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离死别跟学习的劲头有半毛钱关系?
想启发她学习劲头,你好歹也找个跟学习有关的项目啊!带她去山沟里看看小孩们翻山越岭上学还得割猪草喂猪吧,总比去看生死强吧?
你把学习跟生死联系在一起,
你是想启发她学业失败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了百了吗?????
我倒是挺支持你自己去急诊室参观一下的,去感受一下好好活着有多幸运。你女儿方方面面都挺好了,就是不爱学习而已,你已经很幸福了,知足吧,别再搞事情了。
我说实话,希望你不要生气。
我觉得吧,你的孩子颓废,干什么都没有精神的原因,可能是有一个不怎么靠谱的妈。
对,没错!在下说的就是题主你。
你的孩子要是产生了,将来长大,就可能变成你这种大人。他心里自然就颓废了呀。
颓废,没有精神,你是觉得孩子有心理问题,那你带去看心理医生呀,那还比较靠谱。
你居然想着带孩子去急诊室和重症监护呆一天。
你这可真是肯尼迪坐敞篷汽车——你脑洞大开呀。
你这样做启发不一定有,但是传染上点儿感冒什么的还是有可能的。
急诊室里不是像电视剧里拍着你呀,一天到晚有救死扶伤的场景。(就算真的有救死扶伤的场景,你带着孩子杵在那儿看,恐怕也不合适吧。)更多的应该是小朋友们晚上发烧了来看病。
重症监护室你们更加是进不去的,顶多就等在重症监护室外面看看。
重症监护室一天就一个时间段会安排部分家属探视。剩下的就是护士出来递一下药费的单子。顶多是下病危通知书。
你觉得这种东西对孩子能有什么启发吗?
我遇到过一些颓废的,注意力不集中的又或者是没有精神的孩子。他们大部分都有一对儿不怎么董音乐的爸妈。总之不是爸不靠谱,就是不着调,当然也有可能两个人都不靠谱都不着调。
其实我觉得吧,你可以自己先去做一个心理咨询,没准儿是因为你脑洞开的太大,才影响到你的孩子了。有时间找个心理科的专家,给你好好补一补。
孩子表现的背后问题是什么?
急诊和重症监护的环境氛围是什么?
二者有什么关联?为何如此考虑?
题主直接给了孩子贴了多个标签:颓废,磨磨唧唧,没精神等。
心态情绪:初三中考而焦虑孩子状态的家长。
解决问题的方法:劝学,无效且顶嘴。
翻看题主的主页,题主应该是教师,从题目来猜测是否另一位家长职业是医生?
否则为何选择到大医院的重症监护感受体验尝试解决问题?这个地方可不是随便能够进入的吧。
如果真的是这样,教师和医生的家庭环境,虽然是两个伟大的公共职业,但是对于孩子成长来讲,也许父母奉献的同时可能缺失了自己孩子的家庭教育。
教师,从学科教学的角度,从知识学习的角度,是高水平的专家。
不过,教师并不一定就是合格的家庭教育者,尤其在应试教育的当下,可能做不好一个家长的教育责任。
我有一个辅导家庭,父母都是北京小学老师,且都是很好的海淀小学,各自在学校工作都很优秀。
但是,五年级的孩子问题并不少!原因在于父母的职业特点,无法给孩子更多的家庭教育;反而因为职业原因,更容易陷入北京海淀内卷的陷阱,给了孩子更多的应试要求。
孩子的状态并不理想,亲子关系也很紧张。咨询我时,给出的意见问题在于家长,而不在于孩子;解决方案是父母重塑自己,调整家庭的氛围,找回童心。
分享这个案例,想要提醒题主从父母的职业和精力角度,反思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家庭教育,关注孩子的基础培养,找到孩子行为表象背后的问题根源,再来对症下药。
急诊或者重症监护,其紧张氛围是与孩子所谓的墨迹问题相对立,但是孩子如果呆了一天,真的就能被刺激到而解决了问题么?
这只能是我们想当然的逻辑。
对于一个心智并不成熟的女孩,这种环境她感受到的也许并不是我们所关注的紧张,而是血淋淋的残酷!
孩子的心理很有可能是承受不住的!
另外,不知道你们准备如何要求孩子能够呆在那里一天?
从孩子内心角度,她可能会觉得这是在惩罚!
