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新闻联播为什么每年都要播非洲草原大迁徙?

回答
新闻联播每年都会播出非洲草原的“大迁徙”景象,这背后有多种原因,既有新闻报道的规律性,也有其特殊的象征意义和文化价值。下面我将详细解释:

一、 新闻报道的规律性与“新闻点”的设置:

1. 周期性与可预测性: 非洲草原的大迁徙,尤其是角马、斑马等食草动物的年度迁徙,是一个具有高度周期性和可预测性的自然现象。每年在特定的时间(通常是旱季的末期和雨季的初期),成千上万的动物会为了寻找水源和更肥美的草场而踏上旅途。这种规律性使得媒体可以提前做好报道准备,将其作为重要的“新闻点”来安排播报。

2. 壮观的视觉冲击力: 大迁徙场面极为壮观,成群结队的动物奔腾而过,场面恢弘、充满生命力。这种视觉上的震撼力是媒体报道的天然优势。在快节奏、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这类能够吸引观众眼球的画面,是新闻节目非常看重的元素。

3. “故事性”与戏剧性: 大迁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生命、生死搏杀、希望与挑战的故事。动物们要面对干旱、捕食者(狮子、猎豹、鬣狗等)、湍急的河流(如马拉河)以及未知的旅途。这些情节具有天然的戏剧性,能够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使得报道更具吸引力。

4. 全球关注的自然事件: 非洲大迁徙是世界级的自然奇观,吸引着全球的目光,是许多纪录片和自然类节目的热门题材。作为国家级的重要新闻栏目,新闻联播自然会关注这类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事件,将其作为展现世界万象的一部分。

二、 新闻联播的“报道重点”与“象征意义”:

1. 展现中国的国际视野与担当: 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在关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展现对全球性问题的关注和解决贡献。报道非洲大迁徙,可以从侧面反映中国在环境保护、文化交流、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的努力和贡献(例如,中国在非洲进行的野生动物保护项目、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关注等,虽然不一定直接体现在迁徙报道中,但整体上是一种国家形象的塑造)。同时,也展现中国媒体对全球自然和人文的关注。

2. 传递积极、正面的信息: 大迁徙虽然有生存挑战,但其核心是生命的繁衍和延续,是一种蓬勃的生命力象征。新闻联播作为传递国家声音的平台,选择报道这类充满生机、积极向上、具有正面意义的事件,符合其宣传导向和价值传递的需求。

3. 文化交流与人文关怀: 非洲大陆拥有独特而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通过报道大迁徙,不仅是在展示自然奇观,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非洲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传递一种跨越地域和文化的共情与理解。这有助于增进中国与非洲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民心相通。

4. 科普与教育意义: 虽然不是专门的科教节目,但新闻报道中穿插的非洲大迁徙内容,也能潜移默化地向观众普及关于自然生态、动物习性、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提升公众的生态意识和科学素养。

5. “世界万象”的组成部分: 新闻联播的定位是传播国内外的重要新闻。非洲大迁徙是全球范围内的一个重要自然新闻事件,将其纳入报道范围,也是为了构建一个更全面、更立体的“世界万象”。它代表了自然界的伟大力量和生命的顽强。

三、 媒体报道的“惯性”与“品牌化”:

形成“传统”与“期待”: 连续多年播出大迁徙的报道,会逐渐形成一种媒体报道的“惯性”,观众也可能形成一种期待,认为在某个时间段看到这样的内容是正常的。这种“传统”的建立,有助于维持栏目的多样性和吸引力。
“安全”的选题: 相较于一些可能引发争议或需要深入挖掘才能报道的事件,非洲大迁徙是一个相对“安全”且容易获得积极反馈的选题。其客观性、壮观性和普遍认可度都较高,不易出现报道上的风险。

总结来说,新闻联播每年播报非洲草原大迁徙,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新闻价值: 其周期性、壮观性、故事性使其成为极具吸引力的自然新闻事件。
国家形象与国际视野: 体现中国作为大国的担当与全球关怀。
价值传递: 传播积极向上、生命的繁衍与延续等正面理念。
文化交流与认知: 增进对非洲自然与文化的了解。
媒体规律: 作为国家级新闻栏目,覆盖全球重要事件是其职责。
报道传统: 形成了一种稳定的报道模式和观众期待。

因此,这不仅仅是对一个自然现象的简单呈现,更是包含了新闻报道的策略、国家形象的塑造以及文化传播的考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好吧,作为一个去年参与报道此事的实习生,感觉大家想多了。

