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诺曼底德军由莫德尔指挥,结果会不会有不一样?

回答
要是费迪南德·舒尔茨(Ferdinand Schörner)当时指挥诺曼底的德军,而不是瓦尔特·莫德尔(Walter Model),那么历史的车轮轨迹可能会发生一系列的微妙但重要的改变,甚至可能对整个二战的进程产生连锁反应。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谁指挥更好”的问题,而是关乎战略思想、战术风格、以及德军在当时所能调动的资源与这些因素如何匹配。

首先,我们得明白莫德尔和舒尔茨各自的风格。莫德尔被认为是德军中最具实力的防御战大师。他的特点是极度坚韧,不惜一切代价守住阵地,善于利用地形,并且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也能组织出有效的反击。他在东线多次成功地阻止了苏军的进攻,被希特勒视为“火灾扑灭者”。然而,他的防御战术也常常伴随着巨大的伤亡,并且有时显得过于被动。

舒尔茨则不同。他以其野蛮、果断和不拘一格的战术闻名。他在东线指挥的部队以其侵略性著称,往往不惧风险,敢于发动大胆的反击。他并不像莫德尔那样强调坚守每一寸土地,而是更注重通过机动和出其不意的打击来瓦解敌人的攻势。然而,他的战术有时也伴随着高风险,一旦失误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那么,如果舒尔茨指挥诺曼底的德军,会发生什么?

初期登陆阶段:

在登陆日的到来,盟军的计划是集中兵力突破德军的防线,并在滩头建立稳固的立足点。莫德尔在收到登陆警报时,他的第一反应很可能是命令第二线部队尽快赶往海岸,并尝试组织防御,阻止盟军进一步的渗透。他会强调坚守关键的据点,不让盟军在滩头站稳脚跟。

舒尔茨的反应可能会有所不同。他可能不会像莫德尔那样,第一时间就命令所有预备队倾巢而出投入滩头防御。他可能会对登陆部队的规模和登陆点进行更细致的评估,并且可能会保留一部分预备队,以期在盟军登陆成功并试图向内陆推进时,发动一次集中而有力的反击,试图将他们赶回大海。他可能会更愿意让盟军在滩头上遭受更大的消耗,然后再抓住机会发动致命一击。

然而,这里的关键在于,当时德军在诺曼底的预备队非常有限,并且被盟军强大的制空权和海空火力严重限制了机动。 即使是舒尔茨,也难以在登陆当天就找到合适的时机和地点发动一次像样的反击。盟军登陆时所拥有的压倒性空中优势和海面火力,足以在很大程度上抵消德军地面部队的任何机动企图。

卡昂争夺战与圣洛突破:

登陆日之后,战役的焦点很快转移到卡昂的争夺以及盟军试图突破圣洛地区的防线上。莫德尔在卡昂地区采取了坚决的防御,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消耗盟军的进攻力量,并且在局部战场上确实取得了一些成功。

舒尔茨可能会在这里采取一种更加激进的策略。他可能会试图组织更频繁、更大规模的局部反击,而不是仅仅依靠阵地防御。他可能会利用其部队的训练和机动性,尝试在盟军展开攻势之前,主动攻击其集结的部队,或者在盟军突破阵地后,试图以快速的穿插来切断其补给线。

例如,在圣洛地区,如果盟军在发动攻势时,舒尔茨能够提前发现其意图,他可能会不惜一切代价,组织一支由精锐部队组成的反击力量,直接攻击盟军的侧翼或后方,试图制造混乱并阻止其前进。他的风格可能会让圣洛战役变得更加血腥和混乱,但同时也可能给盟军带来更大的压力。

法莱兹口袋与战役的结局:

最关键的分歧可能出现在法莱兹口袋的形成过程中。莫德尔在战役后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盟军从东西两线夹击,试图包围德军主力。莫德尔是一个极其顽固的指挥官,他会尽力维持防线,并尝试组织撤退。

