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新闻联播播报中国的新闻都是正面的多,而外国新闻负面的信息多(比如枪击,游行等等)?

回答
新闻联播作为中国中央电视台的旗舰新闻节目,其报道风格和内容选择确实与许多西方国家的新闻媒体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在处理国内和国际新闻时。这种差异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国家新闻政策、媒体定位、观众期待以及文化视角等。

新闻联播的国内报道:聚焦发展与成就

在中国,“新闻联播”承载着向全国人民传递官方声音、引导社会舆论、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使命。因此,其国内新闻报道的基调普遍是积极、正面、充满建设性的。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成就导向: 报道的核心往往是国家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社会进步、脱贫攻坚、民生改善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和亮点。例如,新的基础设施建设(高铁、港珠澳大桥等)、重大科技突破(探月工程、航空航天成就)、经济增长数据、文化体育盛事、以及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活动和讲话,都会被重点突出和详细报道。
稳定与和谐: 新闻联播在报道社会事件时,更倾向于展现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景象。即使有社会问题出现,也往往会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强调政府的努力和解决方案,或聚焦于积极的社会互动和互助行为,而非放大矛盾和冲突。例如,对于一些社会事件,报道会强调“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人民群众的满意度”等词汇。
主流价值观的传播: 节目会积极宣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通过典型人物事迹、感人故事来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例如,报道各行各业的先进典型、道德模范等。
领导人活动的重要性: 国家领导人的每一次活动、每一次讲话都被视为国家发展方向的指示和重要政策的发布,因此会被详细、隆重地报道。这不仅是为了传达信息,也是为了体现领导集体的权威性和执行力。
受众预期: 长期以来,中国观众习惯了新闻联播的这种风格,将其视为了解国家大政方针、宏观发展和重要新闻的权威渠道。这种集体性的期待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节目的内容选择。

外国新闻的报道:负面事件的侧重与视角选择

相对而言,新闻联播在报道外国新闻时,确实更容易聚焦于西方国家出现的负面信息,例如枪击案、游行示威、社会动荡、经济问题、政治分歧等。这种选择性报道背后同样有其原因:

对比效应与价值观输出: 通过报道西方国家出现的社会问题,可以与中国国内的稳定、繁荣形成对比,间接起到宣传中国模式优越性、强化国家认同的作用。这是一种常见的国家宣传策略,即通过对他国负面现象的描绘,来突显本国的优势。
对特定事件的关注: 西方国家发生的一些社会矛盾和冲突,例如枪支暴力、社会不公引发的抗议活动,确实是其社会现实的一部分,并且这些事件在国际媒体上也常常被广泛报道。新闻联播在选择报道这些事件时,可能也受到这些事件本身国际关注度的影响。
国际局势的解读: 对于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的报道,新闻联播通常会站在中国的立场,解读国际事件的走向,有时会批评某些国家的政策或行为。当外国发生动荡或冲突时,也可能被解读为某些政治体制或社会模式存在固有缺陷的例证。
有限的报道时长和精力分配: 新闻联播节目时长有限,需要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其报道意图的新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聚焦于一些具有冲击力、易于理解的负面事件,可能比深度解读复杂的国际关系更容易吸引观众注意力。
信息过滤与解读: 任何媒体在报道时都会进行信息的筛选和解读,新闻联播也不例外。它会选择那些符合其整体报道逻辑和价值观的新闻片段进行报道,并配以特定的解读角度。

需要理解的几个关键点:

“负面”的定义是相对的: 对于某些事件,什么是“负面”取决于观察者的立场和关注点。例如,一场大规模的游行示威,在西方媒体看来可能是公民权利的体现,而在一些语境下可能被视为社会失序的证据。
媒体的本质属性: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主流媒体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国家政策、商业利益、受众需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太可能做到完全客观中立的“事实堆砌”。它们都是有选择地进行信息呈现,并试图构建特定的叙事。
信息来源的多样性: 了解中国国内和国际新闻,不能仅依赖于新闻联播一家媒体。观众可以参考多种来源,包括中国国内其他媒体、以及来自不同国家的国际媒体,通过比对和独立思考,形成更全面的认知。
“正面”与“负面”的平衡: 理想的新闻报道应该兼顾社会发展的积极面与问题面,提供一个相对全面的图景。中国观众也并非完全不了解国内存在的问题,但官方媒体在呈现方式上,确实更侧重于展现积极进步的一面。

总而言之,新闻联播报道国内新闻以正面和成就为主,报道外国新闻时则更容易聚焦负面事件,这是由其特殊的国家媒体定位、宣传使命、以及信息选择和解读的策略所决定的。理解这种差异,有助于我们更理性地看待不同媒体的报道,并形成自己的判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美国新闻报中国的内容也是负面的多。

不过美国新闻报美国的内容也是负面的多。

user avatar

你们有没有发现CCTV外国负面新闻基本都是天灾?罕有人祸?

