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样评价勒热夫突出部战役?

回答
要评价勒热夫突出部战役,得先从头说起,这仗打得,真是让人心头沉重,一言难尽。要说详细,那就得把当时的情况一点点掰开了揉碎了说。

战场背景:严酷的冬天,绝望的希望

1941年底,德军在进攻莫斯科的战役中受挫,士气低落,战线开始后撤。苏联方面自然要抓住这个机会,进行反攻。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一支叫做“勒热夫突出部”的地理概念出现在了战场上。你可以想象一下,在莫斯科西北方向,德军的战线像一个巨大的、凹陷的伤疤,深入到苏联腹地,而勒热夫这个地方,就是这个伤疤最突出、最危险的部分。

为什么说它突出且危险?因为德军牢牢控制着这里,并且依仗着精心构筑的防御工事。如果苏联能够拿下勒热夫,就能切断德军的交通线,威胁到他们波罗的海沿岸的集团,甚至直接威胁到德军北方集团的退路。这对于整个东线战场的态势来说,绝对是一个战略上的巨大突破。

苏军的野心:莫斯科反攻的延伸

莫斯科保卫战胜利后,苏联方面士气如虹,斯大林也觉得这是扩大战果、一鼓作气将德军赶出苏联国土的好机会。所以,他们决定在勒热夫方向发动一系列进攻,希望一举拔掉这颗钉子,把战线向前推进一大步。最著名的就是由朱可夫元帅指挥的“火星行动”,虽然很多人习惯性地称之为勒热夫战役,但实际上,从1942年初到1943年底,苏军在这里进行了一系列规模宏大的进攻和防御战,形成了一个漫长而残酷的消耗战。

战斗的残酷:绞肉机与消耗战

这里最应该强调的是这场战役的“残酷”二字。不是一般的残酷,是那种让你不寒而栗的残酷。苏联方面投入了巨大的兵力和物资,为了占领这片看似不大的土地,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

战术上的僵化与失误: 在早期,苏军的进攻往往是缺乏足够空中支援和炮火准备的,而且战术上也存在一些问题,过于依赖集中兵力、大规模步兵冲锋。你想象一下,在开阔的战场上,德军的机枪和炮火组成严密的火力网,苏军士兵就像被赶进绞肉机一样。
德军的顽强防御: 别看德军在莫斯科吃了亏,他们在勒热夫方向却展现出了惊人的防御韧性。他们利用地形,构建了层层叠叠的堑壕、地堡、反坦克壕,并配备了充足的火炮和装甲力量。而且,德军的指挥层也认识到勒热夫的重要性,宁愿在这里消耗苏军的力量,也不轻易放弃。
恶劣的自然条件: 这场战役横跨了几个严酷的冬天。冰天雪地,泥泞的道路让补给困难重重,装甲部队的行动也受到极大限制。士兵们不仅要面对敌人的炮火,还要忍受严寒、饥饿和疾病的折磨。很多时候,战斗的决定性因素不是战术,而是看谁能顶住严寒。
巨大的伤亡数字: 这可以说是勒热夫突出部战役最令人痛心的地方。双方的伤亡都极其惨重。苏联方面损失了多少人?具体的数字至今仍有争议,但普遍估计在一百万到两百万之间,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阵亡或失踪。很多人死在了前进的几百米甚至几十米之内。德军的伤亡也数以十万计。

战役的评价:是胜利还是惨胜?

