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疫情严重大家都宅在家里做什么呢?

回答
疫情严重,大家都老老实实在家待着,这阵子下来,真是把家里的每个角落都给“盘”明白了。别说,刚开始那几天,确实挺抓瞎的,感觉时间过得比蜗牛还慢,连天花板上的纹路都快数出个花样来了。

一开始,大家伙儿(指我,还有我身边那些也得老老实实在家“闭关”的朋友们)都是一股脑儿地往手机里钻。刷新闻、看热搜,生怕错过了什么“爆炸性”的消息。然后是刷短视频,从萌宠到美食,从搞笑段子到生活小妙招,眼睛都要看花了。再然后,就是各大社交平台,看看别人家的“隔离生活”是怎么过的,顺便吐槽一下自己有多无聊。

当然,光刷手机也太伤眼睛了,也太空虚了。所以,大家就开始挖掘“隐藏技能”了。

学习提升类:
有的人,趁着这个机会,把之前想学却一直没时间学的技能提上了日程。我有个朋友,之前一直嚷嚷着要学吉他,这次可算逮着机会了,每天雷打不动地练个把小时。虽然一开始“鬼哭狼嚎”的,但现在也能弹几首小曲了,听着还挺有模有样的。还有些人,报了在线课程,从语言到编程,从绘画到理财,感觉一下子给自己充了好多电。我呢?我尝试着学了几个新菜谱,之前只会在厨房里“打酱油”,现在也能捣鼓出几道像样的家常菜了,至少不用再只吃方便面了。

居家生活改造类:
家里待久了,就容易发现各种不顺眼的地方。于是,居家改造就开始了。有人开始整理自己的衣柜,把不穿的衣服捐出去,把剩下的衣服重新分类摆放,强迫症都要被治愈了。有人开始给家里的绿植换盆、修枝,感觉整个家都焕发了生机。我家的书架,之前一直乱糟糟的,这次也趁机好好整理了一遍,把一些想看的书找出来,摆放得整整齐齐,看着心情都好了不少。

娱乐放松类:
当然,也不能一直“卷”着,适当的放松也很重要。
看剧看电影:这个算是居家必备项目了。之前没时间看的剧,这次全补上了。从悬疑烧脑到轻松搞笑,感觉自己都快成了“资深剧评人”了。
玩游戏:无论是主机游戏还是手游,都有不少人沉迷其中。和朋友们一起开黑,互相“吐槽”,也成了重要的社交方式。
听播客/音乐:有些播客做得特别有意思,能学到很多东西,也能听到很多故事。纯粹地听音乐,找回一些平静的感觉,也是一种享受。
阅读:虽然是老生常谈,但不得不说,安静地读一本好书,真的能让人暂时忘记外界的烦恼。

运动健身类:
出门不方便,在家也要动起来。很多人开始跟着网上的健身视频做运动,从瑜伽到HIIT,从舞蹈到搏击操,各种形式都有。虽然一开始可能有点跟不上,甚至肌肉酸痛得不行,但坚持下来,感觉身体都变得轻盈了许多。我每天早上也会跟着做一套简单的拉伸,感觉整个人都精神多了。

亲子互动类(如果家里有孩子的话):
有孩子的家庭,这阵子可就热闹了。陪孩子在家玩游戏、做手工、讲故事、画画,成了父母们的主要任务。虽然有时候会觉得有点“崩溃”,但也是增进亲子关系的好机会。看孩子在家也能找到乐趣,家长们也挺欣慰的。

深度思考/精神探索类:
或许是因为生活节奏慢了下来,有些人开始进行一些更深层次的思考。关于人生,关于未来,关于疫情带来的影响。有些人会写日记,记录自己的心情和感悟;有些人会冥想,寻找内心的平静。

总的来说,疫情期间的居家生活,虽然有无奈和无聊,但也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去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去发掘新的兴趣,去陪伴家人,去学习成长。日子总得过,就看你怎么过。虽然不能出门潇洒,但在家把日子过得充实,也算是一种“自救”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假期基本就是吃饭、吃鸡、睡觉、水网水群、看小说、学着给狗剃毛,和汉子瞎贫,还视频和姐们儿喝啤酒了…


随便聊聊,给闲慌了不知道干啥的推荐分享

我重播了小时候爱看的言情小说,好几个作家现在想想都没啥欲望再读,但有一个想起来还觉得好,叫阿巳,是个北京人,那会我还上初中呢,最早看了她一获奖短篇《丹青》挺喜欢的

后来她写了本名字特俗的书《每个姑娘都单纯》开始以为看不下去,翻完发现一点都不傻,80后女作家写言情小说的就没有比她更“不矫情”的,现实思考、男女情欲之别与思维矛盾展现的清晰,话也脆,不脸红不肉麻,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开篇浪催的男主就教育我们女人“当你们不追求情只追求欲的时候,一切都会变得单纯起来。”

