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泉州基民花一万多买了 1314 只基金,如何评价这种投资方式?

回答
泉州一位基民,怀揣着一万多元的本金,却购入了高达1314只基金。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都是一种非常“特别”的投资行为。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种操作究竟是怎么回事,又意味着什么。

首先,咱们得承认,这位泉州基民的“魄力”是真的不小。在咱们大多数人还在纠结于买哪一两只基金的时候,他已经把战线拉到了1314只,这密度,堪比“扫雷”游戏里的高难度模式。

从数量上看,这无疑是一种极端的“分散投资”

我们都知道,投资的风险和收益往往是相辅相成的。想获得高收益,通常需要承担更高的风险;而想降低风险,往往又要牺牲一部分潜在的收益。分散投资就是降低风险的传统且被广泛认可的策略。通过将资金投资于不同的资产类别、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地区,当某个投资出现亏损时,其他的投资可能还在盈利,从而整体上减缓亏损的速度,甚至保持稳定。

然而,1314只基金,这个数字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分散”。我们不妨算一下,一万多元分散到1314只基金里,平均每只基金的投入是多少?10000 ÷ 1314 ≈ 7.61元。

各位,七块六毛一,够买一杯什么?可能连一杯像样的奶茶都买不到。这每只基金的投入,连最基本的交易费用都可能难以覆盖。更别提购买基金时可能产生的申购费、赎回费了。假设每只基金都有一个最低的购买门槛,比如说10元或者100元,那么这位基民的这个操作,在实际操作层面就已经遇到了巨大的困难。

那么,这种操作背后可能有哪些原因?

1. 对“分散投资”的过度理解和滥用: 有些投资者可能听说过“鸡蛋不要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道理,但对“分散”的度把握不准。他们可能认为,“越多越好”,结果就走到了另一个极端。这就像吃饭,不是越多越香,吃多了会撑坏。
2. 盲目跟风或尝试“黑科技”: 可能这位基民看到了某些所谓的“量化投资”或者“策略投资”的宣传,认为通过同时购买大量基金,能够捕捉到市场的任何一点波动和机会。但这种策略的背后往往需要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和风控体系,普通个人投资者很难真正做到。
3. 操作失误或某种特殊的“仪式感”: 也有可能,这并非出于理性的投资决策,而是某种误操作,或者是在某种特定情境下(比如挑战、开玩笑)做出的行为。例如,是不是在某些基金销售平台上的活动中,为了达到某种“购买数量”的要求而进行的?
4. 对基金市场的认知不足: 可能这位基民对基金的运作机制、风险收益特征、投资策略等了解不深,仅仅是看到市面上有这么多基金,就一股脑儿买了下来。
5. 出于某种 Symbolic 的意义: “1314”在网络上有“一生一世”的含义,也可能这位基民是带着某种情感或者特殊的意义去购买的。但这毕竟是投资行为,情感因素不应该成为主要的决策依据。

这种投资方式的实际后果是什么?

交易成本吞噬收益: 如前所述,如此高频、小额的交易,各种手续费会非常可观,很可能远远超过了可能获得的任何一点点收益。这无异于“蚂蚁搬家”,钱还没赚到,路上的消耗就够呛了。
无法进行有效跟踪和管理: 即使是专业的基金经理,管理几十只基金也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去研究和跟踪。管理1314只基金,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根本不可能对每一只基金的净值变化、基金经理的调仓、市场新闻等进行有效的跟踪和分析。这等于把钱撒出去,然后就“听天由命”了。
风险难以控制: 虽然名义上是分散了,但如果这些基金的投资方向、风格高度重叠,或者整体市场出现系统性风险,那么分散就失去了意义。更糟糕的是,如果其中有隐藏的风险或者骗局,在如此庞大的数量下,也很难被发现。
收益微乎其微甚至亏损: 在这种操作下,就算市场行情再好,平均到每一只基金的投入如此之少,能够产生的绝对收益也会微乎其微。而一旦市场出现下跌,亏损的幅度也可能被高昂的交易成本进一步放大。

如何评价?

