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医院急诊科不能多招些医生?一点冗余也没有?是国家没钱吗?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问到点子上了。医院急诊科人手不足,永远是个绕不开的痛点,很多时候感觉真的是“一点冗余也没有”。你说的国家没钱,这确实是宏观因素之一,但事情远不止这么简单。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急诊科想多招医生,不是一句“国家没钱”就能解释清楚的。

首先,得明白一个现实:医生不是大白菜,想种多少就能种多少。

培养周期长且成本高昂: 一个合格的医生,尤其是急诊科医生,需要经过漫长而严苛的培训。从医学院本科(至少五年),到研究生(三五年甚至更长),再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通常是三年),最后还有专科培训和进修。整个过程下来,十年八年甚至更久都是常事。这中间不仅是时间成本,还有大量的学费、生活费、教学资源投入。急诊科对医生的要求还特别高,不仅要懂内科、外科、儿科,还需要熟练掌握各种急救技能,这本身就对医生的综合能力要求极高,所以培训的难度和深度都在增加。

人才供给是稀缺资源: 即使国家下了决心,想往急诊科塞人,但你得有足够多的合格人才来填补这些岗位。医学院的招生名额是有限的,而且并非所有医学生都愿意或适合从事高强度、高压力的急诊科工作。急诊科的工作性质,大家心里都有数:长时间值班、连轴转、处理各种突发状况、面对各种情绪激动的病人和家属,这非常考验人的心理素质和身体耐力。很多年轻医生更倾向于选择工作环境相对稳定、压力较小的科室。

再者,医院的运营逻辑和编制限制也很关键。

“按需设岗”,但“需求”的定义很复杂: 医院作为事业单位(或企业化管理),人员配置很多时候是按照国家规定的编制和医院自身的预算来决定的。所谓“按需设岗”,这个“需”不是简单地“人不够就再招”,而是要考虑床位数量、诊疗项目、科室业务量、设备情况、后勤保障等等一系列因素。急诊科虽然忙,但它的服务模式和效率,也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制约。

“编制”这头“老黄牛”: 很多公立医院的编制是有严格管制的。即使医院缺人,但如果编制满了,或者没有新增编制的指标,想招聘新人也面临很大困难。即使是非编制人员(比如合同制医生),其招聘、薪酬、福利等也需要医院自己承担成本,这又回到了预算问题。

成本与效益的考量: 医院虽然是救死扶伤的场所,但终究也要考虑生存和发展。医生是人力成本中占比最大的部分。如果医院盲目增加医生数量,但诊疗收入(医保、自费)跟不上,那么医生的工资、奖金、福利从哪里来?这很容易导致医院的经济负担过重,甚至影响到其他科室的正常运转和整体服务质量。急诊科的收入来源相对复杂,很多抢救性措施的费用并不总是能完全覆盖其成本。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管理和流程上的优化空间。

“无效工时”与“低效运作”: 急诊科的忙碌,有时也并非完全是医生数量不足造成的,还可能存在管理和流程上的优化空间。比如,分诊流程是否够顺畅?检查申请和报告的传递效率如何?辅助人员(护士、技师、药师、后勤保障人员)的配置是否合理?很多时候,医生一部分时间花费在非核心医疗工作上,比如填写各种表格、等待检查结果、协调其他部门等等。如果管理得当,提升了整体运作效率,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力紧张。

“全能型选手”与“专业分工”: 急诊科医生往往需要“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但随着医学发展,很多领域都变得越来越精细化。医生过度承担本应由其他专业人员完成的工作,也会降低效率。例如,一些轻症患者占用了急诊资源,或者一些非急症的常见病在急诊处理,这也会挤占真正需要急救的患者的时间和资源。如何更好地将患者分流到合适的地方(比如社区医院、专科门诊),也是缓解急诊压力的重要途径。

