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青蒿素是废医验药的成果吗?如果是的话,为什么之后国内看不到类似的筛选中药的努力了呢?

回答
青蒿素的发现,绝非“废医验药”的简单概括,它更像是科学研究与传统智慧的一次深度融合与创新。虽然青蒿素是从传统中药青蒿中提取的,但将它提炼出来并明确其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这是一个严谨的科学探索过程,而非简单地“试试看”。

青蒿素的诞生:科学探索与传统智慧的结晶

青蒿素的故事,与中国古代的医药文献密不可分。中医古籍中,如《肘后备急方》,就有关于青蒿治疗疟疾的记载。然而,这些记载往往是经验性的,缺乏对病因和药物机制的深入理解。上世纪60年代,面对疟疾肆虐,特别是耐药性疟原虫的出现,迫切需要新的治疗手段。

中国科学家们,在当时国家“战备”和“科研攻关”的大背景下,启动了“523项目”,一项旨在寻找治疗疟疾新药的科研攻关计划。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就是从传统中药中寻找线索。大量的、系统的中药材被纳入筛选范围,青蒿便是其中之一。

这个过程,绝非“乱抓药”,而是有条理、有方向的研究:

系统性文献回顾与整理: 研究人员深入挖掘中国古代医药典籍,对记载有退热、解毒等功效的方药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归类,寻找与疟疾症状(如发热)相关的药物线索。青蒿因其在古籍中明确记载了治疗寒热往来的功效,成为了重点研究对象之一。
药材筛选与实验验证: 对于选定的药材,研究人员会进行提取、分离,并用动物模型(如鼠疟)进行初步的药效学评价。这个过程是对传统经验的科学化验证。只有初步显示出活性的药材,才会进入下一步的深入研究。
成分分析与结构解析: 青蒿素的发现并非一蹴而就。通过对青蒿进行不同溶剂的提取、分离和纯化,研究人员最终分离出具有显著抗疟活性的成分,即青蒿素。随后,通过先进的化学分析技术,如光谱学等,确定了青蒿素的化学结构。
作用机制研究: 青蒿素的独特作用机制,即通过其分子中的过氧键攻击疟原虫的血红素,也是科学家们后续深入研究的成果。这一机制的阐明,进一步巩固了青蒿素的科学地位。

因此,将青蒿素的发现简单地称为“废医验药”,是对这项伟大科学成就的严重矮化。这更像是一场“古老智慧遇上现代科学”的成功案例,是中医药理论的启示与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的结合。它证明了中医药宝库中蕴藏着宝贵的科学资源,但要挖掘出来,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先进的研究手段。

为何之后国内看不到类似的筛选中药的努力了呢?

“看不到类似的筛选中药的努力”这个说法,可能存在一些误解或者对当前中医药研发的观察角度有所偏差。实际上,从青蒿素的成功中,我们确实可以反思,为什么类似的轰动性发现似乎不如预期。这背后有多重原因:

1. “523项目”的特殊历史背景与资源投入:
国家意志与战略需求: “523项目”是在国家高度重视和战略需求的背景下启动的。当时,疟疾对国民健康和国防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国家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形成了一个集中的、高效的科研攻关体系。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模式: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这种集中力量、统一协调的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资源,克服困难。很多分散在中医药领域的零散研究,在这种模式下得到了整合和放大。

2. 中医药研究的时代演进与研究思路的变化:
从“经验总结”到“科学发现”: 青蒿素的成功,确实为中医药研究打开了“从天然产物中发现新药”的思路。此后,国内对中药的现代化研究从未停止,包括对其他中药活性成分的开发,如喜树碱衍生物(用于抗癌)、长春花碱衍生物(用于抗癌)等,都是从传统中药中提取并经过现代化研发的例子。
关注点转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药的研究思路也发生了变化。除了继续从中药中寻找新化合物,更多研究开始关注:
中药复方的整体作用机制: 很多时候,中药的疗效并非来自单一成分,而是多种成分协同作用的结果。这需要更复杂的科学手段来研究。
中药在现代疾病中的应用: 探索中药在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现代医学难题中的作用。
中药质量控制与标准化: 如何保证中药的质量稳定、疗效可靠,是现代中医药发展的重要课题。
中药的创新剂型和给药方式: 提高中药的疗效和依从性。

