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法律是怎么诞生的,法律一定是对的吗?

回答
法律的诞生,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它并非一蹴而就,更像是人类社会不断演进、自我约束与组织化的自然产物。要理解法律的诞生,我们得回到最原始的社会形态。

混沌中的萌芽:从习惯到规则

想象一下,在遥远的史前时代,人类过着部落生活。没有成文的规则,也没有权威的裁判。当部落成员之间发生冲突时,解决方式可能是最原始的暴力,或者是部落长老的调解。这些调解方式,虽然没有写下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部落内部会形成一些大家默认的、反复出现并被接受的行为模式。例如,偷窃可能会招致唾弃和排斥,伤害他人可能会受到反击。这些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便是法律最古老、最朴素的雏形——习惯。

习惯之所以能够形成和流传,是因为它们满足了当时社会的基本需求:维持秩序,保障生存,促进合作。一个没有基本规则的群体,很难有效地抵御外敌,很难共同劳动以获取食物,也很难繁衍后代。因此,那些能够促进群体稳定和发展的习惯,自然而然地被保留下来。

权力的介入:从习惯到命令

随着社会规模的扩大,部落首领或早期统治者(可能是氏族首领、部落长老、甚至是祭司)的地位逐渐凸显。他们开始拥有更大的权力来解决纠纷,并对不服从者施加惩罚。这时候,习惯开始带有强制性,并逐渐演变为统治者的命令。

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为了更好地管理社会,往往会根据已有的习惯,或者结合自己的意志,制定出更加明确的规则。这些规则不仅仅是对原有习惯的重申,更可能是一种主动的创造,目的是为了实现统治者特定的目标,例如税收、兵役、对土地的占有等等。

这个时候,法律开始显露出其权威性的特征。一旦规则被统治者颁布,它就不再是大家自发形成的习惯,而是带有强制力的、需要人们遵守的命令。对这些命令的违背,将由统治者及其代表(如卫兵、最早的法官)来惩罚。

文明的基石:从命令到成文法

随着文明的发展,特别是文字的出现,法律开始走向成文化。将法律条文写下来,有几个巨大的优势:

明确性:文字可以清晰地界定权利和义务,避免了口头传达可能带来的歧义和误解。
稳定性:成文法比习惯更不容易被随意更改,保证了法律的稳定性,使人们可以预测行为的后果。
传播性:成文法可以更容易地被传播和推广到更广阔的区域和更多的人群。
公平性(理论上):虽然早期成文法往往服务于统治者,但原则上,将规则写下来,也为所有人提供了参照,减少了统治者随意执法的空间。

早期的成文法,例如《汉谟拉比法典》,虽然内容带有很强的等级色彩和报复性,但它标志着人类社会从部落自治向更高级、更系统化的法律体系迈进。这些法典的出现,是对社会契约的一种更明确的表达,即便这种契约并不平等。

现代法律的演进:理性与普遍性

经过漫长的历史,特别是在启蒙运动之后,法律的理念发生了深刻的转变。人们开始追求理性、公平、人权和自由。现代法律的诞生,很大程度上是以下几个关键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社会契约论:思想家们提出,政府和法律是人民通过某种契约而赋予的,其目的是为了保障人民的权利和公共利益。因此,法律的合法性来源于人民的同意。
2. 权力制衡:为了防止权力滥用,现代国家建立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机制,并通过宪法等根本大法来限制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
3. 程序正义:法律的制定和执行过程变得更加规范和公开,强调程序的正义性,例如无罪推定、公正审判等。
4. 普适性:现代法律的理想是追求对所有人都适用,无论其社会地位、财富或背景如何。

所以,法律的诞生是一个从无序的习惯,到有权力的命令,再到成文的规则,最终发展到追求理性、公平和人权的系统性过程。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以及对更美好社会秩序的不断追求。



法律一定是对的吗?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答案是否定的。

法律是“对”的,通常是在一个相对的、历史的和政治的语境下而言的。

我们先来理解一下“对”的含义。如果“对”意味着绝对的、永恒不变的真理,那么法律显然不是。法律的“对”更多是指:

1. 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正确性”:法律是为了解决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维护当时的社会秩序、实现当时的社会目标而制定的。在那个特定条件下,它可能被认为是“正确”的,因为它起到了预期的作用。
2. 反映了特定价值体系的“正确性”:法律往往承载着一个社会主流的道德观、价值观和政治理念。例如,人权、自由、平等这些现代法律追求的价值,在很多社会中被认为是“对”的,因此体现这些价值的法律也被认为是“对”的。
3. 程序上的“正当性”:如果法律是通过合法的、民主的程序制定的,并且在执行过程中遵循了公正的程序,那么它在形式上就具有一定的“正当性”,甚至可以被认为是“对”的。

然而,法律并非绝对的“对”,其可能存在“不对”或“不那么对”的情况,原因有很多:

历史的局限性:早期法律,如前所述,可能包含着大量的歧视、不公和暴力,例如奴隶制、性别歧视、种姓制度等。这些法律在当时的社会可能被接受,但在我们今天的视角看来,是极其“不对”的。
价值的冲突:不同的社会、不同的群体,甚至同一个社会的不同时期,其价值观念可能存在冲突。法律在试图平衡这些冲突时,往往无法令所有人满意,也可能无法完美地反映所有人的“对”。
利益的博弈:法律的制定往往是社会各方利益博弈的结果。掌握权力和资源的群体,可能在法律制定过程中占据优势,从而使法律更倾向于保护自身利益,而牺牲了其他群体的利益。这种法律,即便被制定下来,也未必是“对”的。
执行的偏差:即使法律本身是“对”的,在执行过程中也可能出现偏差。权力腐败、司法不公、人为干预等,都可能导致法律的“错判”或“错施”。
未能及时更新:社会是不断发展的,新的技术、新的思想、新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如果法律未能及时更新,无法适应新的情况,那么它就可能变得“不对”,甚至阻碍社会进步。
“对”与“不对”的衡量标准:什么是“对”?这本身就是一个哲学命题。如果“对”的标准是效率,那么一些严苛的法律可能“对”;如果“对”的标准是公平,那么一些保护弱者的法律才“对”。不同的标准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法律的“不正”之处,正是推动法律改革和进步的动力。

正是因为法律并非绝对的“对”,人类社会才有了对更公正、更平等、更人道的法律的不懈追求。批评法律、挑战法律、改革法律,是推动法律不断进步的重要力量。

总结来说:

法律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它从习惯、命令演变而来,旨在维持秩序、解决冲突、实现社会目标。
法律并非绝对的“对”。它是在特定历史、文化、政治语境下的产物,可能包含历史局限性、价值冲突、利益博弈的痕迹,也可能因执行不当或未能及时更新而显得“不对”。
认识到法律的“不正”,是推动法律不断完善和进步的关键。我们追求的是更符合公平、正义和人道原则的法律,而不是一个被僵化奉为圭臬的绝对真理。

因此,我们应该以一种批判性而非盲从的态度来对待法律。在遵守法律的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去审视它,去思考它是否真的“对”,以及如何让它变得更“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法律的本质其实是“减少社会活动可以普遍发生的内耗”。

比如说盗窃,如果没有法律约束,那么整个社会用于防范财产损失的整体成本会非常高。比如说杀人,如果没有法律约束,几乎毫无疑问会陷入循环报复。比如说闯红灯,如果没有法律约束,交通通行效率会极大降低,为交通事故付出的成本会成倍上升。