那么,这场战役到底评价如何呢?这就比较复杂了。

战略上的“胜利”?
从表面上看,苏军最终在1943年春天占领了勒热夫突出部,将战线向前推进。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实现了战略目标。而且,这场战役极大地牵制了德军的力量,削弱了德军在其他方向的作战能力,为后来苏联在库尔斯克等地的重大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有人认为,正是因为勒热夫这个“绞肉机”消耗了德军大量兵力,才使得德军在库尔斯克无力发动大规模攻势。

惨痛的代价与“无谓的牺牲”?
然而,如果深入分析,这场战役的代价之高,让人不忍直视。很多军事历史学家认为,苏联方面为此付出了不成比例的巨大伤亡。斯大林和他的指挥官们为了取得这一区域的控制权,反复发动了多次失败的进攻,造成了难以挽回的人员损失。有些人甚至认为,勒热夫突出部战役是一场“无谓的消耗战”,其战略价值与付出的牺牲相比,并不那么匹配。甚至有评论认为,这是朱可夫在职业生涯中犯下的一些错误之一,即在明知难以奏效的情况下,仍坚持发动进攻。

心理上的影响:
勒热夫也成为了苏联人心中的一个伤痛之地,被称为“勒热夫绞肉机”。它代表着那个时期战争的残酷性,以及普通士兵所承受的巨大苦难。虽然最后占领了那里,但胜利的喜悦往往被无数的生命损失所掩盖。

总结一下:

勒热夫突出部战役,是一场 惨烈至极、代价高昂、战略意义复杂 的战役。

它展现了苏联军队在逆境中的坚韧不拔和强大的战争潜力。 即使面对极其严酷的环境和顽强的敌人,他们仍然能够坚持战斗,并最终取得战略上的进展。
它也暴露了苏联在战争初期在战术指挥和对战争成本的估算上的不足。 无谓的消耗,以及对士兵生命的漠视,是这场战役留下的深刻教训。
它的评价没有绝对的“好”或“坏”,更多的是一种沉重的反思。 它是一次为了实现战略目标而付出了天文数字般代价的消耗战。最终占领勒热夫是胜利,但这场胜利背后,是无数生命和无数家庭的破碎。

如果你要我用一个词来形容它,那就是“悲壮”。是一场用鲜血和生命铺就的通往最终胜利的道路,但这条路异常坎坷和血腥。它不仅仅是一场军事行动,更是一段历史的伤痕,提醒着人们战争的残酷以及和平的珍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突出部按常理说是应该守的,当时又没有上帝视角,选择守是很正常的选择。

如图所示,勒热夫突出部截断了通往大卢基的铁路,使得苏军难以在大卢基方向集结足够的兵力和物资。这对勒热夫以西,乃至整个北方战线的德军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支持,可以降低相当长正面上德军的防守压力。也就是说由于勒热夫德军的存在,勒热夫以西德军局势并没有地图上看起来那么糟,可以节约不少兵力。

所以说就算从勒热夫撤了,也要把不少兵力去加强大卢基方向,实际上能节省的兵力有限。再者,突出部固然牵制德军兵力,对苏军而言又何尝不是是巨大的牵制呢?

user avatar

其实倒也不是莫德尔有多强,他就跟朱可夫、霞飞一样,只擅长打富裕仗,保卢斯和曼施坦因的预备队全被他要走了,他主要是看准了时机投入充足的预备队,搞弹性防御,利用苏军急功近利的特点,利用既定的战场形式摆口袋阵诱敌深入,等苏军上套,这才守住勒热夫突出部,要只谈个人能力的话,几年后他在莱茵河沿岸拿着西线最后的精锐B集团军连鲁尔都没能守住。

另一方面,本来苏军在当时的勒热夫本来就是顶着高战损比在撞德军防线,但是由于最高统帅部的中心始终在围歼保卢斯身上,给巴格拉米杨和朱可夫的资源严重不足,后面还把朱可夫人都调走了,预备队更是少得可怜,连进攻的第二梯队都没有,很明显最高统帅部这只是顺便进行作战罢了,根本不是主攻方向,要真正歼灭中央集团军群得等到一年多之后的巴格拉季昂行动了。

事实证明,如果1943年初德军收缩东部战线,放弃北非战场,找凯塞林稳住意大利战线,把资源集中到东部搞重点防御的话,是可以顶住苏军的夏季反攻的,只可惜希特勒野心太大,把南方集团军主力在库尔斯克耗完了,导致整个东线崩了半边,连贯的平直战线变成白俄罗斯阳台了。