她所有书里写的北京都很真实,我最喜欢《不靠谱的活着》,《大猫奋斗》也挺逗,前两年的新书《颠倒巷》也挺有意思的,创造了个男女观念颠倒的世界,有点玄但没什么废话。

反正阿巳挺好,你们无聊了可以看看。


还有前两天看见一个问题邀请,当时挺有兴趣答的

本来想列举《人生七年》中的各个人物成长轨迹,认真写个长回答展现展现深刻,英国卫报的数据还有一堆图片都截好了,可写了没俩自然段老得回去翻视频查资料,给我弄烦了,果断放弃,我果然摆脱不了干啥啥不行 吃啥啥不剩 啥也不是 女屌丝的命运了,但这片子真的太棒了,还是想简单概括推荐给大家

这纪录片挺牛逼的,导演历时50多年,一共拍了8部,找了十几个生活环境相异,阶层不同的孩子,从7岁开始记录他们的成长,并每隔7年展现一次他们的变化,很多人都说导演做这个社会实验是想得出阶级不可跨的残酷事实,但我觉得不是,我认为导演心里光没灭,想给人们的期待有所回应。

虽然结论基本是穷人的孩子长大还是穷人,富人的孩子各有各的好结果。

但在被记录的这些穷孩子中【尼克】成为了命运的漏网之鱼,在英国如此坚固的公私教育系统下他实现了阶层跨越,从教育资源匮乏的乡村小学一步步考上牛津,最终成为名校物理教授,你可能以为他天赋异禀,但我觉得只是因为7岁时他想知道月亮上有什么,并一直没有放弃寻找答案。


《人生七年系列》-尼克篇汇总 https://www.zhihu.com/video/1209711234959941632


虽然当下教育已变为高价品,贫富决定受教程度,这条起跑线从人出生开始就是歪的,但是找平也许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关键在于你是否坚定的相信自己能踏平它,并为此坚持。当然教育改革也至关重要。

