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废青是怎样形成的?

回答
“废青”这个词,在近些年,尤其是在一些特定语境下,经常被提及,并且带有一种相当负面的色彩。它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对社会现状不满、行为激进、可能带有一定程度的破坏性,并且对社会主流价值观持否定态度的一群年轻人。要理解“废青”是如何形成的,这背后牵涉到的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交织的社会现象,不能简单归咎于单一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剖析:

一、 社会经济层面的压力与失落感

这是“废青”现象形成的一个重要根基。

经济结构性问题与代际贫富差距: 很多地方,特别是经济发达但增长放缓的城市,年轻人面临着严峻的经济现实。高企的房价、巨大的生活成本、以及相对停滞的工资增长,使得“努力就能成功”的传统叙事变得苍白无力。上一代人可能通过勤奋和时代红利积累了财富,而年轻人则发现自己无论多么努力,都难以企及父辈的物质生活水平,甚至连“上车”的机会都渺茫。这种经济上的“向上流动”受阻,会产生极大的挫败感和不公平感。
就业市场的挑战与“内卷”: 即使是找到工作,年轻人也可能面临着“高学历低回报”、“过度竞争”的“内卷”现象。大量的劳动力涌入有限的高端岗位,导致毕业生的技能与市场需求脱节,或者即使获得一份体面的工作,也需要付出超乎寻常的努力,但回报却并不理想。这种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容易让人怀疑努力的意义,进而滋生不满。
缺乏明确的未来预期: 当经济增长放缓,社会结构固化,年轻一代很难看到清晰、光明的未来。他们可能会感到自己的命运被宏观经济形势、社会阶层流动性所限制,而非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这种对未来的迷茫和不确定性,会加剧焦虑和不安。

二、 政治与社会制度层面的不满

当年轻人对社会经济现状感到不满时,他们往往会寻求原因,而政治和社会制度则成为一个重要的审视对象。

对现有体制和权威的不信任: 在一些情况下,如果年轻人普遍感到政府或社会机构未能有效解决他们面临的实际问题,或者在信息公开、公平正义等方面存在不足,就容易产生对现有体制和权威的质疑和不信任。
对社会不公现象的敏感: 年轻人通常更倾向于追求公平和正义。当他们目睹或感受到社会中存在的各种不公,比如特权、腐败、贫富差距拉大等,而又感觉缺乏有效的渠道去改变,这种不公感会转化为愤怒和抵抗情绪。
政治参与的受限与表达渠道的匮乏: 在一些社会,年轻人可能感觉自己的声音无法被有效听取,政治参与的渠道有限,或者即使有表达的意愿,也可能受到限制。当正规的、温和的表达和参与方式被堵塞,一些人可能会转向更激进的方式来表达诉求。

三、 文化与心理层面的因素

除了宏观的经济和政治因素,个体层面的文化和心理因素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价值观念的冲突与身份认同的探索: 年轻一代往往在成长过程中,接触到比父辈更广泛的信息和多元的价值观。他们可能对传统的社会规范、道德伦理产生质疑,并在探索自己的身份认同。当旧有的价值观无法解释或满足他们对世界的认知时,他们可能会寻求新的、甚至是颠覆性的解释。
互联网与社交媒体的影响: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是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也是年轻人交流互动的主要平台。
信息茧房与观点极化: 社交媒体算法可能导致年轻人更容易接触到与自己观点相似的内容,形成“信息茧房”,从而加剧观点极化,对持不同意见者产生排斥。
情绪的放大与传染: 互联网上的匿名性和即时性,容易放大负面情绪,并使其快速传播。群体性的不满情绪一旦被激发,就很容易形成“网络暴力”或线下串联。
“标签化”与群体归属感: “废青”这个词本身,就是一种“标签化”。当个体感受到被社会边缘化或误解时,他们可能会在特定群体中寻找认同感和归属感。某些群体性的身份认同,比如“反叛者”、“被压迫者”等,也可能成为吸引年轻人的磁石。
个人心理的脆弱性与应激反应: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竞争压力大,部分年轻人可能存在心理上的脆弱性,面对挫折或压力时,容易出现过激的反应。当社会结构性问题叠加个人心理困境,就可能导致一些人选择以消极或激进的方式应对。