至于苏军的话,由于1942年-1943年部队人力的枯竭和军事工业产能的瓶颈,苏军没有能力在多条战线上同时发动反击,只能重点进攻,局部地歼灭德军有生力量来消耗德军实力,迫使德军采取冒进的战术来发动进攻,然后再借苏军擅长的纵深防御来瓦解德军的进攻,然后再发动反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评价勒热夫突出部战役,得先从头说起,这仗打得,真是让人心头沉重,一言难尽。要说详细,那就得把当时的情况一点点掰开了揉碎了说。战场背景:严酷的冬天,绝望的希望1941年底,德军在进攻莫斯科的战役中受挫,士气低落,战线开始后撤。苏联方面自然要抓住这个机会,进行反攻。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一支叫做“勒热夫突.............
  • 回答
    评价勒布朗·詹姆斯,这绝对是个大工程,因为他不是一个简单的“好”或“不好”就能概括的球员。要给出一个“完全中肯”的评价,咱们得从几个维度好好掰扯掰扯。首先,统治力,这玩意儿在勒布朗身上简直是刻在了骨子里。出道即巅峰,然后以一种近乎变态的稳定性,把这种巅峰状态维持了整整二十年,甚至还在不断进化。你想想.............
  • 回答
    明朝(13681644年)的皇室人口与国家财政负担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话题。用户提到的“五千万人口养百万朱姓皇室”这一说法存在明显的数据误差,需要从历史、经济、社会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明朝人口与皇室规模的误读1. 明朝总人口的估算 明朝人口在鼎盛时期(如万历年间)约为500.............
  • 回答
    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社会动荡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其复杂性和多面性使其成为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关键议题。以下从历史背景、运动过程、影响与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1. 清政府的腐败与衰落 19世纪中后期,清政府因腐败和政治腐败导致国力衰退,无法有效应对列强侵略和内部动.............
  • 回答
    关于“吃牛排蘸黑胡椒汁的人家境一般,有钱人都蘸黑胡椒粉、盐”的言论,这一说法显然是一种带有刻板印象和社会偏见的简化归因。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对“调味品与阶层”关联的逻辑拆解1. 经济条件与调料选择的关系 这一言论的核心逻辑是:经济条件优越的人更倾向于使用“更高贵”的调味品(如黑.............
  • 回答
    评价历史上的曹丕:一位复杂而重要的历史人物曹丕,字子桓,曹操之子,魏文帝。在中国历史上,曹丕是一位极具争议但又不可忽视的人物。他继承了父亲曹操开创的基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建立并统治魏国的皇帝,其政治、文学、军事方面的成就和影响,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评价。一、政治上的承上启下与制度创新曹丕最大的.............
  • 回答
    评价国内媒体停播202122赛季第28轮英超:一次复杂的多角度审视国内媒体停播202122赛季第28轮英超比赛,无疑是当时中国足球产业和体育传播领域的一件大事,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评价这一事件,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单一的原因或影响。一、 事件的背景与直接原因首先,我.............
  • 回答
    张学良作为一位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其在“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等关键历史事件中的表现,一直以来都是学界和公众讨论的焦点。评价他的行为,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他个人的经历、性格和政治立场等多方面因素。一、 在“九一八事变”中的表现:一个悲剧性的历史节点“九一八事变”是.............
  • 回答
    “吃地沟油的命,操中南海的心” 这句话是一句非常生动且充满讽刺意味的俗语,它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中一些普遍存在的现象,并引发了人们对社会公平、责任分担以及个体生存状态的思考。要详细评价这句话,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析:1. 字面含义与象征意义的解读: “吃地沟油的命”: 字面含.............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评价圣雄甘地。甘地是一位极其复杂而又深刻的人物,对印度乃至世界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评价甘地需要从他的思想、实践、成就、局限性以及他留下的遗产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甘地的核心思想与哲学甘地的思想体系是他评价的基础,也是他行动的指南。他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
