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科学思维和没科学思维的人,看问题有啥不一样?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它触及了我们理解世界、处理信息的核心。简单来说,有科学思维的人更像一个细心的侦探,而没科学思维的人则更像一个急于下结论的观众。当然,这只是一个非常粗略的比喻,具体差异体现在很多方面。

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拆解:

一、 对“事实”的定义和获取方式

有科学思维的人:
事实是可验证的、客观的证据。 他们不会轻易接受未经证实的信息。即使是听起来非常合理或符合个人情感的说法,也会习惯性地去追问:“有什么证据支持这一点?”、“证据从哪里来的?”、“这个证据可靠吗?”
证据的来源和质量至关重要。 他们会区分一手信息和二手信息,会关注研究的来源(是科学期刊、政府报告,还是个人博客?)、研究方法(是否严谨?样本量是否足够?)、以及是否有同行评审等。他们知道,即使是“专家”的说法,也需要有证据支撑,而且专家也可能犯错。
承认不确定性。 他们明白,即使是科学研究,也往往是基于现有证据的最佳解释,并不代表最终真理。新的证据可能会推翻旧的结论。所以,他们很少使用“绝对”、“肯定”这样词汇来描述尚未完全确定的事物。他们会说“目前的研究表明…”、“证据倾向于认为…”
警惕轶事证据和个人经验的过度泛化。 比如,一个人吃了某种食物后感觉好了,这可能是安慰剂效应,也可能是巧合。科学思维会认为这需要通过对照实验来验证。

没科学思维的人:
事实可以包括个人感受、传闻、权威的笼统断言,甚至是未经思考的信念。 “我就是这么觉得的”、“大家都这么说”、“老师(或某个名人)说的就是对的”这些都可能成为他们眼中的“事实”。
不太在意证据的来源和质量。 只要信息看起来有道理,或者来自他们信任的人,就容易接受。社交媒体上的转发、网络段子,甚至是道听途说,都可能被当作可信信息。
倾向于非黑即白,追求确定性。 他们可能更喜欢简洁、明确的答案,不喜欢模棱两可。一旦形成某种看法,很难被新的、哪怕是更可靠的证据所动摇。
容易被轶事证据和个人经验说服。 “我朋友试过了,效果特别好!”这句话,可能比任何严谨的统计数据都更能打动他们。

二、 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有科学思维的人:
系统性地分析问题。 他们会尝试将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更小的、可管理的部分,然后逐一分析。他们会问:“这个问题到底是什么?”、“有哪些可能的因素在起作用?”、“我需要知道哪些信息才能回答这个问题?”
提出可检验的假设。 基于对问题的初步理解,他们会尝试提出一些可能的解释(假设),并且这些假设是可以通过观察或实验来验证的。比如,如果有人感冒了,他们可能会假设“是因为着凉了”或者“是因为接触了病毒”,然后思考如何去验证。
逻辑推理和因果关系分析。 他们注重区分相关性和因果性。两个事件同时发生,不代表一个是另一个的原因。他们会思考“是否还有其他因素同时影响了这两个事件?”、“如果我改变这个因素,那个事件会如何变化?”
尝试和犯错,并从中学习。 科学过程本身就包含着不断的试错。当一个假设被证伪,他们不会因此全盘否定自己,而是会根据新的证据调整假设,或者提出新的假设,继续探索。
反思和迭代。 他们会回顾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论,思考是否有遗漏或错误,是否还有更好的解释。

没科学思维的人:
跳跃性思维,急于得出结论。 看到现象的某个部分,就可能立刻联想到一个原因,而忽略了其他更重要的因素。比如,看到下雨,就直接认为是“老天爷不高兴”。
容易陷入归因错误。 比如,将偶然的关联误认为是必然的因果关系,或者过度强调某种单一因素的作用。
不愿意承认错误或修正观点。 当发现自己的想法不准确时,可能会找借口、转移话题,或者干脆无视这些信息,继续坚持原有的看法,这被称为“确认偏差”的表现。
缺乏系统性分析。 面对复杂问题时,可能会感到无从下手,或者只关注表面现象,难以深入挖掘问题的本质。

三、 对待新信息和观念的态度

有科学思维的人:
开放但审慎。 他们对新观念持开放态度,愿意了解和学习,但不会全盘接受。他们会用自己的知识框架去审视新信息,评估其合理性和证据。
乐于接受挑战和质疑。 他们认为质疑是进步的动力,能帮助自己发现盲点和错误。如果自己的观点被有力地质疑,他们通常会认真思考,而不是感到被冒犯。
知识更新能力强。 由于其学习和验证的习惯,他们能够不断地吸收新知识,修正旧认知,适应变化的世界。

