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医院急诊科不能多招些医生?一点冗余也没有?是国家没钱吗?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问到点子上了。医院急诊科人手不足,永远是个绕不开的痛点,很多时候感觉真的是“一点冗余也没有”。你说的国家没钱,这确实是宏观因素之一,但事情远不止这么简单。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急诊科想多招医生,不是一句“国家没钱”就能解释清楚的。

首先,得明白一个现实:医生不是大白菜,想种多少就能种多少。

培养周期长且成本高昂: 一个合格的医生,尤其是急诊科医生,需要经过漫长而严苛的培训。从医学院本科(至少五年),到研究生(三五年甚至更长),再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通常是三年),最后还有专科培训和进修。整个过程下来,十年八年甚至更久都是常事。这中间不仅是时间成本,还有大量的学费、生活费、教学资源投入。急诊科对医生的要求还特别高,不仅要懂内科、外科、儿科,还需要熟练掌握各种急救技能,这本身就对医生的综合能力要求极高,所以培训的难度和深度都在增加。

人才供给是稀缺资源: 即使国家下了决心,想往急诊科塞人,但你得有足够多的合格人才来填补这些岗位。医学院的招生名额是有限的,而且并非所有医学生都愿意或适合从事高强度、高压力的急诊科工作。急诊科的工作性质,大家心里都有数:长时间值班、连轴转、处理各种突发状况、面对各种情绪激动的病人和家属,这非常考验人的心理素质和身体耐力。很多年轻医生更倾向于选择工作环境相对稳定、压力较小的科室。

再者,医院的运营逻辑和编制限制也很关键。

“按需设岗”,但“需求”的定义很复杂: 医院作为事业单位(或企业化管理),人员配置很多时候是按照国家规定的编制和医院自身的预算来决定的。所谓“按需设岗”,这个“需”不是简单地“人不够就再招”,而是要考虑床位数量、诊疗项目、科室业务量、设备情况、后勤保障等等一系列因素。急诊科虽然忙,但它的服务模式和效率,也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制约。

“编制”这头“老黄牛”: 很多公立医院的编制是有严格管制的。即使医院缺人,但如果编制满了,或者没有新增编制的指标,想招聘新人也面临很大困难。即使是非编制人员(比如合同制医生),其招聘、薪酬、福利等也需要医院自己承担成本,这又回到了预算问题。

成本与效益的考量: 医院虽然是救死扶伤的场所,但终究也要考虑生存和发展。医生是人力成本中占比最大的部分。如果医院盲目增加医生数量,但诊疗收入(医保、自费)跟不上,那么医生的工资、奖金、福利从哪里来?这很容易导致医院的经济负担过重,甚至影响到其他科室的正常运转和整体服务质量。急诊科的收入来源相对复杂,很多抢救性措施的费用并不总是能完全覆盖其成本。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管理和流程上的优化空间。

“无效工时”与“低效运作”: 急诊科的忙碌,有时也并非完全是医生数量不足造成的,还可能存在管理和流程上的优化空间。比如,分诊流程是否够顺畅?检查申请和报告的传递效率如何?辅助人员(护士、技师、药师、后勤保障人员)的配置是否合理?很多时候,医生一部分时间花费在非核心医疗工作上,比如填写各种表格、等待检查结果、协调其他部门等等。如果管理得当,提升了整体运作效率,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力紧张。

“全能型选手”与“专业分工”: 急诊科医生往往需要“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但随着医学发展,很多领域都变得越来越精细化。医生过度承担本应由其他专业人员完成的工作,也会降低效率。例如,一些轻症患者占用了急诊资源,或者一些非急症的常见病在急诊处理,这也会挤占真正需要急救的患者的时间和资源。如何更好地将患者分流到合适的地方(比如社区医院、专科门诊),也是缓解急诊压力的重要途径。

