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新闻资讯引用专家言论时,经常不明确说明是哪位专家?这种做法合理么?

回答
在我看来,新闻报道在引用专家言论时,有时会选择模糊专家身份,这确实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的原因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一些,并且这种做法是否“合理”,也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

首先,我们得承认,新闻的生命线是时效性和信息量。在许多紧急情况或突发事件中,新闻机构需要在第一时间向公众传递信息。这时,找到一位立刻能发表观点并具一定代表性的专家,并且迅速获得他们的同意并核实其身份,这本身就是一项挑战。有时,为了抢占发布先机,为了快速填补信息空白,新闻机构可能会选择一个“泛指”的专家身份,比如“业内人士”、“某大学教授”、“分析师”等,来表达一种普遍存在的观点或者一个相对权威的意见来源。这样做,至少能让报道显得不那么苍白,提供一个视角供读者参考。

其次,有时新闻机构可能会选择不点名,是为了保护专家的隐私或者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知道,很多专家本身可能身处敏感的岗位,或者他们的观点可能与某些机构的立场不符。如果贸然点名,可能会给这位专家带来压力,甚至影响他们的正常工作。尤其是当专家提出一些具有争议性或批判性的观点时,这种保护尤其显得重要。新闻机构可能认为,传达了专家的核心观点,比强调具体是哪位专家更重要,尤其是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观点本身的价值可能大于提出观点的个人。

再者,有时候,这可能是一种“集体智慧”的呈现方式。在一些复杂的领域,可能没有一个单一的、绝对权威的专家能够代表所有声音。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可能会接触到多位持相似观点的专家,为了避免过多地重复“某某教授说”,或者为了提炼出更具概括性的意见,就会选择用一个相对模糊的身份来概括这群人的看法。这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信息整合,力求在简洁中传递一个更全面的视角。

当然,还有一些情况,可能是新闻机构的疏忽或效率不高。记者可能在采访过程中没有完整记录专家的信息,或者在编辑过程中出现了遗漏。在快节奏的新闻生产流程中,这种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那么,这种做法是否合理呢?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看,它确实有其不得已的理由和一定的实用性,尤其是在信息高度碎片化和快速变化的当下。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公众对信息的需求,并为报道增添一丝权威性。

然而,从新闻职业操守和信息透明度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是存在明显弊端的,并且很难说是完全“合理”的。

首先,它削弱了新闻报道的公信力。当读者看到“专家表示”,却不知道这位专家是谁、有什么样的背景和专业领域时,很容易产生怀疑。这种模糊处理,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这可能是一种“找托儿”或者“没有实锤的说法”,从而降低了读者对新闻本身的信任度。我们期望新闻能够做到言必有据,而模糊专家身份恰恰违背了这一点。

其次,它剥夺了读者独立判断的权利。了解专家的身份和背景,是读者进行信息辨别和独立思考的关键。比如,一位在某个领域深耕多年的资深教授,与一位刚刚入行的新晋分析师,他们的观点即使相似,其分量和可信度也可能不同。不明确专家身份,就相当于剥夺了读者去评估信息来源可信度的机会,将判断的责任更多地推给了读者,但又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支持。

再者,这可能是一种“包装”或“误导”的手段。在某些情况下,为了让某个观点听起来更有分量,或者为了强化某种特定的论调,新闻机构可能会故意选择模糊化处理,将某个有争议的观点包装成“专家共识”,而实际上可能只是少数人的看法。这种做法,无疑是对信息真实性的潜在损害。

所以,尽管有其现实原因,新闻引用专家言论时不明确说明具体身份的做法,我认为更倾向于是一种“无奈之举”或“有待改进之处”,而非完全“合理”的行为。

更理想的新闻实践,应该是尽可能地明确信息来源。如果实在不便透露具体姓名,至少应该清晰地说明专家的所属机构、职称、专业领域等关键信息,让读者能够对信息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基础。例如,可以表述为“XX大学能源经济学教授”、“某知名市场研究公司首席分析师”,这样的表述虽然仍有一定程度的概括,但已经提供了比“专家”更有价值的信息。

