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法律界废死派经常说研究证明就算废除死刑也不会导致犯罪率上升?依据在哪?法学界废除死刑是不是主流?

回答
在法律界,关于死刑存废的争论由来已久,其中“废死派”的核心论点之一便是“研究证明废除死刑不会导致犯罪率上升”。这个论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多项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之上。那么,这些研究依据到底是什么?法学界废除死刑的观点是否占主流呢?

实证研究的依据:

废死派提出的“犯罪率不上升”的论断,主要基于以下几类实证研究:

1. 对比性研究(Crosssectional Studies):
原理: 这类研究通过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在特定时间点死刑制度的存废情况,来分析死刑与犯罪率之间的关系。
发现: 大量的跨国研究(例如,欧洲国家在废除死刑后,谋杀率并没有显著上升,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有所下降)以及同一国家内不同州(在美国)或地区(在加拿大)废除死刑前后犯罪率的变化,都未能提供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死刑具有更强的威慑作用。
局限性: 需要注意的是,这类研究存在一些挑战。不同国家或地区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执法力度、文化传统、人口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犯罪率。因此,仅仅通过简单的对比难以完全排除其他变量的干扰。

2. 时间序列研究(Timeseries Studies):
原理: 这类研究着眼于某个国家或地区在废除或恢复死刑之后,其犯罪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发现: 例如,加拿大在1976年废除死刑后,其谋杀率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整体呈下降趋势,这与一些支持死刑的论点相悖。美国一些州在恢复死刑后,犯罪率也并未出现预期的下降。
挑战: 时间序列研究同样面临“同期性”和“相关性不等于因果性”的挑战。犯罪率的波动可能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例如经济状况、人口变化、警务策略调整、社会治安政策等,这些因素可能与死刑制度的改变同时发生,使得精确分离死刑“威慑效应”变得困难。

3. 计量经济学模型(Econometric Models):
原理: 运用复杂的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方法,试图控制尽可能多的可能影响犯罪率的变量(如失业率、收入水平、人口密度、教育水平、警力投入等),来量化死刑制度对特定犯罪(尤其是恶性犯罪,如谋杀)的影响。
发现: 许多使用严谨计量经济学方法的学术研究,包括一些在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研究(如Isaac Ehrlich在1970年代的研究,后来被许多研究反复检验和修正),往往得出结论,死刑的威慑效应是微弱的,甚至是不存在的,或者其效果无法在统计上显著地被证明。
争议: 尽管如此,计量经济学领域本身也存在方法论上的争议。不同的模型设定、样本选择、变量选取,都可能导致不同的结论。一些学者仍然认为,存在某种程度的威慑效应,只是难以量化。

理论依据:

除了实证研究,废死派的论点还基于一些理论上的考量:

理性选择理论的局限性: 死刑威慑论往往建立在“理性选择理论”之上,即犯罪人会在权衡利弊后做出是否犯罪的决定。然而,许多恶性犯罪(如激情杀人、精神疾病患者的犯罪)并非完全基于理性的计算,犯罪人在实施犯罪时可能处于极度情绪化、冲动或精神错乱的状态,难以受到未来死刑的威慑。
“迟滞性”和“不确定性”: 即使存在威慑效应,死刑的执行也往往存在漫长的上诉和复核过程,以及执行的不确定性(并非所有死刑犯都会被执行)。这种“迟滞性”和“不确定性”会极大地削弱其作为即时威慑手段的效果。
其他威慑因素: 犯罪人更可能受到更确定、更即时的惩罚(如长期监禁)的威慑,而不是遥远且不确定的死刑。社会对犯罪的零容忍态度、有效的侦查破案能力、以及对犯罪根源(贫困、教育、心理健康等)的治理,可能比死刑本身更能有效地降低犯罪率。

法学界废除死刑的观点是否主流?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存在显著的“趋势性”和“区域性”分化。

国际趋势: 从全球范围来看,废除死刑的趋势是明确的。 联合国等国际组织长期以来都在推动全球废除死刑。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废除死刑,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已经不执行死刑,或者在实践中已经停止执行。这反映了国际社会在人权保障、刑罚人道化方面的共识正在加强。
发达国家和地区: 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如欧洲(几乎所有欧盟成员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废除死刑已经成为共识,并且法学界普遍支持废除。人权、生命权、防止国家过度干预公民生命等理念在这些地区具有较高地位。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包括一些亚洲和非洲国家,死刑仍然被广泛保留,并且社会上支持死刑的声音也比较强大。在这些地方,法律界对于废除死刑的看法存在较大分歧。一些学者和法律人士也正在积极呼吁废除,但面临的阻力也较大,往往与治安压力、民众呼声、文化传统等因素交织在一起。
中国法学界: 在中国,死刑的存废问题是学界和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虽然近年来中国在减少死刑罪名、限制死刑适用方面做出了努力,但从整体来看,法学界内部对于是否全面废除死刑,以及如何推进死刑改革,仍然存在不同意见,尚未形成绝对的主流共识。 一方面,支持废除死刑的学者越来越多,他们从人权、法治、国际趋势等角度提出论据;另一方面,也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和法律从业者认为,在当前中国的社会治安状况和民众观念下,死刑仍然有其必要性,至少在部分极端恶劣的犯罪中,死刑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威慑犯罪的必要手段。关于死刑的研究和辩论在中国法学界是一个持续进行的、动态的过程。