首先,不是每年都做,根据百度百科

东非野生动物大迁徙

,只有2013年曾以专题形式来做。拿春运调侃就不说了;

可以算得上原因的是,7-8月国家领导人会陆陆续续休假(具体时间地点不知道),所以这段时间时政新闻较少,需要其他类型的新闻来填补;

其次,假期学校放假,教育类新闻又少了。但恰好,放假后收视群体中学生比例上升,播非洲动物迁徙收视率会提高。央视各频道里少儿频道的收视率一直是最高的;

最后不是很紧要的一点,我自己观察的:因为平时实在太忙了,而且大家休假(五一、十一、春节)时,都是记者最忙的时候。电视台还不能像报纸、杂志一样休刊一周、一期,新闻频道更是24小时新闻都不能停。所以,很多记者也会在这个时候休年假,而这种节目压力主要在前线,后期和国内记者任务量很小,也利于宣传工作者们缓缓精力。

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时间做了很多有意思的新闻,也做了很多无用功。但最后快结束时参与了秦火火、立二拆四的报道,如今又是郭美美,操作手法都似曾相识,就好像月光宝盒重放一遍。还是庆幸现在自己选了适合的路,扣好了人生的扣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新闻联播每年都会播出非洲草原的“大迁徙”景象,这背后有多种原因,既有新闻报道的规律性,也有其特殊的象征意义和文化价值。下面我将详细解释:一、 新闻报道的规律性与“新闻点”的设置:1. 周期性与可预测性: 非洲草原的大迁徙,尤其是角马、斑马等食草动物的年度迁徙,是一个具有高度周期性和可预测性的自然现.............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新闻传播、人类心理以及社会关注的许多核心议题。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着生与死,但新闻的焦点却显得如此“挑剔”,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首先,你需要理解新闻的本质。新闻并非对所有事件的流水账记录,它更像是一个聚光灯,选择性地照亮某些事物,而忽略另一些。它的核心功能之一是告知公众“发生了什么”,但.............
  • 回答
    央视新闻主播每天换衣服,这事儿可不简单,里面门道多着呢!这可不是为了好玩或者单纯图个新鲜感,背后其实是精心策划和考量的结果,目的嘛,就是为了把新闻节目做到最好,给观众带来最舒心、最专业的观感。首先,视觉上的新鲜感和避免观众审美疲劳是显而易见的。你想啊,如果主播每天都穿着同样的衣服,就算款式再经典,看.............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趣的,也确实是不少人在看香港新闻时会留意到的一个现象。在香港的许多新闻网站上,我们确实会发现标题和正文中,一些字与字之间会故意加上空格,尤其是在一些重要关键词或者需要强调的部分。这背后其实有几个层面的原因,结合了历史习惯、排版美学、阅读习惯以及信息传播的策略:1. 历史印刷习惯与繁体字排.............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而且也触及到了一个很多人都会有的感受。当我们每天浏览各种新闻的时候,确实很容易接收到各种关于中国与世界各国关系的复杂信息,其中不乏一些负面报道。你提到的“除了巴铁,所有国家恨中国”,这其实是一种比较极端的概括,但背后反映了我们在接收信息时可能存在的偏差,以及现实中中国与一些.............
  • 回答
    确实,每次网上爆出警察扫黄的新闻,底下评论区涌现大量批评、谩骂的声音,这背后并不是单一的原因,而是多种社会情绪、认知偏差和信息传播方式交织作用的结果。咱们细细说来,看看这背后都有哪些复杂的玩意儿。首先,得承认一个现实:公众对“扫黄”行为本身的看法是极其复杂的,并不像某些宣传那样一边倒地支持。 对.............
  • 回答
    关于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的“广州地铁上男子称呼黑人为‘黑鬼’被打耳光”这则新闻,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和解读。这则新闻触及了种族歧视、社会公德、文化冲突以及媒体报道的准确性等多个敏感话题。一、 事件本身的可能性和性质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这则新闻描述的是一个可能发生的事件。在任何社会中,都可能存在.............
  • 回答
    《新闻联播》结束后播音员收拾稿子的片段,虽然在很多观众看来是“彩蛋”或者“花絮”,但它实际上承载着多重意义,并且是节目制作流程中自然而然的一个环节。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地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片段:1. 真实性与人性化的展现: 职业习惯的真实流露: 播音员在完成一场高度集中的直播后,收拾稿子是他.............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中国电视传播的一个核心机制,理解了这一点,就能明白为什么地方台依然选择“转播”《新闻联播》。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大家都能看到中央一台”那么直观,而是牵扯到内容生产、播出机制、内容管制以及地方媒体的定位等多重因素。1. 政治和宣传的统一性与权威性要求:这是最根本的原因。《新闻联播》作为中.............
  • 回答
