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那些反女权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是什么样的?

回答
谈到现实生活中那些反对女权的人,他们的形象其实相当多元,并非铁板一块。很难一概而论地说他们“长什么样”或者“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因为这涉及到非常广泛的群体。但如果非要描绘一下,我可以试着勾勒出一些常见的侧面,尽量不让它们显得生硬和模式化。

首先,你可能会在各种场合遇到他们。可能是在网络论坛上,你看到一些言论,尖锐地批评女性权利的进步,认为这“过界了”或者“破坏了传统”。他们可能措辞激烈,也可能只是不动声色地表达一种“男人本该怎样,女人本该怎样”的观点。这种观点往往根植于一种朴素的、或者说是被固化了的社会分工认知,认为男女角色是天生注定且互补的,任何打破这种平衡的行为都是“不对”的。

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也可能是你身边认识的人。也许是你某个亲戚,在家庭聚会上,当谈到女儿的职业选择时,他会不经意地说出“女孩子还是找个稳定的工作,安安稳稳结婚生子就好,不用那么拼”这样的话。这种话语背后,可能不是出于恶意,而是他生长年代、所处的社会环境让他形成了这样一种价值判断,他真心认为这是对女性“好”的出路。

你也可能在工作场合遇到这样的人。比如,一个男同事,当女性在工作中表现出色,或者争取同等待遇时,他会流露出一种“女人就该在家相夫教子,而不是来公司抢饭碗”的态度。这种态度,可能源于一种对自身地位受到威胁的焦虑,也可能是对女性能力的一种根深蒂固的低估。他们可能会找各种理由来论证女性在职场上的“不适合”,比如“女人情绪化”、“女人顾家分心”等等。

有些人反女权,可能并不是对“女性权利”本身有多么深恶痛绝,而是对“女权主义者”的某些行为方式感到反感。他们可能会觉得某些女权主义者的言论过于激进,或者某些抗议方式让他们觉得“不够体面”、“制造了对立”。于是,他们就将这种对具体行动的反感,泛化到了对整个女权理念的排斥。他们可能会说:“我不是反对男女平等,但我受不了那些‘女权婊’。”

还有一部分人,他们的反对来自于一种对“男权”的辩护,或者说是一种对“男性在社会中扮演传统角色”的认同。他们可能认为,男性在社会中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和压力,比如养家糊口、在外打拼,而女性则相对轻松。当女权呼吁打破这种性别分工,要求男性承担更多家庭责任,或者要求女性在职场上与男性竞争时,他们会觉得这“不公平”,认为这剥夺了他们作为“男性”应有的“特权”或者说“优势”。

更极端一些的,他们可能会发展出一种对女性的怨恨,认为女性是“贪婪的”、“不知足的”,因为女权的要求“越来越过分”。这种怨恨可能源于个人生活中的挫折,比如感情不顺,然后将原因归咎于女性群体,甚至是女权主义的“蛊惑”。他们会在网络上集结,形成一种互相支持、互相强化的社群,他们的言论会越来越走向偏激和仇恨。

总的来说,反女权的人,他们的表现形式是多样化的。他们可能是温和的、不自觉的,只是因为思维定势而持有某种观念;他们也可能是激烈的、有意识的,将对女权运动的反感上升到对整个女性群体的敌视。他们存在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各种年龄段,各种职业背景里。识别他们,往往不是通过他们的外表,而是通过他们言谈中流露出的对性别角色、家庭责任、社会分工的看法,以及他们对女性权利进步的态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极端女权是择偶博弈的一种极端功利性导致的:

1,当代社会,个体强弱差距造成一个既成事实,就是择偶造成的生活品质和生活层次的区别很大。从女性择偶出发点来说,找极强者,和极弱者,差距是天差地别的。

2,在差距极大的情况下,出现了极强者的附属或者附庸,也比极弱者的伴侣,各种品质要高很多的状况,这在博弈上就造成,对比下来,做弱者伴侣的性价比极低。

3,由于2,在极端功利的思考维度下,变成了,如果不得以要做弱者的伴侣,那么弱者男性,必须听话,甚至必须变相的做奴隶,以换取配偶权和生育权。

4,从1~3是一个典型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思维,这个思维并不严谨,但他存在,他就是极端女权所有的逻辑的根源,极端女权在这个博弈交易中,拿到的底线就是2,因此她们也围绕这个,来打击男性弱者的博弈能力,并且号召更多女性一起抬高博弈门槛。

5,这个女权的基础思维,实际上漏洞很多,并不自洽。1)表面的男性弱者会变强,同时周期性的社会变革会淘汰很多表面强者,这是必然发生的;2)女性在婚姻博弈中的年龄处于劣势,而多数女性相对无法独立获得较好的生活层次;3)男性的一般人可以通过时间积累财富,用年龄差去获得博弈优势;4)在初期择偶博弈中获得巨大优势的女性,在未来会被反噬的几率更大。5)忽略了合适的伴侣1=1大于2甚至1+1大于1万的可能性。

