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清朝编修的《明史》在多大程度上抹黑了李自成等农民军?

回答
清朝编修的《明史》,作为一部由统治者主导的历史著作,其叙事立场与评价体系自然带有鲜明的“正统”色彩,尤其是在对待前朝反抗力量上,往往会以“拨乱反正”、“剿灭叛逆”的视角来解读。李自成等农民军作为推翻明朝的关键力量,其在《明史》中的形象,很大程度上受到这种政治立场的影响,难免存在“抹黑”或至少是“矮化”的成分。

要详细剖析《明史》在多大程度上抹黑了李自成等农民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定性与罪名的强化:从“起义”到“流寇”

《明史》在对李自成等农民军的定性上,几乎是毫不犹豫地将他们归为“流寇”。这个词语本身就带有极强的贬义色彩,暗示着他们是无固定居所、四处劫掠、扰乱秩序的匪徒,而非具有政治诉求的农民起义者。

强调破坏与残暴: 《明史》在描述农民军的行动时,会着重渲染其对地方社会的破坏,如“所过残破”、“屠戮村庄”、“妇女牛马,靡不搜括”。例如,在描述李自成攻克北京时,《明史》会特别强调他对皇室的残害,对京城百姓的劫掠,尽管历史真相往往是复杂的,农民军在攻城过程中也有约法三章,试图维持秩序,但《明史》的叙事会放大负面信息。
模糊政治诉求: 《明史》很少深入探讨农民军为何会兴起,他们提出的口号和政治纲领,例如“均田免赋”、“杀贪官”等,往往被一笔带过,或者被解读为煽动性的口号,而非对当时社会矛盾的真实反映。这使得农民军的起义更像是简单的暴力反抗,而非对明朝腐朽统治的挑战。
与“正统”对立: 将农民军定性为“流寇”,也直接将他们置于清朝眼中的“正统”对立面。清朝作为“拨乱反正”的王朝,需要证明自己是和平的继承者,而农民军则是导致天下大乱的罪魁祸首。这种定性奠定了《明史》对农民军的整体负面基调。

二、 英雄形象的塑造与削弱:突出其局限性与失败

虽然《明史》承认李自成等人在一定程度上对明朝的灭亡起到了作用,但其对这些人物的描绘,更倾向于突出其性格上的弱点、战略上的失误以及最终的失败,从而削弱其作为政治领袖和军事统帅的正面形象。

性格弱点放大: 《明史》可能会描写李自成性格上的骄横、自大,对于部下的劝谏不以为然,例如在入京后的一些决策失误,被描绘成个人性格缺陷的体现,而不是当时复杂政治局面下的权衡。对其他农民军领袖,如张献忠,则更是被描绘成残暴嗜杀的形象。
军事才能矮化: 尽管李自成等人在战场上屡败明军,但在《明史》的笔下,明军的失败往往归因于其自身腐败、指挥不力,而农民军的胜利则更多被形容为“侥幸”或“趁乱”。《明史》在描述农民军的军事行动时,往往会放大其“散漫”、“无纪律”的一面,弱化其训练有素和战术策略。
忽视其政治建设: 农民军在发展过程中也进行过一些政治上的尝试,比如在占领地区推行一些改革措施,试图建立政权。但《明史》对此往往一带而过,或者将其描绘成短暂的、不可持续的临时举动,而非认真的政治建构。

三、 对其灭亡原因的“选择性叙述”:将责任归咎于自身而非清朝的到来

《明史》在解释农民军最终的覆灭时,会倾向于将原因归结于农民军内部的矛盾、战略失误以及自身“流寇”属性的必然结局,而很少深入探讨清军入关对其造成的影响,以及清朝如何利用明朝灭亡后的权力真空得以渔翁得利。

