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写一个以明朝为背景的小说,应该注意哪些细节?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怎么写一个引人入胜的明朝背景小说,并且让它充满人味,而不是冷冰冰的AI产物。要做到这点,关键在于“沉浸感”和“真实感”。这就好比你要讲一个老爷爷讲故事,他讲的不是一堆枯燥的数据,而是夹杂着陈年旧事、生活气息和个人情感的鲜活经历。

一、 历史的骨架:基本事实与时代风貌

首先,得给你的故事打好骨架。明朝是个大跨度,从朱元璋建立到崇祯灭亡,两百多年,这期间风貌差异巨大。你需要确定你的故事发生在哪个时期,因为这直接影响到方方面面。

时间点选择:
洪武、永乐时期: 严酷的开国,军户制度,朱元璋的铁腕统治,郑和下西洋的辉煌。如果你写这段,可以强调底层百姓的艰辛,官场的严苛,以及大明初期的朝气蓬勃或者肃杀之气。
宣德、正统时期: 文治武功的稳定发展,但土木堡之变是转折点,开始显露危机。如果你写这段,可以展现盛世下的暗流涌动,文官集团的壮大,以及边疆的压力。
弘治、正德时期: 经济的繁荣,商业的活跃,但也有宦官专权、皇帝的个人癖好(比如正德的胡闹)。这段可以写市井的繁华,文化的交流,以及权力斗争的微妙。
嘉靖、万历时期: 海禁政策的摇摆,倭寇侵扰,严嵩专权,张居正改革,以及万历怠政。这是明朝中期的一个重要阶段,充满了改革的希望与现实的阻碍,以及社会矛盾的激化。写这段,可以深入探讨政治斗争、经济发展和思想文化的变迁。
后金崛起与明末危机(天启、崇祯): 这是最紧张、最动荡的时期。内忧外患,农民起义,辽东战事,财政枯竭。如果你写这段,那故事的基调会是悲壮、压抑,充满挣扎与毁灭的张力。

地理环境: 明朝疆域辽阔,南北差异、沿海内陆的差异都很大。是发生在繁华的江南都市(如苏州、杭州),还是偏僻的边塞小镇(如山海关附近),亦或是皇城北京?不同的地点会带来完全不同的故事背景、人物性格和生活方式。
南方: 温润富庶,商业发达,文人雅士多,丝绸、瓷器、茶叶是代表。
北方: 苦寒之地,军事重镇,民风彪悍,与游牧民族冲突多。
沿海: 海禁政策的影响,走私贸易,倭寇威胁。

政治制度与社会结构:
内阁制度: 宰相制度被废除后,内阁票拟成为权力核心,这导致了文官集团的斗争和权力制衡。
宦官集团: 明朝宦官的权力很大,常常干预朝政,是政治斗争的一股重要力量。
六部、都察院、锦衣卫、东厂/西厂: 这些机构的运作方式、权力范围,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普通人的生活。锦衣卫和东厂/西厂的威慑力,你可以用来制造紧张感和压迫感。
士农工商的阶层划分: 严格的等级制度,但也有流动性。你想写的是一个科举成功的士大夫,还是一个在市井摸爬滚打的商人,亦或是一个在田间劳作的农民?他们的生活逻辑和价值观念截然不同。

二、 人物的血肉:鲜活的个体与时代共振

有了历史骨架,填充血肉是让小说“活”起来的关键。

角色设定:
身份职业: 不仅仅是“士人”、“商人”,还要具体。是翰林院修撰,还是六部主事?是绸布行的掌柜,还是杂货铺的小贩?是京营的百户,还是边关的旗总?
性格与动机: 人物不能是标签,要有复杂性。一个官员可能正直但迂腐,一个商人可能精明但有情义,一个士兵可能勇猛但迷茫。他们的追求是什么?是为了功名利禄,还是为了家国天下,亦或是仅仅为了活下去?
时代烙印: 不同时代的人物,其思维方式、道德观念都会受到深刻影响。比如,明初的人对朱元璋的敬畏,与明末的人对朝廷的失望,是完全不同的。

