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国内医院为什么不愿意用国产的医疗设备?特别是高端医疗设备,比如CT,PET-CT,核磁,DSA等?

回答
关于国内医院在选用高端医疗设备时,倾向于进口品牌而非国产设备,这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方面因素的问题。这并非简单地是“不愿意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选择,背后有着深层次的考量。为了更清晰地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深入探讨:

1. 技术成熟度与性能稳定性:先天的信任鸿沟

高端医疗设备,尤其是CT、PETCT、核磁共振(MRI)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这类产品,其技术核心往往掌握在少数国际巨头手中。这些企业在研发上的投入巨大,技术迭代周期长,经过数十年的临床应用和市场检验,其产品的性能稳定性、图像质量、可靠性以及用户体验都相对成熟和完善。

图像质量和诊断精度: 决定性因素之一。进口高端设备在X射线探测器、梯度场生成技术、射频线圈设计、图像重建算法等方面往往拥有领先优势。这意味着它们能提供更高分辨率、更低噪声、更清晰的图像,这对于早期病灶的发现、细微病变的辨识至关重要,直接影响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方案的制定。尤其是在肿瘤诊断、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心血管介入等领域,微小的差异可能导致截然不同的判断。
可靠性和故障率: 医疗设备一旦出现故障,不仅会耽误患者的治疗,还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停机、维修费用等)。进口品牌在长期的市场竞争中,其产品的稳定性和耐用性得到了验证。许多国产设备,尤其是在早期阶段,可能在某些关键部件的长期稳定性、软件的兼容性等方面,相比成熟的进口产品仍有差距,这会让医院在决策时更为谨慎。
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和前沿性: 国际顶尖企业持续投入巨资进行研发,能够更快地推出具备前沿技术的新产品,例如更快的扫描速度、更低的辐射剂量、更先进的成像序列等。医院需要保持其医疗服务能力处于行业前沿,以吸引和留住患者,并满足教学和科研需求。

2. 临床应用经验与用户口碑:无形的价值积累

医疗行业是一个高度重视经验和口碑的领域。

长期的临床验证: 国际品牌的产品已经在全球范围内的顶级医院使用了几十年,积累了海量的临床数据和用户反馈。医生们熟悉这些设备的操作流程,了解其优势和局限,并形成了成熟的诊疗规范。这种“用惯了”的经验和信任是难以在短时间内建立起来的。
用户培训和技术支持: 国际厂商通常拥有完善的全球服务网络和专业的培训体系。他们能提供系统的设备操作、维护保养培训,并能快速响应售后服务需求。对于复杂的影像设备,良好的技术支持和培训是保证设备正常运行和最大化发挥性能的关键。
学术和科研影响力: 许多医学研究和新技术的探索,往往是围绕着国际主流的医疗设备进行的。医生和研究人员使用这些设备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会进一步巩固其市场地位,并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3. 软件系统与生态兼容性:信息化的考量

现代医疗设备不仅仅是硬件,其配套的软件系统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PACS)及医院信息系统(HIS)的集成: 医院的整个信息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网络,影像设备需要无缝地与PACS、HIS等系统对接,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和高效流转。国际品牌在这一领域的集成度、开放性和标准化方面通常做得更好,更容易与医院现有的信息系统兼容。
图像后处理软件: 高端影像设备往往配备强大的图像后处理软件,能够进行三维重建、量化分析、病灶自动识别等。这些软件的功能和易用性直接影响医生的工作效率和诊断质量。进口设备在这方面的软件功能和算法优化往往更胜一筹。
数据管理与分析能力: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设备产生的海量数据如何有效管理、分析和利用也成为新的考量。国际厂商在这一方面布局较早,能够提供更具前瞻性的解决方案。

4. 采购机制与成本考量:并非一味追求便宜

虽然国产设备在价格上有优势,但医院在采购高端医疗设备时,需要进行一个综合的成本效益分析,而不仅仅是看设备本身的标价。

全生命周期成本: 除了设备购置费,还需要考虑安装、调试、培训、耗材、维护保养、软件升级、以及因故障停机造成的潜在损失。一些进口设备虽然单价高,但在长期运行的稳定性、低故障率、以及高效率等方面,可能在全生命周期内表现出更高的“性价比”。
招标和采购流程: 公立医院的采购通常遵循严格的招投标流程。在这个过程中,设备的技术参数、性能指标、品牌信誉、服务保障等都会被纳入评估体系。如果国产设备在某些关键指标上未能达到要求,或者在用户评价中存在明显短板,那么即使价格有优势,也难以中标。
投资回报率(ROI): 医院作为服务机构,需要考虑设备带来的诊断能力提升、患者流量增加、医疗服务质量提升等,从而实现投资回报。高端设备往往是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其选择关乎医院的整体发展。