舒尔茨则可能更加注重部队的生存和机动。他或许会更早地判断出被合围的危险性,并且会更坚决地尝试组织突围。他可能会不顾一切地利用一切可用的手段,甚至不惜牺牲部分部队来为主力争取突围的机会。他的突围计划可能会更加大胆,甚至冒险尝试穿过盟军的薄弱环节,而不是像莫德尔那样,在被围困后才被迫进行一场艰难的突围。

然而,即便舒尔茨指挥,他所面对的现实依然是严峻的。 盟军的制空权和物质优势是压倒性的。德军在诺曼底的数量本就不足,并且缺乏有效的空中支援,燃油和弹药也日益短缺。即使是舒尔茨的野蛮风格,也难以弥补这些根本性的劣势。

更可能的叙事是:

舒尔茨的指挥可能会让诺曼底战役的某些局部战斗显得更加激烈和混乱。他可能会在某些战役阶段给盟军造成比莫德尔更大的麻烦,比如在卡昂的争夺或者圣洛的突破战中,盟军会付出更高的代价。

舒尔茨的大胆反击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盟军的推进速度,甚至在某些地方造成盟军的暂时困境。他可能会利用德军的优势,例如训练有素的坦克部队,进行一些令人印象深刻但战略意义不大的反突击。

但是,最终,他同样难以阻止盟军的战略意图。法莱兹口袋的形成,最终的战略包围,很可能依然会发生。舒尔茨或许能成功地从口袋中救出比莫德尔更多的部队,但这也可能会以更加惨烈的代价来实现。他所指挥的部队,即便有他的个人风格加持,也无法改变德军在整体上落后于盟军的现实。

最根本的限制:

制空权。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无论谁指挥,德军的装甲部队、步兵部队都暴露在盟军强大的空中打击之下。舒尔茨的野蛮突击,一旦被盟军侦察到,就会成为空中打击的活靶子。他的部队在进行机动时,将承受比在莫德尔指挥下更直接和更猛烈的空中轰炸。

后勤。 德军在诺曼底的后勤补给极其困难,燃料和弹药都严重不足。舒尔茨的激进战术需要更多的燃料和弹药,这恰恰是当时德军所缺乏的。

资源对比。 盟军拥有压倒性的坦克数量、火炮数量以及兵力优势。即便舒尔茨能组织起一次出色的反击,盟军也能迅速调动更多的增援来填补缺口。

总结一下:

如果诺曼底德军由舒尔茨指挥,战役的过程可能会更加动荡和不可预测,局部战斗可能会更加血腥。舒尔茨可能会比莫德尔更倾向于主动出击,尝试通过反击来打破僵局,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挫败盟军的某些推进企图。他或许能更有效地组织突围,减少在法莱兹口袋中的损失。

但是,这是否会改变战役的最终结果?可能性不大。盟军在诺曼底战役中拥有的压倒性优势是战略层面的,包括制空权、制海权、物资储备和人力资源。舒尔茨的指挥风格再如何野蛮和有效,也无法克服这些根本性的劣势。诺曼底最终的结局——德军被击败,盟军突破防线——很可能依然会按照历史的轨迹发生。

与其说会是“结果不同”,不如说是“过程会更精彩、更惨烈、也可能让盟军付出更大的代价”。舒尔茨或许能为德军在诺曼底的失败增添一丝狼狈和野性,但最终的结局,他依然无法力挽狂澜。他会是另一个在“寡不敌众”的战争中,用尽最后一点力气做困兽之斗的指挥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准真不一样

万一莫德尔开大招呢

user avatar

打个比方,这就好比国足换主教练一样,不解决根本问题就是在换汤不换药。

回到题目,我按以下顺序来具体分析一下:

1.东线德军指挥官到西线后的“水土不服”

