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们怎么看待“我们总是把最差的心情和最糟的态度给了自己最亲近的人,却把耐心和宽容都给了陌生人”?

回答
“我们总是把最差的心情和最糟的态度给了自己最亲近的人,却把耐心和宽容都给了陌生人。”

这句话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许多人心底里不愿承认,却又无比真实的一面。每次读到,都会忍不住叹一口气,既有共鸣,又带着一丝心酸。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背后牵扯着太多复杂的人性、心理机制和我们与世界互动的方式。

1. 安全感的悖论:最亲近的人是情感的“回收站”

首先,我们之所以会对最亲近的人表现出最差的一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觉得“安全”。这种安全感不是积极的、而是消极的。

无条件的爱和接受: 在亲近的关系里,我们往往建立在一种潜意识的信念之上——无论我们多么糟糕,对方都会无条件地爱我们、包容我们。这种“安全网”给了我们一种豁免权,让我们觉得即使发脾气、使性子,对方也不会真的离开,关系也不会因此彻底破裂。
情感的宣泄口: 亲近的人是我们最容易卸下防备的对象。在外面,我们需要戴着面具,扮演一个“正常人”、“好人”,小心翼翼地维护人际关系,管理自己的情绪。而回到家,面对家人或伴侣,那些在外被压抑、被克制的情绪,就像潮水一样涌出来,他们自然就成了我们情感的“回收站”。就像垃圾一样,我们把最丑陋、最不堪的东西丢给最亲近的人,因为我们知道他们会“处理”或者“承受”。

2. 精力分配的现实:留给自己的只有疲惫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精力的分配。

消耗巨大的社交能量: 维持与陌生人、同事、甚至是点头之交的关系,是需要消耗大量社交能量和“表演”成本的。我们需要礼貌、周到、有分寸,这是一种持续的心理投入。
留给家人的只剩残羹: 当我们用尽一天的精力去“表演”和“维持”后,回到家,留给最亲近的人的,往往只剩下身体的疲惫和情绪的枯竭。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很难再拿出更多的耐心和好脸色。亲近的人,在我们这里,反而成了“最后的堡垒”,也成了被我们无情“榨干”的对象。

3. 期待的落差和失望:越在乎,越容易受伤

为什么我们对陌生人反而更宽容?这和我们对他们的“期待”有关。

对陌生人的低期待: 我们不会对一个擦肩而过的人抱有太高的期待。他们的一言一行,对我们来说,更多的是偶然和随机。即使他们行为不当,我们顶多就觉得“这人就这样”,然后很快就会忘记。
对亲近人的高期待: 然而,对于亲近的人,我们有太多的期待。我们期待他们理解我们、支持我们、永远站在我们这边,甚至期待他们能读懂我们内心深处的想法。当这些期待落空时,失望和挫败感就会随之而来,而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就是抱怨、指责和糟糕的态度。这种高期待,也让我们更容易对他们表现出不耐烦——因为我们觉得“你怎么能这样对我?”

4. 习以为常的麻痹:被忽视的珍贵

日复一日的相处,很容易让我们对亲近的人产生一种“习以为常”的麻痹感。

忽视了日常的珍贵: 我们开始忽略他们默默的付出、无私的关爱,觉得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就像空气一样,我们只有在失去的时候才意识到它的可贵。当我们习惯了他们的存在和好,就更容易在他们面前放松警惕,甚至随意发泄。
“反正你不会走”的错觉: 这种习以为常,也让我们产生一种“反正你不会走”的错觉。这种错觉让我们忽略了,即使是最坚固的关系,也需要用心去维护,需要我们持续地付出善意和尊重。

5. 沟通的惰性:直接的攻击比解释更容易

最后,也是一个残酷的事实:对亲近的人,我们往往更懒于沟通。

解释需要成本: 向陌生人解释一个误会,或者礼貌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是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和措辞的。
直接的情绪爆发更省力: 然而,对亲近的人,我们往往选择最直接、最省力的方式——直接表达不满、爆发情绪。因为我们觉得他们“懂”我们,或者至少能“承受”我们的爆发。这种沟通上的惰性,让我们错失了许多建立更深层次理解的机会。

如何打破这个循环?

认识到这一点,就如同给自己开了一剂药方。打破这个循环,需要有意识的觉察和努力:

自我觉察是第一步: 意识到自己正在对亲近的人发泄负面情绪时,立刻停下来。问问自己:我真的想这样和我的家人/伴侣说话吗?
学习情绪管理: 把亲近的人当成你珍视的关系,而不是情感的垃圾桶。学会给自己留出情绪缓冲的时间,在外面的负面情绪,可以先通过运动、冥想、写日记等方式消化,再和家人交流。
管理你的期待: 认识到没有人是完美的,即使是你最爱的人。降低不切实际的期待,多关注对方的积极面,多看到他们的付出。
用对待陌生人的耐心去对待家人: 想象一下,如果你的家人像一个初次见面的朋友那样小心翼翼、尊重你,你会不会更开心?把这份对陌生人的耐心和宽容,用在你最爱的人身上。
学会积极沟通: 即使是抱怨,也可以用“我希望你能……”的方式表达,而不是“你怎么总是这样……”。多用“我感觉……”来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不是用指责的口吻。
珍惜和感恩: 每天提醒自己,你所拥有的一切,尤其是身边亲近的人,都是无比珍贵的。表达你的爱和感激,让这种情感成为滋养关系的养分。

这句话的威力在于它的普遍性和刺痛感。它提醒我们,真正考验一个人修养和爱的深度的,不是在外面的“八面玲珑”,而是面对至亲时,你是否还能保持那份初心和善意。愿我们都能成为那个,给最爱的人带去温暖和光亮的人,而不是让他们承受我们最黑暗的阴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句话看似动人,其实对于绝大部分人都是不适用的。这句话的意图很好,让我们多关注身边的人,多关心身边的人,多关照身边的人。可是这句话本身,它并不成立。

我们从来没有把耐心和宽容都给了陌生人。

如果在路上有个中年人过来,拿着一个手机说我不会用手机,你能教我怎么下载微信发朋友圈玩微博刷抖音么?请问有几个人会答应?好,有多少人帮着父母做过这件事?