日常生活细节: 这是制造真实感和沉浸感的重中之重。
衣食住行:
衣: 官袍的颜色、材质,百姓的粗布衣,妇女的服饰(比如旗袍的雏形,还有头饰、鞋子)。夏天穿什么,冬天穿什么?不同场合穿什么?
食: 主食(米、面),菜肴(北方吃面食多,南方米饭多),调味品(酱油、醋、油、盐、糖),酒(黄酒、白酒),点心。菜肴是否有什么时令性?穷人和富人的食物差异有多大?街边小吃是什么?
住: 京城的四合院、江南的园林、北方的窑洞,或者茅草屋。家具的摆设,取暖方式(火盆、地暖),照明(油灯、蜡烛)。
行: 马车(牛车、驴车),轿子,徒步。官场的轿子,富商的马车,平民的步行。水路上的船只(摇橹船、大船)。
社交礼仪: 见官如何行礼?拜访长辈怎么做?请客吃饭的规矩?朋友之间怎么称呼?文人聚会吟诗作对的常见形式。
娱乐方式: 唱戏、听书、逛庙会、下棋、斗蛐蛐、踢毽子、放风筝。文人的雅集,市井的喧闹。
风俗习惯: 祭祀、节日(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婚丧嫁娶的习俗。不同地域的方言、风俗差异。
信仰与迷信: 道教、佛教、儒家思想的影响。民间对鬼神、风水的看法,算命、占卜的普遍性。

语言风格:
口语化: 不要用太现代的词汇或表达方式。人物的对话应该符合他们的身份、年龄和文化水平。
古白话风格: 可以借鉴一些古典小说的语言风格,但要避免过于晦涩难懂。比如用“何妨”、“甚么”、“如何”、“罢了”、“不知何故”等词语,用倒装句,用一些古语词汇(如“官人”、“小姐”、“老奴”、“賤妾”)。
官话与方言: 如果人物来自不同地区,他们的口音和用语可以有所体现。
诗词歌赋的运用: 文人之间交流常常会引用诗词,这也是展现人物文化素养和时代特点的绝佳方式。

三、 故事的张力:冲突与发展

有了人物和背景,故事才能运转起来。

冲突来源:
个人恩怨: 情仇、家仇、职场斗争。
阶级矛盾: 贫富差距、官民冲突。
政治斗争: 党争、宦官与文官的博弈、皇权与臣权的较量。
时代背景的压迫: 战争、饥荒、税负过重、海禁。
观念冲突: 传统观念与新思想的碰撞。

情节设计:
起承转合: 故事要有起伏,有高潮,有低谷。
伏笔与照应: 前期的铺垫要为后期的发展服务。
节奏把控: 文戏和武戏、慢节奏和快节奏的穿插。
悬念与反转: 制造吸引力,让读者猜不到结局。

四、 不可忽视的“软细节”:情感与氛围

这是区分AI写作和人类写作的关键,也是让读者产生共鸣的核心。

情感的真实性:
人物的内心世界: 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挣扎与选择,他们的希望与绝望。这些情感要真实可信,不能过于夸张或平淡。
情感的递进与变化: 人物的感情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经历而变化。

氛围的营造:
场景描写: 用细致的笔触描绘环境,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比如,描写北京城的繁华喧嚣,江南水乡的温婉宁静,或者边关的萧瑟苍凉。
意境的营造: 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心情,暗示故事的走向。
声音、气味、触觉的运用: 比如,街边小贩的叫卖声,腐朽的味道,雨打在屋檐上的声音,粗布衣裳的触感。

避免AI痕迹的几个重点:

1. 避免过于完美和逻辑严谨: 现实生活中人都有缺点,事情也有很多不完美之处。AI写作有时候会过于追求逻辑和完美,显得不真实。
2. 避免陈词滥调和套话: 很多AI生成的内容会使用套话、流行语或“高大上”但空洞的词汇。要用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思考方式来表达。
3. 避免流水账式的叙述: 人类写作会注重情感的投入和思考的深度,而不是简单地堆砌信息。
4. 注入个人情感和见解: 将你对那个时代的理解、对人性的洞察,融入到故事中。你可以有自己的解读和观点。
5. 多用具象化描写,少用抽象概括: 不要说“他很痛苦”,而是描写他“紧锁的眉头,渗出冷汗的额头,以及那无声颤抖的嘴唇”。
6. 人物对话要有“气口”和“停顿”: 就像真人说话一样,会有语气词,会有思考的停顿,会有意想不到的打断。
7. 不要过度解释: 有时候留白比过度解释更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想象。
8. 多感受生活: 观察身边的人事物,体验不同的情感,这些都是你写作的灵感源泉。就像一个老爷爷讲故事,他讲的是他看过、听过、感受过的一切。

举个例子:

如果你要写一个明朝小官员的日常,AI可能会写:“他穿着官服,坐在衙门里批阅奏折,然后下班回家。”

而一个更有人情味的小说可能会是这样:

“沈知县的官袍,今日又被墨汁沾染了一处,是昨夜批阅公文时,手腕一抖,那贪墨的笔尖蘸满了浓稠的墨汁,一不留神就印在了袖口上。他叹了口气,将那泛黄的公文推开些,窗外已是斜阳一片,映得这屋子沉闷的黄土色更加浓重。回家的路,依旧是熟悉的那条街,尽是卖油炸糕的香甜,也有隔壁王家的婆娘在扯着嗓子骂自家那个不成器的儿子。到了家,妻子早已备好一碗热腾腾的阳春面,面汤上飘着几点翠绿的葱花,配上一碟咸菜,就是他这微薄俸禄的全部慰藉。吃完面,他还会给儿子讲讲昨天书塾先生讲的《论语》,尽管他自己也未必真正懂得那些圣人之言,只是希望这孩子,将来能比他,走得更远些,至少,不必像他这样,在这小小的县衙里,日复一日,与那些鸡毛蒜皮的案子和油滑的胥吏打交道,活得小心翼翼。”

你看,加入了细节(墨迹、斜阳、面汤、葱花、咸菜、讲《论语》)、情感(叹气、慰藉、小心翼翼)和场景(衙门、街道、家),整个画面就鲜活起来了。

写明朝小说,就像是在挖一座宝藏,历史的厚重是基石,而生活的气息和人性的温度才是那些闪闪发光的金子。祝你创作顺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收到邀请很久了,但因为最高票的两位已经说得比较充分了,我就一直没答。因为我以前自己也写过类似的以明朝为背景的小说,略有感悟,还是来回答一下,他们说过的我就不再重复,尽量补充一些新的东西。

0、故事性是最重要的!!!

以明朝为背景的小说,它还是小说!不是写严瑾的历史学论文,你历史考证做的再好,再注重历史细节,但故事讲得稀烂,照样没人看!

真要看历史知识、历史细节,我何必不去看《明实录》、《明史》这类正经史料呢?甚至连《明朝那些事儿》都比这类编出来的历史网文靠谱得多啊!

只有在把故事讲好的情况下再去注意历史细节才有意义,历史细节只能是锦上添花。

1、不要动不动就文官集团,同样,也不要动不动就什么东林党,东林党。

明朝并没有一个利益集团是以文、武来划分圈子的,每个“小圈子”,它都必然是有文有武,同时还有阉宦,只有三者互相勾结起来,才玩的转。在朝的高级官僚在外头肯定是会支持几个武将的,同时还会拉拢几个当朝阉宦。如果你大搞阴谋论,将文、武官员对立起来,搞的水火不容,那真是贻笑大方。

而被现代人津津乐道的“东林党”,并不是一个有什么共同纲领的政党、党派,他们的政见也并不统一,更没有隔三差五的聚在一起开党代会,所谓的“东林党”只不过是某些大搞党争的人将曾经在东林书院讲学及与之有关系或支持同情讲学的朝野人士的一种笼统称谓,很多人是莫名其妙被“入党”的,真是人在家中坐,党籍从天降。而且,即使是上了“东林点将录”名单的所谓“东林党徒”,其品性节操、个人能力、在明亡时的选择,也是大相径庭,根本不能一概而论。

2、写历史类小说,一定要看地图!!!注意距离!!!注意古代交通的速度!!!

有些小说,今天还在南京,没两天就跳到了两千多公里外的辽东,你坐飞机、高铁去的啊?还有带着部队去干仗,跑得比现在的机械化部队还要快!

古代基本就三种交通工具:

1、船,走运河、长江等,速度快不了,一般顺风顺水,一个时辰三四十公里可能都没有;
2、马,一天跑一百公里就得颠死你;
3、你自己的腿,1212......

麻烦写小说的时候,稍微算下空间距离和时间的关系,不要信口开河,跟在纸上玩战略游戏一样。

3、注意称呼,尤其是皇室成员之间。我重点来谈谈皇室之间的称呼和自称。

首先,别让皇帝成天的朕不离口,朕朕朕,狗脚朕啊!