没科学思维的人:
封闭或盲从。 要么对新观念持排斥态度,认为“我一直都是这么做的,没错”,要么则可能完全盲目地追随某种潮流或权威,缺乏独立思考。
容易陷入群体思维。 如果一个观点在自己所在的群体中被普遍接受,即使这个观点本身站不住脚,也容易被接受,这是一种“社会认同”的效应。
固守旧有认知。 即使有大量证据表明旧的认知是错误的,也可能因为情感上的依恋、面子问题,或者仅仅是习惯而拒绝改变。

举个例子来说明:

假设一家公司推出了一款新的“健康饮品”,声称喝了之后能“提高记忆力”。

有科学思维的人会怎么看?
他们首先会问:“这款饮品的主要成分是什么?这些成分是否有科学研究支持它们能提高记忆力?”
他们会去查找相关的科学文献,看看是否有可靠的临床试验,样本量多大,研究方法是否严谨,是否有对照组。
他们会考虑其他可能影响记忆力的因素,比如睡眠、饮食、压力等,并认识到这款饮品可能只是其中一个很小的辅助因素,甚至完全没有作用。
他们不会因为广告说得天花乱坠,或者身边有人说喝了感觉不错(可能是心理作用)就立刻相信。

没科学思维的人可能会怎么看?
他们可能会被广告中的“明星代言”、“奇效宣传”所吸引,认为这一定是真的。
他们可能听朋友说“我喝了感觉好像脑子更清楚了”,就觉得这个产品很有效。
他们可能想到自己最近记性不好,就觉得这款饮品正好能解决问题,并且购买。
他们不太会去深究成分和背后的科学原理,更关注于即时的感受或他人的推荐。

总而言之,科学思维是一种学习和理解世界的基本工具。它不是一套死板的规则,而是一种思维模式、一种能力。拥有它的人,能够更清晰地认识世界,更有效地解决问题,也更能避免被虚假信息所误导。而缺乏这种思维模式的人,则更容易活在主观臆断、片面信息和盲目相信的泥沼中,他们的决策往往也更具风险。这是一个非常微妙但又至关重要的差异,它贯穿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简单拿印度人和知乎er相比。