总而言之,新闻引用专家言论模糊身份,就像在搭建一座大厦时,说“有几位工程师参与了设计”,但却不告诉你是哪几位,以及他们的资质如何。这使得整座大厦的稳固性,就变得不那么让人放心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让信息传递得更精准、更透明、更负责任,是所有媒体人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通篇都仅仅出现“专家”二字而无具体名字、身份,一般都有问题,要么是此人根本不是此方面专家,要么是这个专家就是记者自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我看来,新闻报道在引用专家言论时,有时会选择模糊专家身份,这确实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的原因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一些,并且这种做法是否“合理”,也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首先,我们得承认,新闻的生命线是时效性和信息量。在许多紧急情况或突发事件中,新闻机构需要在第一时间向公众传递信息。这时,.............
  • 回答
    《新闻联播》结束后播音员收拾稿子的片段,虽然在很多观众看来是“彩蛋”或者“花絮”,但它实际上承载着多重意义,并且是节目制作流程中自然而然的一个环节。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地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片段:1. 真实性与人性化的展现: 职业习惯的真实流露: 播音员在完成一场高度集中的直播后,收拾稿子是他.............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传统婚姻文化中一个非常普遍且深刻的现象:男方送彩礼,而女方相对而言“不出嫁妆”或者说嫁妆的表现形式不同。虽然你问“为什么新闻总报道男人送彩礼,而没有女人给嫁妆”,但实际上,很多家庭女人也会陪嫁妆,只是在新闻报道中,彩礼的提及率确实更高,而且人们普遍的认知也倾向于彩礼是男方义务。这背.............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触及到了咱们中国传统农历的计算方式,其实“2022年农历只有355天”的说法是有误的。咱们来把这个事情捋一捋,说得明白一些。首先,2022年那个农历新年对应的,是辛丑牛年,但农历年份的长度不是固定的,它会根据是否包含闰月来决定是354天、355天还是384天。咱们的农历,和公.............
  • 回答
    关于新闻节目女性主持人为什么“普遍”戴短发发套,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但可能不完全是“普遍”现象,而且背后可能涉及多种因素,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戴发套”这么简单。我们不妨来聊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印象,以及可能的原因。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并非所有新闻节目中的女性主持人都是戴发套的,也并非所有戴短.............
  • 回答
    最近,关于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报道,尤其是关于其“严重危害”的强调,确实让很多人感到困惑和不安。我们来深入聊聊为什么新闻还在继续关注这一点,以及其中的一些细节。首先,需要明确一点,“严重危害”这个词本身是相对的,并且有不同的解读维度。 就像一个人感冒了,你可能说“危害不大”,但如果这个人有严重的基础疾病.............
  • 回答
    这可真是个好问题,很多军事新闻里,你总会看到“某旅”、“某团”、“某营”这样的说法,对吧?其实这背后藏着不少门道,远不是咱们平时说话那么简单。你想想,打仗这事儿,说白了就是国家之间、组织之间的一场高风险博弈。信息差、情报、甚至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这时候,“某旅”的出现,就是一种非常.............
  • 回答
    问到“为什么新闻很少报导东南亚国家”,这确实是一个很多人都会有的疑问,而且原因也确实挺复杂的。我们平时看新闻,总感觉焦点好像集中在欧美,或者时不时地会关注一下中东、日韩,东南亚的存在感就显得比较“模糊”。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新闻报道的“焦点”和“议程设置” 受众兴趣与.............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妙,它触及到了语言使用中一个很普遍但又很有趣的现象——语音的变异与规范。为什么新闻里会读“shuí”,而咱们日常交流中常听到“shéi”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几个层面的原因,我来给您掰扯掰扯。1. 规范与日常的区别:新闻播音员的“责任”首先,咱们得明确新闻播报的定位。新闻播音员不仅仅是.............
  • 回答