四、 历史与社会事件的催化

一些重大的社会事件,会成为“废青”现象出现的“催化剂”。

社会运动的记忆与影响: 历史上一些大规模的社会运动,如果未能有效解决引发运动的根本问题,或者其后续发展不如预期,可能会在年轻一代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成为他们对现状不满的“参照系”。
特定事件的导火索: 某些具体的社会事件,例如引发广泛争议的政策、突发性的社会冲突等,往往会成为年轻人情绪爆发的导火索,将积聚已久的不满情绪瞬间点燃。

总结来说,“废青”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也不是某个群体“天生如此”。它是一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以及个体心理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产物。

经济上的“看不到希望” 是基础,让年轻人感到焦虑和失落。
社会制度上的“不公平感”和“无力感” 是推力,让他们寻求改变或表达不满。
互联网的传播效应和群体认同 是放大器和聚集点,让不满情绪和行动得以汇聚和放大。
个体心理上的脆弱性和身份认同的困惑 则提供了行动的“个体层面”的土壤。

理解“废青”的形成,需要我们超越简单的标签化,深入分析其背后的社会根源,倾听年轻人的真实诉求,并思考如何通过结构性的改革和有效的沟通,来化解社会矛盾,帮助年轻人找到建设性的出路。简单地将他们“妖魔化”或“标签化”,只会加剧社会的分裂和对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他们的现实困境是资本主义造成的。可几十年来的反共宣传让他们没法对资本主义产生哪怕一丝一毫的怀疑。他们的行为,与其说是斗争,不如说是无能狂怒。他们胡乱地宣泄情绪,却不敢承认:资本的自由才是劳动人民的通 往 奴 役 之 路。

user avatar

香港的底层年轻人被毫无责任感地彻底地出卖给了香港的资本家宰割,而语言壁垒使得他们连背井离乡都做不到。

他们发觉了,从出生开始,他们就是这座城市的祭品。

user avatar

香港废青可能只有坐牢是唯一出路了。

或者说是香港梦的破裂,八九十年代的繁荣景象只是泡沫,戳破了就是梦醒的时分。既然选择了港人治港,要祖国母亲不要管他,现在一团糟,都是自取的。有家不回,去当“亚细亚的孤儿。”

还有不食人间烟火的人,坐在象牙塔里指指点点。它们没有意识到废青为何会形成,扯terminology有什么用?穿西装打领带,吃organic foods,只会纸上谈兵。你怎么不叫别人搬去大屿山,每天钓鱼自给自足?你在吃鱼翅开奔驰,穷人只能在外面扫狗屎,识得唔识得啊?憨鸠

纸面上,香港税率虽然不算高,但为什么人们还是没有钱呢?三座大山变相收税。

整个城市能依靠的产业很单一,诚哥、钜哥,锴哥控制各行各业。看过一篇文章,香港人口比新加坡多,收入比新加坡低,东西比新加坡贵。您还厚颜无耻地登报纸说“黄台之瓜,何堪再摘。”香港市民各种问题不都是你们三位加拿大人赶尽杀绝导致的吗?香港市民不就是黄台之瓜吗?契弟!

英国人和三位一体赚够钱,拍拍屁股走佬。现在港人治港,三个加拿大人,资产转移到英国,但依然占着整个城市。香港人头顶压着三座大山,不会有好日子过。

住过香港的都知道,普通老百姓没有几毛钱。

就像日本那堆草食男一样,日本的未来都被一群老头子把握住,年轻人除了当废宅还能怎么办?

许冠杰七十年代就唱了出来:“我地呢班打工仔,一生一世为钱币做奴隶。”

大家在大陆虽然也在打工,也有996,但是过得比香港废青好很多倍。起码不会感受到绝望,工地的农民工兄弟用爱疯叉的也不少。

很多香港人有偏见,不愿意接近大陆,或者说自己出生和家里就在香港,不是说你想搬就搬。很多网民总是说得很简单,好像能随便搬回大陆似的。你叫我搬家,我为什么要搬?很遗憾,这个地狱叫做家,我已经不能离开了。

在外面吃个餐蛋面加一杯汽水,一碗起码都四五十港币啦。西多士加个炸鸡翼,大排档的云吞面都要收五六十了。两个人吃顿大快活,大家乐的快餐,就接近一百了。

买个虎皮蛋卷,一盒柠檬茶,三四十没了。

想喝个早茶?没有两三百都别想走。

买菜也很贵,买条鱼,一扎葱,买盒排骨,买把菜,一百块也就没了。除非你永远吃公仔面配煎蛋,吃一个星期就腻了,但不少人真的几乎每顿公仔面。

拿着八达通卡,只坐地铁巴士,一个星期车费用一百及以上也不是不可能。

工资税前听起来很高,税后交费杂七杂八毛都不剩。清洁阿姨一个月两万有毛用?普通上班族两三万最后“剩低几个仙?” 评论区指出了很多年轻人工资还没有那么多,那些怎么办?