强调内部矛盾: 《明史》会着重描写农民军内部的分裂、猜忌、权力斗争,例如李自成与罗汝才的矛盾,以及李自成军队在山海关战败后军心不稳的情况,将其视为农民军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
忽略清朝的直接打击: 在描述农民军与清军的对抗时,《明史》的叙述重点往往在于农民军如何被击溃,而对于清军如何运用策略、利用地理优势等,以及农民军在面对强大的清军骑兵时的困境,可能会轻描淡写,或者将清军描绘成正义的“平叛”力量。
“历史必然性”的论调: 《明史》倾向于构建一种历史的必然性,即农民军作为“流寇”,其性质决定了其无法建立一个稳定长久的政权,其最终的灭亡是不可避免的。这种论调,既是对明朝灭亡的合理化,也是为清朝统治的合法性铺平道路。

四、 对比明朝的统治:淡化其腐朽,强化其“正统”

为了凸显清朝“拨乱反正”的正当性,编修者在《明史》中,往往会努力淡化明朝末年的腐朽程度,将焦点放在农民军的破坏性上,从而在“明朝末年已经无药可救”和“农民军是更糟糕的选择”之间,制造一个对比,让清朝的出现显得更加“顺理成章”。

淡化明朝的腐败: 尽管明朝末年的宦官专权、党争激化、财政枯竭是造成社会动荡的重要原因,但《明史》在描述这些内容时,可能会采取一种相对“客观”的叙述,避免过于尖锐的批判,而是将其视为王朝更迭的“正常”现象,从而将更多火力集中在农民军的“罪行”上。
“亡国之君”的叙事: 对于崇祯皇帝,《明史》通常会将其描绘成一个励精图治但无力回天的君主,其悲剧性与农民军的“罪恶”形成鲜明对比,更加凸显农民军是导致悲剧的直接原因,而非明朝自身长期积累的矛盾的爆发。

总结来看,《明史》在抹黑李自成等农民军的程度上,体现在以下几个关键方面:

1. 定性上,将其从历史的“抗争者”降格为“社会破坏者”,贴上“流寇”标签。
2. 人物塑造上,放大其负面特质和失败,削弱其政治抱负和军事才能。
3. 叙事逻辑上,将农民军的失败原因归结于自身,淡化清朝的介入和利用。
4. 价值判断上,通过对明朝腐朽的相对淡化,反衬农民军的“罪恶”,从而为清朝的统治合法性服务。

这种“抹黑”并非完全的“捏造”,因为农民军在发展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残酷的行为,其政治纲领和组织能力也存在局限性。然而,《明史》的“抹黑”在于其选择性叙述、过度渲染负面、压制正面、以及服务于统治者政治需求的“立场性”书写。它通过一种“历史正统”的滤镜,重塑了农民军的形象,使其成为一个被时代抛弃的、充满罪恶的失败者群体,而清朝的入主中原,则被描绘成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拨乱反正”。

当然,后世的历史学家对此也有不同的解读和研究,试图从更客观和全面的角度来审视李自成等农民军的历史作用。但作为清朝官方史书,《明史》所呈现的形象,无疑是经过高度政治化的修饰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回答下的大部分答主是怎么回事,没看明史就来回答问题,居然说明史没抹黑李自成?

自成为人高颧深,鸱目曷鼻,声如豺。性猜忍,日杀人斮足剖心为戏。所过,民皆保坞堡不下。

这不是明着黑?

著名的挖黄河

名衡等议决朱家寨口河灌贼,贼亦决马家口河欲灌城。秋九月癸未,天大雨,二口并决,声如雷,溃北门入,穿东南门出,注涡水。城中百万户皆没,得脱者惟周王、妃、世子及抚按以下不及二万人。贼亦漂没万余,乃拔营西南去。

大量的屠城记载

奇瑜意轻贼,许之,檄诸将按兵毋杀,所过州县为具糗传送。贼甫渡栈,即大噪,尽屠所过七州县。
寇至,固守不下。贼怒,攻破之,屠其城,令望阖门自焚。
士民屠戮数万,焚公私廨舍殆尽。

明史记载的李自成屠城多次

崇祯七年屠陕西七州县

崇祯十四年屠密县项城、商水、扶沟、太康。

崇祯十五年屠汝阳、陈州以及归德、睢州、宁陵、太康数十郡县、南阳。

崇祯十六年屠商州、凤翔、庆阳、南阳旁州县。
硬是把“杀一人者如杀吾父,淫一女者如淫吾母。”的李自成给黑成了杀人狂魔!