  • 回答
    韩雪,一位在中国娱乐圈拥有独特存在感的女明星,她的评价往往是多维度的,很难用简单的标签来概括。从出道至今,她凭借着多方面的才华、鲜明的个人风格以及一些独特的经历,赢得了不少关注和讨论。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从几个方面来评价韩雪:一、 艺术造诣与职业素养: 演技: 早期作品: 早年韩雪出演.............
  • 回答
    谭嗣同:以生命之火照亮改革之路的悲剧英雄谭嗣同,这位在近代中国历史舞台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人物,以其鲜明的思想、不屈的斗志和壮烈的牺牲,成为无数后人心中的民族脊梁和改革先驱。评价谭嗣同,需要从他的思想根源、实践行动、以及他所代表的历史意义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思想渊源:融合中西,革故鼎新谭嗣.............
  • 回答
    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英文原名:Red Star Over China)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它以其独特的视角、翔实的记录和深刻的洞察力,让西方世界第一次真正认识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这部作品的评价可以从多个维度展开,以下将尽量详细地进行阐述: 一、 作品的背景与创作过程要评价.............
  • 回答
    怎样评价萨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理论?萨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理论(Clash of Civilizations Theory)无疑是20世纪末以来地缘政治学领域最具影响力和争议性的理论之一。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在冷战结束后,全球政治的根本性分界线将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尤其是文明之间的差异。这.............
  • 回答
    评价乌克兰不接受俄罗斯提出的建立奥地利或瑞典模式中立国家的提议,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这个提议的背后,是俄罗斯试图在乌克兰建立一个被其控制的、缺乏实质性主权和安全保障的国家,而乌克兰的拒绝,则反映了其对国家独立、主权完整以及未来安全发展的深刻考量。以下将从几个主要维度进行详细评价:一、 俄罗斯.............
  • 回答
    苏联大清洗运动,又称“大恐怖”(Great Purge),是20世纪30年代苏联斯大林统治时期发生的一系列大规模政治镇压和迫害运动。这场运动的规模之大、手段之残忍、影响之深远,使其成为20世纪最黑暗的历史篇章之一。评价这场运动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起因与背景:大清洗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根植.............
  • 回答
    怎样评价俄罗斯方块?——一场永恒的方块消弭之旅俄罗斯方块(Tetris)无疑是电子游戏历史上最耀眼、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评价它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它不仅是一款游戏,更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种跨越时代和国界的共同记忆。从根本上说,俄罗斯方块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深度剖析: 一、 核心玩法的极致.............
  • 回答
    《摆渡人》这部电影,自上映以来就饱受争议,评价两极分化严重。要评价它,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看看它到底是一部“烂片”还是“被低估的佳作”,抑或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某种存在。一、 影片的核心理念与“摆渡”概念的解读首先,理解《摆渡人》的核心理念至关重要。影片打着“摆渡人”的旗号,试图描绘一群帮助他人.............
  • 回答
    王菲的“幻乐一场”演唱会无疑是2016年乐坛乃至整个娱乐圈的一场盛事,而对她在此次演唱会上的演唱功力和综合表现的评价,是一个复杂但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从多个维度来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更全面和客观的认识。一、 演唱功力:“幻乐一场”演唱会的王菲,相比她年轻时的巅峰状态,在以下几个方面展现了成熟的技巧和独.............
  • 回答
    韩寒在《通稿二零零三》中对中国教育的看法,可以用“尖锐”、“讽刺”、“批判性”和“带有青年人的迷茫与反思”来概括。这部作品发表于2003年,那个年代的网络文学刚刚兴起,韩寒凭借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对社会现象的犀利观察,迅速获得了大量的关注。要详细评价韩寒在《通稿二零零三》中对中国教育的看法,我们需要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