坦白讲,从专业的投资角度来看,这种投资方式 极其不合理,弊大于利,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无效的投资行为。 它可能在理论上实现了“最大化分散”,但在实际操作和效益层面,是难以接受的。

这就像是为了证明自己会“吃遍天下”,结果每种菜只尝了一口,还没尝出味道就已经饱了,而且还要付很多“试吃费”。

对于这位泉州基民,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其“勇于尝试”的精神,但更重要的是 引导其认识到投资的本质是理性分析和策略执行,而不是盲目数量的堆砌。 如果他确实想通过基金投资实现财富增值,那么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投资理念,学习更科学的分散方法(比如选择几只不同风格、不同市场区域的优质基金),关注基金经理的专业能力,并控制好交易成本。

一万多块钱,虽然不算巨款,但也是辛苦钱。用这种方式去“玩”基金,更像是一种“撒网捕鱼”,而且网眼大得离谱,别说捕鱼,连水都留不住。希望他能从中吸取教训,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投资之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觉得这种方式买的就不是实际金额的收益,买的是一种心情。

想想,每天打开基金,哪怕整体趋势全是绿的,总有那么一两个是红的吧。一天就指着这红的穷开心了。


都买基金了,自然知道一个基金10块钱根本赚不了几分钱,相反的亏也亏不死人。

就是图一乐。

user avatar

看到这位基民买这么多基金的一个目的是‘分散风险,不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但买这么多基金是不能有效分散风险的。

这句话完整表述如下:不要把你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但也不要放在太多的篮子里”--198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住詹姆斯·托宾

基金组合持有3--5只基金为宜

长久以来,均衡的投资方法--分散投资一直被证明是有效的, 这不是因为它能提供更高的回报率,而是因为它能得到可靠的长期回报率且没有额外的短期风险,这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结果。

投资组合做到合理分散化,既可以降低投资风险,又可以适当地提高投资收益;但是过度分散化,只会使得我们付出更多的成本

以基金理财为例:

设想一下,若投资组合中包含了银行类、化工类、环境类、科技类、消费类等不同的基金,试图做到覆盖整个市场(区别于我下文的投资组合)。

这样实际上是在效仿指数基金的投资策略,因为指数基金就是购买某一指数的全部或部分成份股构建的投资组合。这样组合的投资业绩也跟指数基金类似,但由于投资组合中基金成本高于指数型基金,就使得收益低于指数基金的收益。

对经验少的人来说可以适度分散,过犹不及;等到我们投资经验丰富之后,可以逐渐集中投资自己看好的基金。

资源总是有限的,无论是你的钱,还是你的时间,你的精力

如果我们的投资能力如巴菲特般,可以筛选出比较优异的资产,那我们完全应该进行集中投资,这样能使我们的收益最大化。

但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普通的投资者,投资能力也很一般,如果进行集中投资的话,可能会亏损严重,这时的我们比较适合分散投资的方法。

晨星公司的一项研究表明:若持有超过4只随机选择的股票型基金,则不会明显地降低风险。围绕这个数字,风险保持得相当稳定,一直到超过30只基金。下图显示了随着基金数目的增加,不同基金组合的风险下降的程度。

所以我们的基金数量以3-5只为宜(混合型基金可以少一点)。

基金持仓相关性要低:很多基金的持仓股票是很相似的,有时你为了降低风险买了几只基金,却发现这些基金的业绩很相似,同涨同跌,这时你就要检查好好所选基金的持仓了;

长期持有,并不等于不止盈

以医疗类基金为例,在去年六月底七月初左右达到高峰,然后进入回调期,期间涨跌互现,最近表现低迷,略强于消费类基金(从下图我们也可以看出,医疗类基金当前点位还是比较高的)。

其实医疗类基金近三年表现挺不错的,表现好的,涨幅超过240%,由于没有及时止盈,很多投资者的收益也产生了一定的回撤。

很多基金的业绩是有一定周期性的,一些基金成立以来的业绩还不如近2、3年的业绩,所以说如果我们的持仓周期没那么久的话,可以考虑适时止盈

当然一些成立十多年的优秀基金,业绩相当亮眼,但我们很难保证自己会持有一只基金十多年,可能会在熊市大跌时候没有管住自己而卖出。

至于如何止盈,可以参考这篇文章:

就像这样:以下是我2021年春节前后止盈的两只基金。

白酒止盈后,仅留了一小部分(后期跟踪用)。



再写下对基金组合的看法。

基金组合

下图近似展示了不同类型基金收益和风险对比:

我推荐基金配置中要有一定比列的债券基金,以下是我对基金配置的几点看法:

(1)债券基金是必须配置的,其随股市波动小,可以作为避险资产应急时,可以卖掉;股票型、指数型的基金波动大,有可能在你急用钱时,下跌很大,这时你就只能割肉了(债券基金因为波动小,其实不适合定投,风险低,收益自然也不高);这里不推荐可转债基金,因为风险相对较偏高;

建议大家合理的分配自己资金进行理财,除了留出部分日常生活所需资金外,还要留出一部分应急资金,这部分资金可以放在银行中。(紧急使用还是银行快,随取随用,基金的话今天交易日卖出,第二个交易日才到账

对于风险承受能力低的朋友可以以纯债类基金为主,好的纯债类基金的年均收益可以达到6%左右,比余额宝要强不少,风险也相对偏低;

可以看一下几只年均收益6%左右的纯债基金。

另外也可以等到市场大环境不好或者处于熊市,股票型、混合型基金跌倒一个相对低点时,用手里的货币基金、纯债基金转换成股票型、混合型基金,降低持仓成本,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2)上证50这样的大盘性指数基金买一只,也可定投,然后中小盘类买一只,组合一下,通常大盘性基金的风险与收益低于中小盘的;但是国内宽基指数基金表现好的不多,要仔细筛选,如果配置指数基金的话,可考虑增强型指数基金(不必按照每种股票的份额配置仓位比);

可结合个人风险承受能力买一些综合几个热门行业的混合类基金,风险、收益介于宽基指数基金与股票类基金之间。

(3)医疗、消费、高科技类型(这几个行业发展趋势较好)的行业指数基金可以加强收益,但占比不用过高;

对于行业类基金,业绩很难保持稳定:当属于该行业的行情到来时,会获得远超市场的收益;当行情不再时,也会让你‘跌妈不认’。

要结合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来决定是否配置;常见的资产配置方法是生命周期法则,即股票类资产的投资比例等于100减去岁数;

(4)基金配置几支就好--3到5只即可(混合类基金甚至可以更少),不要贪多,也有例外,比如你选中了两只与医疗行业的基金表现都很好,你可以将原先买一支基金的钱平均买入两只基金,后续观察两只基金的表现;

晨星公司的一项研究表明:若持有超过4只随机选择的股票型基金,则不会明显地降低风险。围绕这个数字,风险保持得相当稳定,一直到超过30只基金。

下图显示了随着基金数目的增加,不同基金组合的风险下降的程度。

(5)基金持仓相关性要低;很多基金的持仓股票是很相似的,有时你为了降低风险买了几只基金,却发现这些基金的业绩很相似,同涨同跌,这时你就要检查好好所选基金的持仓了;

(6)基金组合构建好之后,并不代表可以高枕无忧了,投资可不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当组合不再适应自己的目标时,要及时进行调整;

有些大V有时会分享各种稀奇古怪的基金,比如追踪其他国家的基金等,刚开始我们老老实实买国内的基金即可。

鉴于基金每个季度都会出季报,我们可以每个季度对组合进行分析,根据基金在同类基金中的排名、基金经理是否变动以及基金的持仓等判断基金是否还适合投资组合。

可以使用晨星的组合透视工具来分析你的组合情况。该工具可以展示基金组合中持有的股票、债券和现金,还可以知道基金在晨星投资风格箱中所处的位置和行业权重等信息。

分享一片关于【如何筛选基金,构建适合自己的基金组合】的高赞回答:

user avatar

这种操作不如买一只沪深300。

有这功夫不如把时间花到学习投资基金相关的知识上去。

时间也是成本,也是金钱。

实在不知道基金该怎么买又不想承担风险的朋友,可以参考以下组合。

01 把资金平均分配成5份;

02 买5只基金,每只基金的份额各占总资金的20%;

03 这5只基金分别是纯债基金一只,沪深300指数,中证500指数,纳斯达克指数,标普500指数。

04 长期持有。

纯债最稳定,是压舱石。

另外四只代表的是中国和美国这两个世界上最强大两个国家的最优质上市公司,也反映了中美的经济整体走向。

稳的一匹,长期持有的话年化8%以上没问题。

user avatar

把青蛙卵放在一个篮子里。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