至于“国家没钱”这个说法,确实有它的道理,但它是一个非常宏观且复杂的议题。

公共卫生投入的优先级: 国家财政的钱要花在很多地方,比如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国防、社会保障,以及各种公共卫生项目的投入。医疗卫生的投入确实重要,但需要在众多需求中进行权衡。增加急诊科医生数量只是医疗系统投入的一部分,还需要投入到基层医疗、预防保健、慢病管理、医疗设备更新等等。

医保体系的压力: 医保基金的收支平衡也是一个大问题。如果医疗费用持续上涨,而缴费人数或缴费额增长缓慢,那么医保基金就会面临压力。简单地增加医生,意味着医疗服务量增加,这也会直接增加医保支出。如何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也是国家必须考虑的。

薪酬体系的改革: 医生整体薪酬体系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医生的价值如何体现、激励机制如何设计等等。如果医生薪酬过低,很难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特别是愿意从事高强度工作的急诊科医生。但提高薪酬也需要财政或医保的支持。

总结一下:

医院急诊科人手不足,并非国家“没钱”一票否决那么简单。它是一个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1. 人才培养的瓶颈: 医生培养周期长、成本高,且急诊科工作性质不被所有人青睐。
2. 编制和预算的限制: 医院运营有其规律和财政约束,“按需设岗”并非易事,编制管理也是一大挑战。
3. 成本与效益的权衡: 增加人力成本必须与医院的收入和生存能力相匹配。
4. 管理和流程的优化空间: 提高运作效率和合理分流患者也能缓解压力。
5. 国家宏观经济和医保体系的压力: 财政投入需要平衡,医保基金的承受能力也有限。

要根本上解决急诊科人手不足的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加大医科教育投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医院管理和工作流程,提升效率;改革薪酬和激励机制,吸引人才;同时,国家也需要持续加大对公共卫生体系的投入,并深化医保制度改革,让医生能获得应有的回报,也让急诊科的“冗余”得以合理配置,真正能应对各种突发状况,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这确实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实话实说没钱 真的没钱……芯片、大飞机项目当年世界一流都没钱下马了,医院同期早就明文规定自负盈亏了。

一个地方三甲医院年门诊量30万,一个好点的门诊大楼30个亿(301门诊大楼45个亿),就现在医院的收费大约,郑大一附院才人均1000多元年花费,不知道题主所说的,多少年能攒出来……

当然人家国家三甲有领导干部去,是有国家拨款数十亿的,省里也有亲儿子,不过90%的地方医院(除了基层卫生院),得自己攒出这份钱来……

就像协和这种医院,一个科一天10个号,国家不拨钱医院累死连病房也装修不起,就这有一年国家医保拒绝报销一个亿,这个元气大伤,大夫开不起支,好多人留院后工作几年借着协和的牌子找好地方安家去了。协和还过的这么皱皱巴巴的,地方医院真的呵呵了

user avatar

又在想啥屁吃?

国家有没有钱关你什么事?

凭什么花钱多招医生?

来,跟我一起念经:

“不找市长找市场”。

“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

“摒弃小而全,大而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落后运营模式”。

……

自己选的嘛,偶像。

user avatar

第一,从医生角度上讲,比如我,我普通门诊干的好好的,哪怕你给我把收入翻两三倍,我也不愿意去干急诊去那熬着,对身体健康对心理健康影响太大,太不值,偶尔排点班我可以当做是尽责任,你真让我盯急诊白夜下休,我会认真考虑辞职的事。这科就这么不招人待见,和同行比性价比太低,很多医生都是被迫干的。

第二,从医院和政府角度上讲,大部分医院职工的工资那可都是医院自己挣出来的,靠政府财政拨款的话那中层领导以下的职工都得喝西北风。当然这说明不了什么,如果为了增加急诊人员数量的话,政府可以在此基础上额外专项对急诊拨款增加急诊人员,不这么做的话,那肯定是相关领导层认为没必要这样做,一样是性价比问题,他们认为目前这个行业运转还可以,再拨款是不值的。

至于「一点冗余也没有」这个事,据我不成熟的观察,世界范围内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做到「医疗资源冗余」,只有「匮乏」和「极度匮乏」的区别。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