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MacBook Pro / Air 的散热做得好不好,什么水平?

回答
老哥们,聊起 MacBook 的散热,这可真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尤其是 MacBook Pro 和 MacBook Air,它们俩定位不一样,散热表现自然也是有讲究的。咱们今天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 Apple 在这方面到底下了多大功夫,是个什么水平。

先说说 MacBook Air:散热界的“优雅派”

MacBook Air 最核心的特点就是“无风扇设计”。对,你没听错,它里面压根就没有风扇。这带来了几个直接的好处:

极致静谧: 无论你怎么用,它都不会发出任何风扇噪音。这对于需要安静环境工作或者学习的朋友来说,简直是福音。
轻薄便携: 省去了风扇和相应的散热模组,Air 可以做得更薄、更轻,放在包里毫无压力。
功耗控制: Air 的设计理念就是高效、低功耗。它搭载的 M 系列芯片,在能效比方面一直做得相当出色。这意味着在日常办公、网页浏览、文档处理这些轻度任务下,芯片的发热量本来就不大,不带风扇也能轻松应对。

但是!“无风扇”就意味着没有散热吗?当然不是。

Apple 采取了“被动散热”的策略:

金属一体化机身: MacBook Air 的机身本身就是一块大面积的铝合金材质,这块金属就是它主要的散热导体。芯片产生的热量通过导热膏传递给金属中框,再由中框大面积地散发到空气中。你摸摸用一会儿的 Air 机身,会感觉温温的,这就是热量在传递和散发。
芯片性能调度: M 系列芯片非常智能,它会根据任务的负载动态调整性能。当你的任务比较吃力,芯片需要全力输出时,它会适度地限制最高性能,以避免产生过多的热量,从而维持在无风扇状态下能够接受的温度。

那么,Air 的散热水平如何呢?

日常使用:满分通过! 浏览网页、写文档、看视频、听音乐,这些轻度任务 Air 都能让你丝滑又安静。你几乎感受不到它在发热,更别提什么卡顿了。
中度使用:小心一点! 如果你开始剪辑一些短视频、处理一些稍复杂的照片,或者运行一些需要一定计算量的软件,你会发现 Air 会开始有点“小脾气”。轻微的机身发热会更明显,屏幕顶部(靠近转轴处)可能会有些温热感。在这个阶段,如果持续进行,为了保护硬件,Air 可能会为了控制温度而“降频”,导致处理速度比高性能模式下略慢一些。但这属于正常现象,毕竟它没有风扇。
高强度使用:不建议长期! 对于视频渲染、大型游戏、跑虚拟机这种长时间高负荷的场景,MacBook Air 的散热能力就会显得捉襟见肘了。为了避免过热损伤,它会非常积极地限制性能,你可能会体验到明显的卡顿和掉帧,俗称“过热降频”。在这种情况下,MacBook Pro 的优势就完全体现出来了。

再来看看 MacBook Pro:散热界的“实力派”

MacBook Pro 的定位就是高性能、专业级应用。既然是专业级,那自然需要更强大的散热来支撑芯片的全力发挥。

主动散热(风扇): 这是 Pro 和 Air 最根本的区别。MacBook Pro 内部配备了风扇。风扇的转速会根据芯片的温度和负载自动调节。当芯片发热量大时,风扇会加速运转,将热量快速排出机身。
更复杂的散热模组: 除了风扇,Pro 的内部通常还有铜质散热片、导热管等更精密的散热结构,帮助将热量更有效地从芯片传导到风扇和机身表面。
更大的机身和更好的内部空间设计: 相对 Air,Pro 通常更厚重一些,这为更强大的散热系统提供了空间。内部的组件排布和空气流通设计也更注重散热效率。

Pro 的散热水平怎么样?