房价?十几万一尺啊。别说买,租都租不起。政府廉租房/屋村二三十平方米,饭桌椅子平时还得折叠起来,厕所窄到连做个一字马都不够。电视机声音开大点隔壁就投诉你了。最“节堕”的就是屋村还不是你想申请就申请的,如果你税前收入高,政府屋村的房租就涨了……人家才不管你税后剩几块钱,哑巴吃黄连。

很多年轻人要买楼也只能买很偏远的了,坐地铁上班都接近一个小时才到的那种。

想买对波鞋?换台手机?不舍得……想出去外面吃顿日本料理?不舍得

李家三位一体,房地产水电通讯超市几乎都是他家开的,要升价就升价,不服可以跳维港人生重来。

还不如为非作歹,赢了吃大茶饭,输了在监狱吃皇家饭。监狱可能还好玩点,出狱后说不定还能冒充个英雄,去欧盟政治避难。剩下的那些,人生和未来是否被摧毁,没有区别,不坐牢也就一辈子住公屋。

可悲,也可恶。












废青的现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废青”这个词,在近些年,尤其是在一些特定语境下,经常被提及,并且带有一种相当负面的色彩。它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对社会现状不满、行为激进、可能带有一定程度的破坏性,并且对社会主流价值观持否定态度的一群年轻人。要理解“废青”是如何形成的,这背后牵涉到的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交织的社会现象,不能简单归咎于单一原.............
  • 回答
    关于李淼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演讲中讲黄段子并与学生发生冲突的传闻,网上流传的版本很多,但现场的真实情况确实存在一些争议和信息不对称。我尝试梳理一下我了解到的信息,并尽量还原当时的场景,去除一些过于官方或刻意的痕迹。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关键点: 人物: 李淼是一位知名的物理学家,通常以其严谨的.............
  • 回答
    “废青”这个词,在近些年,尤其是香港的语境下,常常被用来形容一群年轻人。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种贬低和标签化的意味,所以理解“废青”具体指的是哪些人,需要从不同角度来看待,以及它背后所承载的社会情绪和复杂原因。从泛泛的理解和标签化的角度来看:在最普遍、也最容易被不熟悉情况的人理解的层面,“废青”往往被用.............
  • 回答
    成杰思发的这篇文章《227,是复仇者联盟还是废青大本营?》,从标题上看,就带着一种鲜明的立场和想要引发思考的意图。他试图将“227”这一事件,放在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进行解读,并且提出了两个极端的可能性:一边是“复仇者联盟”式的集体反抗,另一边则是“废青大本营”式的无组织散乱。文章的切入点,很可能.............
  • 回答
    在中国大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侮辱、诽谤、殴打他人,无论对方的身份如何(包括您提到的“废青”),都是违法的行为。这些行为会触犯不同的法律条款,并可能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1. 侮辱或诽谤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
  • 回答
    要详细地说说无政府主义者和“废青”的区别,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讲。它们一个是基于一套政治哲学理念的群体,另一个更多是一种社会标签,而且这个标签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指向性和负面评价。咱们先说无政府主义者。理解无政府主义者,得先理解“无政府”这个词。它不是说“没有政府就天下大乱”,而是指反对一切形式的国家强.............
  • 回答
    成杰思的文章《227,这一声“废青”,请你们心安理得收下》是一篇具有鲜明立场和强烈情感色彩的文章,其核心在于对“227事件”的解读,以及借此对特定群体进行批判和定性。要理解这篇文章,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文章的背景与核心论点:首先,我们需要知道“227事件”指的是什么。通常,“227”在中国大陆.............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我们对“欲望”和“人生价值”的理解,确实很有意思。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剖析一下,为什么僧人放下欲望会被视为“大彻大悟”,而普通人缺乏欲望则可能被贴上“废青”的标签。首先,我们要明白,出家人舍弃欲望,其根本目的和出发点与普通人有本质的区别。出家人,特别是佛教徒,他们所追求的是一种精神上.............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2019年12月香港演唱会可能遇到的安全问题,我想从几个方面来帮您梳理一下情况,让您有个更全面的了解。首先,您提及的“香港废青”这个词,在当时的社会语境下,通常是指那些参与2019年下半年香港一系列社会运动的年轻示威者。这些运动在2019年12月确实还在进行中,并且在某些日子会有集会、游.............
