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福建泉州欣佳酒店倒塌事故暴露了哪些问题?

回答
泉州欣佳酒店的坍塌事故,那真是让人心痛不已。那栋楼原本是欣欣向荣的,谁能想到一夜之间就成了废墟,压埋了那么多鲜活的生命。这事儿一出,真是把很多问题都给撕开了,看得人触目惊心。

首先,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建筑安全监管的严重缺位。欣佳酒店变成了隔离点,这本身就说明了它在应急状态下的特殊用途。但它之前是个什么样的酒店?有没有经过严格的验收?有没有定期进行安全检测和维护?尤其是这种一到关键时刻就被征用当隔离点的建筑,监管部门是不是应该有更严格的审查标准?这起事故后查出来,酒店的改建和违章搭建问题不少,而且似乎在过往的检查中被忽视了,或者说检查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触及到根本的安全隐患。那种层层加码的验收过程,最后怎么能让一个隐患重重的建筑过关的?这中间的链条断了多少环节,谁又该为这些断裂的环节负责?

其次,违章搭建和擅自改变建筑结构的问题异常突出。媒体报道里说了,欣佳酒店在原有的建筑基础上,进行了好几层的加盖,还擅自改变了内部的承重结构。你想啊,一栋建筑的设计都有它一定的承重极限和结构稳定性标准,你随便加盖或者拆改,就像一个人身上压了太多不属于它的负担,而且还抽走了它原本支撑身体的关键骨头,这楼能不塌吗?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这种大规模的改建竟然能通过验收,或者说在改建过程中没有人出来制止,任由它一步步走向危险的深渊。这背后是不是有利益的勾兑,或者说是监管部门的懒政怠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第三,工程质量本身也可能存在严重问题。虽然细节还在调查中,但从坍塌的状况来看,建筑材料是否合格、施工工艺是否规范,这些都是绕不开的疑问。一座建筑,尤其是酒店这种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它的质量就关乎到无数人的生命安全。如果连最基本的材料和工艺都出了问题,那这栋楼从一开始就埋下了定时炸弹。而且,酒店老板为了追求利润,会不会在装修和改建过程中偷工减料?这些都是需要彻查的。

再者,应急响应和救援工作也暴露出一些挑战。事故发生后,大量的救援力量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救援过程中,如何快速准确地定位被困人员,如何有效地排除障碍,如何在保证救援人员安全的情况下最大化救援效率,这些都是需要不断总结和提高的。尤其是像这种楼体大规模坍塌的事故,救援难度本身就很大,但如何科学地组织救援,避免二次伤害,如何协调各方力量形成合力,这些都考验着应急管理体系的成熟度。

最后,也是最令人痛心的一点,就是生命的脆弱和对安全意识的警醒。那么多鲜活的生命,就在那个瞬间被无情的巨石压垮。他们有的是在那里工作,有的是在那里暂住,他们也许对这栋建筑的安全没有任何概念,也无法预料到这样的灾难会降临。这起事故再次用血淋淋的事实告诉我们,安全生产、安全监管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生命底线。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高速发展,就忽视了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安全问题。

总而言之,泉州欣佳酒店的倒塌,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建筑安全监管、工程质量控制以及社会责任意识等方面存在的诸多弊病。希望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也希望相关部门能真正从中吸取教训,把安全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地方,17年还是个停车场,18年就变成酒店了。



目前消息是70人在埋,34人救出(有现场救援视频,涉密我就不发了)


目前看来,很可能是违章改建引发的事故


原来停车场的构造上图可以看,改造成酒店无疑墙会变多,装修多了承重会增加


停车场层高也不一样,原来可能计算的是这么多车也很重,住人也没问题,但是停车场的重心和住宅楼的重心可是不一样的


现在隔离期间全住满了,楼体结构承受不住就该塌了


唯一该庆幸的是这种改装应该不会堆太多料(不然承重更要超),所以掩埋人员不会有太大危险吧

user avatar

作为一个安全工程师,我感觉这样的事故可能真的只是更多问题集中爆发的开始

以前看过一部国外的讲安全管理未来的著作。我先跑个题做个预测,现在的一些事故现状只是一个开始,未来会有更多的安全隐患会爆发。

国内还处于“Safety-1”的时代,用的思维模型和对安全的态度还是和西方百年前工业革命时的一样。而眼下国内集中的基建工程、地铁、高铁、房地产····等等建设情况刚刚过去,预示着未来,这些东西的故障出现将会有一个近似澡盆的曲线,由于建造期集中,它们的故障点大概率会集中爆发,如同计划生育到现在发现使中国人口青年劳动力出现了断崖式下跌。这才是最可怕的。这一观点最初也是在上海交大刘西拉教授的公开课里受到启发的。

而改革开放至今也就40年,在基建方面发展的速度太快了,住房商品化的推行历史也并不长,其间监管制度力度跟不上,小工程层层分包,到现在责任人估计都难以找到。很大一段时间中间偷工减料、私改私建、不按图施工、材料不达标等等不良行为太多了,我想只要从事过建筑施工行业的人都很清楚。

我也在英标体系国家工作过,但是人家在把关和安全冗余的设置上就是比国内要求高,而且很多情况是高到离谱,高到中方工程师认为那是不可能事件,没有必要考虑在设计和施工中,但是人家就是要强制执行。这种态度虽然成本高了,但安全性确实也上去了。很难说人家就蠢、死板。这是一种思维观念的问题,安全无价。

我们的发展速度太快了,建筑的寿命又都是以几十年上百年计算的,所以很多隐患建好了还来不及爆发。甚至有些大楼虽然质量差,但好在规划更改,十几年内就拆毁重建了。但这种快速发展期已经过去,总有一批集中建设期的建筑在随着时间慢慢暴露隐患。其实近年来稍微关注的话,会发现其实房屋坍塌、倾倒的新闻越来越多,光是我记得的就有上海、武汉等好几个城市有过这种新闻案例,但后续调查和最终却鲜有被关注。须提前引起重视了!