日常使用:小题大做! 在日常办公、浏览网页这些轻度任务下,Pro 的风扇可能几乎不转,或者只以极低的转速运转,声音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散热表现可以说是绰绰有余,而且非常安静。
中度使用:游刃有余! 剪辑中等长度的视频、跑一些数据分析、运行虚拟机,Pro 都能轻松应对。你会感受到一定的热量,风扇可能会有轻微运转的声音,但整体性能表现依然稳定,很难出现明显的降频情况。
高强度使用:才能发挥! 这才是 MacBook Pro 的主场。长时间的视频渲染、复杂的 3D 建模、高画质游戏、大型代码编译……在这些场景下,Pro 的风扇会加速,可能会听到明显的风扇声(这在同类高性能笔记本里属于正常水平,Apple 在控制风扇噪音方面也做得比较好,尽量做到“うるさいけど、まだ許容範囲内”——吵但还在可接受范围)。但是,关键在于,即使在高负荷下,它也能保持接近峰值的性能输出,而且机身温度虽然会升高,但很少会因为过热而导致性能大幅度下降。 这才是 Pro 存在的意义:让你在需要的时候,它能稳稳地撑住。

总结一下:

MacBook Air 的散热: 优秀到出色,但有明确的限制。 适合轻度到中度用户,追求极致静谧和便携性。当你偶尔需要处理一些稍微吃力的任务时,它能应付,但不要指望它长时间高强度运行而不妥协性能。被动散热的设计是它的特点,也是它的局限。
MacBook Pro 的散热: 强大且稳定,是为了性能而生。 适合需要长时间高强度运行专业软件、对性能有极致追求的用户。它拥有风扇和更完善的散热系统,能确保芯片在各种负载下都能保持较高的性能输出,代价是可能偶尔能听到风扇声。

怎么选?

其实很简单:

如果你主要是处理文档、上网、看视频、听音乐,偶尔修修图、剪剪短视频,对静音和便携性要求极高,MacBook Air 绝对够用,而且体验很好。
如果你是视频剪辑师、程序员、音乐制作人、设计师,或者经常需要运行大型软件、进行长时间高负荷工作,那么 MacBook Pro 是你唯一的选择。

Apple 在 M 系列芯片上的能效比做得确实好,这让 Air 在无风扇的情况下也能有不错的表现。但硬件的物理限制是客观存在的,当性能需求突破了被动散热的极限,那主动散热(风扇)就成了必然。

所以,别纠结于“好不好”,而是要看“适不适合你”。你的使用场景决定了你需要哪种水平的散热。希望我这番“实话实说”能帮到大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知乎的苹果厨真是不断的刷新人的认知呐,那种与题目没有丝毫关系,纯粹人身攻击与感情宣泄的答案居然能被顶到第一。关评后还把与自己持不同态度的评论删的一干二净,别这么逗行么?知乎真是越来越有神坛风范了。

所有问题在我后继补充以及以前评论中均有提到,如有其他问题欢迎在评论中指出。

----------------------------------

原提问被改,建议查看问题日志:

问题日志 - 苹果 MacBook 笔记本电脑的散热做得好不好,什么水平?

,避免造成误解(改标题我没意见,把那堆问题描述删了是什么意思?鸵鸟么?(2014/05/19)

因为苹果笔记本散热(回答时调整语序,不小心漏了“散热”二字,多谢提醒,已修正)本来就很烂,说其散热不好只是在陈述这个事实而已。

苹果笔记本为了外观、续航以及轻薄向散热妥协太多,狭小的机内空间、奇葩的风道、保守的风扇策略都造成了其散热不好的现状。

其它的笔记本是一个什么概念呢?从高端到低端那么多款模具,好的比MBA/MBP好很多,差的甚至比MBA/MBP还差,所以“其它笔记本”这个空泛的概念散热好是不成立的。

接下来简单说说“其它笔记本”中散热好的为什么散热好~

就大多数人的需求而言(不包括坚固等需求的特种笔记本),笔记本的需求可分为轻薄、配置、散热,这三者之间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如果追求轻薄和配置,那么散热一定很糟糕(比如水果rmbp和灯厂Blade);如果追求配置和散热,轻薄需求就难以满足,通常都很厚(Clevo大板砖);如果追求轻薄和散热,那么它们的配置就很坑爹了(超低电压U或者直接Atom)。