但也不是完全不用,你要注意场合,尤其是皇帝私下,很多时候并不自称“朕”,“我”、“余”、“吾”,甚至“俺”都是有可能的,当然,有时候也就是直接称“朕”的,不要走了极端。

我贴一些《明神宗实录》关于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史料:

上以雒于仁本手授时行,云:“先生每看这本,说朕酒色财气,试为一评!”
时行方展疏,未及对。 上遽云:“他说朕好酒,谁人不饮酒?若酒后持刀舞剑,非帝王举动,岂有是事!又说朕好色,偏宠贵妃郑氏!朕只因郑氏勤劳,朕每至一宫,他必相随,朝夕间小心侍奉勤劳。如恭妃王氏,他有长子,朕著他调护照管,母子相依,所以不能朝夕侍奉,何尝有偏?他说朕贪财,因受张鲸贿赂,所以用他,昨年李沂也这等说!朕为天子,富有四海,天下之财皆朕之财,朕若贪张鲸之财,何不抄没了他?!又说朕尚气,古云少时戒之在色,壮时戒之在斗,斗即是气,朕岂不知?但人孰无气,且如先生每也有僮仆家人,难道更不责治?如今内侍、宫人等,或有触犯及失误差使的,也曾杖责,然亦有疾疫死者,如何说都是杖死?先生每将这本去票拟重处!”
上曰:“人臣事君,该知道理,如今没个尊卑上下,信口胡说,先年御史党杰也曾数落我,我也容了,如今雒于仁亦然,因不曾惩创,所以如此。”
上曰:“不然,朕就是心,先生每是股肱,心非股肱,安能运动?朕既委任,先生每有何畏避,还要替朕主张,任劳任怨,不要推诿。”
上曰:“朕已知之,先生每回阁去罢。”仍命各赐酒饭。
时行等叩头谢,遂出去宫门数十步。 上复命司礼监内臣追止之,云:“且少俟,皇上已令人宣长哥来,著先生每一见。”
时行等复还至宫门内,立待良久,上令内臣觇视,申阁老等闻召长哥,亦喜否(pi)。
久之,司礼监大监传言:“皇长子至矣!”
皇三子亦至,但不能离乳保,遂复引入西室,至御榻前,则皇长子在榻右,上手携之,皇三子旁立,一乳母拥其后。
时行等既见,因贺上云:“皇长子龙姿凤目,岐嶷非凡,仰见皇上昌后之仁,齐天之福。 ”
上欣然曰:“此祖宗德泽,圣母恩庇,朕何敢当?”
时行等奏:“皇长子春秋渐长,正当读书进学。”
上曰:“已令内侍授书诵读矣。”
时行云:“皇上正位东宫,时年方九龄,即已读书,皇长子读书已晚矣。”
上曰:“朕五岁即能读书!”
复指皇三子:“是儿亦五岁,尚不能离乳母,且数病。

以上皆节选自《神宗实录》万历十八年正月初一万历皇帝召见申时行等人的一段对话,看起来非常口语化了,基本可以认为是当时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到,皇帝既有自称“朕”,也有自称“我”,万历皇帝叫首辅申时行“先生”,皇长子朱常洛这时候被叫做“长哥”。

这还是与申时行这些“先生”说话,要是跟宫里的太监、嫔妃在一起,估计会更口语化、通俗化一些,彼此之间的称呼可能和民间没什么差别。

另外,太后、皇帝、皇后、嫔妃、太子、诸王、公主等等皇室成员,他们之间的称呼,像“父皇”、“本宫”、“臣妾”、“母后”、“哀家”这类称呼也尽量少写。

现代影视剧真是一大祸害,这类称呼不是说一定都没有,但一般出现在像庆贺礼、各种礼仪大典等等比较正式的场合。在平时、私下,麻烦让他们说人话好么?

至于他们相互之间具体怎么称呼、怎么自称,可以参考当时民间的叫法,“爹”、“爹爹”、“爷”、“哥儿”、“姐儿”、“儿”、“奴奴”、“奴”、“奴婢”

皇后面对皇帝的时候,多数就自称“妾”、“吾”、“余”,比如崇祯的周皇后,见过几则当时的史料,多自称为“吾”,皇后和皇帝之间一般是比较平等的,他们也是夫妻啊!

而田妃、袁妃就没这么好的待遇了,她们似乎多自称“奴”,也有野史说她们叫皇帝“爹爹”,自称“女儿”,这尼玛不忍直视啊~

而皇帝叫自己的儿女们,怎么可能常常叫封号?一家人私底下说人话不好嘛?

