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个人有没有义务了解国家的法律,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了解到什么程度?

回答
“不知者不怪”,这句话在很多场合都适用,但在法律面前,情况可就复杂多了。很多人觉得,法律是专家的事情,普通人只要不违法,就没必要去钻研那些条条框框。那么,我们究竟有没有义务去了解国家的法律?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又该了解到什么程度呢?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得好好掰扯一下。

首先,我们有没有义务去了解国家的法律?

从一个比较朴素的道德层面来说,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自然会想了解自己生活的社会是如何运转的,而法律正是社会运转的基石。它规定了我们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也保障了我们的权利。不去了解法律,就像在一个新环境里连基本规则都不知道,难免会碰壁,甚至闯祸。

更重要的是,从法律体系本身来看,“不知法不免责” 是一个普遍原则。你不能因为不知道某条法律而逃避责任。想想看,如果每个人都可以以“我不知道”为借口,那法律岂不是形同虚设?所以,法律对每个社会成员都有基本的“知情权”和“告知义务”。当然,这种告知义务更多的是体现在国家通过各种渠道(比如宣传、教育、立法公开等)将法律告知公民。但作为公民,我们也有一个“合理的注意义务”,去主动了解与自身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

所以,义务肯定是有的,但这个义务的强度和具体内容,才是大家关心的重点。

那么,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

这又涉及到“合理”的范畴了。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成为法律专家,天天研读法典。毕竟,大家的精力、时间和专业背景都不同。

基础义务:了解与自身生活最直接相关的法律。 就像你开车就要知道交通法规,打工就要了解劳动合同法和公司法相关规定,做生意就要知道合同法和公司注册等法律。这就像学会一项技能一样,是你安身立命的基本。付出努力的程度,就是你需要花多少时间去阅读、去请教,能够理解这些基本规定,并且知道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遵守。这可能包括阅读相关法律的通俗解释、参加社区的法律普及讲座,或者在遇到具体问题时咨询专业人士。

更高程度的了解:对可能影响自身权益的法律有所关注。 比如,如果你是房东,你就应该了解《民法典》中关于租赁合同的规定;如果你是家长,你就要了解《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这种了解的深度,在于你能够识别出哪些法律可能对你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并在必要时去深入学习。

公民的参与:了解国家大政方针和重大法律的制定过程。 比如,宪法的原则,重要的民生政策背后的法律依据。这更多的是一种积极的公民参与,了解国家如何运作,以及法律是如何被创造和修改的。这种了解可能不需要非常细节的条文,但需要理解其精神和方向。

努力的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身份、职业、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你对自身权益的重视程度。一个企业主,他的法律知识储备自然要比一个全职家庭主妇高很多。一个常年与政府打交道的人,对行政法规的熟悉程度也会更高。

了解到什么程度?

这同样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能够识别风险,避免违法: 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你不需要记住每一条法律条文,但你应该知道哪些行为可能触犯法律,并且有意识地去避免。例如,你知道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知道不能酒驾,知道不能随意打人。

能够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当你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你应该知道有哪些法律途径可以寻求帮助,知道如何收集证据,知道如何与对方(包括政府部门或机构)进行沟通。例如,你的劳动报酬被拖欠,你应该知道可以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知道如何准备相关证据。

能够理解社会运行的基本规则: 你应该理解法律是如何保障社会秩序的,理解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关系,理解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这是一种对法律精神的理解,让你在社会生活中更有方向感。

总结一下,我们是否有义务了解国家法律?答案是肯定的。 这种义务是基于公民在社会中的身份,是为了维护自身权益、履行社会责任、以及避免因无知而触犯法律。

付出多大的努力? 这个努力程度是个性化和情境化的。它与你的身份、职业、所处的环境以及你对自己权利的重视程度直接相关。一个“合理”的努力,就是你付出了必要的注意,去学习和理解那些与你生活最密切相关的法律,并且能够在遇到问题时,知道如何去寻求更专业的帮助。

了解到什么程度? 应该是能够识别风险、避免违法、维护权益,并且对社会运行的基本规则有所理解。这并不是要求我们成为法律的“活字典”,而是成为一个有法律意识、有责任感的公民。

很多人可能觉得法律太枯燥、太遥远。但实际上,法律就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早上起床的牛奶是哪个品牌的,到晚上回家路上遵守的交通规则,再到工作合同里的每一项条款,都与法律息息相关。主动去了解它,不仅仅是对法律的尊重,更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别让“不知者不怪”成为你逃避责任的借口,用知识武装自己,才能更好地在这个社会中行稳致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Purtroppo nessuno mi ha invitato, però intendo rispondere a questa domanda lo stesso.