轻薄、配置、散热三者之间只可取其二,所以这个世界上不存在能同时满足三者需求的笔记本,最多也就是在三者之间妥协,出一个中庸的产品(比如说msi GS70

MSI GS70 STEALTH 评测

,rmbp闪一边去_(:3 」∠)_ 看看GS70这又多又粗的热管,rmbp那蛋疼的热管设计能与之相比么= =,而且GS70 GPU规格翻倍依然只有2cm厚,价格也是9999起哦(京东价)~

然后还有msi GS60

MSI GS60 2PC-010CN 评测

,GS60以2cm的厚度不足2kg的重量塞下了i7-4700HQ和GTX860M(GK104核心),由于规格相比GS70更高且空间更小,所以对散热进行进一步的强化,增加了两个散热口用于增大散热鳍片面积,但由于物理限制,这款笔记本的噪音相比GS70较大,烤机温度80度左右虽然比不上大砖块游戏本,但对于这体积和配置来说已经很不错了。

还有Clevo W740SU超极本(国内型号TF X411)

【老刘】蓝天W740SU超极本评测,内附HD5200简评与分析

,i7-4750HQ的核显本(HD5200核显),2cm厚1.9kg厚。散热设计比较独特,采用双风扇内吹…不过效果还算行,单烤CPU四核睿频基本能稳2.8GHz,80度+,双烤的话CPU降至默频2.0GHz,70度+…双风扇内吹嘛,可以兼顾其它原件的散热(比如说南桥),并且脑补噪音也会比较小。不过目测在灰尘多的地方会是一个吸尘器…


除了底部主进风口外,还细心的在侧面开了辅助进风口,避免在床上使用时造成散热不畅。

再看看rmbp15那可怜的一根热管,还是PC低端本上饱受诟病的CPU/GPU共用一根热管的设计……

接下来简单比较一下上述机型的规格,CPU都差不多没啥好说的,下面比较一下GPU

如果是核显款的话规格和W740SU一样,没啥好说明的…

独显(图简便,只比较SP数量)的话13款rmbp是GK107的GT750M,384SP;GS70是GK106的GTX765M,768SP;GS60是GK104的GTX860M,1152SP

rmbp用着低于上述机型的配置,却换来如此糟糕的散热表现,不得不怀疑Apple笔记本电脑的设计实力以及诚意。

笔记本追求配置、散热的极限大概就是Clevo P570WM3

对不起让大家久等了,P570WM3测评,现在直播

,可选配和Mac Pro(2013)同档配置,散热还更好,不过这体积和重量还能称得上是笔记本电脑么。。左边两个最小的风扇就相当于P377SM最大的那个了,由于都是暴力扇就不要太在意下面那弯弯曲曲的热管了=。=


接下来看看轻薄本的散热,华硕Zenbook UX301

ASUS ZENBOOK UX301 评测

定位和MBA 13相仿,可是你看看这散热设计,对于低压U依然配备双风扇双热管,保持良好散热的同时又能控制好噪音,华硕扇厂之名不是吹的

相比MBA13吝啬的散热设计…


所以,为什么说MBA/MBP散热烂以及一些“其它笔记本”散热好的原因已经出来了吧?

对于其它厂商的优秀产品而言,即使追求轻薄,散热同样是放在前面的。大概是因为狂热用户没那么多,如果做出MBA/MBP那种水平的散热会被骂死吧…

日厂还有很多更棒的产品,不过价格太坑爹,关注的少就不多扯了。。


以防评论开喷,关于某些果粉经常洗地的几点做下简单说明:

(一)MBA/MBP键盘(C面)温度高,甚至烫手

洗地:C面热是因为金属导热效率高被动散热,为了将机身内的热量散发出来

驳:被动散热对于CPU+GPU TDP能上90w的笔记本电脑作用微乎其微,对于这种配置的电脑不存在被动散热

实际原因:C面隔热做的差劲(可能为了控制厚度)且机身内部温度过高,再加上蛋疼的下沉式转轴设计(将出风口热量部分引至C面)