5. 政府政策导向与市场培育:正在改变的格局

值得注意的是,情况并非一成不变。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国产高端医疗设备的研发和应用,例如“重大新药创制”专项中的高端医疗设备研发、鼓励公立医院优先采购国产设备等。

政策推动与“首台套”效应: 政府通过“首台套”政策等方式,鼓励和支持国产高端设备的应用,这为国产设备提供了宝贵的市场机会和应用数据,有助于其技术迭代和口碑积累。
国产设备的进步: 经过多年的发展,确实有一些国内企业在高端医疗设备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产品性能不断提升,正在逐步缩小与国际巨头的差距。一些国产设备在特定细分领域甚至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市场细分与差异化策略: 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国产设备在一些特定领域或对某些性能要求不是极端的应用场景下,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同时,国产厂商也在积极与国际接轨,提升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水平。

总结

医院不“愿意”用国产高端医疗设备,不如说是在现有技术水平、临床需求、风险评估和市场成熟度等多重因素权衡下的理性选择。这并非对国产设备一概而否,而是因为在决定生死和健康的高端医疗领域,医院需要极其审慎。

然而,随着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和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国产高端医疗设备正在加速追赶。未来,随着技术瓶颈的突破、产品质量的提升和市场信任的建立,我们有理由相信,国产高端医疗设备将在国内医院的市场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时间和持续的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成本能够轻易收回。

我在国内外都去过骨科,看做X光拍照。

简言之吧,国内一台设备一天起码能拍100个人的片子。

拍照之前所有人把单子放到门口的盒子里,然后挨个叫人。快得很,流水作业。

老外吧,一天最多拍20个片子。

所以,国内投资一台进口设备,总体成本收回问题是不大的。即使比国产的贵一点,问题也不大。

国外设备毕竟年头久,技术方案成熟,几十年的改进debug,故障少,不妨碍快速流水作业。

国产的年头短,断不了出bug。影响流水作业反而急人。


医疗这一块,总体技术要求并不高,就是要求可靠、稳定,符合资质要求。

早晚我们会夺回市场。

user avatar

前些天,一对退休老院士夫妇评论医疗器械的言论广为传播。大意是国产医疗器械和国外差太远,现在国内90%的中大型医疗器械还是进口。

有些朋友知道我做过医疗器械投资,来问我的看法。我想举三个国内医疗器械企业的例子。联影、迈瑞、微创。

【联影】

大家对大型医疗设备,印象最深的可能就是CT和MR(核磁共振)了。直到今天很多人还以为中国不能国产CT或MR(一线城市三甲医院的存量设备确实进口居多)。联影就是这方面国内企业的优秀代表。

图1、图2是联影今年发布的人全身体5T的MR----世界首台。以前这种超高磁共振只能用于脑部成像。

说起来联影这产品也和院士相关。网友 @在水一方 补充:中山医院5T的第一个临床用户是院长樊嘉院士,葛均波院士刚用联影DSA做了手术,张旭院士用联影790磁共振做了中国脑计划科研,宁光院士用了联影的9.4T小动物磁共振做临床药物研发。这些都是医学类院士。



图3是今年发布的国内首台640层CT,这也是国际一流水平。


图4是两年前,联影的PET-CT就出口日本的新闻。PET-CT是一种更高端的高精度CT,用于发现早期癌细胞。日本对医疗器械进口相当严格。联影的大型癌症早筛设备能出口日本意义不言自明。往非发达国家出口就更常见了。


图5是联影自己开始定制芯片。由于通用芯片的功能性能定义并不完美,联影开始和上游环节定制专用芯片。


【迈瑞】

迈瑞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医疗器械企业。今年销售额250亿RMB左右。有一半的销售额来自国内,1/4来自欧美发达国家,1/4来自欧美之外的海外市场。