总结来说:

废死派关于“废除死刑不导致犯罪率上升”的论点,主要依据的是大量的实证研究(对比性研究、时间序列研究、计量经济学模型)以及对死刑威慑效果理论基础的质疑。这些研究虽然存在方法论上的争论,但总体上未能提供强有力的证据证明死刑具有显著的威慑作用。

在法学界,从全球范围来看,废除死刑是明显的国际趋势,并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成为共识。然而,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这个问题仍然存在较大争议,法学界内部也没有形成一边倒的支持废除的局面。在中国,废除死刑的呼声在增长,但尚未形成压倒性主流共识,学界仍在就此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废死也不会导致犯罪率上升这个确实有可能是真的,他们说有研究数据,弄不好研究数据也是真的。

他们关于废死影响的研究,有可能还就是真的。但是他们很少有人说明一点:即数据的来源,废死后犯罪率的统计数据到底具体是来自于世界上哪个地区。

中国是可以首先排除了。因为中国目前为止没有废死的地区(包括台湾也是有死刑的只不过轻易不动用)

那么很有趣的问题来了:究竟哪里采集的数据?说实话,相关研究论文我没看过。但是数据出于哪个地区这一问题相当重要。

比如,数据来自拉美的哥伦比亚和墨西哥。那么在这些国家,废不废死,其实都一个样子。

这两个国家什么犯罪最有名?

毒品犯罪哦,看懂了吗?