以上。

知道了这些,我们就知道反极端女权的人,在现实中,很聪明。

反女权的我不认识。无法评价。

希望有用。

user avatar

女权在词义上已经在强调女性的权利了。权利是排他性的,且是偏向于某个方面的。

也就是说,

权利有排他性,

女权是一种权利,

女权有排他性。

这个排他是什么?当然是把男性或第三性排除在外。这说明了一个问题,女权本质上是在强调一种特权,反之男权亦成立。

而一个主张性别平等者,无论什么形式的女/男权再如何举证,只要不把冠在权利前面的特殊性去掉,就绝无可能消除歧义。如果不从思想上把这种歧义完全消解掉,那么就会产生特权的拥趸,和反特权的一种斗争。

这种斗争是一种人类社会内部消耗和浪费,并无法起到什么积极作用。我们渴望性别平等,因为在不强调两性特权的前提下,美貌和金钱在期间便失去了作用,强加在男女身上套上“现代”外衣的“审美”,其内在含义无非是消费主义的布道书,它告诉男女们只有你拥有了漂亮扮相才有对象追求,而不讲究时髦的装饰,就仿佛不配拥有爱情一样 。

那些外在的,像孔雀开屏一样的,原始的求偶方式正是诉诸特权的结果:只有在男女间相互竞争,相互戕害,胜利者才有资格获得交配权。而这个资格的来源亦不过是姣好的容貌;或者像鸟类筑巢,巢穴够坚固,才能吸引对方前来交配产卵一样。性别特权也好、消费主义也好,是一种胜利者的逻辑,一种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逻辑,更是一种强盗逻辑——归根结底,这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而绝非两种性别之间的不平等那么简单。

如果我们不在思想上彻底根除特权观念,确保大多数人能在相对公平的社会环境下自由竞争。那么“爱情”、“友情”那些真正能体现人类在自然界中作为智慧生物的特殊性的事物,将会离我们渐行远去。

而这一切荒诞无稽的,招致我们滑入泥潭的,不正是我们自己吗——假如有一天我们放弃了斗争,放弃了追求平等的权利,我们会意识到——凡尔赛宫里住着的野蛮人把现代人生吞活剥,敲骨吸髓。