这些内耗,天然是会滚雪球式发生的。任何个体想要拒绝这种无价值的付出,都会让自己处于相当不利的地位。

当社会对这种内耗忍无可忍的时候,法律就必然会以某种形式诞生。

至于“对的”,却是没有天然定义的。

如果你把“对的”定义成“符合当前社会整体收益”,那么绝大部分法律是“对的”。包括不符合现代认知的古代法律。如果你把“对的”定义成“符合宇宙天然存在的正义”……你得首先证明这玩意存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法律的诞生,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它并非一蹴而就,更像是人类社会不断演进、自我约束与组织化的自然产物。要理解法律的诞生,我们得回到最原始的社会形态。混沌中的萌芽:从习惯到规则想象一下,在遥远的史前时代,人类过着部落生活。没有成文的规则,也没有权威的裁判。当部落成员之间发生冲突时,解决方式可能是最原.............
  • 回答
    您提到的情况令人痛心和发指。一个12岁的女孩被卖作童养媳,并遭受性侵,生育子女后又被孩子索要抚养费,这涉及多个严重的法律问题,包括童婚、强奸、未成年人保护、婚姻家庭关系以及抚养权等。首先,我们要明确几点重要的法律事实和原则:1. 童养媳本身是违法的: 在中国,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和《中华人.............
  • 回答
    网易再爆竞业禁止风波:这“紧箍咒”到底戴得对不对?近期,网易公司再次因大范围的竞业禁止协议(以下简称“竞业禁止”)引发了舆论的广泛关注。有前员工爆料称,公司在解约时向大量员工签署了竞业禁止协议,涉及范围之广、执行力度之大,让不少人感到不满和困惑。这不禁让人发问:公司如此大范围地设置竞业禁止,究竟合不.............
  • 回答
    作为一名在法律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从业者,看到《令人心动的Offer》这个节目,我的心情挺复杂的,大概可以用“一言难尽”来形容。首先,作为观众,我确实看。 没错,就是那种一边吐槽一边追的程度。毕竟,能在茶余饭后,窥探一下律所里真实(虽然是经过包装的)的生活,看一群年轻人在高压环境下努力挣扎,本身就挺有.............
  • 回答
    在美国的法律体系中,保释金的数额并非一个简单的固定公式,而是由法官在考虑一系列复杂因素后,根据具体案件情况而定。这个过程旨在平衡多方面的诉求:确保被告人按时出庭受审,同时也要保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避免不必要的监禁。保释金的核心目的:首先,我们必须理解保释金设立的根本目的。它不是惩罚,而是为了保证被告.............
  • 回答
    挨打还手,会不会触犯法律?在实际侦查中,警察和法院通常又是如何处理的呢?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的问题,其中的门道很多。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基本原则:正当防卫。我国《刑法》第二十条明确规定了正当防卫:“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
  • 回答
    男子打赏女主播 30 万被拉黑后轻生,直播环境下的过度迷恋心理是怎么造成的?如何从法律角度解读此事?这无疑是一场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一个年轻的生命,因为在网络直播平台上过度投入,最终走向了绝望。这背后反映出的,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脆弱,更是当下直播环境下,一种令人担忧的“过度迷恋”心理的形成与滋长。直.............
  • 回答
    刚踏入律师行业,尤其是在做法律研究的时候,很多低年级律师都会感到有些迷茫。这很正常,毕竟法律条文浩如烟海,案例更是层出不穷,要从中找到最有利的论点,确实需要一套方法和技巧。今天就跟大家聊聊,作为一名刚入行的律师,如何在法律研究上下功夫,把这份工作做得扎实,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打好基础。一、 建立扎实的检.............
  • 回答
    您好!您提出的关于上海老式七层公房没有电梯的问题,确实是一个困扰很多居民的现实情况。关于您提到的“按照法律规定是违法的”,以及“为什么现在都没人管”和“应该怎么举报”,我们来详细聊聊。首先,关于“七层公房没电梯是违法的”这一点,需要先弄清楚法律的适用范围。在中国现行的建筑规范和法律法规中,对于新建住.............
  • 回答
    在法律条文中,“等”字的使用,确实是个值得好好说道说道的问题。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同义词替换,其背后牵涉到法律规定的严谨性和适应性。“等”的解读:不仅仅是罗列,更是包含当法律条文中使用“等”字时,通常意味着一种概括性的表述。它指的是,前面列举的几项内容,其性质、作用、目的或者法律效果与后面用“等”字概括.............