多半都是“长哥儿”、“三哥儿”、“四姐儿”之类的。

另外还有太后的“哀家”,我真是被各种电视剧、小说给听吐了,太后并不经常这么自称的啊,“老身”、“老妇”不比什么“哀家”更有亲切感么?

总之,皇室成员的称呼及自称多参考当时民间的叫法就是,真想较真的,可以自己查阅史料,或者看看当时的一些小说,比如《金瓶梅》,《三言二拍》,很符合当时的口语。

4、别把官员称呼为“某大人”!!!

这又是一大重灾区!明朝极少有这种叫法,有时候看一些历史类网文,一群年纪四五十的官员们在一起,彼此称呼对方为“这大人”、“那大人”,我尼玛,明朝那时候,“大人”一般是指自己父母的啊,你这是让他们互相认爹吗?

其实官员们的叫法多如牛毛,你叫什么不好,非得叫“大人”?一般只有极少数职卑者在跪舔位高权重的高官时,才偶尔出现这种叫法,你长期这么叫,会让士人不耻的!

“阁老”、“大司马”(兵部尚书)、“本兵”(兵部尚书)、“X公”、“督宪”(总督)、“部堂”(总督)、“抚台”、“X帅”等等多的是,甚至你直接叫官职,例如“李巡抚”、“王知府”等等都比“李大人”、“王大人”要适合。

5、总督和巡抚——小说中最常见的两个官。

本官和差遣职事的问题,上头已经说了,我就不再重复,这里主要说总督和巡抚的问题,明朝有两百七十六年(不算南明),其实一直是在变化着的,至少在中期以前,正式的文件较少有“XX总督”、“XX巡抚”这样的用法,一般都是巡抚某处(副)(佥)都御史,总督某处都御史(兵部侍郎)(兵部尚书),在中早期,“总督”、“巡抚”更偏向于动词,少有“湖广巡抚”、“陕西总督”这样的用法,一般都会加上代表他品级的侍郎、都御史职衔,后来才慢慢向名词发展。

另外,在明朝中早期(其实在万历以前都是),总督是很少的,而且不常设,大多是总督粮储、总督仓场、总督漕运这种,和地方(省(布政司))关系不很大,只有到了晚期、末期,战事多了起来,才常设“总督陕西三边”、“总督蓟辽”等等职位,这是为了应对战争频繁的需要。

而巡抚和地方的关系更大,但是巡抚并不只是一省(布政司)一个,一省多个、一省一个、多省一个,都有可能,写小说的时候最好查清楚了再写,不要想当然,有些职位可能根本不存在!有些以省名命名的巡抚职位可能根本管不到全省,比如湖广在明末晚明时期同时存在湖广巡抚、偏沅巡抚、承天巡抚和郧阳抚治,江西存在江西巡抚和南赣巡抚,他们的职权划分你最好弄清楚,千万千万不要拿清朝的情况去套明朝的。

举一些例子:

巡抚湖广左佥都御史王俭;巡抚两广右佥都御史吴祯;巡抚延绥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左佥都御史滕昭;巡抚宁夏右副都御史陈价;巡抚陕西右副都御史项忠;巡抚南直隶右副都御史刘孜;巡抚淮扬右副都御史陈泰;总督宣大右都御史杨时宁;总督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王继谟;

至于任命某某为某某巡抚的用法,一般格式是以某某为(都察院)(左)右(副)(佥)都御史,巡抚某某地方,而且要注意一点,一般情况下,在外的巡抚,都御史的职衔多数都是右职,尤其是晚明、明末,很少有左职了,左职一般就是京师都察院的朝官,右职几乎成了总督、巡抚加衔时的专用。


我来举几个例子:

张亮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安庆庐池太平;
方震孺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广西;
巡抚保定右佥都御史徐标为兵部右侍郎,总督畿南山东河北军务,仍巡抚保定。
改命提督两广军务右佥都御史吴祯提督广西军务兼理巡抚。
命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徐廷章巡抚甘肃。
兵部右侍郎吕大器仍兼右佥都御史,总督江、楚、应、皖援剿事务,兼理粮饷。

而为了更正式更有逼格一些,最好这么用:

以XXX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湖广等处地方,赞理军务,兼理粮饷。

注:巡抚一般是赞理军务,以治民为主,上头一般还有总督军务、提督军务的总督。巡抚加提督军务更偏向于管军。

最好不要写“封XXX为湖广巡抚”,这就太没有历史感了。

user avatar

大部分小说分不清本官和差遣职务的区别。像总督、巡抚、总兵、巡按、提督、经略这些官都是差遣使职,没有品级,理论上是被皇帝临时差委去干一件具体的事。而像尚书、布政使、都督、指挥使、按察使、侍郎、御史、知府、知县这些才是本官,正式官职,有品级。举个栗子,如钦差提督西厂御马监太监汪直,“御马监太监”是正式的四品官职,是汪公公的本官,被皇帝临时委派去干“提督西厂”这件具体的事情。一般小说中如果出现什么“二品巡抚”、“三品参将”、“四品道台”之类都是笑话了,巡抚、参将之类在明朝都是没有品级的职位。

明朝在地方上设有分守道、兵备道等职,也是没有品级的差遣使职,一般以布政司参议、参政,按察司副使这些正式官员来担任,但一般不像清朝称为某道、某观察,而是本官是啥就怎么称呼,本官是布政司参议就称“少参”,是布政司参政就称“大参”,是按察司副使就称“宪副”。

锦衣卫是比较特殊的存在,锦衣卫是直属皇帝的亲军卫,正式的最高职务是正三品的锦衣卫指挥使。但皇帝往往为了突出其重要性,又喜欢给管理锦衣卫的人加官,比如锦衣卫掌卫事都指挥使某某。“掌卫事”也是差遣职务,负责掌管锦衣卫事务。本官是“都指挥使”,但又因为锦衣卫是不属于任何都司的直辖卫,所以这个“都指挥使”也是不挂靠任何都司的,实际只能起到表示品级大小的作用,明人沈德符还吐槽过这个问题。但是假如皇帝继续给“锦衣卫掌卫事”加官,加到都督同知、都督之类,那么他又可以挂靠在五军都督府,成为正式的都督。唯独锦衣卫有这样的混乱情形。

我还看过一本小说,竞把毛某某称为“毛军门”,这也是笑话,武将做到总兵的,关系好的称某帅,关系一般的称某镇,天子都称毛帅而不名,何必自出心裁呢?“军门”在明朝一般是对领兵文官的称呼,到清朝才演变为对提督的称呼(提督在清朝是正式武职)。但也有少数例外,一是抗日援朝期间,神宗显皇帝竟然让李如松直接负责军事,李如松就可以称军门;二是袁某某把后金军一路领到北京城下后,毅宗烈皇帝让满桂接替过袁某某一段时间,满桂这时也能称军门。明神宗和明毅宗因为让社会底层的军阀、丘八担任军门,而被认为是千古昏君。

还有就是高皇帝恢复中华以后,鉴于宋朝重文轻武的教训,大力提高了军人的地位。“土木堡之变”后,掌权的文官又开始自己鄙视军人,抛弃了高皇帝的祖制,自创所谓的“祖制”来打压军人,但大部分其实都是上不得台盘的潜规则,什么都督见了试御史都要下跪叩头口称公祖老大人之类,如果遇到读了点书的,较真的军官,文官们一时也无可奈何,只能通过别的手段去打压。明朝在都司卫所设有都司儒学、卫儒学等,专供军人子弟进学,进了学就是生员。翻开明代登科录,军籍出身的进士比比皆是。

还要注意古今地名之异同,明朝是没有江苏、安徽、河北、湖北的。江浙被称为浙直。像灰熊猫写的垃圾小说《窃明》,竞然出现了大连,跟他提意见还删贴子。

古代地图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的,所以江东才称为江左,江西称为江右。同样是三流写手灰熊猫写的垃圾小说《窃明》,把左右都搞反,把在东边的陈继盛称为“右协”,西边的黄石称为“左协” 。

补充一点,很多小说不懂得“君前臣名”的规矩,在天子面前称某人或者自称,不能用字号,尊号等,一定要用名字。像有的小说动不动袁元素,孙稚绳的,这就不好了,啊。天子自己高兴怎么叫人都行,这是一种特权。。