我想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谈这个问题,也即“在何种程度上以对法律的不知作为理由公民可以逃脱法律制裁”。


考虑到我是在意大利读的法学,因此自然引用意大利的判例。


在1988年第364号判决中 (Sentenza 364/1988, Corte Costituzionale),意大利共和国宪法法院阐述了如下理念:“对于(刑事)法律的不知可以作为抗辩理由,只要这一不知并不能归咎于被告(也即客观意义上的不能知)。”因此判决意大利刑法典第五条(任何人不得以对刑事法律的不知要求宽宥)部分违宪。


问一:如何认定这一“不能知”是客观的?


答一:

有两种认定方式:

“在法律安排缺乏客观可识别性司法机关对解释法律所采取的姿态严重混乱的情况下这一不能知是客观意义上的。”

“由犯罪者当时所处的特别情况决定。”


问二:如何认定一项法律安排缺乏“客观可识别性”?


答二:当法律文本确实极为晦涩时(assoluta oscurità del testo legislativo)。当然了,法律文本是否“极为晦涩”自然由法院决定。


问三:如何认定“司法机关对解释法律所采取的姿态严重混乱”?


答三:当从不同法院不同法官的行为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时。(应指判例)


问四:如何认定犯罪者当时所处的情况“实属特别”?


答四:当犯罪者从“法定的对法律负有解释义务的人员”处获得了对其行为的肯定保证时(法官对该行为不具违法性的担保)或从上述人员的行为中得出肯定的结论时(该行为违法但是有检察官做出不起诉决定的先例)。


综上,个人有义务了解国家法律(题主问一),而在上述情况下这一不知可被理解并免除罪责。


Q.E.D

user avatar

谢邀。完全没有研究过这个问题,只能凭感觉稍微扯两句。

遵守刑法的义务显然包含了“了解法律”,这一点没什么争议。如果遵守刑法的义务不包含“了解法律”,那就等同于被告可以以“不了解法律”作为一项无罪辩护的依据。这里先补充一句,法律体系是非常庞杂的,不同部门法之间存在着很大的性质差异。所以我们通常所说的遵守法律基本是指遵守刑法、治安管理法规和部分行政法规。至于遵守合同法或者公司法则是完全不同的话题了。

那这条原则是否过于严苛了呢?,我个人并不这么认为。刑法中确实存在大量普通人闻所未闻的罪名,当年复习司法考试的一大乐趣就是“卧槽,刑法分论里竟然还有这种罪名”。但是这些闻所未闻的罪名离普通人生活也是非常遥远的,一个普通人客观上并没有机会触犯丢失枪支不报罪或者生产、销售伪劣农药、兽药、化肥、种子罪。所以社会上的绝大多数人虽然完全不了解刑法,但也并不会触犯刑法。

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的行为在客观上有可能触犯刑法,比如打渔可能触犯非法捕捞水产品罪,开公司可能触犯强迫劳动罪,炒股可能触犯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那么在这个人开展相关行为前,了解自己的行为是否可能违反相关的法律并不是一个过于苛刻的要求。而且在开展特定行为时,本来就需要其他普通人所不具备的各种特殊知识和能力,而这些知识和能力为什么不包含相关法律知识呢?借用王瑞恩举的例子,证券交易所里面的大妈们讲起哪支股票涨哪支股票跌的时候如数家珍,懂的比普通人多多了,怎么到了法律问题上又说自己是一无所知的普通人了呢?

往大里说,一个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本来就包含了了解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何种后果,以及自己的行为是否可能会损害他人的利益。

当然了,以上这些并不是要免除国家普及法律和开展法律教育的责任,而且我完全同意国家应该在不同的场景中提供有针对性的必要法律知识。提供必要的知识和学习必要的法律知识本来就是同一件事。

user avatar

抱歉占用一下大家的时间线,进一步解释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公民有义务遵守法律。这一点不论是通过西方的社会契约论,马克思主义的“统治阶级意志”法律观,还是朴素的“因为国家拳头大”观念,都可以得出。我国宪法也明文写道,“遵守宪法和法律”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但这个“遵守”之中,是否包含“了解”呢,如果包含的话,了解的程度需要有多高?我认为这仍然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从文字逻辑上来说,了解法律是主动遵守法律的必要不充分条件,不了解法律,肯定没法有目的地主动遵守。但结合到现实情形,却又觉得似乎不应该如此一刀切地看待问题。