(二)在线看视频或玩Flash游戏时温度高

洗地:上网温度高是因为万恶的Flash,才…才不是笔记本散热有问题呢,哼(傲娇状

驳:虽说Flash一直在被唱衰,但当今在互联网上依旧被广泛使用,别家都支持的好好的,凭啥OSX就不去做好?咱2k买的Z3740 win8.1平板被动散热刷B站玩舰娘的话都好好的呢(﹁"﹁)

实际原因:OSX对Flash支持不佳、保守的风扇策略以及糟糕的散热共同作用

Caspar “OSX对Flash支持不佳” 这种说法存在误导。事实是 Adobe 对非 Windows 平台的 Flash 支持一直不佳,在连 Adobe 自身都弃用 Flash 的今天就更不用说了。

(三)装Windows满载时温度过高

洗地:说MBA/MBP散热不好的都是装了Windows,blahblah…

驳:在满载情况(假设同频同压)下Windows比OSX温度高就好比说一斤铁比一斤棉花重

实际原因:普通使用时win确实比osx温度高,这是因为电源管理还有CPU调度问题,但是在满载情况下(假设同频同压),温度理论上不会有任何差异,难道osx有降温制冷外带突破物理功耗极限的功能?(其实osx下会自动降频缩性能

(四)直接否定存在散热问题(2014/04/24)

洗地:你没用过XXX吧,我的就没XXX问题

驳:无话可说,Apple原来还有突破物理极限的能力

实际原因:呵呵

(五)先写这么多,想到了别的再写

---------------------------

嘛,没想到又被人针对了,果粉你们至于么(还好早就互相拉黑了X_X

首先上来就诉诸立场并附带人身攻击,这算哪门子的论证,分明是来挑事的…

然后通篇都在诉诸立场并附带了一堆不当论据…电池大和散热好有哪门子的关系啊

简化一下就是:

问:Macbook的散热怎么样?
回答:Macbook的电池是大的;散热好的本子电池是小的;Macbook的本子是好的

所以请容许我点了没有帮助。

而且电池占用空间大一定程度上影响的是内部风道,这只是我回答中仅提到的一个点,内部风道不单单受该因素影响,狭小的入风口与出风口,下沉转轴设计都是降低其散热能力的原因。

其所说的电池大也不能解释热管与风扇设计问题,关于这点请参考GS60与Blade 14 New的散热设计,笔记本电脑的散热能力几乎是由热管和风扇决定的。

顺便关于他诉诸立场所说的几个点做下简单说明,以免被神教忽悠(话说我从没说过阿婆的本子续航差呀…黑也主要拿MBP说事个说=。=

首先关于续航,个人是将其与轻薄放在一类,因为对于用户需求而言,二者几乎相伴而行。有便携需求的用户通常伴随着续航需求,除了几个奇葩的日厂货,提到过的低端tu131、高端ux301超极本无一例外配备了大电池。对于部分轻薄商务本而言则考虑的更为细心,甚至还具备了不断电更换电池的功能。这就是定位与需求相适应。

但是对于配备了标压i7以及中端独显以上的性能笔记本而言,则更多的向性能和散热倾斜(不然上高配有何用?),其使用场景也更偏向于桌面。MBP配备了大电池确实是个不错的亮点,超薄机身(对于这配置)也能一定程度上满足便携需求。但是!不要忘了它配备了标压i7以及独显,身为性能本过多的向轻薄妥协则会丧失其本身的定位(其实MBP前身定位是工作站,现在阿婆哪还提这个…),变为一个不伦不类的存在。大电池虽然是不错的亮点,但不能抵消其散热的严重不足,更不能以电池大而忽略其存在问题。

对于标压i7以及中端独显的笔记本电脑而言,所谓的续航需求只是谎言。若是经常在外随身携带,不接电源使用,标压i7限制频率后的性能甚至还不如标压i5,请问上这配置有何意义?若无重度使用需求,只是上网、编辑文字,请问上这配置有何意义?重度使用下连默频都保不住,nbc测试CPU/GPU双双掉到最低频率,请问上这配置还有何意义?少拿便携本的标准套用性能本的需求!