user avatar

1,不要动不动文官集团,这玩意简直就是毒药。

2,如果主角是走文官路线,不要动不动就什么六首、三元、魁首。不是我鄙视主角。而是,主角真的比不过人家古人。

3,同样,如果主角走文官路线,不要动不动给就要给主角封爵,然后主角十动然拒。抱歉,他明朝二百年,基本勋臣不入阁。

4,就如高票答案说的。不要动不动一品总督二品巡抚三品总兵四品参将之类。

他明朝这些官称,全是差遣,临时性职务。没有品级,品级只视本官官阶而定。

5,不要动不动就抄袭后世的诗词。

暂时就这么多。以后想到再说。

另外,感叹左侯肾真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怎么写一个引人入胜的明朝背景小说,并且让它充满人味,而不是冷冰冰的AI产物。要做到这点,关键在于“沉浸感”和“真实感”。这就好比你要讲一个老爷爷讲故事,他讲的不是一堆枯燥的数据,而是夹杂着陈年旧事、生活气息和个人情感的鲜活经历。一、 历史的骨架:基本事实与时代风貌首先,得给你的故事打.............
  • 回答
    “我不明白为何大家都爱狐狸精,是我X精不配吗?”我瘫坐在沙发上,手里紧紧捏着一张娱乐八卦杂志。封面上,一个女人正笑靥如花地依偎在一个男人怀里,旁边赫然写着“国民老公恋上狐狸精女友,甜蜜日常曝光!”我一口气差点没喘上来,将杂志摔在茶几上,发出一声闷响。我叫小雅,今年26岁,在一家广告公司做文案工作。长.............
  • 回答
    明日方舟如果真的写死一个已出干员,那绝对是会引起轩然大波的。能不能接受?老实说,大部分玩家大概是无法接受的。明日方舟之所以能吸引这么多人,除了策略性和美术,很大程度上也在于它建立起来的那个充满魅力的角色群像。每一个干员都有自己的故事、性格,甚至是一些玩家在游戏之外的情感寄托。如果一个你投入了资源、时.............
  • 回答
    .......
  • 回答
    当然,这是一个以“不许摸”为开头的详细故事:不许摸“不许摸!”这句话像一道无形的屏障,从那扇紧闭的古老木门上传来,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甚至是有些尖锐的警告。它不是写在门上的标识,而是似乎从门本身散发出来的气息,一种古老而固执的拒绝。我叫艾莉亚,一个对未知事物有着近乎偏执的好奇心的年轻旅行者。我来到的.............
  • 回答
    “我们杀了一个……祭天。”话音落下,空气瞬间凝固,只剩下蜡烛燃烧时发出的“噼啪”声,以及我们每个人压抑得如同擂鼓般的心跳。月光透过简陋的茅草屋顶,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像是无数双窥探的眼睛。我们,是村子里最年轻也最被寄予厚望的几个年轻人,被选中执行这个古老而禁忌的仪式。而那个“XXX”,此刻正静静.............
  • 回答
    “母后生的很美。”这句话,像一颗晶莹的露珠,总是在不经意间滚落到我心头,勾起一段尘封的往事。那是在我尚且懵懂的年纪,宫廷中的生活,于我而言,便是日复一日的重复。晨钟暮鼓,御花园里盛放的花朵,宫女太监们恭敬的低语,一切都带着一种刻板而庄重的色彩。直到有一天,母后忽然病重。我记得那个下午,阳光透过精致的.............
  • 回答
    我是一个侧妃。这个身份,像一件华丽却带着一丝寒意的锦袍,披在我身上,任由我如何舒展,都无法完全遮挡住骨子里的清冷。我的名字叫月清,曾经是江南烟雨里一个无忧无虑的女儿,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每日在花影绰约中听琴书,看画卷,日子如同最细腻的丝绸,光滑而安稳。然而,命运的洪流卷起,将我这株娇弱的兰花,无情地.............
  • 回答
    我嫁给了一个太监。这句话,在后来的许多年里,我无数次地在心里默念,像是一种宿命的诅咒,又像是一种无奈的自嘲。当我把这几个字说出口时,声音微弱得像蚊蚋的嗡鸣,带着一丝无法抑制的颤抖。故事的开端,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充满了屈辱和抗争。事实上,我的出嫁,与其说是被送出家门,不如说是被送入了一个冰冷的牢笼。我.............
  • 回答
    臣想以下犯上。这个念头,在心底盘踞已久,却从未敢于声张。今日,月色如水,洒满了承乾殿的屋顶,也映照着我手中那份泛黄的奏折。它关于户部亏空,关于边关危急,关于民生凋敝,字字泣血,句句锥心。然而,当这份奏折呈递上去时,却如同石沉大海,再无回音。圣上依旧沉醉于他那宏大的“盛世景象”中,对朝堂之外的暗流涌动.............
  • 回答