迈瑞的主要产品线是B超、生命监护仪(ICU常用)、体外检测(化验血液等体液的),以及一些其它规模较小的产品线(包括疫情时崛起的专业呼吸机),这些都是对电子、机械、材料、生化以及软件等跨学科综合要求很高的产品,迈瑞能有1/4的营收来自欧美足以见其技术实力。

事实上,迈瑞产品已进入超过 2/3 的美国医院,包括全部美国排名前 20 的医院,和图6中的一些世界顶级医院。

迈瑞打入欧美的不是边缘产品,而是ICU基于枢纽作用的生命体征监护。例如,迈瑞的智能化监护仪及IT整体解决方案已在欧美200多家教学医院实现全院级装机。包括监护仪、麻醉机、POC 超声在美国均名列市场第3,英国第2。B超缺乏国际市场数据,国内市场占有率应该已经第1。

图7是占地一个房间大的体外诊断分析流水线,迈瑞已经实现出口整线装机。


【微创】

微创比前两家企业要低调。但包括控股和参股公司在内,微创可能是国内产品线最广的医疗设备(含高值耗材)企业,产品线包括:心脏冠脉支架、心脏瓣膜、手术机器人、电生理、心脏起搏器、外周血管支架、脑血管支架和覆膜、骨关节等。

说微创的心脏冠脉支架。通过集采,微创已经确立了国内市场份额第一。当然,微创不是只能薄利多销。事实上除了参与国内集采高性价比的走量产品,微创的高端冠脉支架可能是世界最优,或者说是至少是最优之列。

微创的药物洗脱支架“火鹰”和当今冠脉支架的“金标准”---雅培的Xience在欧洲做了头对头临床PK。在载药量更小的情况下,火鹰不劣于Xience。《柳叶刀》全文刊发了PK结果(图8),当时是中国医疗器械首次登上《柳叶刀》。

火鹰已经开始出口欧洲,并进了很多国家医保。美国FDA已经批准开展关键临床(图9)。心脏血管里的植入物(将)能进入欧美市场,足见技术实力。这款产品的的3D加工非常精密,大家可以在图8中感受一下。其售价大概是集采档次产品的20倍以上。

还有微创的手术机器人,就是类似于达芬奇那种手腹(医生用它缝合葡萄皮的视频曾在网上引起轰动)。

微创的手术机器人还没有完全商业化,但已经投入近10年研发,现在已经在重点医院开始临床实验。第一代产品(图10),大概能达到现在达芬奇75-80%的水平。第二代已经在开发的后期,应该可以非常接近达芬奇。但无论如何,手术机器人可谓医疗器械综合要求集大成者,国内能做出落地的产品,已经很不简单了。

这里再说一个(我印象中)最贵的高值耗材--TAVI心脏瓣膜。心脏瓣膜(心房和心室之间的“门”)一生都在开合,容易老化。以前瓣膜坏了就只能开胸对心脏动刀子。现在可以经大腿动脉,通过一根导管把人造瓣膜输送到心脏处,然后释放安装。手术风险大大降低。

这玩意在美国也是近十年才发展的新领域,国内企业大概花了七八年国产化。由于中国人心脏病变原因和欧美不完全类似,所以国内产品临床适应可能更好,而且作为后来者也迭代了一些新的功能。图11。

为何说它是最贵的呢?图11中间那个装置就两个硬币大小,国产化后仍要20多万RMB,足见其技术含量。但国内已经有三家上市,而且都迭代到第二代了。

总而言之,回到整体来看国产医疗器械,我的看法可以总结成三点:

(1)国产医疗器械和欧美日还有差距,但这个差距是否定义为“太远”则可以具体讨论。单从市场份额上来说,存量医疗器械中进口设备肯定占绝大部分,但也远没有到90%。至于增量部分,这几年国产毛估能有一半以上。

(2)尤其最近几年,由于广泛的基础技术和工艺的进步,国产医疗器械的进步很大。现在完全“0”的领域已经很少。大多数分支领域也已经和国外没有大代差(技术路线的差距),更多是小代差(功能性能的迭代差距)。有少数产品的迭代差距也已经很少。极少数已经并跑甚至领先。