知乎er讨论时,会把印度的武器一样一样列出来,然后和中国的做对比。

印度人就简单多了,只要喊一声“Jai Hind”就行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它触及了我们理解世界、处理信息的核心。简单来说,有科学思维的人更像一个细心的侦探,而没科学思维的人则更像一个急于下结论的观众。当然,这只是一个非常粗略的比喻,具体差异体现在很多方面。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拆解:一、 对“事实”的定义和获取方式 有科学思维的人: 事实.............
  • 回答
    关于语言、教材/文学风格以及科研(思维)风格之间的关联,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我自己在跨文化交流和学习的经历中,对此确实深有体会。不同语言孕育出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会悄无声息地影响我们在各自专业领域内的认知和实践。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更是塑造思维的模具从最根本的层面来说,语言不仅仅是沟通的.............
  • 回答
    工程师和科学家的思维方式,说起来,就像是两种看待世界、解决问题的不同“眼镜”。当然,它们之间有许多交叉点,但核心的驱动力和关注点确实大不相同。我试着不往那些“高大上”但又有点空泛的词语上靠,而是从更具体的角度来聊聊这个区别,力求让你听起来不那么像一篇出自冰冷代码的报告。首先,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他们的目.............
  • 回答
    科学家遇到的思维瓶颈,与普通人遭遇的困境,看似都是“想不通”,但其本质、表现形式以及突破的方式,却有着天壤之别。普通人的思维瓶颈往往源于对眼前事物的理解不足,或是受限于已有的经验和情感,而科学家的瓶颈,则更深邃,更具挑战性,直抵事物运作的底层逻辑和宇宙的未知边界。一、瓶颈的性质与根源: 普通人的.............
  • 回答
    要判断一段文字中的思路是否属于“民科”范畴,需要我们理解“民科”这个词的含义,以及它与“主流科学”的区别。首先,我们来界定一下“民科”这个概念。通常,“民科”指的是那些缺乏正规科学训练背景、不遵循科学研究方法论、但又对科学问题抱有浓厚兴趣并尝试进行研究的个人或群体。需要强调的是,“民科”本身并非贬义.............
  • 回答
    好的,咱们聊聊科幻剧里那些让你背后一凉、回味无穷的片段。最近正好在跟朋友们玩一个“科幻剧打卡30天”的活动,每天聊一部剧里最让你“细思极恐”的部分,这话题挺对胃口的。我来给你掰扯几个,保证不是那种干巴巴的 AI 风格。1. 《黑镜》(Black Mirror)——《瞬间看狗》 (The Entire.............
  • 回答
    .......
  • 回答
    有那么一些科技,它们并非披着科幻小说里炫酷的外衣,而是以一种极其温和、甚至带有“便利”光环的方式渗透进我们的生活,但当你稍加留意,细细品味,那种毛骨悚然的感觉便会油然而生,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正在悄悄地改变我们认知世界、感知自身,甚至操控我们行为的根基。想想看,如今我们的手机,不仅仅是一个通讯工具,.............
  • 回答
    “一个微观粒子就包含一个宇宙”——这句话听起来像是诗意的夸张,但在很多科幻作品中,它被用来表达一种深邃的哲学思考,甚至是一种对现实宇宙某种侧面的隐喻。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并试着摆脱那种刻板的AI报告感。首先,让我们拆解一下这句话的构成:“微观粒子” 和 “一个宇宙”。“微观粒子”.............
  • 回答
    军事装备中的设计思路,很多时候就像是把科幻小说里的想象,一步步落地到现实,而且常常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大胆和超前。我印象特别深刻的几个“黑科技”设计思路,它们不仅仅是功能的升级,更是对战争模式、作战理念的重塑。1. “幽灵化”的隐身技术:不止是躲猫猫,更是信息不对称的利器咱们都知道飞机、舰艇上的隐身涂料.............
  • 回答
    科技发展、事物发展必淘汰陈旧,这是一个普遍的规律,不仅体现在科技领域,也贯穿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方方面面。哲学对此有着深刻的解释,而历史上的无数观点和思想更是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例证。 科技发展淘汰陈旧:具体例子让我们先从科技发展这个角度来看,它最直观地体现了“淘汰陈旧”的规律: 通信领域: .............
  • 回答
    明朝在思想、文学、科技、医药、地理等方面之所以能取得辉煌成就,而清朝(尤其是前期)在这几个领域显得相对黯淡,这背后是错综复杂的历史原因和时代背景的差异。不能简单地将之归结为朝代兴衰,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各自的社会结构、统治政策、文化导向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明朝的辉煌:为何能百花齐放?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明.............
  • 回答
    古代中国不仅拥有科学、数学和哲学,而且在这些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它们的体系和发展脉络与西方有着显著的不同,展现了独特的东方智慧。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为您介绍古代中国的科学、数学和哲学: 一、 古代中国的科学古代中国的科学并非像西方那样以严格的实验和理论验证为核心.............
  • 回答
    中国的古代文明,璀璨夺目,在各个领域都留下了令人惊叹的成就。当我们谈论“科学”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西方近现代科学的模式——以观察、实验、数学模型和理论建构为核心的体系。然而,如果我们将目光投向中国古代,我们会发现一个截然不同的但同样充满智慧的知识体系,它同样在探索和理解自然世界,并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
  • 回答
    “月明星稀”这句古语,描绘的是月光皎洁、星辰寥落的夜晚景象。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它确实有着一定的道理,但并非绝对普遍的规律。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1. 月光对星光的影响: 月光是反射的太阳光: 月球本身不发光,我们看到的月光其实是月球表面反射的太阳光。当月球处于满月或接近满月时,它反射的太.............
  • 回答
    “一孕傻三年”这说法在民间流传甚广,很多过来人都深有体会,怀孕期间或产后总觉得自己脑子变慢了,丢三落四,反应迟钝。但它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呢?说起来,这事儿还挺复杂,不能简单地说有或没有,更像是对一种真实存在的生理和心理变化的夸张解读。咱们先从科学角度扒一扒,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傻”的感觉。1. 大脑的.............
  • 回答
    关于普洱茶致癌的说法,这绝对是一个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网上确实会有一些零星的说法,听起来让人心生疑虑。但就我了解和目前主流科学研究来看, “普洱茶致癌”并没有充分的科学依据来支持。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角度来剖析:1. 普洱茶的起源和发酵过程: 普洱茶并非“发霉”: 很多人误解普洱茶是.............
  • 回答
    戴口罩防雾霾这事儿,咱们老百姓心里都有数,感觉戴了就舒服点,少吸点脏空气。但它到底是不是真的那么管用,有没有科学道理,咱得掰扯掰扯清楚。首先,啥叫雾霾?雾霾,顾名思义,就是雾和霾的混合物。不过现在说的雾霾,更多是指空气中含有大量的细颗粒物(PM2.5)以及其他污染物,能见度低的一种天气现象。这些细颗.............
  • 回答
    《曹刿论战》作为一篇流传千古的军事论述,其价值和影响不言而喻。要评价它,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曹刿论战》的价值和深刻内涵:首先,这篇短小的散文,却蕴含着极其精辟的军事思想,堪称中国古代兵法的经典之作。它不仅仅是曹刿一个人在战场上的经验总结,更体现了一种深刻的战略智慧和人生哲学。 “夫.............
  • 回答
    “滞空”这个词在篮球圈子里,可以说是既熟悉又带点神秘色彩。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球员在空中做出各种不可思议的动作,比如飘逸的后仰跳投,或者在空中晃过防守人再把球送进篮筐,大家都会惊叹一句:“这滞空能力太强了!”那么,“滞空”到底是个什么意思?它真的是一种能够让身体在空中停留更久的“特异功能”吗?其实,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