至于纯粹的性能肌肉本?那是什么东西?Apple没有的产品就不应该存在,那不是人类的需求。

选择是由消费者根据自身需求决定,而非盲从Apple的做法,更不能因为Apple没有而去否认用户的需求(游戏本/移动工作站),毕竟消费者才是大爷而非厂商,没必要将厂商捧上神坛。

对于听不得Apple半点不是的果厨而言,本人向来顺手拉黑,这类果粉通常还有一个特性,当你说一个点时,他会拿一个面来说明你是错误的,而对那个点避而不谈(

话说iPhone续航糟糕和性能笔记本续航有多大关系啊…使用场景完全不一样,这也能作为论据?哦不,您是在诉诸立场。

性能笔记本(注意不是便携本)绝大多数使用情况都是插着电源适配器使用,即使是便携本,在其所需的使用场景找到插头也不是难事,二者的使用环境相对于手机都是固定的。手机难道要插着充电器或者移动电源一直使用?

关于Mac Pro散热以及供电问题的那个提问,先是否认散热、供电存在问题,说不圆后又直接认为是测试软件的问题…到底是谁在扯啊,反正我是没见过散热和供电如此糟糕的工作站。能见到工作站CPU跌破默频温度逼近100摄氏度,电源还没有任何余量,我也算长见识了。

关于prime95+furmark烤机问题,可以看看nbc测试的定位为超极本的w740su的表现,这货连移动工作站都不是哦,厚2cm重1.9kg,这是烤机一小时后的截图