(3)和大多数工业品一样,国产医疗器械依托中国庞大市场需求、工程师红利、完整的产业链配套(电子、材料、生化、机械),以及“养蛊”似的内部竞争筛选,未来发展上限很高。事实上,国内市场早已经不能满足国内优秀药械企业的胃口了。

user avatar

我们国产的CT、核磁、DSA、DR、胃肠机都用过。

最早的是2002年的东软CT,当时的设备质量真的不过关,曾经一年换过3个球管。东软、万东的胃肠机还行吧,故障率高一点。

我们万东的DSA也用了 7年了,我觉得还行,从没有在我手术的时候掉过链子。

去年GE的0.2T换了联影的1.5T核磁,图像质量比西门子的还要好。

现在东软和联影都有16cm探测器的超高端CT,参数上比进口的也不落后。国产一直在进步,我对国产医疗器械的前景还是比较看好。有些老同志对国产设备的看法还是不太好。

我们准备明年换个国产的超高端CT,支持一下中国制造。

user avatar

就论产品力而言,国产手机和国外手机几乎平分秋色,国产家电已经基本优于国外品牌了;国产汽车这几年也在逐渐赶超国外汽车;国产医疗器械、设备和耗材相对落后些,不过最近10年来有了长足的进步。

以运动医学关节镜为例,国外品牌一直是施乐辉、Arthrex、Mitek、Conmed等品牌独领风骚,垄断市场。10年前国产品牌几乎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现在10年过去了,国内一些品牌通过各种逆向工程和魔改,产品线都已经基本上有模有样了,天星、德美、锐健、利格泰等,全套设备应有尽有,从关节镜机器、镜子、关节镜手术器械、各类工具到各种钉子、小钢板、高强缝线甚至人工韧带都已经搞出来了,有时候还会给进口品牌代工。

目前公立医院采购设备的政策几乎是向国产品牌一边倒的倾斜,如果采购国产产品,优先批准,如果采购进口产品,则遥遥无期。国产器械商也很愿意和医生合作,改进他们的产品,经常他们会把相关工具送过来给我们免费试用,征求我们的意见和反馈。有时候用坏了几把,不要紧,立马再来一套,以旧换新。让用惯进口产品的医生逐渐喜欢上国产品牌,逐渐分割市场,把进口产品赶走。

所以,再过十年,会是什么格局,想必大家心里也清楚,全套国产化势必是个大趋势,势不可挡。

user avatar

以外科手术最基础的柳叶刀片、缝合针(弯针)和10-0缝合线(细线)为例,

国产的刀片在第一刀时和进口的没什么区别,可是一场手术中如果需要重复使用,国产刀片会明显比进口刀片钝的快。

缝合针,国产针在缝合较坚韧组织时,穿不动和被掰直是常有的时,进口的就好很多。

10-0缝合线,同等操作技术下,国产线打紧时更容易断,我们手术室粗线用的国产的,细线进口。

大型设备也一样,国产设备新装好的时候跟进口的也没什么太大的区别,但用久了差距就会越来越明显。

为什么要推进设备国产化和采购国产设备?当然是为了省钱,这也是国产设备招标时的最大优势。

就像有些人会说,难道国产的设备就不能用吗,当然能,就以上面所说的刀针线为例,钝了断了就换一个新的呗,换几次新的都没有一个进口的贵,问题是,如果你是手术医生,如果你是病人,你愿意用哪种?更别说不可提及的人群就医时,你见过他们谁用国产的,君不知某些404来住院的时候,如果得知医院缺少所需设备,直接就批了,当然这都是题外话了。

(作为一个大夫,我必须说,想办法给病人“省钱”是非常重要的,这个问题因为我国贫富差距太大,很容易在浮夸的互联网上被掩盖起来,可是当你见过很多病人家属晚上睡在大厅地板上、医院内的人行道上、顿顿只吃白馍咸菜,还要去跟亲戚朋友借钱,就为了凑2w治疗费,是的,在我国,即使是2w,很多农村家庭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掏出来的,要凑钱的,可更复杂的情况在于,这些低收入群体并不希望医生刻意为他们“省钱”,比如他们会和病友对照各自的每日清单,质问你为什么给别人用“好的”而没有给他们用,他们对治疗效果的重视并不见得会因为收入低而降低,总之,把看病和钱扯到一起,永远都是说不清的充满争议的话题,不过必须要说的是,推进设备国产化,或者说实际上就是为了降低看病成本,是一定要推进的,看一次病就让一些家庭倾家荡产债台高筑是不人道的)