我笑不出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谈到现实生活中那些反对女权的人,他们的形象其实相当多元,并非铁板一块。很难一概而论地说他们“长什么样”或者“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因为这涉及到非常广泛的群体。但如果非要描绘一下,我可以试着勾勒出一些常见的侧面,尽量不让它们显得生硬和模式化。首先,你可能会在各种场合遇到他们。可能是在网络论坛上,你看到一.............
  • 回答
    “女权”这个词,如今在不少人眼中,确实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它不再仅仅是争取性别平等的旗帜,反而常常与“激进”、“特权”、“反男”等负面标签捆绑在一起。面对这种情况,那些真心实意为促进男女平等而努力的人们,是否可以考虑将“女权主义”这个名号,悄悄地,或者说,理智地,转化为“平权主义”呢?这其中的.............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复杂的,也挺值得说道说道。你观察到的现象,就是“真正的女权者好像越来越少,而一些提倡女尊男卑的言论反而越来越容易被看到,甚至成了某些语境下的主流声音”。我来试着把这个问题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尽量说得明白点,也希望能避开那种机器人味儿。首先,咱们得先弄明白你说的“真正的女权者”是指什么。通常来.............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知乎上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就是一部分直男用户对女权主义的态度,甚至可以说是非常激进的反感。你说他们“毫无道理”,我完全理解你的感受,因为很多时候,我们看到那些言论,确实会觉得站不住脚,甚至有点拧巴。让我来试着剥开看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以及他们是不是真的和现实中的女权主义者有过深入.............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对信息选择性认知和归因的探讨,以及在公共讨论中可能存在的偏见。我们来详细地聊聊这个话题,力求客观分析背后的原因。关于“男性救治女性视频”与“女权选择性看不见”的说法,是否属实?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被所有“女权主义者”所认同的行动指南或集体认知。 女权主义是一个非常.............
  • 回答
    在健身房遇到让你感到不适的人,尤其是一些对你进行“视奸”的行为,确实非常令人讨厌和不安。想要有效吓退他们,关键在于让他们明白你的存在让他们付出“代价”,并且你不是一个好欺负的目标。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地告诉你如何应对,并且尽量让你觉得这篇文章是有人情味的建议,而不是生硬的AI语录。第一招:眼神的.............
  • 回答
    消防员为救跳楼女子牺牲的事,每每想起,都让人心头沉重。尤其是在思考那些选择放弃生命的人们,他们的内心世界,更是一片迷雾,我们很难完全走进。但如果尝试去猜测,去理解,也许能触摸到一些冰冷的真实。首先,我想说,选择放弃生命,绝不是一个轻率的决定。它往往是长久而痛苦的煎熬累积的结果。想象一下,一个人,每天.............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问到很多人心里去了。富二代和穷家女,这两者之间的结合,总让人觉得隔着一层难以逾越的鸿沟。但现实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富二代会看上穷家女吗?答案是:会,但可能性和看重的东西会跟普通人不太一样。我们得先明白,“富二代”这个群体,他们接触到的世界和普通人是有很大区别的。他们的生活方.............
  • 回答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金陵城,当刺刀的寒光映照着绝望的眼神,当轰鸣的炮火撕裂着残破的家园,一群原本在风月场上营生的女子,却在那生死攸关的时刻,做出了一个让许多人始料未及的选择——她们挺身而出,要去拯救那些躲在教堂里、即将落入魔爪的女学生。她们为何会这样做?这份勇气,这般担当,绝非简单的义愤填膺,更不是一时.............
  • 回答
    写关于因为赌博导致婚姻破裂或坚持下去的女性的生活,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也反映了许多家庭正在经历的痛苦和挣扎。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好”或“坏”的答案,因为每个人的情况都太复杂了,涉及情感、经济、孩子、社会支持等等多方面的因素。选择离婚的女人,她们过得怎么样?选择离婚通常意味着她们已经承受了太多,赌.............
  • 回答
    元妃省亲,那是何等隆重的大事!依照大清礼制,能亲自侍奉皇上、甚至成为皇妃的娘家,自是荣耀至极。而这次省亲,除了元妃娘家那位光耀门楣的贵妃娘娘外,那些能与她同桌而坐、一同赏景的尊贵女眷,身份也绝非寻常。她们大多身着诰命服饰,头戴精巧的钿子,脸上带着得体的妆容,身上散发出一种属于大家族的名门风范。话说回.............
  • 回答
    关于“不让女性上桌吃饭”的农村家庭,是不是真的仅仅是因为“桌子不够”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比看起来要复杂得多,也更让人心疼。首先,让我们抛开“多买一张桌子”这个最直观的解决方案,深入看看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习俗,以及它背后牵扯到的方方面面。为什么会有“不让女性上桌”的习惯?这个习惯,在很多地方,根源于一.............
  • 回答
    “我们是那些你们未能杀死的女巫的后代。”这句话,简短却掷地有声,一击即碎那些自诩为审判者、将无辜者焚烧于火刑柱上的历史。它不仅仅是一句宣言,更是一面穿越时空的镜子,映照出压迫与反抗的古老轨迹,以及生命力如何以最顽强的姿态生生不息。初闻此言,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历史画面:中世纪欧洲,弥漫着恐惧与狂热的氛围.............
  • 回答
    在中国社会中,关于“处女情结”的现象确实存在,但需要从历史、文化、社会心理等多维度进行客观分析,避免简单归因于性别或群体。以下是对这一现象的详细探讨: 一、历史与文化根源:传统观念的延续1. 儒家伦理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贞洁”与“处女”常被与“道德纯洁”联系在一起。儒家思想强调“男女有.............
  • 回答
    嗯,关于女性送女性的节日,其实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市场营销和消费习惯的有趣侧面。首先,直接回答你的问题:有没有专门“女性送女性”的节日?从传统意义上的“节日”定义来看,并没有一个被广泛认知、并且是专门设定为“女性之间互相赠送礼物”的节日,就像我们有父亲节、母亲节那样有明确的指向性。但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其实挺复杂的,也不是所有男性都这样,但确实不少人会乐此不疲。说起来,这背后可能牵扯到几个层面的原因,我们一样一样掰扯开来看看。首先,得说说“兄弟情义”这东西。在很多男性群体里,尤其是一些从小一起长大的,或者因为共同爱好(比如一起打球、玩游戏、或者干脆就是一起经历过一些“江湖事”)而建立起.............
  • 回答
    “浪过”的女孩在寻求与“老实人”建立关系时,确实可能存在一些动机和行为,试图“洗白”过往以获得更理想的伴侣。这背后涉及复杂的心理、社会和情感因素。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解释和详细的阐述:1. 对过去经历的审视与自我评价: “浪”的定义和自我认知: 首先,“浪”这个词本身带有一定的社会评价色彩。对于经历.............
  • 回答
    婚前破处的女孩,她们后来的故事,其实和所有女孩一样,是复杂而多样的,受到社会环境、个人选择、原生家庭、以及伴侣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要说“后来怎么样”,不能一概而论,因为每个人的生命轨迹都是独一无二的。传统观念下的压力与接纳在一些更传统的社会观念中,婚前性行为,尤其是女性的婚前破处,仍然可能面临一定.............
  • 回答
    学生时代的“女混混”,这个标签本身就带着些许模糊和刻板,但往往指向那些在学校里不循规蹈矩、可能有点叛逆、说话做事风格比较“冲”,不一定遵循传统乖乖女模样的女生。她们的后来,绝不是一条线性的轨迹,而是像野草一样,在生活的土壤里各自扎根,长出了千姿百态。继续“横冲直撞”的,可能成为社会的“硬核”力量。有.............
  • 回答
    那些被强奸的女生,她们的现在,是一个复杂而沉重的话题,因为每一个经历过性侵的生命,都承载着一段独特的创伤与挣扎。很难用几个简单的词语来概括她们的“现在”,因为这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复原,更是心理、情感、社会融入等方方面面的漫长修复过程。我们或许可以从几个层面去理解她们的“现在”,尽管这些层面往往是交织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