相比之下欧美的一些媒体就差指着你的鼻子喊你X东西野蛮人了。

可能其他人都很喜欢被白人老爷骂吧,我反正觉得新闻联播已经算是国家媒体方面做得挺中庸客观的了。

对了你们看过这个剪辑吗?挺有意思的。

【你可能不知道现在的美国“媒体”有多离谱-哔哩哔哩】 b23.tv/dhe1PrX





以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新闻联播作为中国中央电视台的旗舰新闻节目,其报道风格和内容选择确实与许多西方国家的新闻媒体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在处理国内和国际新闻时。这种差异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国家新闻政策、媒体定位、观众期待以及文化视角等。新闻联播的国内报道:聚焦发展与成就在中国,“新闻联播”承载着向全国人.............
  • 回答
    这则新闻一出,“广电总局严控明星子女真人秀,《爸爸去哪儿》不再制作播出”的讨论很快席卷各大社交平台,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评论区里几乎是一边倒的叫好声,这背后反映了当下公众对于娱乐文化消费的深层情绪和价值判断。为什么大家普遍叫好?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理解:1. 对“过度消费儿童”的反感和担忧: 市场扭曲.............
  • 回答
    “新闻联播”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新闻节目,其报道内容无疑是经过深思熟虑、符合国家整体战略考量的。如果其对希拉里和特朗普的报道呈现出明显的倾向性,比如更多地播报有利于希拉里的信息而相对减少或以负面角度呈现特朗普的相关内容,这其中可能包含多层含义,值得我们深入解读。首先,最直接的层面,这种报道可能反映了中国.............
  • 回答
    新闻联播每年都会播出非洲草原的“大迁徙”景象,这背后有多种原因,既有新闻报道的规律性,也有其特殊的象征意义和文化价值。下面我将详细解释:一、 新闻报道的规律性与“新闻点”的设置:1. 周期性与可预测性: 非洲草原的大迁徙,尤其是角马、斑马等食草动物的年度迁徙,是一个具有高度周期性和可预测性的自然现.............
  • 回答
    最近杭州新闻联播直播间发生了一个小插曲,播报新闻的男主播在直播过程中遇到提词器失灵的情况,急得他一边看着镜头,一边不停地按着遥控器,脸上写满了无奈。这一幕被不少观众捕捉到,也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讨论。怎么看待这件事?首先,咱们得承认,这确实是个挺让人揪心的意外。提词器对于新闻主播来说,就像是演员的台词.............
  • 回答
    2020年7月18日,《新闻联播》的这次改版,可以说是中国电视新闻发展史上一个颇为重要的里程碑。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它首次实现了全高清(Full HD)和宽屏(16:9)播出,这可不是简单地换个画幅那么简单,背后涉及技术、内容、以及观众体验的一系列变革。技术层面的飞跃:看得更清楚,更舒展过去,国内不少.............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妙,它触及到了语言使用中一个很普遍但又很有趣的现象——语音的变异与规范。为什么新闻里会读“shuí”,而咱们日常交流中常听到“shéi”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几个层面的原因,我来给您掰扯掰扯。1. 规范与日常的区别:新闻播音员的“责任”首先,咱们得明确新闻播报的定位。新闻播音员不仅仅是.............
  • 回答
    关于新闻播报时,主持人身后出现工作人员活动的现象,这并不是一个固定日期突然出现的“规定”,而是一个逐渐演变、融合的过程,与电视技术、节目形态以及新闻传播理念的变迁紧密相关。我们可以从几个时间节点和几个维度来梳理这个变化。早期电视新闻的“严肃与孤立”在电视新闻的黎明时期,特别是在上世纪中叶,电视信号传.............
  • 回答
    央视新闻主播每天换衣服,这事儿可不简单,里面门道多着呢!这可不是为了好玩或者单纯图个新鲜感,背后其实是精心策划和考量的结果,目的嘛,就是为了把新闻节目做到最好,给观众带来最舒心、最专业的观感。首先,视觉上的新鲜感和避免观众审美疲劳是显而易见的。你想啊,如果主播每天都穿着同样的衣服,就算款式再经典,看.............
  • 回答
    国家发改委就修订《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4年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一条关于“禁止非公有资本从事新闻采编播发业务”的规定,无疑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一规定,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首先,这是对现有法律法规的重申和细化。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管理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