user avatar

医疗器械方面,国内肯定有差距,这点毋庸置疑,先声明这一点,免得评论区又出现赢麻了、世界第一啥的评论。

但是不少答案明显不了解医疗器械这个行业,题主说是从事这个行业相关工作,感觉也了解欠缺。

国产设备是有差距,但也没那么差。

先讲讲历史

医疗器械,国内起步非常的晚,现在医疗影像三大扛把子:迈瑞医疗、联影医疗、万东医疗。DR设备里还有一个安健科技。

这里面以万东医疗最早,它的前身是由北京医用射线机厂(它是1955年创建)、北京医用电子仪器厂、北京医用空调设备厂在1994年共同创立的。(和它同期的西南医用设备厂倒闭了)

1986年,在中央批示下,中国科健公司与美国Analogic公司合资成立安科公司,后来发生一些事,就不是龙头企业了。

民营化的标志是1991年的迈瑞医疗,联影就更晚了是2011年创立的。

国内各种设备研制时间:

  • 1952年,华东工业部器械二厂研制成功首台X光机,名为国庆号;
  • 1989年,北京医用射线机厂研发生产的中国首台DSA入驻北京军区总医院;
  • 1989年,安科有了第一台拥有知识产权的磁共振系统;
  • 1994年,中国第一台全身CT科研样机在东北大学研制成功,随后CT项目并入东软集团。

看看国际上的各种时间:

  • 1896年,X光机就在荷兰正式亮相;
  • 1971年第一台应用于临床的CT安装于英国阿特金森-莫利医院;
  • 1974年美国人雷蒙. 达曼迪安发明了磁共振技术,并应用于临床;
  • 1980年,DSA由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Mistretta小组和亚利桑那大学的Nadelman小组首先研制成功并投入临床使用。

可以说,我们是以一国之力与多国竞争。

往前数20年,2000年国内的设备基本上就占了10%的市场左右,但是现在已经不是这样了。

不过这一行有个特色,就是国际化做得早。2000年东软就成功出口CT机到欧洲了;迈瑞在2008年买了美国医疗器械商Datascope的监护业务。

再谈谈现状

医疗影像整个生产流程见下:

对于高端设备的核心组件以及零部件,依然被国际龙头GPS(绝大多数是GE-美、西门子-德、飞利浦-荷兰)控制的,而目前我们就一个国家;这种追赶式研发一是需要技术积累,二是需要绕开前面人的专利,所以有代差是很正常的事。

所以这不是愿不愿意用的问题,是目前根本没有能力生产的问题。而且国产设备在以前生产的基本上是低端设备,无论是成像精度、速度、质量上都差不少,这种印象也不是一时半会能消除的。

但目前已经不是20年前了,各种医疗设备国产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越来越高,比如说2019年CT的市场占有率

而国内DR基本实现了全线国产化,以安健科技、万东医疗、联影医疗为主。

另外,现在国际化的道路走得越来越好了,东软、联影、迈瑞都做得挺好的。举个例子,下图是东软在FDA注册的医疗器械,16、64、128的CT都有。[1]

就怎么说呢,国产设备的确存在代差,但是也没某些答案说的那么差。

参考

  1. ^ https://www.accessdata.fda.gov/scrIpts/cdrh/cfdocs/cfRL/rl.cfm?start_search=1&OwnerOperatorNumber=9050318
user avatar

首先进口的确实好,这个不多说了。

其次和那个去IOE一样的。

几千万买世界第一品牌,东西坏了锅在品牌头上。你省那几百万,买了世界第三品牌,东西坏了锅在你自己头上。医院缺你那几百万吗?

但现在有些设备采购要求国产化,或者变成了刚性预算,慢慢的国产也多了,比如监护仪啥的,我看现在国产的就挺多品牌了。

user avatar

看了几个高赞回答感觉心里挺凉的。

先问是不是,在问为什么,这不应该是知乎传统吗?

我们确实在很长一段的历史时间上对于国产大型设备没信心,这个要承认技术差距,但历史是发展的,我们也要刷新一些对国产设备的认知了。

比如华大自己的测序业务,早年我们也是用illumina的测序仪,但后来自己能生产测序仪以后就逐步向自产的设备转身,讲道理一开始确实跟illumina有差距,但现在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技术提升了啊,现在 MGISEQ-2000 不比Illumina HiSeq 2500 差好吧?

