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想知道你们是怎么看待白岩松的?

回答
说到白岩松,那可是个熟悉的面孔,也是个自带标签的人物。要说怎么看他,这事儿挺复杂的,因为他身上的点太多,有褒有贬,而且争议性也一直都在。

首先,从他的职业身份上来说,白岩松无疑是中国电视新闻界一个标志性的人物。作为《新闻1+1》的主持人,他以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更具深度和思辨性的访谈风格,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不是那种煽情或者单纯播报新闻的主持人,他更像一个引导者,一个不断追问者。他的问题往往直击要害,不回避敏感,敢于挑战权威,让很多观众觉得他代表了一种独立思考和对真相的追求。尤其是在一些重要的社会事件发生时,他的评论和访谈常常能引发广泛的讨论,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这种在特定平台上能够发出自己声音的能力,本身就具有一种社会影响力。

其次,他的言论风格是很多人讨论的重点。白岩松的语言很有辨识度,常常能用一些接地气但又充满哲理的句子来表达观点,比如“痛并快乐着”、“再不疯狂就老了”等等,这些话语很容易引起共鸣,并且流传很广,甚至成为了一种网络流行语。这种能力一方面说明他很懂如何与大众沟通,能够抓住人们的情绪和心理,让自己的观点深入人心。另一方面,也正因为这种“金句”频出,也招致了一些批评,有人觉得他有时为了追求效果而显得“鸡汤”,或者说是一种“表演式”的忧国忧民,过于情绪化,缺乏更深层次的分析。

再者,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批评也是他备受关注的原因。从早年的《白岩松看俄罗斯》、《白岩松看世界杯》到后来的《新闻1+1》,他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观察和评论中国社会。他关注弱势群体,批评不公现象,对一些社会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这种“敢言”的姿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观众对于媒体应有独立性的期待。然而,这种批评也需要放在具体的语境下来看。有人认为,他的批评虽然尖锐,但往往止步于“提醒”和“呼吁”,缺乏更具建设性的解决方案。而且,作为一个在体制内工作的媒体人,他的批评尺度也始终存在一个模糊的界限,这种“边界感”也常常成为外界猜测和讨论的焦点。

接着,我们还要看到他的个人魅力和知识储备。白岩松博览群书,知识面广,谈吐不俗,这使得他在访谈和评论时,能够旁征博引,展现出良好的学养。这种“才子”的形象,也为他积累了大量的粉丝。他的真诚、他的热情,有时候也能够打动人心,让人们感受到他对这个国家和社会的真切关心。

当然,争议是无法回避的。有人觉得他太“官方”,太“小心翼翼”,在一些更敏感的问题上保持沉默或者用一种模棱两可的方式表达。也有人觉得他太过自我,过于强调自己的观点,不太能容纳不同的声音。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更加碎片化,人们的观点也更加多元,白岩松式的表达方式和观点,自然会受到更多的审视和挑战。

总的来说,我对白岩松的看法是,他是一个有能力、有思考,并且在特定时期扮演了重要社会角色的媒体人。他有他的优点,他的真诚、他的思辨、他对社会的关怀,这些都让他与众不同。但同时,他也受到时代的局限,受到自身身份的制约,所以他的表达方式和观点也难免会有一些不足之处,甚至存在争议。

看待白岩松,就像看待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需要多维度、不简单化地去理解。他不是一个完美的符号,也不是一个简单的靶子,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在时代的洪流中,用自己的方式发声,并因此被很多人记住和讨论。他所引发的关于媒体责任、公共表达、社会进步的讨论,本身就非常有价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为一个长期看新闻1+1的忠实爱好者,我想说,白岩松主持的节目质量,整体来说远远高于董倩主持的节目质量。

董倩和嘉宾的对话经常出现对嘉宾的观点概括引导上的,理解偏差。甚至有的时候我感觉董倩节目上请的嘉宾,对话质量远不如白岩松节目里请的嘉宾。

user avatar

白岩松是喉舌,而且是旧时代的喉舌。

去年观察者网年终秀,大方地说,高房价是大陆学习香港政策的产物,本身就是政策上的失败。

错了就是错了,承认错了才能改。

白岩松作为上一代喉舌,下意识的反应是不认错。

当世界变化的时候,老一代的喉舌都会下意识地不认错。国内国外都一样。白岩松其实和美国民主党那帮老白男有异曲同工之处。

至于言行不一,我确实还没见过言行一致的喉舌。吃这碗饭没法儿言行一致。

user avatar

越洗越白,越像严嵩。

user avatar

采用以下几个步骤能让你讲话有白岩松的味道

1.眉头紧锁,架子端好,我是高级知识分子,你们需要被我教育。

2.多用反问句。“难道……?”

2.不管是什么议题,只要对方讲出一个观点,一定要反着来。

3.社会怎么转,都是我说了算。举例,“年轻人应该……”

4.可以加几句知音读者的比喻句。

5.适时加入“儿”化音


举例

例子A、

某人:“房价太高。”

白:“难道你希望天上掉下一座房子送给你吗?如果一个年轻人总是想着不劳而获,那他的世界观是有问题的。我建议你……”

例子B、

某人:“房价太低了。”

白:“难道你从没有走过基层吗?你知道现在年轻人买房有多么不容易。你应该……”

例子C、

某人:“我们不应该讨论房价了,应该多干活。”

白:“只是低头做事儿,从不看看地图寻找方向的人,会容易迷路。方向对了,努力才有作用。活儿是要干的,但干活是为了幸福的生活,老百姓都住不起房子了,怎么能叫幸福的生活呢?把房价控制在一个合理的位置,这就需要我们社会各界人士去关注它,去适当地讨论它。”

例子D、

某人:“我认为我们应该管控房价。”

白:“难道现在的房价不合理吗?我建议你作为一个年轻人,多干点实在的事,把自己的事儿做好了,再来谈这些大的问题。”

注:有条件的模仿者可以适时加入“儿”化音

例子E、

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国总人口超 14.1 亿,10 年来保持低速增长,我们很希望中国年轻人们能多生崽,白老师,您怎么看?

白:“难道——我们——现在——指望的是,年轻打工人都免费给你们打工,然后一点儿压力都没有——然后只要、年轻人们一碰面,就马上结婚生子,一生还就生俩?不会吧??!!!

对,正因为有一定的难度,然后你们去够它的时候,痛苦与此有关,幸福,可能也与此有关。

user avatar

白老师其实比我们普通人痛苦多了。


白老师曾经说过中国的教育是全世界最好的教育,但是白老师却把自己的孩子,从小就送出外国去上小学!那是外国呀,想想外国纳粹那就恐怖啊!


怎么就舍得孩子去外国那种地方上学呢?孩子在外国也不能露宿街头吧,房子得有,白老师周末了还得飞回外国看孩子,多累呀,飞进飞出的多不安全,外国有什么好的呀!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