至于“国家没钱”这个说法,确实有它的道理,但它是一个非常宏观且复杂的议题。

公共卫生投入的优先级: 国家财政的钱要花在很多地方,比如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国防、社会保障,以及各种公共卫生项目的投入。医疗卫生的投入确实重要,但需要在众多需求中进行权衡。增加急诊科医生数量只是医疗系统投入的一部分,还需要投入到基层医疗、预防保健、慢病管理、医疗设备更新等等。

医保体系的压力: 医保基金的收支平衡也是一个大问题。如果医疗费用持续上涨,而缴费人数或缴费额增长缓慢,那么医保基金就会面临压力。简单地增加医生,意味着医疗服务量增加,这也会直接增加医保支出。如何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也是国家必须考虑的。

薪酬体系的改革: 医生整体薪酬体系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医生的价值如何体现、激励机制如何设计等等。如果医生薪酬过低,很难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特别是愿意从事高强度工作的急诊科医生。但提高薪酬也需要财政或医保的支持。

总结一下:

医院急诊科人手不足,并非国家“没钱”一票否决那么简单。它是一个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1. 人才培养的瓶颈: 医生培养周期长、成本高,且急诊科工作性质不被所有人青睐。
2. 编制和预算的限制: 医院运营有其规律和财政约束,“按需设岗”并非易事,编制管理也是一大挑战。
3. 成本与效益的权衡: 增加人力成本必须与医院的收入和生存能力相匹配。
4. 管理和流程的优化空间: 提高运作效率和合理分流患者也能缓解压力。
5. 国家宏观经济和医保体系的压力: 财政投入需要平衡,医保基金的承受能力也有限。

要根本上解决急诊科人手不足的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加大医科教育投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医院管理和工作流程,提升效率;改革薪酬和激励机制,吸引人才;同时,国家也需要持续加大对公共卫生体系的投入,并深化医保制度改革,让医生能获得应有的回报,也让急诊科的“冗余”得以合理配置,真正能应对各种突发状况,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这确实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实话实说没钱 真的没钱……芯片、大飞机项目当年世界一流都没钱下马了,医院同期早就明文规定自负盈亏了。

一个地方三甲医院年门诊量30万,一个好点的门诊大楼30个亿(301门诊大楼45个亿),就现在医院的收费大约,郑大一附院才人均1000多元年花费,不知道题主所说的,多少年能攒出来……

当然人家国家三甲有领导干部去,是有国家拨款数十亿的,省里也有亲儿子,不过90%的地方医院(除了基层卫生院),得自己攒出这份钱来……

就像协和这种医院,一个科一天10个号,国家不拨钱医院累死连病房也装修不起,就这有一年国家医保拒绝报销一个亿,这个元气大伤,大夫开不起支,好多人留院后工作几年借着协和的牌子找好地方安家去了。协和还过的这么皱皱巴巴的,地方医院真的呵呵了

user avatar

又在想啥屁吃?

国家有没有钱关你什么事?

凭什么花钱多招医生?

来,跟我一起念经:

“不找市长找市场”。

“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

“摒弃小而全,大而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落后运营模式”。

……

自己选的嘛,偶像。

user avatar

第一,从医生角度上讲,比如我,我普通门诊干的好好的,哪怕你给我把收入翻两三倍,我也不愿意去干急诊去那熬着,对身体健康对心理健康影响太大,太不值,偶尔排点班我可以当做是尽责任,你真让我盯急诊白夜下休,我会认真考虑辞职的事。这科就这么不招人待见,和同行比性价比太低,很多医生都是被迫干的。

第二,从医院和政府角度上讲,大部分医院职工的工资那可都是医院自己挣出来的,靠政府财政拨款的话那中层领导以下的职工都得喝西北风。当然这说明不了什么,如果为了增加急诊人员数量的话,政府可以在此基础上额外专项对急诊拨款增加急诊人员,不这么做的话,那肯定是相关领导层认为没必要这样做,一样是性价比问题,他们认为目前这个行业运转还可以,再拨款是不值的。