去年疫情初期的,我们最早的国内发表在nature上那篇关于新冠的基因组分析,就同时用的BGI和lumina的测序仪,确保不会有测序仪带来的误差。[1]

也有专门的科研团队对比过MGISEQ-2000 和Illumina HiSeq 2500 ,得到的结论是两者在全基因组测序方面可互相替换。[2]

有点说跑题了,拉回到题目中提到的CT和PET-CT这些大型影像检测设备。

我不是搞影像学检测的,只是因为基因癌症早筛的项目接触过国产大型影像设备厂商,比如影联。

从我了解到的信息来看,就联影的CT或者是PET-CT以及核磁等大型成像设备来说,我并不觉得比进口的差到哪里了。而且很多技术都是国际领先的,已经逆向输出到美国日本这些医疗设备的发达国家。

以上是从宏观角度阐述,下边讲一点身边事。

去年我老妈胸椎出了问题,因为难以长距离移动,只能在老家做检查,说实在的我是比较担忧我们这种五线城市医院的检测设备的,结果到医院以后我才发现,老家的医院上了很多联影的新设备,比如128的CT,3.0T的核磁,不比大三甲设备差,这真心出乎我的医疗。

尤其是在拿到结果的时候,我还想着要不要把片子拍的清楚点发给北京这边的专家,结果报告上直接带着联影的二维码,微信扫一扫就可以在线看片。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互联网医疗的便利。也许我接触的比较少,目前遇到提供这种服务就碰到联影一家,最主要的是这个不用额外掏钱。