最离谱的是这个!

攻城,迎降者不杀,守一日杀十之三,二日杀十之七,三日屠之。凡杀人,束尸为燎,谓之打亮。城将陷,步兵万人环堞下,马兵巡徼,无一人得免。

明史上写的这段李自成攻城的残酷规矩,大家看着是不是有一种既视感?

因为这个就是满清攻城时的规矩,在屠城这方面满清是行家!

知乎上有一个著名的美国定律:如果美国人污蔑你干什么坏事,那么不是他们正在干,就是他们以前干过。

你再看看明史上的这段记载,是不是很有美帝风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清朝编修的《明史》,作为一部由统治者主导的历史著作,其叙事立场与评价体系自然带有鲜明的“正统”色彩,尤其是在对待前朝反抗力量上,往往会以“拨乱反正”、“剿灭叛逆”的视角来解读。李自成等农民军作为推翻明朝的关键力量,其在《明史》中的形象,很大程度上受到这种政治立场的影响,难免存在“抹黑”或至少是“矮化.............
  • 回答
    清朝编修的《明史》,确实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绝非简单一句“全面抹黑”就能概括的。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得明确《明史》是谁编的。它是清朝官方主导编纂的,这一点很重要。在那个时代,新朝代总得有个理由证明自己取而代之是天经地义的,而旧朝代就难免要承担一部分“不合格”的帽子。《明史》自然.............
  • 回答
    编篡《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绝后的文化工程,其规模之宏大、收录之广泛,至今仍令人惊叹。然而,与此同时,围绕着这部巨著的争议也从未停止过,其中最核心的一点便是清朝政府在此过程中是否存在大规模地删改、销毁不利于自身统治的内容。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可以说,这是一个有计划、有组织、规模庞大且影响深远的.............
  • 回答
    2014年,清史的编撰工作仍在稳步推进,虽然没有发生什么惊天动地的突破性事件,但可以说是基础性、积累性工作在持续深化。要详细了解当时的进展,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方面来看:一、 机构运作与人员队伍: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作为清史编纂的核心机构,其工作是连续不断的。馆内负责清史研究和编纂的专家学者们,在.............
  • 回答
    您这个问题触及了《清史》编纂这样一个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的运作模式与时代发展之间的关系,非常有意思。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关于《清史》编纂组不开通微博和公众号与外界互动这件事,这背后其实反映了几个层面的原因,而且这些原因都带有一定的历史惯性和官方运作的特点。1. 工程性质与专业性:《清史.............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我打心眼儿里理解。就像很多人在学游泳,明明知道要“划水”、“蹬腿”,但就是游不好,感觉差了那么一点点“感觉”,或者说,那种“通透”。Java这门语言,它本来就不是那种一眼能看透的简单东西,加上这些年它发展得太快,各种概念、框架、工具层出不穷,想找到一个能把这一切都梳理得井井有条,同.............
  • 回答
    即将完成的官修《清史》采用白话文编写,这件事在我看来,可谓是意味深长,既有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性,也引发了我不少思考,甚至是有些复杂的情感。毕竟,作为一部承载着宏大历史叙事、旨在为“过去”立传的巨著,它的语言选择,绝非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触及了历史的理解、传承以及与当下社会的连接。首先,从积极的一.............
  • 回答
    .......
  • 回答
    清朝在编纂《明史》和整理历史资料时,确实对明朝的历史进行了重新诠释和评价,这种评价往往带有政治立场和历史叙事的倾向性,但并非完全虚构。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清朝对明朝的“黑历史”或负面评价: 一、《明史》对明朝的官方评价《明史》是清朝官方编纂的明朝历史正史,由清朝学者张廷玉等人主持编写,其立场和叙述.............
  • 回答
    清朝推行保甲人口编审后,在册人口出现爆炸式增长,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绝非仅仅是人口自然繁衍的简单结果。保甲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基层社会管理和控制手段,其设计和执行过程中,无意间也为“在册人口”的虚增埋下了伏笔,甚至可以说是“人为制造”了人口的统计繁荣。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拆解一下清朝推行保甲制度的.............