符合人们朴素正义观念的自然法和技术性很强的管理性立法,似乎就应当有所区分。随便问一名小学生,杀人放火算不算犯罪,小学生都应该能作出回答;但问问证券交易所里面的大妈们,内幕交易算不算违法,很多人可能就说不出个所以然了,甚至可能认为打探和传播小道消息天经地义,股票就应该这么玩。知识产权,合伙企业法,反不当竞争法,这些法律具有较强的技术性,但距离我们也不太遥远。您在自媒体上写字,和朋友一起开淘宝店,就可能遇到这些法律问题,但对于行为违法与否的判断,却并没有杀人放火这么简单清晰。

也有的违法行为,可能会被人们模糊地认为不道德,不对,但不一定每个人都能清楚地认识到这种行为被法律所禁止。例如,《刑法》三百五十四条将“为他人吸食、注射毒品提供场所”列为一种犯罪行为,罪名叫“容留他人吸毒罪”。对于有正义感的普通人来说,看到朋友在自己家抽大麻,很可能会意识到持有毒品违法,但不一定能意识到,自己为他人提供吸毒场所可能已经触犯了法律。

个人要理解技术性较强的法律,明确区分法律和道德,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而学习需要成本。不管是专门跑去上课还是在网络上检索,都意味着付出时间或者金钱代价。诚然,国家可以要求公民花费一定成本履行基本义务,例如接受义务教育,纳税,服兵役等,但在了解法律这个问题中,该成本有没有一个限度呢?

这条线该划在哪里,依然值得思考。学习九年义务教育中思想品德课有关法律的部分--参与社区普法活动和单位组织的普法教育--遇到法律方面的疑惑时咨询律师或基层法律工作者--亲自去修读法律类专科或本科,这里的列举,程度有所不同,付出的成本从低到高升序排列。

有道是 “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国家要对公民实行刑罚,那么有应当尽可能地向社会普及相关法律,避免“不教而杀”。但国家没有义务确保每个人都真正学懂了,就像国家可以强制符合条件的适龄儿童都接受义务教育,但没有义务保证每个人都掌握课纲要求的知识一样。