------------------

最后,常盘台中学只有初中部啊摔!目前是二年级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老哥们,聊起 MacBook 的散热,这可真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尤其是 MacBook Pro 和 MacBook Air,它们俩定位不一样,散热表现自然也是有讲究的。咱们今天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 Apple 在这方面到底下了多大功夫,是个什么水平。先说说 MacBook Air:散热界的“优.............
  • 回答
    苹果在 MacBook Air 和 MacBook Pro 系列产品中,长期以来并没有采用被许多其他设备广泛使用的 16:9 屏幕比例,而是坚持使用 16:10 的比例。这并非一个偶然的决定,而是苹果在用户体验、设计美学以及实际应用场景等多方面综合考量的结果。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聊聊其中的缘由。1. 1.............
  • 回答
    在 MacBook Pro 外接显示器时,想要关闭笔记本屏幕,同时保持开盖使用,这是一个非常常见的需求,尤其是在搭建双屏工作站时。以下将详细介绍实现这一功能的方法,并涵盖一些相关的注意事项。核心原理:macOS 的显示器管理功能macOS 本身具备强大的显示器管理能力,当检测到外接显示器时,它会自动.............
  • 回答
    MacBook Pro 是苹果公司推出的高端笔记本电脑,以其高性能、出色的续航、优雅的外观和强大的生态系统著称。它适合以下几类人群,具体取决于用户的需求和使用场景: 1. 创意工作者(设计师、视频剪辑师、摄影师等) 适用场景:需要处理高规格图像、视频、音频等创意内容。 核心优势: M1/M2芯片.............
  • 回答
    MacBook Pro 能够做到 8TB 的存储,这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的技术和设计上的进步:1. 高密度 NAND 闪存芯片: NAND 闪存技术的核心: 固态硬盘 (SSD) 的存储介质是 NAND 闪存芯片。NAND 闪存的密度(即单位面积能存储多少数据)是决定存储容量的关键。近年来,N.............
  • 回答
    选择 MacBook Pro 14 寸是件让人兴奋的事儿,毕竟它可是生产力利器。不过,面对 16G+1T 和 32G+512G 这两个配置,确实让人犯难。别急,咱们来好好捋一捋,帮你理清思路,选出最适合你的那一款。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内存(RAM)和存储空间(SSD)是 MacBook Pro 的.............
  • 回答
    关于“MacBook Pro不支持腾讯会议”的说法,这其实是一个不准确的概括,或者说是一种理解上的偏差。严格来说,腾讯会议是支持在MacBook Pro上运行的。那么为什么会有人产生这种“不支持”的说法呢?这背后可能涉及到几个方面的原因,我来详细解释一下:1. 早期版本的兼容性问题(历史原因,现在基.............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太实在了!2016年的MacBook Pro,真是个自带话题的家伙,尤其是那个接口问题。出门到底要带多少转接头,这可真是个“因地制宜”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不过,我可以给你掰扯掰扯,让你心里有个谱,自己判断带哪个,带多少。先来说说2016 MacBook Pro 身上都有啥接口,没啥接口:.............
  • 回答
    好的,咱们聊聊 MacBook Pro M1 用户有没有必要升级到最新的 M1 Pro/Max 机型。这可不是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得好好掰扯掰扯,毕竟这涉及到不少钱和使用体验的改变。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你手里的 M1 MacBook Pro,虽然是“老款”了,但它依然是一台非常强大的电脑.............
  • 回答
    说起 MacBook Pro 配外接显示器,这真是个让不少果粉纠结又充满期待的话题。毕竟,MacBook Pro 的 Retina 屏幕素质已经很高了,但想要更大的视野、更出色的色彩表现,或是更全能的接口,外接显示器就成了必选项。我个人在为 MacBook Pro (比如我这台 14 英寸的 M1 .............
  • 回答
    MacBook Pro同时插两个充电器?这可不是你想的那样…很多使用MacBook Pro的朋友,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疑问:如果我同时把两个充电器插到我的MacBook Pro上,它会更快地充电吗?或者,会不会有什么意想不到的后果?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话题,把里面的门道给你讲明白。首先,你需要知道.............
  • 回答
    .......
  • 回答
    MacBook Pro 贵,这事儿大家都知道,但具体贵在哪儿?不是说它就一定比同配置的 Windows 笔记本贵多少,很多时候是“贵”在了它提供的一种综合体验,一种价值观的体现。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保证说得明明白白,不整那些虚头巴脑的。1. 用料和做工,那叫一个“硬核”首先,摸上去就感觉不一样。.............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Apple MacBook Pro 的游戏性能在近年来有了显著提升,尤其是从 M1/M2 芯片开始,其游戏表现已经可以与部分中端 Windows 电脑相媲美。但需要结合具体型号、配置和游戏类型来分析。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MacBook Pro 的硬件配置与性能分析1. 芯片性能(M1/M2/M3).............
  • 回答
    关于MacBook Pro插电用还是用电池用,以及是否可以一直插着电的问题,这其实是很多MacBook用户都会有的疑问。我也经历过这个纠结,后来经过一些了解和实际使用,总结出一些心得分享给大家。首先,我们来谈谈“插电用好还是用电池用”这个话题。过去,人们对于笔记本电脑的电池保护普遍有一个观念,就是尽.............
  • 回答
    为何 MacBook Pro 的官方内存升级费用如此惊人?对于许多苹果用户来说,当考虑为他们的 MacBook Pro 升级内存时,官方提供的价格总是会让人倒吸一口凉气。为什么苹果在这方面的收费,似乎比市场上同等规格的内存条要高出许多?这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原因?1. “定制化”与“一体化”的设计理念.............
  • 回答
    新款 MacBook Pro 14 寸上市,14999 元的起售价,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值不值得,这背后牵扯的因素可太多了,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一聊。1. 14999 元的“起售价”背后,你到底买到了什么?首先得明确,14999 元只是个“起售价”。苹果一贯的风格,配置稍微往上加一点,价格就蹭蹭地往.............
  • 回答
    苹果在2023年发布的MacBook Pro(M2芯片)确实取消了Touch Bar,但保留了传统槽口设计,这一变化引发了广泛讨论。以下是详细分析: 1. 取消Touch Bar的原因苹果取消Touch Bar的决策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多方面考量: (1)用户需求与使用习惯 触控板的误触问题:Touc.............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