也许,后面不再是顶嘴了。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将再次恶化。
个人不赞成这个想当然的办法。
如果真要必须这样尝试,可以换一个场所,例如消防站之类的。
提供一个观察角度,关注孩子有没有什么兴趣爱好?她在做自己喜好的事情时,是否还是没精神以及磨磨唧唧的?
判断孩子是真的慢性子,还是孩子对于学习没有兴趣并充满了抗拒。
也许,孩子的身心状态不对,学习生活没有意思,提不起兴致,没有精神。
我曾经有一个初中的辅导家庭,这个男孩的一个感叹让我至今印象深刻,“生活没有意思!”
当下的孩子真的很可怜!社会、学校、家庭的环境对很多孩子真的不友好,没有人关心他们的童心成长需要。
如果没有打好基础,枯燥的知识学习,没完没了的辅导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孩子已经没有了精神!
他们对于学习和生活,没有了自己的动力,怎能不磨磨唧唧?!
第二个视角:孩子九年的成长中,孩子的学习感受以及学习观念意识习惯的基础培养,尤其是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家庭教育做了哪些?
也许,在这个环节上出了问题。
这个培养,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其实家庭教育的配合和有效激励,尤为关键。
也许,目前暴露的问题不是坏事。早点发现孩子的学习感受认知和学习观念习惯的基础性问题,给予及时调整解决。
避免到了高中再去解决,那就太晚了!
信息有限,不再多说。
祝好!
补充回答:
看了题主在其他回答的留言,可以确定问题的根源了。
孩子九年基础成长阶段教育出了问题。
学校的教育,基础不牢,自主学习的观念意识习惯以及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应该都不理想,孩子没有自信,对学习没有上进心。
家庭教育目标缺失,太过宽松的环境,快乐放养,且成长过程中没有及时有效解决基础性成长问题。
建议家长系统诊断,理性客观思考。
关注孩子的基础和自主学习状态,反思之前的家校教育,判断是否还有机会能够提高成绩,迎接马上到来的中考。
强求没有意义,在孩子的教育上反而会出现更大问题。
建议家长关注孩子的心智,反思家庭的教育。
是否之前一直将女儿当做小孩在照顾,只关注了学习的提醒和物质生活的保障陪伴?
每次出现问题,是从大人的角度给孩子提要求,讲道理;
而没有从孩子自主成长的角度,在平等尊重的亲子对话中,去引导孩子自己面对问题,反思中自己挑战,自己超越解决问题。
在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家庭教育的同时,调整一下亲子关系和亲子教育方式。
孩子的教育,是自主成长的过程。学校和家庭,老师和家长,都是在助力孩子具有自主学习生活的能力,拥有适应社会和幸福生活的能力。
孩子才是她自己人生的主角,不管在哪个阶段!
家长需要给予尊重,扮演人生导师,在平等对话中,引导孩子在学习生活的成长经历中自主思考,心智成熟,自主高效成长。
别看孩子初三,但是你们的孩子也许心智没有长大。
她没有人生目标,她也没有自我要求,更不会自律,自控,自强,自我超越。这些方面的培养,教育责任在于家庭。
我们可以不对孩子提过高的要求,但是我们有责任要教育孩子能够独立自主面对自己的人生。
经过之前的系统剖析诊断和反思,父母先进行一番讨论准备。
然后和女儿一起面对问题,尊重和平等的对话交流。
题主将中考的人生选择命题,摆在孩子面前。作为家庭讨论话题,进行一次正式而平静的家庭讨论。
将目前的情况摆出来,和女儿一起面对。切记,改变亲子关系,让孩子成为面对问题的主角!
承认父母之前的教育问题,忽视了引导。提出你们的意见和建议,询问女儿的想法和态度。
过程中,不要再讲道理,而是换位去引导孩子自主思考。
并记录下讨论的过程,整理后,以纸质文档方式,最好是一封信,反馈给女儿。
走一遍这个过程,也许题主在讨论和整理过程中,对问题和教育能够会有更深的体会,会找到自己的答案。
另外,建议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特长。还有半年时间,如果情况不理想,要开始考虑中考分流的可能。
九年的基础教育,是保证孩子是否有探索的学习兴趣和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足以继续升入高中以及接受后续的高等教育。
各种情况,智商、兴趣以及基础能力等原因影响,还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只能选择另外一条成长之路。
孩子成长不可逆!如果没有希望,不要强求,更不要责怪孩子。问题毕竟出在家庭对教育的理解和重视程度上。
孩子的教育培养才刚刚过半,可以借此反思,尽快调整父母的教育观和标准,助力孩子在另一条成长道路上成才,也是没问题的!