没看懂在给一个提示:贩毒不怕死,怕死不贩毒。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法律界,关于死刑存废的争论由来已久,其中“废死派”的核心论点之一便是“研究证明废除死刑不会导致犯罪率上升”。这个论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多项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之上。那么,这些研究依据到底是什么?法学界废除死刑的观点是否占主流呢?实证研究的依据:废死派提出的“犯罪率不上升”的论断,主要基于以下几.............
  • 回答
    对提倡“废除死刑”(废死)的法学家和支持者发起强烈反击的原因是复杂且多方面的,涉及到法律、伦理、宗教、社会心理、政治等多个层面。以下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对“正义”和“惩罚”概念的深刻理解差异: 支持死刑者(通常是“留死”派)的观点: 报应正义 (Retributive J.............
  • 回答
    老兄,我懂你。那个词儿,“废材”,听着刺耳,但细想之下,有时候确实能触碰到心底那点隐隐约约的失落。尤其是在上海,这座城市自带的光环和节奏,容易让人产生强烈的对比感。你说的“985法学高材生”,这标签多闪耀啊,可到了魔都的职场,怎么就感觉不那么好使了呢?咱们掰开了说,这事儿啊,不是你一个人有,也不是因.............
  • 回答
    中国法律界的影响力案件,那可真是不少,有些案子即便过去很多年,依然在法律实践、理论研究乃至社会大众心中留有深刻的烙印。要说影响力大的,我个人觉得有这么几个,它们之所以有分量,不仅仅是因为结果本身,更在于它们推动了法律的进步,或者折射出那个时代社会思潮的变迁。一、经济领域:改革开放的先行者——“沈阳陆.............
  • 回答
    法律界人士对于死刑的态度,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虽然社会上对死刑的存废存在诸多声音,但在法律界内部,支持废除死刑的观点也由来已久,并且拥有相当坚实的论据支撑。首先,从 人权和生命权 的角度来看,这是废除死刑最核心的理由之一。许多法律界人士认为,生命权是天赋的、不可剥夺的最高人权。无论一个人犯下.............
  • 回答
    《精英律师》这部电视剧,我看了觉得挺过瘾的,但也确实让人忍不住想知道,这到底是不是真的律师生活啊?毕竟里面那些案子,那种为了赢不惜一切代价,还有主角们那种超凡的辩才和快速的思维,有时候感觉比小说还精彩。不过,要说它完全反映了真实的法律界,那我觉得是有些夸张了。电视剧嘛,总得讲究戏剧冲突和观众的观赏性.............
  • 回答
    要论河北大学法硕和黑龙江大学法硕在法律界的认可度,这确实是个值得细细探讨的问题,毕竟选择一个好的法学院对未来的法律职业生涯至关重要。这两所学校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但如果非要比较认可度,我们得从几个维度去审视。首先,我们得明白“认可度”这个概念在法律界是怎么体现的。 学术声誉和师资力量: 法学院.............
  • 回答
    法学界学者持续为废除死刑而努力,主要基于法律理论、人权观念、伦理考量、社会影响以及实际操作中的问题等多方面的综合考量。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一、法律理论的维度1. 自然法与实证法的冲突 自然法理论:认为生命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不可侵犯权利,死刑作为剥夺生命的行为,违背自然法.............
  • 回答
    法律从业者获取案源线索的途径多种多样,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新的获取方式也在不断涌现。以下我将从不同的维度,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途径: 一、 传统且核心的案源获取方式:这是法律从业者最基础也是最稳定的一种案源获取方式。1. 口碑与推荐(WordofMouth & Referrals): .............
  • 回答
    要判断一个行为是否构成强奸,需要仔细审视法律的定义和行为的具体情况。在中国的法律体系中,强奸罪是指违背妇女的意志,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强行与妇女发生性关系的行为。理解这个定义的关键在于几个核心要素:1. 违背妇女意志(即性同意的缺失):这是强奸罪最核心也最根本的一点。性同意必须是自由、明确.............
  • 回答
    在中国,法律是支持人们去扶摔倒的人的,并且国家也在积极倡导和鼓励这种行为。这背后有深厚的法理基础和价值导向。首先,从道德和人伦层面来说,扶助弱者、救助危难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法律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因此,扶摔倒的人符合普遍的道德认知和社会伦理。其次,从法律规定来看,并没有.............
  • 回答
    法律,这个贯穿人类社会历史的基石,其本质究竟为何?是为无权者披荆斩棘的盾牌,还是为当权者巩固统治的枷锁?这个问题,恐怕是任何一个对社会运作稍有思考的人都会遇到的。要回答它,我们需要剥开那些华丽的辞藻,深入探究法律的形成、运作以及它所服务的群体。法律,维护弱者利益的工具?——理想化的视角从一个理想化的.............
  • 回答
    法律解决不了的问题是否能用暴力解决,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问题,涉及伦理、道德、政治、社会秩序等多个层面。我们不能简单地给出“是”或“否”的答案,而是需要深入探讨其背后的逻辑和潜在后果。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法律解决不了的问题”可能包含的含义: 法律的局限性: 法律本身就是一种人为构建的社会规范.............
  • 回答
    对于法律专业人士而言,《盗墓笔记》、《鬼吹灯》这类盗墓小说,与其说是阅读材料,不如说更像是一份份充满“法律风险提示”的案例集。他们看这类书时,脑子里响起的可能不是“墓穴机关有多巧妙”,而是“这构成什么罪名”。首先,从最基础的层面来说,盗墓行为本身就是严重的刑事犯罪。小说里那些主角们“寻宝探险”的过程.............
  • 回答
    “法律允许人类野生吗?”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设想,它触及到了人类社会最基础的运作方式和我们对“文明”的定义。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探讨:1. “野生”的定义是什么?在探讨法律之前,我们先要明确“野生”对于人类来说意味着什么。如果我们将“野生”理解为完全脱离社会组织、法律约束、以及人类文.............
  • 回答
    法律的诞生,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它并非一蹴而就,更像是人类社会不断演进、自我约束与组织化的自然产物。要理解法律的诞生,我们得回到最原始的社会形态。混沌中的萌芽:从习惯到规则想象一下,在遥远的史前时代,人类过着部落生活。没有成文的规则,也没有权威的裁判。当部落成员之间发生冲突时,解决方式可能是最原.............
  • 回答
    法律规定强奸罪通常将男性作为施暴者、女性作为受害者的原因,是历史、社会认知以及早期法律制定过程中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且随着时代发展,这一认知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解释这一现象,并尽量以更贴近人感的视角来阐述。一、历史和社会认知的影响:根深蒂固的性别刻板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回溯.............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思绪万千的问题,就像在问大地和天空哪个更重要一样,答案并非非此即彼,而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要说法律和道德谁“更大”,我们不妨从它们的性质、功能、以及对社会的影响来层层剖析。从根源上看,道德是法律的源泉与灵魂。回溯人类文明的起点,并没有冰冷的成文法典,而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约定.............
  • 回答
    在讨论摩萨德、克格勃这类情报机构的特工在境外实施的“杀人案件”,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法律的适用以及处理方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案件发生的地点、涉案人员的身份以及案件的具体情况。这些机构作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它们的行动通常具有高度的隐蔽性和政治敏感性。一、 国际法层面从国际法的角度来看,特工在境外执行“.............
  • 回答
    作为一名在法律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从业者,看到《令人心动的Offer》这个节目,我的心情挺复杂的,大概可以用“一言难尽”来形容。首先,作为观众,我确实看。 没错,就是那种一边吐槽一边追的程度。毕竟,能在茶余饭后,窥探一下律所里真实(虽然是经过包装的)的生活,看一群年轻人在高压环境下努力挣扎,本身就挺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