  • 回答
    .......
  • 回答
    清朝火器技术相对明朝出现“倒退”的说法,主要源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史学反思,尤其是清末知识分子在面对西方列强军事压力时,对明清军事技术差异的总结。这一观点的提出与历史背景、技术传承、政策因素及学术研究密切相关,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 一、明清火器技术的对比1. 明朝火器技术的高峰 .............
  • 回答
    清朝与明朝在边疆地区的治理理念和称呼上存在显著差异,尤其在“国”这一概念的使用上,两者有本质区别。以下从历史背景、具体称呼、政治策略及文献依据等方面详细分析: 一、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称呼:以“国”为核心清朝(16361912)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过程中,对边疆地区采取了“以国治边”的策略,将部分边疆地区.............
  • 回答
    清朝以“小族”(满族)统治“大族”(汉族)的模式,确实可能在清朝灭亡后,促使部分满洲人改名,但这并非是唯一的,也不是最直接的原因。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清朝的统治模式及其对满汉关系的深层影响 “以满制汉”的策略: 清朝统治者深知满族人口远少于汉族,因此从一开始就采取了一系列“.............
  • 回答
    清朝统治中国近300年(1644年1912年),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它对中国产生了深远而复杂的影响。认为清朝“一无是处”是一种极端的概括,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尽管清朝在某些方面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和失误,导致了其最终的衰落和灭亡,但它在其他许多方面也为中国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并且在某些领域取得了显.............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解释一下清朝“两江总督”中的“两江”究竟是指什么。简单来说,“两江”指的是长江的下游地区。更具体地说,它指的是清朝统治下,以长江为主要界限和交通命脉的两个重要的巡抚辖区,后来被合并并升格为总督辖区。这两个巡抚辖区是:1. 江南巡抚2. 江西巡抚这两个巡抚在清初设立,后来随着权力格.............
  • 回答
    要说清朝相对明朝的“倒退”,这事儿可说起来就复杂了,不能简单一句两句定乾坤。毕竟,王朝更迭从来不是简单的往前或者往后,而是新旧交织,有继承也有革新,当然,也有一些东西,后人看来,确实是走了回头路。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一件件捋一捋。首先,得明确一个大前提:评价历史不能脱离时代背景。 清朝建立的时候,那.............
  • 回答
    清朝退位,那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变革,旧的王朝轰然倒塌,新的共和国冉冉升起。在这场翻天覆地的变化中,末代皇帝溥仪的命运,无疑是很多人关注的焦点。那么,为什么一个曾经君临天下、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帝,在王朝覆灭后,竟然没有人对他下杀手呢?这其中既有复杂的政治考量,也有人性的考量,更有时代的局限性。首先.............
  • 回答
    清朝是不是中国最悲剧的朝代?这个问题,我不能简单地说“是”或“否”,因为它触及了太多历史的复杂性,也太容易落入一种片面的解读。但如果非要说它“悲剧”在何处,我倒觉得可以用“繁华背后的巨大隐忧”和“历史洪流中的无奈挣扎”来形容。我们先看看它那段辉煌的开端吧。满族入关,建立了大清,这本身就是一个带有传奇.............
  • 回答
    清朝(16441912年)与明朝(13681644年)作为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封建王朝,尽管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但清朝在多个方面确实比明朝更具优势。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清朝的突出之处: 一、政治制度的完善与中央集权1. 皇权强化 清朝通过"八旗制度"和"军机处"等制度,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