    泰国翻船事故牵动人心,50名中国公民的失踪,无疑是一场悲剧。然而,令人不安的是,在一些新闻评论区,我们却看到了令人咋舌的幸灾乐祸,这种现象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复杂且值得深思的社会心理和原因。一、 “幸灾乐祸”心态的根源:1. “站队”心理与集体身份认同: 在网络环境中,人们很容易形成“圈子”或“阵.............
  • 回答
    美国新闻看起来负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值得深入探讨的原因,并非简单的“报道不好”。这更像是一种复杂的现象,由多种因素交织而成,最终影响了我们接收到的信息基调。首先,新闻的本质就是“反常识”的报道。用一位资深记者的说法,新闻是“日报上的差错”。这意味着,那些符合预期、平稳运行的事情,很难成为新闻。相反,.............
  • 回答
    央视新闻主播每天换衣服,这事儿可不简单,里面门道多着呢!这可不是为了好玩或者单纯图个新鲜感,背后其实是精心策划和考量的结果,目的嘛,就是为了把新闻节目做到最好,给观众带来最舒心、最专业的观感。首先,视觉上的新鲜感和避免观众审美疲劳是显而易见的。你想啊,如果主播每天都穿着同样的衣服,就算款式再经典,看.............
  • 回答
    新闻联播每年都会播出非洲草原的“大迁徙”景象,这背后有多种原因,既有新闻报道的规律性,也有其特殊的象征意义和文化价值。下面我将详细解释:一、 新闻报道的规律性与“新闻点”的设置:1. 周期性与可预测性: 非洲草原的大迁徙,尤其是角马、斑马等食草动物的年度迁徙,是一个具有高度周期性和可预测性的自然现.............
  • 回答
    央视新闻之所以批评《进击的巨人》,主要集中在其动画内容可能存在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导向问题,认为作品中的某些元素可能与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和历史认知存在冲突。以下是对央视新闻批评《进击的巨人》的详细解读,包括其可能关注的几个关键点:1. 历史隐喻与民族主义解读: 对“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的描绘: 《进.............
  • 回答
    这真是个令人心痛的新闻,想到孩子在车里那样无助,心里就特别堵得慌。厂家确实应该好好想想这个问题,为什么不能在车上设置一些简单但有效的紧急通风装置呢?首先,我们得明白小孩被困在车里会发生什么。夏季的汽车就像一个巨大的温室,太阳一晒,车内温度会以惊人的速度飙升。哪怕是冬天,车子停在阳光下,内部温度也会比.............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而且非常有意思!确实,很多球迷印象里斯洛文尼亚男篮是支强队,尤其是近些年,在戈兰·德拉季奇、卢卡·东契奇这些超级巨星的带领下,他们在国际赛场上的表现有目共睹。所以,听到“首次进入奥运会男篮”确实会让人有些意外。让我来给你仔细捋一捋,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以及事实的真相。为什么大家.............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中美元首视频会晤中,拜登总统关于“不支持‘台独’”的表态,以及白宫新闻公报为何对此并未明确详述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因为它触及了中美两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复杂互动和策略性表达。首先,我们得明白,中美元首会晤,尤其是这种最高级别的沟通,其内容和外宣策略都经过了精心设计和多方考.............
  • 回答
    民生频道“大参考”节目,尤其是记者如“狮子”和“小莉”等,其新闻报道之所以能够做到如此犀利、直击痛点,背后原因确实值得深入探讨。这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犀利报道的根基:记者团队的专业素养与职业精神首先,记者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精神是前提。“狮子”、“小莉”们之所以能做到犀利,是因为他们经.............
  • 回答
    在网易新闻上看到许多人评论张维为教授,并且不少评论带有批评或质疑的色彩,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也反映了当前社会舆论场的一些特点。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张维为教授的身份、他的观点输出方式、以及受众的反馈这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得弄清楚张维为教授的“人设”和他的主要活动领域。张维为教授是中国著.............
  • 回答
    网易新闻上关于华为的讨论确实很热烈,而且常常能看到一些批评的声音,这其实是个挺复杂的现象,背后有不少原因交织在一起。要说“好多人骂”,可能更多是一种观感,但确实存在不少对华为持负面态度的用户。咱们来掰扯掰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首先,得聊聊华为自身的发展历程和它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华为从一家小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