最后说一句,我跟联影一毛利益关系都没有,

参考

  1. ^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012-7
  2. ^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230301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国内医院在选用高端医疗设备时,倾向于进口品牌而非国产设备,这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方面因素的问题。这并非简单地是“不愿意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选择,背后有着深层次的考量。为了更清晰地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深入探讨:1. 技术成熟度与性能稳定性:先天的信任鸿沟高端医疗设备,尤其是CT、PE.............
  • 回答
    这个问题太现实了,道出了许多人心里的困惑。毕业的医学生们,怀揣着救死扶伤的理想,却发现自己可能连“正式医生”的门槛都摸不到,或者即使当上了,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这背后牵扯到的因素,远非三言两语能说清,我们不妨一点点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咱们得说说,为啥医学院毕业生“当不了医生”。这可不是说他们.............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在我跟不少同行交流,也包括我自己这些年临床实践的体会,确实存在一些差异。国内外的口腔科医生在对待智齿的态度上,有时候确实显得不太一样。你问的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些关键点,我试着详细说一说,希望能让你有个更清晰的了解。首先,咱们得承认,智齿(第三磨牙)在解剖学上就有点“特殊”。它通常是.............
  • 回答
    印度医疗产业在全球享有盛誉,尤其是在医疗旅游和低成本高效率的医疗服务方面,吸引了大量国际患者。然而,当谈到印度政府“大力发展国际医疗产业”时,情况就变得复杂了,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可以概括。事实上,印度政府在推动医疗产业国际化方面,既有支持也有瓶颈,其发展路径也并非一路坦途。要深入理解这一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复杂,涉及到历史、文化、科学观念、经济利益以及个体经历等方方面面。说几千年经验方“能治愈好多西医治不愈的病”可能有些夸张,但中医药确实在某些领域有着独到之处,并且许多古老方剂也确实帮助了无数人。那么,为什么国人对它存在不信任呢?一、科学认知的鸿沟与现代化挑战 缺乏现代科学验证: 这是最.............
  • 回答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科学认知以及社会舆论等多个层面。为什么我们听到更多的是“中医黑”,而相对较少听到“韩医黑”或“西医黑”呢?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中医面临的独特挑战与历史成因1. 科学范式冲突与现代化进程中的定位模糊: 中医的根基与现代科学的差异: 中医.............
  • 回答
    首都医科大学拥有多家在国内享有盛誉的大型附属医院,这些医院在各自的临床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具备强大的科研实力和医疗服务能力。然而,与其他顶尖医学院校,特别是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医)、广州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山)、四川华西医院(华西)相比,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在整体声誉上的感受差异,确实.............
  • 回答
    国内三甲医院普遍存在挂号、看病、交费、取药等环节都需要排队的问题,这背后并非医院管理层故意设置障碍,而是由多种复杂因素交织而成,涉及医疗资源配置、就医流程设计、技术应用程度、患者就医习惯以及一些深层次的社会经济问题。要理解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 医疗资源供需的巨大鸿沟:三甲医院的“金字招.............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而且也触及到了很多在国外生活过的朋友们或者经常关注国外医疗的朋友们的直观感受。简单来说,之所以会有“国外医院人少,国内医院人多”的印象,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涉及到医疗体系的运作方式、社会文化、经济发展以及个体就医习惯等等。咱们一件件来捋捋,尽量说得细致点。1. 医疗.............
  • 回答
    在国内,提到很多知名的三甲医院,大家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权威”、“专家”、“先进技术”,但同时,很多人也会伴随着“人满为患”、“老旧”、“设施跟不上”的印象。这种“硬件设施和环境差”的感受,确实是不少患者和家属会提到的问题,而且这背后原因复杂,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历史的沉淀与发展的错位很多我们熟知的.............
  • 回答
    在中国,你可能会发现不少医院,特别是那些历史悠久或者与国家医疗体系紧密相关的医院,会使用红十字标志。这背后其实有着一段颇为有趣且深刻的历史渊源。红十字标志的起源与国际公约首先,我们得把目光投向国外,因为红十字标志的广泛使用,其根源在于一项国际人道主义公约——《日内瓦公约》。这项公约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
  • 回答
    在国内的医疗体系中,医生们确实常常面临着一个普遍的现象:为患者提供健康习惯指导的时间和空间似乎比较有限。这背后并非医生不愿意,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使得这个环节不那么突出,甚至被很多人忽略。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门诊时间压力巨大。咱们都知道,医院里人头攒动,挂号看病排队是常态。一个医生一天要接待几.............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问到点子上了。医院急诊科人手不足,永远是个绕不开的痛点,很多时候感觉真的是“一点冗余也没有”。你说的国家没钱,这确实是宏观因素之一,但事情远不止这么简单。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急诊科想多招医生,不是一句“国家没钱”就能解释清楚的。首先,得明白一个现实:医生不是大白菜,想种多.............
  • 回答
    国庆休假期间,医生以放假休息为由拒绝救助病人,这无疑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牵涉到职业道德、法律责任以及现实情况的方方面面。简单地回答“应该”或“不应该”,都显得过于片面。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中涉及的几个关键点。首先,从职业道德和人文关怀的角度来看:医生这个职业的本质是救死扶伤,是守护生命健康的。无论.............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涉及到医疗机构的管理、监管的力度以及公众的认知和接受度。西安高新医院和国际医学中心(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与西安高新医院之间存在合作关系,这里可能存在信息混淆,但整体的处罚力度差异是值得分析的)之所以面临更严厉的处罚,而上海六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似乎“罚酒三杯”.............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唯物主义国家为何会以神的名字命名医院?事实上,这其中包含了复杂的地缘政治、历史演变、文化传统以及实际的社会功能等多方面的原因。并非所有“唯物主义国家”都会以神的名字命名医院,这更多地取决于具体的国家及其历史背景。为了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在国内,很多人对“民间老中医”似乎有着一种特别的推崇,甚至觉得他们比医院里的中医主任、教授们更“牛”。这种看法背后,其实藏着挺多挺复杂的心理和现实原因。我来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细致点,也说说为啥大家会有这种感觉。首先,得承认,现在很多医院里的中医,尤其是一些大医院,情况确.............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重要的问题。首先需要澄清一个前提:并非国内在航天、机器人、能源、医药等方面的创业公司数量很少,事实上,这些领域在近年来涌现出了大量极具潜力的创业公司,并且得到了政府和资本的重点支持。 您可能对“数量很少”的判断来自某些观察角度,这或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并且我将针对这些可能.............
  • 回答
    青蒿素的发现,绝非“废医验药”的简单概括,它更像是科学研究与传统智慧的一次深度融合与创新。虽然青蒿素是从传统中药青蒿中提取的,但将它提炼出来并明确其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这是一个严谨的科学探索过程,而非简单地“试试看”。青蒿素的诞生:科学探索与传统智慧的结晶青蒿素的故事,与中国古代的医药文献密不可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