最后,再次提醒题主反思教育,前面已经错过,不能再错过后面的教育。
孩子学习没有积极性,以及到大医院急诊室感悟人生。
我发现很多人其实很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就比如前段时间,我姐姐家出了一件大事。
她的孩子,小学数学考试不及格。
小学考试不及格,那是相当的烂了。
所以我姐跟我诉苦,她说她对孩子小学也没有什么要求,就是不掉队就行,但女儿怎么就不能体谅她。
然后我就让她打住了。
因为她的话搅得我很混乱。
不掉队。
怎么样叫不掉队?
体谅她,怎么样叫体谅她?
学习不掉队就是体谅她。
那么学习怎么样才叫不掉队?
我去问了她闺女,自己成绩不及格,当然也是哭得梨花带雨的。
然而我很快发现,这不过是一场极小的章节测试。
所有的题目,都只是一道题的换皮。
那一道题很绕,我小学的时候也花了不少功夫,挨了不少骂。
然而当时,没有一个人跟我耐心讲解,这道题到底怎么理解。
我给小姑娘稍微讲了一下,不过照顾孩子的事儿我不想越俎代庖,所以说得不多。
但我觉得我姐母女应该是明白了,这事儿本质上并不严重。
和什么体谅什么掉队一点儿关系都没有。
就是一道题比较复杂,闺女没搞懂而已。
回到题主的疑虑。
题主觉得孩子学习积极性不高。
去医院感悟,就能够提高积极性吗?
我个人反倒是鼓励家长朋友们去医院去殡仪馆转一转。
为的是感悟出人生无常,莫要强求。
孩子学习积极性不高,到底是什么原因?
是学习受挫?那么请个负责的家教,或许可行。
在学校受欺负?可以找老师了解情况。
情感问题?不如和她说说知心话,切记你自己反而发脾气闹情绪。
生病了?去看医生。
原因很多,分析问题,对症下药。
以上。
为啥去急诊室和ICU啊?哦哦,是想启发孩子?那可以去建筑工地,去装修现场,去垃圾清理场,去废品回收站。
我个人觉得,不如去博物馆,天文馆,海洋馆,游乐场,科技馆。。再不济,找个有山有水的地方玩玩也好。孩子颓,家里给的压力有点大吧。让她放松放松,转换心情啊。
温室里的女孩子,找熟人去电子厂体验打一周螺丝即可。8小时6天工作,住宿舍,签个协议规定属于体验生活,不是童工,家长驻场监督。
去苏州,东莞的大厂,比如富士康,仁宝、华硕等。
体会一下没有文化,从早到晚重复劳动的枯燥和辛劳,体会一下下班没有精力,只想睡觉的无奈。
辛辛苦苦一个月平均5000左右收入,而当地房价30000一个平方起步。
年纪大动作慢的,厂里还不要。
可以找熟人,带着到节假日的热门奶茶店打工,收银也可以,制作也可以,计件计时都可以,一天12小时,200一天,做上一个月,让她体会一下。
其实 ,小姑娘送外卖风里雨里马路穿行太危险就算了。
可以让小姑娘想想:这么辛苦的事情,为什么女骑手越来越多,人家也曾经是可爱的宝宝,漂亮的小公主啊。
初三的小朋友都聪明的,体会一下就会都明白。大人把道理讲清楚,选择权给她们自己。
我很好奇为什么会想到带孩子去急诊室和重症监护室呢?
我反正在急诊和重症监护室呆了之后,觉得生命是一种很无常的事情,很多事情都是命中注定。人就应该及时行乐,所有拼搏可能到最后一个意外就给你结果了。
我在重症监护室守过20多岁就因为脑血管瘤破裂脑死亡的病人,他的夫人当时怀胎八个月。还见过一个成功的商业人士,家产数千万,结果四十多岁熬夜几天之后脑出血被送进来,瘫痪在床,曾经西装革履意气风发,现在大小便都要人帮忙。。。。。。
反正我见多了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别太在乎他人想法,自己开心过好每一天就得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