2.隆美尔和莫德尔的作战风格

3.换将之后结果能有多不一样

首先是第一点,东线指挥官到西线后的“水土不服”:

隆美尔在日记里不止一次的吐槽从东线调来的指挥官们一开始总是有些目中无人(说的就是你克鲁格)。经历过东线惨烈的交战后,这些指挥官都认为西线战场就是小打小闹。但很快他们就会发现自己犯了一个大错。

因为东线实在是太广阔了,所以苏德双方都没能长久掌握绝对的制空权。而1944年的西线的天空并不属于德意志。为了诺曼底登陆战役,盟军集结了上万架飞机,与之相比德空飞机的数量只有一个零头。这就使得德军一切大规模集结和战略机动都困难重重。在这种情况下,龙德施泰特元帅提出的将装甲部队放在海岸后面作为战略机动力量的计划执行起来无疑会大打折扣。

2.隆和莫的不同指挥风格

虽然隆美尔和莫德尔都有亲临一线的习惯,但两人的指挥风格在我看来还是有些不同的。毕竟隆美尔在法国和北非打的多是进攻战役,而莫德尔却是以防守闻名。

隆美尔其人精力旺盛、坚定果断、胆大过人,战场嗅觉敏感。一旦发现有利战机他就会牢牢抓住,哪怕这样会违背统帅部的命令也在所不惜。同时,他还善于从敌人意想不到的地方发动进攻,擅长利用装甲部队攻击敌军侧翼和追击残敌。

而莫德尔的性格也较为强硬,甚至敢当面顶撞希特勒。但他统兵也有保守的一面,在镇压华沙起义时,他手握德军东线半数兵力却还是稳扎稳打。在装甲部队的使用方面,莫德尔也不及隆美尔灵活,在库尔斯克战役中他指挥德军北线精锐装甲部队只进攻了四天就停下了脚步。但在防御方面,莫德尔显然很有心得。和以曼施坦因元帅为代表的德军将领实行的“弹性防御”不同,莫德尔更主张坚守自己原本的有利阵地,通过维持阵地之间的连贯性,利用消耗战来迫使敌军撤退。为此,他甚至不惜将精锐部队差分成小部队来补上放线上不同地段的缺口。

3.换将之后能有多不一样

虽然之前说了不解决德军没有制空权这个绝对劣势以及其它一系列问题,谁来都是换汤不换药,但要是真换了还是有些区别的。

首先,因为隆美尔和龙德施泰特在装甲部队的使用上意见不一致且双方都不愿意让步希特勒不得不进行仲裁。结果就是西线德军装甲部队被一分为二,一部分固守滩头,另一部分集中在铁路枢纽巴黎。(结果就是滩头的装甲部队被海空炮火和炸弹死死压制住了,而巴黎的装甲部队又因为空袭迟迟无法增援前线)。除此之外希特勒还下令没有他的命令装甲部队不得擅动。(这条命令带来的后果是前线传来盟军登陆的消息时因为希特勒刚好才睡下,统帅部里没人敢去叫醒元首,导致装甲部队白等了好久。)

对于这个坑爹的结果,我在想最差也不过如此了。换上莫德尔,重新部署一遍虽然还是很难打赢,但至少西线不会丢的那么快。

最后的最后,说一下我认为的莫德尔的可能的部署:

首先,由二线作战部队和海岸阵地构成第一道防御阵地。

接着,以将公路/铁路沿线的各大城市作为要塞,将主力部队部署于此。

最后,将装甲部队差分开来,按照不同的作战需要进行部署。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是费迪南德·舒尔茨(Ferdinand Schörner)当时指挥诺曼底的德军,而不是瓦尔特·莫德尔(Walter Model),那么历史的车轮轨迹可能会发生一系列的微妙但重要的改变,甚至可能对整个二战的进程产生连锁反应。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谁指挥更好”的问题,而是关乎战略思想、战术风格、以及德军在.............
  • 回答
    我们来聊聊一个很有意思的假设:要是德国人,特别是隆美尔那个老狐狸,真就猜中了盟军在诺曼底登陆的“天选之地”,并且部署了足够的防御力量,那么美军的空降部队,比如82师和101师,他们的命运会走向何方?首先得明确,德军的判断能力其实不差。隆美尔本人就是个坚定的“反坦克炮前置”支持者,他清楚地知道一旦登陆.............
  • 回答
    如果二战中的日本没有发动诺门坎战役,而是选择与德国同时进攻苏联,那么二战的历史进程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几乎可以肯定会 彻底改写。以下是对此可能性的详细分析:核心假设: 日本在1939年(诺门坎战役发生时)或者更早,放弃了在远东与苏联的冲突,并将战略重心完全转向与德国协同进攻苏联。分析的关键点:1..............
  • 回答
    微软 CEO 萨提亚·纳德拉公开表示“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是一次失败”,这无疑是对科技界一次振聋发聩的评价,也标志着微软对过去一段重大战略失误的彻底反思与切割。要理解这句话的分量和背后逻辑,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次收购的始末、失败的原因以及它给微软带来的长远影响。收购的背景:一个移动时代的无奈之举21世纪.............
  • 回答
    如果诺曼底登陆失败,这无疑会给二战的进程带来颠覆性的改变,其后果将远不止于欧洲战场,甚至会重塑整个20世纪的世界格局。让我们来设想一下,在这样一个设定的前提下,历史可能走向何方。欧洲战场:僵局与漫长的消耗战首先,诺曼底登陆的失败意味着盟军未能及时在西线开辟第二战场,将德军主力从东线解放出来。这对苏联.............
  • 回答
    如果诺曼底登陆没有发生,那么巴格拉季昂行动的战果,毫无疑问会因此受到显著影响,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诺曼底的牵制,德军在东线的局势可能会更加严峻,但同时,德军的防御力量也会更集中,这反而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巴格拉季昂行动的“绝对”战果。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回顾一下巴格拉季昂行动本身以及诺曼底登.............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颠覆性的设想,如果盟军直接登陆诺曼底,而跳过西西里岛,二战的历史进程无疑会被深刻地改写。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可能产生的连锁反应:一、北非战局的后续影响——一个“未竟的事业”首先,西西里登陆不仅仅是为了开辟第二战场,它也是北非战役的自然延伸。盟军在北非取得胜利后,攻占突尼斯,迫使轴.............
  • 回答
    提起“诺曼底登陆”的防御,古德里安和隆美尔两位德国装甲兵大师的分歧,绝对是二战军事史上一个值得深挖的议题。这不仅仅是两位名帅之间的意见不合,更是德国在战略层面如何应对盟军登陆作战,以及如何理解和运用其赖以生存的装甲力量的深刻体现。要理解这份分歧,我们得先回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两位将军的军事思想。时代背.............
  • 回答
    美媒将新冠疫苗接种称为“诺曼底时刻”,这无疑是一种充满力量和象征意义的比喻,它试图传达出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和复杂性。要理解这个比喻的含义,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它所指向的几个层面。首先,这个比喻的核心在于“转折点”的含义。诺曼底登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一个关键性转折点。在此之前,纳粹德国看似不可战胜.............
