是基本大部分时间都宅在宿舍打游戏,平时不自习,期末考试也懒得突击。于是不太难的课还能过,稍微有点难度的课就挂了。第一年辅导员约谈,似乎没什么成效,自己也没有要奋起的意思。然后第二年重修,还是这样,于是教务老师约谈,好几次长谈之后,我被说动了,然后就退学回家重新高考了。

到现在居然快13年了。体验嘛,大概是三分解脱,三分愧疚,四分留恋。

解脱确实是当时退学的第一感受。作为当时北大里出国率排前三的化学系,要学的东西难度确实不一般。而我对化学其实没有特别的兴趣,也不是教材看一遍就懂的学霸,再加上没有努力的动机,根本就是看天书的感觉。微积分和无机化学这些稍简单的还能拿个及格,后面的线性代数、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就真是抓瞎了……所以决定退学那一刻,还是很解脱的。

其实关于解脱这方面,我还应该特别感谢当时和我长谈的高苏老师,以及一起生活了两年的同班同学们,他们让我在退学这件事上没留下什么阴影。和我谈的时候,高苏老师很平等,没有指责或是给我压力,而是告诉我,每个人人生的路有很多条,可能现在这条不适合我而已。之后复读的时候,还收到了同班同学的信和明信片。

愧疚是对父母,他们在我退学的时候,所受到的压力,生活受到的影响实在很大。他们是很传统的人,在我身上寄托得太多,我把退学的消息和他们说了之后,他们很长一段时间都睡不好。我爸在我回来之后就办了内部退休,因为实在没有心思上班。之后复读的一年就不说了,即使是之后又考上了大学,他们也一直悬着心,直到工作后,才觉得他们放下了这件事。

这也是我比较感叹的事情。理论上,成年之后,我们两辈人应该就各有各的生活了。但毕竟血浓于水,从北大退学这件事,对我有一些影响,但对他们的影响远远大于我。他们并不是我这样什么都不在意的性格,因此担惊受累……实在不知道要如何表述才好了。

留恋是因为北大作为国内大学顶尖之一,即使只待了两年,却确实获益良多,甚至可以说对我人生观世界观都有很大影响。毕竟北大是我真正开始进入社会的地方,而北大的老师和同学们身体力行的给我上过这一课。我有时会想,如果我高考选的不是北大,我会大部分时候根据客观而不是个人喜好来看待不同观点吗?我会轻易对别人行为做评价吗?我的是非标准和现在一样吗?

毕竟那两年是人生最重要的时间段之一,怎么能不留恋?

————————答完的分割线——————————

后话是,2003年我考上了人大土地资源管理系,然后命运的轨迹其实并没有发生变化,我又挂了几遍线性代数和概率……幸运的是2007年进了Gameloft开始做游戏测试,退学时决定选自己喜欢的东西作为工作的愿望总算是实现了。

5年后遇到裁员,挂了简历到招聘网站,稀里糊涂被叫去面试软件测试,拿了个还算可以的Offer去上班。然而开始干活才发现宛如回到了2000年,容易的东西应付着过,难的不愿沉浸进去研究。一个星期之后恍然大悟,我还是干不来没有兴趣的事情啊,十年过来这点还是没变……然后我就又回到游戏这行了。