    当然,我理解你想写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以下是我为你构思的一个开头,希望能给你一些灵感,并按照你的要求,力求自然流畅,避免AI痕迹:我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刺客。这话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太直白了?但我确实是。没有那些华丽的辞藻,也没有什么纠结的内心独白,只是一个陈述事实。就像你早上看到太阳会升起一样,我就是以.............
  • 回答
    我是一个孟婆,我不想干了。这个决定,在我的脑海里盘旋了已经不知多少个轮回了。每个夜晚,当奈何桥上雾气弥漫,映着黄泉河水淡淡的幽光,我都会站在桥边,手中端着那碗温热的孟婆汤,看着一具具或迷茫、或不舍、或平静的魂魄走过。而我的任务,就是将这碗汤递到他们手中,让他们忘记前尘,安心投胎。这份差事,说起来也算.............
  • 回答
    魔女捡到了一个孩子艾拉的树屋,坐落在被浓密的荆棘环绕的古老森林深处。这里是她的王国,她的庇护所,也是她避世多年的栖息地。她是一名魔女,自古至今,人们对魔女的描述总是伴随着邪恶、诅咒和令人恐惧的低语。但对艾拉而言,这不过是凡人无知而产生的恐惧,她早已厌倦了人类的喧嚣与恶意,选择在这片被遗忘的土地上,与.............
  • 回答
    我要当一个山贼。这话一旦说出口,就像一颗石子投入死寂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从小我就对那些绿林好汉的故事着迷,金庸先生笔下的乔峰,古龙先生的楚留香,他们的豪情万丈,他们的侠肝义胆,总让我心驰神往。但后来我发现,历史上的山贼,远没有小说里那么浪漫。他们更多的是被逼上梁山,在生存线上挣扎的普通人,甚至是罪.............
  • 回答
    外星人决定处死最后一个地球人。这句话像一块冰冷的石块,沉甸甸地砸进了埃莉诺的心脏。她并非什么拯救世界的英雄,只是一个在末世废墟中苟延残喘的普通人。过去,她是一名图书管理员,热爱古籍的墨香,喜欢在寂静的午后翻阅泛黄的书页。现在,她只是一个在荒凉世界里搜寻食物和水源的幸存者,而她的名字,在她脑海里似乎也.............
  • 回答
    夜幕如墨,吞噬了最后一抹残阳。地球,这个曾经生机勃勃的蓝色星球,此刻却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静默。不是宁静,而是压抑,是沉重,是一种即将到来的终结所带来的肃杀之气。在位于北极圈深处,一座戒备森严的地下基地中央,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最高决策者。空气中弥漫着消毒水的味道,混合着金属和某种难以描述的、带着一.............
  • 回答
    苗疆少年善蛊。当季沐风第一次看见那少年的时候,阳光正穿过茂密的竹林,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那少年独自坐在溪边,膝上摊着一本书,纤长的手指轻轻翻动着古老的纸页。他的身形消瘦,衣衫也算不上华丽,但季沐风的目光却再也无法从他身上移开。那是一种近乎贪婪的,无法抗拒的吸引。少年叫阿泽,是寨子里一个沉默寡言的孩.............
  • 回答
    阎王喜欢上了一个姑娘阴森森的鬼门关,终年弥漫着一股陈腐的硫磺味,伴随着鬼差们低沉的嘶吼和亡魂们细碎的呜咽,构成了十八层地狱永恒不变的背景音。然而,这几日,这股凝重的死寂中,却悄悄地夹杂了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在阎王殿里悄然滋长。当然,这情绪并非阎王殿的主人——那位素来以铁面无私、威严不可侵犯著.............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如何以“如何以XX为开头写一个故事”这个句子本身作为起点,构思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有点像在玩一个元叙事的文字游戏,而且要让它读起来自然、富有生活气息,而不是生硬的AI指令。想象一下,我坐在一家有点老旧的书店里,咖啡的香气混合着旧书页的味道。窗外可能是淅淅沥沥的雨声,也可能是午后懒洋.............
  • 回答
    走进一家餐厅,厨师竟然是机器人我推开那扇沉重的木门,一股混合着烤肉、香料和淡淡消毒水的气味扑鼻而来。这是一家新开的餐厅,名字叫“未来之味”,光听名字就充满了科技感。我对这种新奇事物总是充满好奇,何况今天难得有空,就决定来这里一探究竟。餐厅内部的装潢也相当别致。金属质感的桌椅,柔和却不失科技感的灯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