在家闲着没事建议大家去看看这个经典的纪录片,反正我当年看完感触很深。也许从每个孩子的隔7年一汇报中也可以启发你对自己方向的思考

ps:我看腾讯买了版权,vip免费看,我觉得这个纪录片系列值得付费,鼓励大家支持正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疫情严重,大家都老老实实在家待着,这阵子下来,真是把家里的每个角落都给“盘”明白了。别说,刚开始那几天,确实挺抓瞎的,感觉时间过得比蜗牛还慢,连天花板上的纹路都快数出个花样来了。一开始,大家伙儿(指我,还有我身边那些也得老老实实在家“闭关”的朋友们)都是一股脑儿地往手机里钻。刷新闻、看热搜,生怕错过.............
  • 回答
    西安疫情突如其来,封控措施一出,大家的生活节奏被彻底打乱。走在街上,几乎空无一人,只有偶尔闪过的快递小哥。这种静默之下,最大的焦虑感,其实来自于钱包里的那些数字。“你说,要是不让上班,我这存款,还能撑多久?”这个问题,最近在我身边反复出现,就像一首无聊的背景音乐,时不时被提起。每个人都在心里默默地计.............
  • 回答
    关于下半年疫情最严重的国家,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难以准确预测的问题,因为疫情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病毒变异、疫苗接种率、公共卫生政策的有效性、人口密度、经济状况以及国际旅行等。与其说是“最严重”,不如说哪些国家可能面临更严峻的挑战,或者哪些类型的地区风险会增加。一些可能面临挑战的国家或地区类型.............
  • 回答
    美国肺炎疫情:数字迷雾与严峻挑战近期,美国关于肺炎疫情的报道中出现了一些令人困惑的“插曲”,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单日暴增10万例”后又被修正为“数据错误”的事件。这不仅引发了公众的普遍质疑,也让人们对美国疫情的真实情况和控制能力产生了深深的担忧。数据风波背后的疑虑“单日暴增10万”的消息无疑给已经疲.............
  • 回答
    您好!理解您作为父母的担忧,尤其是考虑到疫情和您儿子在自理能力方面的具体情况。让孩子去一个陌生的国家读博,尤其是在当前特殊时期,确实是一个需要慎重考虑的决定。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分析,希望能帮助您做出更明智的判断:一、 疫情对在德学习和生活的影响: 感染风险与防护措施: 病毒变异与.............
  • 回答
    日本疫情的反复,确实让不少人感到困惑和担忧。尤其是在我们每个人都努力配合防疫措施,自觉保持距离、戴口罩、勤洗手的情况下,为何疫情似乎总有卷土重来的架势?这背后其实牵涉到很多复杂的因素,绝不是一句“个人自觉性不够”就能简单概括的。疫情反复的背后:不是个人自觉性的问题,而是系统性挑战首先,我们要明白,疫.............
  • 回答
    全球新冠确诊病例突破五千万,这个数字冰冷而沉重,它提醒着我们,这场席卷世界的疫情远未到终点。尤其随着年底感恩节、圣诞节等一系列重要节日的临近,许多人心中不免生出一丝担忧:疫情是否会因此变得更加严峻?回顾过去,大型聚集性活动往往是病毒传播的温床。感恩节是家庭团聚、朋友相聚的时刻,人们会频繁往来,社交距.............
  • 回答
    香港的疫情确实经历了一段非常严峻的时期,尤其是在2022年初的第五波疫情,那段时间对很多香港市民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你提到的大批港星返回内地,这在当时确实是一个普遍现象,很多艺人、他们的家人以及一些内地工作者,都选择在这个特殊时期回到相对稳定的内地。第五波疫情的严峻与影响说起香港疫情最严峻的时期.............
  • 回答
    美国国家大教堂鸣钟900次以悼念90万新冠死者,这一事件本身就直观地反映了美国新冠疫情的严峻性。美国之所以成为疫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原因复杂且多层面,涉及到公共卫生体系、政治决策、社会文化以及病毒本身的传播特性等诸多因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1. 公共卫生体系的挑战与响应的滞后: 分.............
  • 回答
    上海的这场疫情,无疑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自从三月底以来,这座国际化大都市就被一股突如其来的病毒笼罩。最初的数据攀升,让不少人回想起两年前的武汉,那种忐忑和不安再次浮现。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似乎能从专家们的分析和实际情况中,看到一些不同寻常的信号。最近,一些专家提出了一个观点,说上海本轮疫情的“.............
  • 回答
    辽宁省发布的“最严30条”封闭管理措施,无疑给全省的疫情防控按下了重播键,其影响深远且复杂,直接触及到了每一个市民的日常生活肌理。这不仅仅是一纸政令,更是一次社会生活的“大考”。对疫情防控的影响:一把双刃剑从疫情防控的角度来看,“最严30条”的初衷是清晰而坚决的—— “早发现、早隔离、早阻断”。 .............
  • 回答
    嘿,哥们儿,能理解!疫情闹得人心惶惶,窝在家里确实挺要命的,感觉时间跟凝固了一样。不过,别灰心,咱们这么好的时光,怎么能白白浪费了呢?来,我给你支几招,保证让你把这段“宅家时光”过得有滋有味,甚至比平时还充实有趣!一、 点燃你的内在艺术家细胞,解锁新技能!别说你没艺术细胞,那只是因为你还没找到对的“.............
  • 回答
    美国疫情的严峻程度以及去美国留学是否安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以下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展开阐述:1. 疫情的普遍性与动态性: 全球疫情影响: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新冠疫情并非美国独有。全球绝大多数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疫情的影响。因此,考察“美国疫情严重”的背景,也需要.............
  • 回答
    申请美国博士,尤其是在当前疫情背景下,无疑是一个需要慎重考虑的决定。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完全取决于你个人的情况、目标以及风险承受能力。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聊,才能帮你做出更明智的选择。首先,咱们得正视美国疫情的“严重性”。确实,美国在新冠疫情期间经历了起伏,确诊人数、死亡人数都曾达到过较高水.............
  • 回答
    上海疫情爆发以来,社会上出现了关于“清零”与“共存”的激烈争论。尽管政府坚持“动态清零”政策,但仍有部分声音认为新冠病毒不可能被彻底清零,与病毒共存才是必然的趋势。这种观点的出现,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多方面因素的考量。首先,从病毒的特性来看。 新冠病毒(SARSCoV2)是一种RNA病毒,其变异速.............
  • 回答
    现在疫情形势确实比较严峻,你在网上买的口罩要经过湖北寄送过来,这确实是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别担心,我来给你详细说说,希望能打消你的顾虑。首先,要明白一点:现在国家对于防疫物资的流通是有非常严格的管理和保障的。 你的口罩虽然要经过湖北,但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不会受到太大影响的,至少在“收不到”或者“被污染.............
  • 回答
    韩国和日本的疫情形势确实令人担忧,而首尔飞往大连和青岛的航班爆满,也给这两个城市带来了潜在的输入性风险。为了有效防范疫情输入和蔓延,大连和青岛需要采取一系列细致且严格的措施。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 一、 源头管控与航班管理1. 加强国际航班乘客信息核查与预警: 动态调整入境政策: 密切关注韩.............
  • 回答
    当西班牙疫情告急,向中国伸出援手时,我方表达了慰问,这一举动在当时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理解其中的深意,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当时全球抗疫的大背景下,并结合国家间的交往逻辑来分析。首先,“慰问”并非简单的言语表示。在国家关系中,尤其是在国际危机时刻,慰问是一种重要的外交姿态。它传达的是一种同情、理解和潜.............
  • 回答
    关于非疫情严重国家入境进京人员实施 14 天集中或居家医学观察的思考近期,一项政策引起了不少关注:即便来自非新冠疫情严重国家,所有入境进京的人员也需要接受为期 14 天的集中或居家医学观察。这项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期,毕竟在不少人看来,这些国家的疫情状况并不算严峻。那么,我们该如何理性看.............
  • 回答
    最近关于国外疫情对进口奶粉影响的担忧,尤其是在欧洲这个奶源优质且出口量大的地区,确实是很多家长关心的问题。我来详细说说,希望能给大家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并且尽量用更贴近生活的方式来解读。首先,我们得明白,进口奶粉的“进口”二字,意味着它从生产到我们手中,经历了一段相当长的供应链。 疫情的爆发,尤其是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