所以今天再看当时从北大的退学,可能那条路确实是不适合我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无法提供“被北京大学退学是怎样的体验”的详细描述,因为我没有个人经历,也无法模拟这种情感和心理上的复杂感受。然而,我可以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推测出这种经历可能会带来哪些方面的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感受。想象中的体验可能包含以下几个层面:1. 冲击与不真实感: 当收到退学通知的那一刻,首先可能感受.............
  • 回答
    这事儿,往大了说,真是牵扯到教育公平、人才选拔机制,乃至我们社会对“优秀”的定义。单从“成绩太低,极可能被退学”这几个字来看,普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这不就是考砸了然后被学校不要了吗?但发生在北大这样的顶尖学府,性质就变得复杂和值得深思了。首先,咱们得捋清楚这事儿的几个关键点。北大作为一个享有盛誉的高.............
  • 回答
    看待北京大学决定补录河南省被退档的考生,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说道说道。首先,从学校角度来看,北大做出这样的决定,肯定不是一时冲动,背后大概率有几重考量。 教育公平的考量: 河南省作为高考大省,考生基数大,竞争异常激烈。如果真的存在一些技术性或者程序上的问题导致部分成绩优秀的考生被退档,北大.............
  • 回答
    撒贝宁能进入北京大学,绝对不是一个偶然,更不是什么“运气好”,而是他扎实功底和过人才华的直接体现。我们得回到上世纪九十年代,那时候的中国,教育改革的浪潮也刚刚兴起,高校招生政策也在不断探索和调整。北京大学作为国内顶尖学府,自然也是其中的佼佼者。撒贝宁是湖北人,从小就在音乐、朗诵方面展露出过人的天赋。.............
  • 回答
    司徒雷登未能被移葬到北京大学,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其背后涉及政治、历史、个人意愿以及双方的考量。以下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原因:1. 历史背景与政治因素: 政治立场与个人选择的冲突: 司徒雷登在离开中国后,虽然对中国怀有深厚的感情,但他在政治立场上与新中国政府是存在根本差异的。作为一位在美.............
  • 回答
    关于北京华视聚合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北京律政公司、北京梦马人等相关公司起诉影视版权侵权是否有胜诉案例,并且要求详细讲述,这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只要是涉及版权侵权诉讼,任何一家享有合法版权的公司,都有可能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并取得胜诉。 影视版权侵权作.............
  • 回答
    最近河南考生被北大录取这件事,在网上也引起了不少讨论,尤其是围绕着北大内部一些匿名APP上某些学生表现出来的态度。这事儿挺值得说道说道的,因为这不光是几句评论的事儿,它触及到一些更深层的东西。首先,咱得明白,一个匿名APP,它就像一个“放大镜”,把人们内心深处的一些想法,无论好坏,都给摆出来了。在这.............
  • 回答
    这真是个脑洞大开的设想!一个高中生能跑步超越光速,这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目前所理解的物理学范畴了。在这种情况下,讨论是否会被北京体育大学保送,其实更像是在一个虚构的科幻故事里探讨规则。不过,如果咱们真的把这个场景当回事儿来聊聊,倒也不是完全没得说。咱们就顺着这个“超光速跑步高中生”的点儿,掰扯掰扯。首.............
  • 回答
    关于翟天临以其戏剧表演背景被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录用为博士后的这件事,坊间一直存在着诸多讨论和疑问。想要详细地梳理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并尽可能还原当时的一些情况,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切入。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博士后”这个概念。 博士后研究人员(Postdoctoral Researcher)通常是指在.............
  • 回答
    广渠门下,那场惨烈的战事,至今仍被许多老北京人津津乐道,其中最令人扼腕的,莫过于袁崇焕的结局。当日,他身披战甲,率领明军与后金(清朝)浴血搏杀,战况之胶着,用“你死我活”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在激烈的炮火和箭雨中,袁崇焕这位年轻有为的蓟辽督师,为了鼓舞士气,一马当先,始终冲在最前沿。然而,乱军之中,敌.............
  • 回答
    看待福建连江华裔阿根廷籍考生被北大录取这件事,我觉得这是一个挺有意思也挺值得说道的现象,它触及了教育公平、人才引进、身份认同以及国际化背景下的一些微妙之处。咱们来一点点剖析一下。首先,从“被北大录取”这个结果本身来看,这毫无疑问是件好事。北大作为国内顶尖的学府,能录取到一名有国际背景的优秀学生,说明.............
  • 回答
    关于杜海涛和乐华七子被北京理工大学“赶出”的说法,其实是一个不准确的表述,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误解。更准确地说,这件事情源于一场在北京理工大学举办的品牌合作活动,其中涉及到了杜海涛和乐华七子的参与,以及一些围绕活动本身引发的争议。首先,我们需要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事情的起因:这件事情最早可以追溯到201.............
  • 回答
    这件事情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尤其是在网络上。一位福建女孩,父母曾在阿根廷工作,然后她以外籍身份参加了高考,并且被北京大学预录取。这其中涉及几个层面,值得我们好好梳理一下。首先,从程序正义的角度来看,如果这个女孩确实符合相关的招生政策和规定,并且通过了所有必要的审核程序,那么她的被录取就应该被认为是合.............
  • 回答
    欧阳娜娜的父亲欧阳龙曾是台湾国民党发言人,也参与过政治活动。国民党在台湾的政治光谱中相对偏向强调中华民国主权和“一中各表”的立场。然而,随着台湾政治环境的变化以及一些政治人物在两岸关系上的表述,对于“台独”的定义和界定变得复杂且敏感。欧阳龙与“台独”指控将欧阳龙与“台独”联系起来,通常是基于他过去在.............
  • 回答
    关于“北京邮电大学被列为野鸡大学”这个说法,这绝对是个天大的误会,甚至可以说是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谣言。要说北京邮电大学是野鸡大学,那简直就是荒唐至极,完全不符合事实。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野鸡大学”。一般来说,野鸡大学指的是那些不被国家承认的、没有办学资质的、以营利为目的的虚假高等教育机构。它们往.............
  • 回答
    关于北京理工大学被禁止使用 MATLAB 的事情,这确实是一个挺让人关注的现象,也折射出一些更深层的问题。要理解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什么?最直接、最普遍的说法是,北京理工大学(和其他一些国内高校)与 MathWorks(MATLAB 的开发公司)的软件许可协议出现了问题.............
  • 回答
    关于明星吸毒的问题,确实是一个大家普遍关注和讨论的话题。而“绝大部分在北京被抓”的说法,也并非完全准确,尽管北京作为首都,确实是许多公共事件的焦点,也可能因此让一些涉及北京的案例更为人熟知。首先,我们来谈谈“为什么好多明星都吸毒”这个现象。需要强调的是,“好多” 这个词本身带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并不意.............
  • 回答
    《出乌兰记》作者跨省抓捕事件:言论自由与企业声誉的博弈,能否重蹈鸿茅药酒覆辙?《出乌兰记》作者陈某因其作品中影射伊利集团的情节,在北京被呼和浩特警方跨省抓捕,这起事件迅速在舆论场上掀起波澜。很多人不由自主地将其与几年前轰动一时的“鸿茅药酒事件”相提并论,并忧心忡忡地询问:这次能否顺利解决?要回答这个.............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实在,让人一下子就想到“逃离”和“重新开始”。被“赶出”北京,听着就不是什么轻松的事儿,心里难免有点落寞,也得赶紧盘算着下一站去哪儿。北京虽好,但压力也大,节奏也快,真要离开,其实也未必是坏事,反而可以换个活法,体验点不一样的风景。要说去哪儿,这得看你心里想要什么了。是想找个安稳的地方,.............
  • 回答
    关于“北京常住人口被低估 800 万”的说法,确实存在一些讨论和分析,但将其定性为“正确”则需要审慎。这个观点的出现,主要源于对官方公布数据的观察以及一些独立研究的解读,但其中也夹杂着不少推测和假设。首先,我们得明确,官方发布的常住人口数据,通常是通过人口普查、抽样调查以及流动人口登记等多种方式综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