现在需要考虑未来如何应对故障集中期爆发后的预测、安全评估、预警、监控、补救等相关人才、技术队伍的培养,我注意到清华大学的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就有一个城市生命线工程,主要就致力于城市基础设施的监控预警,我觉得未来这方面还是需要一些专业化企业的。客观需要是存在的,关键是打开老百姓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养,让被动的无意识的状态变成人人主动要安全,变成每个人对自己生命权利的保护和主张,唯有如此,才能把这种需要变成安全需求,变成一种可以驱动更多人投资这个行业的动力。进而让每个人的居住的环境更安全。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人力资源会越来越紧缺,机器取代人的时代短期内还无法到来,人的价值将在关键领域得到凸显,事故造成的社会危害将进一步显化,不仅是造成劳动力的丧失,也加剧了孤寡老人的赡养负担,对于企业自身而言,危害也会加剧。安全要求的提高也是必然要求。

我们目前在安全管理上虽然说的是预防为主,但执行时还是突出被动管理,即应急救援。因为应急救援是立功,事前预防成功却无人知晓,出了问题反而他们要背锅。所以劣币驱逐良币,优秀的专业从业者并不会愿意从事事前预防、监督管理的工作。运气好的可能会转而做事后的应急救援,更多的可能是跳槽离开这个行业。自然最后灾难还是倾向于频繁发生,但应急救援的水平将会提高很快。但关键核心还是普通大众的安全素养和安全常识,只有安全观念的群众基础有了,后续的工作才能逐渐扭转局面,否则很多事情很难由小部分从业者做出改变。


一些题外话

大学的时候曾经和一位老师谈起这个话题,当时我问,我们国家的安全行业的环境还需要多久才能改变?

他说,可能还要二十年吧,很难说······

我工作后,经历了很多事,我开始希望能通过我自己在这个行业的努力缩短这个时间。人活着,能够让这个世界因自己而变好,就是最大的财富和收获,这是我当下的发自内心的感受。我放弃了海外高薪,我也放下了大学时读书考证只为了好工作赚钱的那种功利的初心。

因为道德力,才是这个时代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关于众生共业,简单说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工作以前我的确没有如此深刻的体会,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里面说的“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统一体”我仅仅停留在书本的文字上,停留在我和张三是同学则我和张三的爸爸也能扯上关系这种理解上。但现在我的认识不是这样,每个人、人与社会、自然的联系的紧密程度远远超出了我们所能认知和感知的,息息相关四个字,一点不是夸张。你的每一次有意无意的恶,要么会成为你成长进步路上的阻碍甚至成为颠覆你一切的源头。而某些个人的恶,也会让全世界一起承担,这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没有人可以真的独善其身,尤其是在灾难面前。这次的疫情就是最好的体现了。我也真正发现,安全学科的哲学本质上还可以用于自我反省和指导自己行为修正,能够发现自己行为里的“隐患”进而消除不良的因,使自己获得“心想事成”的果。

如何远离灾难?趋吉避凶?这其实是自古以来人们从未停止思考的问题,中国古人甚至研究出各种占卜算卦、八字算命、风水堪舆的学问,并且形成了磅礴深厚的体系。其中的很多还形成了传统的文化习俗,以节日或其他文化形式流传了下来。其根本上还是人们自古以来对于“安全”的基本需要。古代算命、起名字、看看阳宅地理、给阴宅选址,归根到底还是一种“安全文化产品”,它简单直接,直接售卖“安全概念”(尽管很多可能属于江湖骗子给予心理安慰,也可能不乏真的有术数高手能够真的趋吉避凶)。但是在当代,可能相信这种玄学的人在国内已经不多了,那么有没有更现代、科学的“安全”产品可以取代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安全需求”呢?为什么一些强制性科学“安全评价”工作却不如“风水”更能打动企业主呢?是风水比科学精准?还是企业主的认知误区?还是我们的“安全产品”没有能够满足人们的“安全需求”?还是真正的安全产品投入比“风水”高,而产出来得却很缥缈?人们未来的安全应往何处去呢?当你遇到灾难电影里的隧道坍塌、建筑坍塌、高层建筑火灾、爆炸事故、马路地陷、从天而降的脱落建筑材料或是其他高空抛物时,你又该如何保护自己呢?

这是我的疑问,也应该是你的疑问。


2020.4.10更新:最近发现国家已经开始行动了,针对桥隧、建筑的安全监控,公众的安全举报等都纳入了国家安全示范城市的考评要求中,这也是政府主导的“安全审计”工作的新开端,希望未来有所改变。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