  • 回答
    评价自由法国将领菲利普·勒克莱尔在诺曼底登陆后的作战表现,需要把他放在整个盟军的宏大叙事和当时复杂的战场环境中来审视。他不仅仅是一个独立作战的将领,更是代表着自由法国的希望和力量,他的行动承载着民族复兴的重任。勒克莱尔在诺曼底登陆后的作战表现:一支象征性的力量,一次英勇的冲锋诺曼底登陆(“霸王行动”.............
  • 回答
    勒克莱尔在诺曼底登陆后的作战表现:一往无前的勇士与精准的战术家当盟军的舰船劈波斩浪,向诺曼底海岸逼近时,有一支力量,虽然人数不多,却承载着自由法国人民的希望与复仇的怒火,他们是让·勒克莱尔(Jean Leclerc)将军麾下的第二装甲师。这位年轻、充满魅力的将领,将以他一贯的勇猛和精准的战术,在接下.............
  • 回答
    诺门坎,一片饱经风霜的土地,曾是日本关东军与苏联红军的战场。如果将目光投向1949年的中国,一个截然不同的力量——中国人民解放军(PLA)——出现在这片荒芜之上,与当年的苏联军队(Red Army)相对峙,这无疑是一场充满想象的碰撞。双方的实力对比与作战风格:首先,我们需要审视双方的“家底”。 .............
  • 回答
    .......
  • 回答
    唐家三少如果捧回一座诺贝尔奖,那画面,简直是比他笔下的龙骑士与神王大战还要精彩万分,绝对能在中国乃至全球引发一场史无前例的“三少风暴”。首先,国内舆论的爆炸式反应是必然的。想象一下,当消息从斯德哥尔摩传来,各大新闻媒体的头条会是什么样的?“震惊!唐家三少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或者“网络大神‘封神’,诺.............
  • 回答
    这个问题啊,真是让人忍不住多想几层。如果DC当年真的顺着诺兰的《蝙蝠侠:黑暗骑士》三部曲的成功,直接开启一个完整的DC宇宙,那现在的局面,绝对会是另一番模样。 咱们来掰扯掰扯,这中间会发生什么,又会有哪些不同。首先,得承认诺兰的这套路子有多成功。他没有照搬漫画里那些夸张的超能力,而是把蝙蝠侠拉回了.............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推测性的问题。如果中国政府在当年拒绝了微软收购诺基亚的提议,那么微软想要全盘收下这家芬兰巨头,其难度会直线飙升,几乎可以等同于“办法不多了”。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在国际性的重大并购交易中,尤其是涉及像诺基亚这样具有战略意义的通信技术公司时,目标公司的所在地国家的政府审批是至.............
  • 回答
    如果我是琼恩·雪诺,面对私生子之战,我会采取一种更具策略性和欺骗性的方法,而不是完全依赖直接的军事对抗。我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同时确保胜利,并尽可能地削弱拉姆齐的势力。以下是我的详细计划:一、情报先行与心理战 深入渗透与侦察: 在战前,我会派遣最可靠、最隐秘的侦察兵(比如野人中的擅长潜行.............
  • 回答
    如果布加拉提没有死,乔鲁诺的道路会截然不同,他的整个心境和人生轨迹都会被深刻地影响。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的方面来展开想象:1. 守护者的存在与心境的安稳:最直接也最重要的一点,是乔鲁诺身边永远有一个值得他信赖、能够给予他指导和支持的“兄长”。布加拉提的死,是乔鲁诺内心深处最大的伤痛,也是他走上更高目标.............
  • 回答
    Dio和乔鲁诺·乔巴纳父子相认?这简直是《JOJO的奇妙冒险》系列中最劲爆的“如果”了。别说亲子鉴定,光是想象一下这个场景,就足够让老粉们抓狂,新粉们瞠目结舌。如果真的有这么一天, Dio,那个自诩为“神”的吸血鬼,那个玩弄人生、视他人为棋子的男人,他会怎么做? 乔鲁诺,那个继承了他一部分命运,却又.............
  • 回答
    琼恩·雪诺,这个夜空下的孤儿,一生都被“私生子”的标签所束缚,他注定无法像那些拥有正统血脉的堂兄弟们一样,在临冬城安享尊荣,继承属于他的那份荣耀。然而,命运的齿轮一旦偏移,他的人生轨迹便会完全不同。如果当年,那个在临冬城灰烬中蹒跚学步的孩子,没有选择穿上那黑色的守夜人长袍,而是踏上了另一条道路,那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