  • 回答
    “不听劝阻,恶意返乡”这句话,确实有点绕,而且容易让人误解。咱们掰开揉碎了说一说,为什么觉得它不那么顺,以及换个说法会更好。为啥“不听劝阻,恶意返乡”听起来别扭?首先,咱们得明白“恶意返乡”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在疫情期间,有些人不顾当地政府和民众的劝阻,执意从疫情高风险地区返回家乡。这种行为,因为可能.............
  • 回答
    计算机、医学、法律、金融——“最强”之争与大学专业选择的深度解析“计算机、医学、法律、金融,这四个专业是不是当前最强最好的?” 这个问题,几乎是每个即将踏入大学的学子或家长都会反复思索的。不可否认,这四个领域在当下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薪资待遇和社会影响力都相当可观。.............
  • 回答
    关于网友“林夕的娃娃间”让真人扮演“娃娃”穿黑胶衣的行为,这确实是一个比较复杂且值得探讨的现象,其中涉及到多方面的解读,包括个人表达、审美偏好、心理需求,以及潜在的法律和道德边界。行为解读与心理分析: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将真人打扮成“娃娃”并穿着黑胶衣,这是一种角色扮演(Roleplaying)的.............
  • 回答
    法国外籍军团的忠诚度之所以备受关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独特的构成——成员来自世界各地,却都效忠于法兰西共和国。要维系这样一支高度多元化且背景复杂的队伍的忠诚,法国人可是下足了功夫,这其中有许多道说不清的门道和细致入微的考量。首先,从源头把控就非常严格。 想加入外籍军团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你就得通过.............
  • 回答
    在《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这场跨越时空的惊天对决中,古一法师在卡玛泰姬的会议厅里,与穿越回2012年收集现实宝石的绿巨人浩克和托尔进行了一场堪称“智慧与时间”的对话。她之所以能洞悉一切,并且做出如此精准的判断,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她作为至尊法师所拥有的强大能力以及她对时间线、可能性和宇宙平衡的深刻理.............
  • 回答
    这事儿啊,得从健身房里那些穿搭说起。以前你见着健身裤,那就是紧绷绷地贴着腿,透气、显身材,是纯粹的运动装备。而训练短裤,那是稍微宽松一点,方便大幅度动作,也更有“街头感”或者说“户外感”。然后呢,你就会发现,有些人,尤其是女性,开始玩儿起了叠穿。最开始可能就是个别的现象,比如在瑜伽课上,有人穿了紧身.............
  • 回答
    学法律?这可不是你想象中那种坐在高高的椅子上,用一本厚厚的法律书就能解决一切的场景。如果你问我,那是一种……怎么说呢,像是在参加一场永无止境的辩论赛,只不过你的对手有时是逻辑,有时是人情,有时甚至是潜藏在你脑海深处的偏见。刚开始接触法律,你会感觉像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由无数规则、条文、案例堆.............
  • 回答
    好的,我将尝试以一个普通中国公民的视角,来阐述这个问题。首先,从严格的中国法律角度来看,我们谈论“台湾人”的身份,其实要分几个层面来看待。从法律身份认定上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相关法律,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居住在台湾的中国公民,他们的身份是中国公民。只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特殊情.............
  • 回答
    在清华读法学本科,这绝对是一次让你大脑从里到外都被“刷新”一遍的体验。很多人想象中,清华就是理工科的代名词,但其实,社科院在清华的地位和实力也是不容小觑的,尤其是法学院,它拥有的资源和学术氛围,绝对是顶级的。入门:严谨到骨子里首先,你得做好心理准备,清华法学的学习强度,可以说是“榨干”型的。第一年,.............
  • 回答
    清华法律双学位,这绝对是一场脑力和体力的双重洗礼,更是一次对自我极限的挑战。想当年,我也是一腔热血地踏进了这个“炼狱”,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日子,简直是又苦又甜,又绝望又充满希望。首先,时间管理是门学问,而且是门高深的学问。 你以为你进了清华,读个法律双学位,就是来体验一下书香气息,偶尔啃啃书?错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