至于「一点冗余也没有」这个事,据我不成熟的观察,世界范围内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做到「医疗资源冗余」,只有「匮乏」和「极度匮乏」的区别。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问到点子上了。医院急诊科人手不足,永远是个绕不开的痛点,很多时候感觉真的是“一点冗余也没有”。你说的国家没钱,这确实是宏观因素之一,但事情远不止这么简单。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急诊科想多招医生,不是一句“国家没钱”就能解释清楚的。首先,得明白一个现实:医生不是大白菜,想种多.............
  • 回答
    您好!关于医院门诊晚上不营业以及眼睛受伤去急诊的问题,我来为您详细解释一下。为什么医院门诊晚上不上班?其实,很多大型综合医院的门诊部(专门的挂号、看普通门诊的区域)在晚上确实是关闭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 人力和资源配置: 门诊的医护人员(医生、护士、挂号收费人员)是按照白天的就诊高峰期来配置.............
  • 回答
    在医院里,当病人急需用血时,家属们往往焦急万分,希望能够立刻伸出援手,亲自为亲人献血。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大部分情况下,医院并不能直接接受家属的现场献血。这背后有着一套严谨而复杂的血液管理和输血安全体系在支撑。首先,我们要明白,医院作为医疗机构,其首要职责是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血液作为一种特殊的“药.............
  • 回答
    在把一个急救病人送到医院的路上,我们会特别叮嘱他们一定不要睡着,这可不是为了让他们保持清醒好和我说话,里面门道可多了,关乎到病人的安危。首先,从病人本身的状况来说。急救病人之所以需要送医,往往是因为他们身体出现了某种异常的紧急情况。比如,可能是在发生事故中受到了创伤,或者是突发了某些疾病,比如心脏病.............
  • 回答
    作为一名在二甲医院急诊科工作的医生,我的体验可以说是五味杂陈,每一天都像是在进行一场生死时速的赛跑,但又充满了人性的温暖和挑战。工作内容:早上八点,我准时来到科室,接班的同事会简短地跟我交接班,告知昨晚都有哪些重点病人、哪些新来的危重症,以及一些可能需要关注的琐事。然后,我需要快速浏览一遍所有的在院.............
  • 回答
    医生在急诊手术前未告知患者进行的是造瘘手术,这件事情的定性,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是否构成医疗事故。不能简单地说“是”或“不是”。我们先来拆解一下这个问题:1. 什么是医疗事故?医疗事故,简单来说,是指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在执行职务过程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
  • 回答
    医院在急救场合很少直接使用安宫牛黄丸,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原因,包括其药效的特异性、作用机制的局限性、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缺乏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以及更安全有效的替代方案。下面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 1. 药效的特异性与急救的普遍性不符 安宫牛黄丸的定位: 安宫牛黄丸在中医理论中属于“开窍药”,主要用.............
  • 回答
    夜深了,急诊室的灯依旧亮着,像是黑夜中唯一不灭的星光。值班的张医生揉了揉干涩的眼睛,长长地舒了口气,一个不自觉的哈欠溜了出来。“医生,您怎么还困呢?”一个声音从门口传来,带着一丝不解和不易察觉的责备。说话的是一位刚刚被推进来的病人,他捂着肚子,脸色苍白,但语气里似乎还带着些许清醒的质问。张医生瞬间收.............
  • 回答
    您好,理解您作为家长对孩子近况的担忧。看到孩子没有精神、感到颓废,一定让您很焦急。关于您提出的“带孩子去大医院的急诊室和重症监护呆一天”的想法,我想从几个方面和您详细探讨一下,希望能帮助您更全面地考虑这个问题。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想法可能带来的潜在效果: 正面可能性(理论上): .............