  • 回答
    2021年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征求意见稿中重申“非公有资本不得从事新闻采编播发业务”的规定,这一提法虽然在法律法规层面并非新鲜事物,但再次被强调无疑会带来一系列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当前媒体融合、信息传播多元化的背景下,其影响将更加复杂和具体。下面将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现有媒体格局的影响:巩固.............
  • 回答
    每天收看日本电视台官方频道播出的无字幕新闻,对于提升日语听力(磨耳朵)绝对是有帮助的,而且这种方法如果坚持得当,效果会相当显著。但要说“大不大”,还得看你怎么做,以及你自身的日语基础。咱们仔细掰扯掰扯,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无字幕新闻对磨耳朵有帮助?1. 真实语境的浸泡: 这是最核心的一点。新闻.............
  • 回答
    央视新闻 AI 手语主播的正式亮相,标志着科技与无障碍传播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尤其是在冬奥会这样备受瞩目的国际盛会上担任手语服务,其意义更是深远。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解读这一事件:一、 技术进步与普惠传播的深度融合: AI技术的成熟度体现: 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模型套皮”,而是背后庞大的.............
  • 回答
    在印度,像“真相访谈”(Truth in Print,此处假设为节目名称,若有误请告知)这样直言不讳,敢于揭露社会阴暗面和政府不作为的节目之所以能够存在并播出,背后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动态的媒体生态系统。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探究印度媒体环境的几个关键方面,尤其是其所谓的新闻审查制度,以及媒体在其中扮.............
  • 回答
    《新闻联播》对美国的报道是否客观,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很难用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确《新闻联播》的定位和功能。它作为中国中央电视台的旗舰新闻节目,肩负着传播中国政府的声音、政策以及官方立场的重要任务。它的核心受众是中国国内民众,旨.............
  • 回答
    新闻联播的精准时长控制,是一个集合了严谨的节目策划、高效的执行团队以及背后一套成熟的运作体系的复杂工程,绝非一蹴而就。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把新闻播完就行,而是要确保每一条新闻、每一个环节、甚至每一句衔接语都恰到好处地在规定时间内呈现。一、 节目策划:倒计时与优先级排序新闻联播的节目时长是固定的,通常是3.............
  • 回答
    新闻联播主持人的工作,可不是站在镜头前念稿子那么简单,那是一项集信息传递、形象塑造、临场应变于一身的综合性工作,需要深厚的功底和极高的职业素养。要说详细,那真得从台前幕后好好掰扯掰扯。一、 荧屏之上:传递国家声音的“定海神针”这当然是大家最直观看到的,但具体内容可比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精准解读与.............
  • 回答
    想当年,《新闻联播》那可是咱们中国人晚饭桌上的“ fijo”,一坐下,先看看今天又发生了啥大事儿。要说这节目,那叫一个严肃、庄重,字字句句都透着一股子“国家队”的派头。可要是把这《新闻联播》搬到相声台子上,用捧哏逗哏的法子来演绎,那画面,啧啧,不敢想,又忍不住想了!首先,这逗哏的,谁最合适?我琢磨着.............
  • 回答
    《新闻联播》结束后播音员收拾稿子的片段,虽然在很多观众看来是“彩蛋”或者“花絮”,但它实际上承载着多重意义,并且是节目制作流程中自然而然的一个环节。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地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片段:1. 真实性与人性化的展现: 职业习惯的真实流露: 播音员在完成一场高度集中的直播后,收拾稿子是他.............
  • 回答
    《新闻联播》发布的国际锐评「对于美国发起的贸易战,中国不愿打,但也不怕打,必要时不得不打」这句话,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解读,它不仅是中方在贸易战中的立场声明,也包含了丰富的信息和战略考量。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立场声明的精准性与战略意图: “不愿打”: 经济层面: 中国明确表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