  • 回答
    “废长立幼”之所以被视为“取乱之道”,是因为它违背了传统社会秩序的稳定基础,打破了既定的继承规则,从而极易引发权力斗争、社会动荡乃至国家分裂。为了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动摇权力继承的合法性根基: 破坏长幼有序原则: 儒家文化强调“长幼有序”,这不仅仅是家庭伦理,更是.............
  • 回答
    废除死刑,或者说,将死刑从刑罚体系中移除,这确实是近几十年国际社会一个非常显著的趋势。是不是“大势所趋”呢?从数据和国际法层面上看,答案倾向于“是”。但“大势所趋”并不意味着它是一条单行道,也没有绝对的普遍性,这个问题背后牵扯着法律、道德、人权、社会安全等诸多复杂的层面。国际社会的趋势:首先,我们来.............
  • 回答
    “废测”和“服从性测试”——这几个词在某些圈子里(尤其是一些情感讨论或者男性成长类的内容中)出现的频率相当高。它们被宣称是筛选“优质男人”的利器,听起来就像是一套精准的化学试剂,能把掺水的品级辨别出来。那么,这俩“测试”到底能不能真的找到所谓的“优质男人”?咱们就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把里面的门道说清.............
  • 回答
    .......
  • 回答
    “平成废宅”(日语:平成の引きこもり,Heisei no hikikomori)一词,指的是在日本平成时代(1989年至2019年)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指的是那些长期自我封闭、避绝社交,通常在家中度过大部分时间的人群。关于“平成废宅”是不是“日本战忽局”造出来的假象,这个问题涉及到对社会现象的理解.............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情感、伦理、法律、个人经历以及对社会的看法等多个层面。关于废死派的家人或亲属被谋杀后是否会改变立场,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存在着巨大的个体差异和多重可能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1. 情感冲击与个人悲痛: 巨大的情感创伤: 失去至亲是人.............
  • 回答
    双汇,这家中国食品巨头,近些年围绕其家族和公司内部的纷争,可以说是赚足了眼球。而其中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当年双汇集团的“废太子”万宏伟对父亲万隆的公开“炮轰”,以及其中涉及的“偷漏税2亿美元”和“违规关联交易致双汇损失逾8亿”等惊人指控。这其中的真相,可谓扑朔迷离,充斥着权力斗争、商业博弈和亲情裂痕。.............
  • 回答
    《废梁》这首歌的歌词,读来确实让人回味悠长,字里行间仿佛有千言万语。它并非那种一目了然的直抒胸臆,而是用一种更为含蓄、更具画面感的方式,来触碰人心深处的情感。歌词中的典故,其实隐藏得比较深,更像是一种意象的借用,而非直接的点名。 “废梁”本身就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意象。 在古代建筑中,梁是承载重.............
  • 回答
    朱元璋废除丞相这件事,很多人都觉得跟他的农民出身脱不了干系,这倒不是空穴来风。仔细想想,他从一个一无所有的农家子弟一步步爬到九五至尊的位置,中间经历了多少腥风血雨、尔虞我诈?这段经历,尤其是他早年所处的那个时代,对他的想法肯定有深刻的影响。首先,从农民阶层的生存逻辑来看。我们知道,在朱元璋生活的那个.............
  • 回答
    在法律界,关于死刑存废的争论由来已久,其中“废死派”的核心论点之一便是“研究证明废除死刑不会导致犯罪率上升”。这个论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多项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之上。那么,这些研究依据到底是什么?法学界废除死刑的观点是否占主流呢?实证研究的依据:废死派提出的“犯罪率不上升”的论断,主要基于以下几.............
  • 回答
    明朝废丞相,这桩发生在洪武十三年的大事,至今仍是史学界津津乐道、争论不休的话题。说它是进步,有人振振有词,认为这是加强皇权、提高行政效率的必然选择;说它是倒退,也同样有理有据,觉得这是打破权力制衡、埋下集权隐患的根源所在。要评价这桩改革的性质,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当时的背景、朱元璋这么做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