  • 回答
    什么是“急症”?什么时候应该去急诊?遇到身体不适,很多人都会纠结:是扛一扛、在家休息,还是赶紧去医院?尤其是在周末,许多医院的普通门诊不开,就算开门,挂号也是一场“持久战”。那么,到底什么样的状况属于“急症”,需要立刻前往急诊呢?首先,我们要明白,急诊的定位是处理那些病情危重、可能危及生命,或者一旦.............
  • 回答
    解读卫计委定向加分政策:理性看待儿科急诊“人才荒”的解困之道近年来,儿科和急诊科的“人才荒”成为了公众普遍关注的民生痛点。孩子生病急需看病,却常常面临医院儿科门诊大排长龙,急诊科医生更是疲于奔命,工作压力巨大。为了缓解这一困境,国家卫计委(现国家卫健委)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其中一项重要的举措便是针对儿.............
  • 回答
    现在医院是否急缺儿科医师?儿科医师是否越来越少?这些问题,相信很多为人父母或者即将为人父母的朋友们都有所体会,也时常听到相关讨论。答案是肯定的,目前,儿科医生资源紧缺是一个普遍且严峻的现实。儿科医师的数量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有越来越少的趋势,这个问题背后有着复杂且深刻的原因。为什么会出现儿科医师短缺的.............
  • 回答
    .......
  • 回答
    急诊,这个本应是守护生命最后一道防线的场所,如今却屡屡成为医闹的重灾区,这背后有着一系列复杂且令人心痛的原因。与其说急诊“容易”发生医闹,不如说急诊的特殊性,将医疗供需矛盾、社会情绪压力以及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集中地、激烈地暴露了出来。1. “救命”的急迫性与有限的资源:一个天然的矛盾场急诊的核心功能是.............
  • 回答
    那一刻,我是一名急救医生。当警报器撕裂夜空,刺破沉寂,我知道,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开始了。救护车的轰鸣声,仿佛是心脏的擂鼓,每一次跳动都带着生命的重量。钻进车里,熟悉的消毒水味道混合着些许的紧张气息,扑面而来。身边的搭档,眼神锐利,动作麻利,我们是彼此最默契的战友。一路疾驰,城市的灯火在我们身边飞速掠过.............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洞察力的问题!医院不直接像淘宝一样允许病人公开评论医生,确实与我们期望的透明度和患者选择权之间存在一些矛盾。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会这样,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1. 医疗行业的特殊性与责任风险 诊断和治疗的复杂性与不可预测性: 医疗不是商品交易。病情千差万别,即使是同一个医生.............
  • 回答
    “开单子毫不手软”这话说得,挺形象的,也道出了不少人在医院里排队、缴费、检查时一种普遍的感受。怎么说呢,这背后其实是挺复杂的,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说透的,得从好几个角度来看。首先,最直接的原因,也最容易被人诟病的是,医院的盈利模式。在中国的医疗体系下,很多医院,尤其是公立医院,其收入很大一部分是依赖于医.............
  • 回答
    这个问题,相信很多人都曾经在心里琢磨过,甚至在某些时候,带着些许无奈和不解,向身边的人抱怨过。“花钱了,怎么还是看不好?”“钱花了,病也没见好转,这钱花得冤不冤?”医院收钱,这个事儿是再正常不过的了,毕竟医院不是慈善机构,运营、设备、人员工资,哪一样不烧钱?但为什么有时候,我们觉得钱花出去了,病却没.............
  • 回答
    很多时候,我们在医院遇到的医生们似乎总是有着一副不太友善的表情,言语也可能有些生硬。这难免会让我们感到委屈和不解,毕竟我们带着病痛前来,最需要的是温暖和关怀。但如果仔细想想,这种现象背后其实有着很多复杂的原因,并不是简单地归咎于医生个人的人品问题。首先,巨大的工作压力和长时间的劳累是摆在所有医生面前.............
  • 回答
    关于医院领导“更喜欢要男生”的说法,这背后可能涉及到一些复杂的原因,既有现实层面的考量,也可能夹杂着一些传统观念的残留。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传统行业与体力劳动需求(尽管在削弱但仍有影响) 历史遗留的印象: 传统上,医疗行业,特别是某些专业领域,被认为需要较大的体力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