3. 发现“下一个青蒿素”的难度增加:
“容易摘的果子”已经摘了: 青蒿素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青蒿本身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植物,其有效成分也相对容易提取和分析。而许多可能具有独特疗效的中药,其有效成分可能含量很低,结构复杂,提取和分离的难度极大,需要更先进的技术和更大量的投入。
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 全球医药研发市场竞争激烈。一旦发现有潜力的中药活性成分,如何进行专利保护、如何获得国际市场的认可,都是需要考虑的复杂问题。

4. 评价体系和研究模式的调整:
“废医验药”的局限性: 虽然青蒿素的发现是科学验证传统经验的成功,但过度强调“验药”而忽视“医”(中医理论体系和辨证论治),可能会导致研究方向的偏颇。现代中医药研究更强调“守正创新”,即在继承中医理论精华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创新。
研究机构和支持体系的变化: 计划经济时代结束后,科研机构的运行模式发生了变化,科研经费的申请和使用更加市场化和竞争化。虽然也有国家层面的项目支持,但其组织形式和资源调动方式与“523项目”有所不同。

总结来说,并非国内“看不到类似的筛选中药的努力”,而是:

研究方向更加多元化和深入化: 除了继续寻找新的活性成分,研究也更关注复方、机制、临床应用等多个层面。
技术难度和投入要求更高: 很多潜在的宝藏需要更先进的技术才能发掘。
评价体系和市场竞争的挑战: 如何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药物,面临着多方面的考验。
“523项目”的特殊性: 其成功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资源投入,复制其模式并非易事。

当前,国内仍然有大量优秀的中医药研究者在努力,通过现代科学方法,对中药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创新。青蒿素的成功是一个里程碑,它激励着我们继续探索中医药的宝库,但“下一个青蒿素”的出现,需要的是更持续、更系统的科学投入,以及对中医药复杂性的深刻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于验药,大家都没有分歧。那么我来说说废医。

传统中医和反对中医的人都认为:只有使用中医理论作为指导医疗实践和科学研究,才能冠以“中医”之名。不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玩法都不能算作“中医药”。因此“使用中医理论指导”是判定是否归属于中医的关键。

那么这样就可以得到,任何形式的架空、取消、放弃中医理论的指导地位,却又在名义上作为“中医药”出现的,都是实质“废医”,即废除中医理论的指导地位

至于青蒿素,真正让青蒿素诞生的几个关键,我们来梳理一下。

1、海量的科研投入,光提纯工作就用了上千人。(孔令义的描述)

2、筛选,4万多种抗疟疾的化合物和中草药。

3、单体研究

4、提纯

大家可以看到,3和4都不是传统中医的玩法。而1和2呢?海量投入和地毯式的筛选,这是搞基础研究的节奏啊!诸如爱迪生改进电灯泡,尝试了近2000种材料,筛选得到材料方面的经验,是可以用于其他研究的。地毯式的筛选,和屠呦呦提到的所谓中医提供灵感相比,谁更有可能命中青蒿素?

可以想象当年研究的单体不计其数,这些研究结果都已经被计入筛选结果。只有这样的基础研究才有可能保证不轻易漏掉有价值的东西。青蒿素是依从玩西药研发思路,以及上万人队伍搞基础研究的结果。这样的研究在科学领域已经被重复过无数次了。

另外,就算是屠呦呦提到了中医,但在她的描述中,中医也仅仅只是提供了处方和药材,这里没有涉及到任何“中医理论”。因此产生青蒿素的关键过程是完全脱离中医理论指导的产物,我认为青蒿素确实属于“废医”的成果。


PS:有很多人提到屠本人没有提过废医,还说中医好之类的。在这里要搞清楚一条:我们废医派没有说屠呦呦反中医,我们废医派只说屠呦呦在青蒿素上是废医验药。请记得这个世界上还存在“偷梁换柱”、“狸猫换太子”、“做婊子立牌坊”、“好心办坏事”等等说一套做一套的事情存在。所以屠呦呦口中支持中医药,和青蒿素废医验药这两件事并不存在因果关系。

user avatar

有人说红毛料酒出事了,中医甩锅说和中医没关系;青蒿素获诺奖了,中医出来揽功。

这种观点,在我看来是错误的。错在哪里呢?