如果你的知己好友开车的时候不小心刮到你的车,你会向他索赔么?如果是在路上的那个莽撞的陌生人呢?

我们从来没有对陌生人更有耐心更宽容,我们有的只是“客气”。所以有一个十秒钟的小忙我们知道帮完再也不会见到他,就顺手帮了。如果有个不那么重要的小错误,没什么争竞的意义,那就算了。

而对于身边最亲近的人,我们不可避免地在他提出一个要求的时候会想到,如果现在答应了,未来的几十年里可能都要答应。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希望他未来成为一个更懂自己的人,而去指正他一些微小的错误。

事实上,我们或许开始真的帮忙了,也真的原谅了;只是日积月累,忙越帮越频繁,错越犯越随意,直到有一次我们爆发的那天,才忽然想到上面的句子。

我们并没有那么差。我们对身边的亲近的人真的比陌生人好。

我们也没那么好。

曾几何时,我们或许确实把最差的脾气和最糟的心情留给了亲近的人,而把微笑和容忍给了陌生人。但是这不是礼貌,这是胆怯,是求生。

因为你知道身边最亲近的人是如何处理你的脾气和心情的,你知道当你发泄和倾诉的时候,得到的最差的结果是什么,你甚至知道或许他们会暂时牺牲自己去安抚和鼓励你。

而在面对一个陌生人的时候,你是一无所知的。你不知道你的骂街会不会换来对方的老拳相向,你甚至不知道对方会不会从哪儿摸出来一把水果刀捅到你气鼓鼓的肚皮里。

但是现在呢?现在有了一个神奇的发明叫做互联网。所有人都可以躲在自己的屏幕前宣泄自己的情绪,给每一个陌生人他最差的脾气和最糟的心情,而不用担心被人揍一顿。

去网上看看吧,那些来自陌生人的恶意,真的比你身边的人对你的态度要差么?

用脑子想想吧,现在的你,有了网络的庇佑之后,真的还像原来那样,把自己更好的那面留给网上的陌生人么?

到底是谁,在承受你最差的脾气,和最糟的心情呢?

很多话,是有警示作用的。我们确实应该把更多的精力付出在身边和我们亲近的人身上,无论是父母,亲戚还是同学,朋友。

但是也不用看到一句话就妄自菲薄,觉得自己犯下了什么弥天大罪。

有时候,那就是一锅鸡汤而已。

user avatar

以前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人在临死之前,把自己的情人和老婆都叫到了医院,在情人面前,这个人痛苦流涕,说自己是真的爱她,后悔没有早点离婚跟她在一起,耽误了她一辈子........

然后,他转头从枕头下拿出了一摞东西交给自己的老婆说:“这是咱家的房产证和存折,你收好.......”

我想应该很多人也听过这个故事........

还听过一个这样的故事:

一个人的职业是“专业陪聊”,专门陪条件好的老人聊天解闷,价格不菲。有一天她母亲给她打电话,询问她情况,她说:“妈,我正忙着,陪客户聊天呢!”她妈妈生气了说:“我是你亲妈,你宁可陪别人聊也不陪我聊,你聊一个小时多少钱?我双倍给你,陪我聊仨钟头!”

类似的故事太多了........

后来,想到了我,我是一个销售人员,周围的朋友也大部分是经商的,他们经常告诫我:“要摆正心态,真正把客户当朋友才能提高销售业绩!”但是,很遗憾,我真的很难像他们一样把“客户”当朋友.......

所以,在我的概念里:“客户是客户,朋友是朋友,家人是家人。”“朋友之间尽量不牵扯利益方面的问题!”为此,不止一个朋友说我“轴”.......

其实,我想大多数人都很明白,当一个“陌生人”对你极尽“谄媚之能”,把你当“亲人”一样的时候,你应该会想到——“这个人有求与你!”

所以,实际情况是:“只有面对最亲近的人的时候,你才有可能把自己最真实的一面显露出来!”

于是,很多人会疑虑“为什么我们总是把最差的心情和最遭的态度给自己最亲的人?”因为按理说,最亲近的人对自己是“最好的”,我们“回报”他们的确是最差的!实际上,这才是“最真实的”!试问:“你敢在你的敌人面前展示你最脆弱的一面吗?”

因此,个人觉得,其实不需要为这种事情纠结,只是,我们要明白一点——“最亲近的人”也是人!他们也有属于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承受力”也是有限的。真正的“亲近的人”他们懂你,所以,你偶尔的“发泄”,他们会理解,会包容。但是,“换位思考”一下,当我们成为别人“最亲近”的人的时候,我们的“承受力”也是有限的!不是吗?

在“生活压力超级大”的今天,每个人都在拼命的“讨生活”,我们不得不把本应针对“最亲近的人”的态度和耐心拿出来面对陌生人,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只是,当我们在“最亲近的人”面前,想要“爆发”的时候,好好想想,你自己喜不喜欢被这样对待!


以上是个人意见,不喜勿喷!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