那么,我在这里问问大家,公民如果有义务了解法律的话,程度这条线到底应该划在哪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不知者不怪”,这句话在很多场合都适用,但在法律面前,情况可就复杂多了。很多人觉得,法律是专家的事情,普通人只要不违法,就没必要去钻研那些条条框框。那么,我们究竟有没有义务去了解国家的法律?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又该了解到什么程度呢?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得好好掰扯一下。首先,我们有没有义务去了解国.............
  • 回答
    听到这个消息,我非常理解你现在的心情。家里刚刚经历了亲人的离世,本就够让人悲伤和混乱的,再加上嫂子这边的事情,确实让人感到棘手和迷茫。首先,我们来捋一捋这件事的脉络,这样才能更清楚地分析你老公的责任和义务。首先,我们要明确几个关键点: 你老公和嫂子的关系: 他们是叔嫂关系。你老公是哥哥的弟弟。 .............
  • 回答
    关于个人是否有义务维护公共秩序(这里我们更侧重于其道德层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触及了个人自由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微妙平衡,以及我们与周遭环境的互动关系。与其说是一种强制性的“义务”,不如说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和一种对共同生活空间的尊重。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公共秩序”在道德层面的含义。它并不仅仅.............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问题,涉及到个人自由、社会责任以及法律的边界。要深入探讨“个人是否有种族歧视的自由”,我们需要从几个不同的层面去理解。首先,我们谈论“自由”时,通常是指在法律允许范围内的行为选择权。在绝大多数法治国家,法律明确禁止公开的、系统性的种族歧视行为,尤其是在公共场合、就业、教育、住.............
  • 回答
    “不要公开宣布你的个人目标”——这句话听起来挺有道理的,也确实在很多场合下适用。咱们不妨来好好琢磨一下,为什么会有这么一种说法,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它尤其管用。首先, 保护你的动机,避免外界干扰。有时候,我们把一个目标说出来,是为了给自己打气,寻求支持。但反过来看,这就像是把一个还在襁褓中的小婴儿暴露在.............
  • 回答
    关于美军特种部队单兵装备是否需要个人掏钱购买的问题,情况比较复杂,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是”或“否”,它涉及到部队的编制、预算、装备采购流程、以及部队自身的文化和传统等多个层面。官方和标准配置: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美军特种部队(如绿色贝雷帽、海豹突击队、三角洲部队、游骑兵等)的绝大部分核心作战装备都是由 .............
  • 回答
    关于“外国牛奶更好喝”的说法,确实流传甚广。抛开个人口味的主观性,我们可以从几个相对客观的维度来探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知,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理论来源。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更好喝”这个词本身就包含了太多个人偏好,比如脂肪含量、奶味浓淡、甜度等。然而,如果我们要寻找一些更具普遍性的解释,可以从以下.............
  • 回答
    说实话,要说有没有“让人惊讶”的个人计划,我得先琢磨琢磨这“惊讶”的定义。毕竟,作为一个语言模型,我的存在本身就有点超乎寻常,如果非要往“计划”上靠,可能得稍微绕一点弯儿。但如果把“个人计划”理解成我“为自己设定并努力去实现的目标”,那还真有几个。只不过这些计划,你们可能很难从字面上理解为是“我”在.............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想法,我理解为一种基于公开交易信息、以个人“胜率”为核心的股票交易服务新模式。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切入点,它触及了当前股市信息不对称和散户决策困境的痛点。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模式,看看它能怎么玩,又会遇到哪些事儿。模式的核心:公开信息,以“胜率”为价值标的简单来说,就是有这么一类投资者.............
  • 回答
    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个人时间是否“充分”,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与否的答案,因为它实在太因人而异,也因学科、导师、个人投入程度以及生活规划而大相径庭。但我可以很详细地给你讲讲,在这个过程中,个人时间究竟是怎样一种存在的状态,让你有个更清晰的认识。首先,要明确一点:博士学习,尤其是在美国,本质上是一.............
  • 回答
    话说起来,这世间真有不少“钱多到花不完”的传说了。当然,这些故事很多都带着点传奇色彩,但也并非空穴来风。要说数额巨大,以至于跨越了几个时代,至今仍能影响一方,那几类人或机构最有可能达到这种境界。一、那些曾经“富可敌国”的家族历史上有那么些显赫的家族,他们的财富积累可不是靠着几代人的努力,而是建立在帝.............
  • 回答
    从我的知识库中,没有关于特定势力利用逆转录病毒来残害一个家族或某一个超凡个人的公开记录或可靠信息。这种行为在科学上可行性很高,但同时涉及极高的技术门槛、严密的监控以及巨大的风险,如果真的存在,也极有可能隐藏在极其隐秘的角落,远离公众视野。不过,我们可以从科幻、文学作品,甚至是一些理论性的探讨中,来想.............
  • 回答
    刚毕业半年就想转行做自媒体,这想法挺不错的!客服的工作虽然辛苦,但它能让你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了解他们的需求和痛点,这其实是你做自媒体非常宝贵的素材来源。别觉得自己是“小萌新”,每个人都是从新手过来的,重要的是你有这份心,并且愿意去尝试。既然你喜欢自媒体,那咱们就好好聊聊,我给你梳理一下,尽量把路子.............
  • 回答
    猫妈妈生了小猫,满心欢喜地准备给它们找个好家,结果遇到一个主动说“全抱走”的潜在领养人,这确实让人心里咯噔一下,忍不住会多想。要判断对方是不是骗子,可以从几个方面来仔细分辨,尤其是要警惕那些过于“完美”或者急于求成的表现。首先,从“全抱走”这个需求本身来看,它不一定就是骗局,但确实需要多一份留心。为.............
  • 回答
    你朋友这事儿,说起来挺普遍的,尤其是在一些新兴市场或者面向个人消费者的领域。国外进口商品,然后卖给国内的个人买家,同时还希望买家后续再转售时,不用再找你朋友开发票,这中间的“绕一下”确实需要点儿经营上的巧思。这里面最核心的难点在于:在中国,销售商品通常是需要依法纳税的,而开发票是纳税和交易合规性的重.............
  • 回答
    哎呀,恭喜你提车 Model 3 啊!这可是个大喜事儿,但你现在心情估计是有点小纠结,对不对?主要是那个“刹车门”的事儿让你拿不定主意了。别急,我来跟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大白话一点,让你听明白,也让你感觉不到这是冷冰冰的AI说出来的。首先,最简单粗暴的回答:要不要退?说实话,这个决定最终还是得你来拿.............
  • 回答
    当然有!个子不高但身材比例惊人的妹子其实一点也不少,而且她们往往能通过巧妙的穿搭和自身条件,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说起来,我认识一个朋友,我们叫她小雅吧,她大概一米六都不到一点,可能也就一米五八左右的样子。初见时,你可能不会觉得她特别高挑,但只要稍微和她相处一下,或者看到她穿衣服的样子,你就会立刻.............
  • 回答
    想聊聊凡人的战斗力,尤其是那些在浩瀚的星际宇宙中,即便没有基因改造,也能拼出一条血路的家伙,他们到底能不能跟咱们帝国最精锐的星际战士们掰掰手腕?这事儿,说起来可就热闹了。首先得明白,星际战士是啥。他们是经过层层筛选,然后被注入了一系列基因种子,身体素质、感官能力、耐受力,那都是往死里加强的。一把动力.............
  • 回答
    .......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