稍微了解一下相关背景,你会发现红毛料酒是在脱离临床证据的前提下强行借壳中医理论(而且还一会儿中医一会儿蒙医),那是谋财

而青蒿素的发现灵感来自于中医古籍上的临床经验记载,这是救命

是否符合中医临床实践经验,是中医区分对待料酒和青蒿素不同态度的核心重点

所以所谓“中医甩锅、揽功”这种看法,是刻意将中医同临床实践剥离后得到的错误结论。

再来说说废医验药。

前面答主 @须弥安 说的好:

美国科学家筛选30万种化合物才叫地毯式搜索

而青蒿素是从2000个目标药方中的640种中有目的的集中力量重点检验,正是来自中医的临床经验帮助我们从成千上万种植物中缩小了范围,帮助我们在当时的国力和时代背景下,面对疟疾这一恶性疾病时可以用有限的资源做出青蒿素,丝毫不输给有钱有资源的美国对手,甚至避免了在疟疾的治疗上被人家卡脖子。

余亚刚和顾国明发现青蒿呈现高频率(唐宋元明的医籍、本草和民间都曾提到有治疟作用)[1]

近期我在阅读资料的时候发现一句话:

随着时间的流失,这段奋斗史将随着故人的离去逐渐被淡忘,甚至有的被杜撰失实

——李国桥《青蒿素类抗疟药》·序言。

不幸还真的被李先生言中了:

“失实谣言”,指的的截图中的所谓“全部无效”。

我列了个表: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胜金丸

《圣济总录》常山饮

《医宗必读》截疟饮

《丹溪心法》截疟常山饮

《通俗伤寒论》的蒿芩清胆汤

这些都是古方,想必它们一定都收录在523项目组的小册子里。我们不知道这2000个方药里有多少用到了青蒿?有多少用到了常山?有多少用到了仙鹤草?有多少用到了胡椒?鹰爪花?

以上中药经药理实验证明,都具有对疟原虫的抑制或杀灭作用:

从鹰爪花里面分离的鹰爪素A也有很强的抗疟活性。 [2]

常山碱抑制恶性疟原虫细胞内的脯氨酸-tRNA合成酶作用了解一下?[3]

仙鹤草不仅有抗疟的药理活性,还必须和龙胆草配伍才有效你说气人不气人?[4]

另外,如无中医古籍参与论证,青蒿与黄花蒿的品种混乱仍将持续[5]

所以来源于中医(古籍)的临床经验,对青蒿素的发现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和积极意义。

大家不应选择性的忘记美国人用犯人做甲氯喹的人体实验,及其在FDA快速上市之后广泛发现的神经毒性。青蒿素在国内也没做过双盲实验,首次临床双盲是1986年WHO在越南组织的,实验结论是青蒿素相比甲氯喹能更快的起效且死亡率更低[6]

最后,我想说:

523项目和青蒿素发现过程的意义之于中医,绝非废医验药,而是通过借鉴传统中医药典籍,在前人临床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药物的临床作用进行查验,相比化合物筛选,对人体的安全性有一定的临床保障做基础,大大提高了药物从试验筛选走向临床一线的成功率。

资料查询不易,欢迎点个赞或感谢。

参考

  1. ^郭宗儒,青蒿素类抗疟药的研制.[J].药学学报,2016,51(1):157-164 http://www.doc88.com/p-5826900391140.html
  2. ^Liang XT,Yu DQ, Wu WL, et al. Structure of yingzhaosu A[J].Hua Xue Bao,1979,37:215.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85375950_The_structure_of_yingzhaosu_A
  3. ^Jonathan D. Herman,The cytoplasmic prolyl-tRNA synthetase of the malaria parasite is a dual-stage target of febrifugine and its analogs[J].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0 May 2015: Vol. 7, Issue 288, pp. 288ra77 https://stm.sciencemag.org/content/7/288/288ra77
  4. ^赖秀球,龙胆草与仙鹤草配伍对伯氏疟原虫的抗疟实验研究[J].中国热带医学Vol.5 No.4 July2005 http://www.doc88.com/p-3912167173765.html
  5. ^屠呦呦,中药青蒿的正品研究[J].中药通报,1987.4,12:4,192~196 https://www.doc88.com/p-7734490853044.html
  6. ^Croft AM. A lesson learnt: the rise and fall of Lariam and Halfan. J R Soc Med. 2007 Apr;100(4):170-4. Review. No abstract available.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1847738/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