    央视新闻之所以批评《进击的巨人》,主要集中在其动画内容可能存在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导向问题,认为作品中的某些元素可能与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和历史认知存在冲突。以下是对央视新闻批评《进击的巨人》的详细解读,包括其可能关注的几个关键点:1. 历史隐喻与民族主义解读: 对“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的描绘: 《进.............
  • 回答
    这真是个令人心痛的新闻,想到孩子在车里那样无助,心里就特别堵得慌。厂家确实应该好好想想这个问题,为什么不能在车上设置一些简单但有效的紧急通风装置呢?首先,我们得明白小孩被困在车里会发生什么。夏季的汽车就像一个巨大的温室,太阳一晒,车内温度会以惊人的速度飙升。哪怕是冬天,车子停在阳光下,内部温度也会比.............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中美元首视频会晤中,拜登总统关于“不支持‘台独’”的表态,以及白宫新闻公报为何对此并未明确详述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因为它触及了中美两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复杂互动和策略性表达。首先,我们得明白,中美元首会晤,尤其是这种最高级别的沟通,其内容和外宣策略都经过了精心设计和多方考.............
  • 回答
    民生频道“大参考”节目,尤其是记者如“狮子”和“小莉”等,其新闻报道之所以能够做到如此犀利、直击痛点,背后原因确实值得深入探讨。这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犀利报道的根基:记者团队的专业素养与职业精神首先,记者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精神是前提。“狮子”、“小莉”们之所以能做到犀利,是因为他们经.............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传统婚姻文化中一个非常普遍且深刻的现象:男方送彩礼,而女方相对而言“不出嫁妆”或者说嫁妆的表现形式不同。虽然你问“为什么新闻总报道男人送彩礼,而没有女人给嫁妆”,但实际上,很多家庭女人也会陪嫁妆,只是在新闻报道中,彩礼的提及率确实更高,而且人们普遍的认知也倾向于彩礼是男方义务。这背.............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触及到了咱们中国传统农历的计算方式,其实“2022年农历只有355天”的说法是有误的。咱们来把这个事情捋一捋,说得明白一些。首先,2022年那个农历新年对应的,是辛丑牛年,但农历年份的长度不是固定的,它会根据是否包含闰月来决定是354天、355天还是384天。咱们的农历,和公.............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妙,它触及到了语言使用中一个很普遍但又很有趣的现象——语音的变异与规范。为什么新闻里会读“shuí”,而咱们日常交流中常听到“shéi”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几个层面的原因,我来给您掰扯掰扯。1. 规范与日常的区别:新闻播音员的“责任”首先,咱们得明确新闻播报的定位。新闻播音员不仅仅是.............
  • 回答
    关于新闻节目女性主持人为什么“普遍”戴短发发套,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但可能不完全是“普遍”现象,而且背后可能涉及多种因素,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戴发套”这么简单。我们不妨来聊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印象,以及可能的原因。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并非所有新闻节目中的女性主持人都是戴发套的,也并非所有戴短.............
  • 回答
    最近,关于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报道,尤其是关于其“严重危害”的强调,确实让很多人感到困惑和不安。我们来深入聊聊为什么新闻还在继续关注这一点,以及其中的一些细节。首先,需要明确一点,“严重危害”这个词本身是相对的,并且有不同的解读维度。 就像一个人感冒了,你可能说“危害不大”,但如果这个人有严重的基础疾病.............
  • 回答
    这可真是个好问题,很多军事新闻里,你总会看到“某旅”、“某团”、“某营”这样的说法,对吧?其实这背后藏着不少门道,远不是咱们平时说话那么简单。你想想,打仗这事儿,说白了就是国家之间、组织之间的一场高风险博弈。信息差、情报、甚至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这时候,“某旅”的出现,就是一种非常.............
  • 回答
    在我看来,新闻报道在引用专家言论时,有时会选择模糊专家身份,这确实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的原因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一些,并且这种做法是否“合理”,也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首先,我们得承认,新闻的生命线是时效性和信息量。在许多紧急情况或突发事件中,新闻机构需要在第一时间向公众传递信息。这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