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现代人生孩子很功利这种说法,难道要生孩子不要求得到任何回报才是正确的吗?

回答
“现代人生孩子很功利”这个说法,与其说是一种批判,不如说是一种观察,一种试图理解当下社会现象的努力。要怎么看待它,得先弄明白这个“功利”到底指的是什么,以及我们对生育这件事的期待,到底应该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

“功利”究竟指什么?

当我们说现代人生孩子“功利”,通常包含了几层意思:

目的性过强,回报预期高: 很多时候,这种“功利”指的是,生孩子不再是出于一种纯粹的情感驱动、生命延续的本能,而是被赋予了太多外在的、物质的或社会性的目标。比如,为了养老、为了传宗接代、为了完成家庭任务、为了提升社会地位、为了实现某种家庭规划(例如,想要个男孩来“巩固”家族地位),甚至是把孩子当作实现个人梦想的载体。这种期望,让孩子成为一个“项目”,而父母则是“投资人”,期待的是“收益”。
量化和比较: 现代社会信息爆炸,各种育儿“成功学”充斥。这使得父母更容易将自己的孩子与他人的孩子进行比较,根据孩子的学业成就、特长、未来发展来“衡量”自己的生育投资是否“划算”。这种功利性体现在对孩子的培养上,似乎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值回票价”。
功利化的养育方式: 这种功利性也体现在养育方式上。比如,为了让孩子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过早地进行各种特长培训,学习各种高难度知识,把孩子的童年变成了一场“马拉松”。父母的出发点可能是好的,是希望孩子未来更好,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可能被剥夺了自由探索和无忧无虑的童年,而这种牺牲本身,也被视为一种“投资”的必要成本。
对生育的“成本效益”分析: 现代人越来越理性地计算生育的“成本”,包括经济成本(奶粉、教育、医疗)、时间成本(陪伴、操劳)、机会成本(放弃事业发展、个人爱好)等。在付出如此巨大的成本之后,自然而然会产生一个“回报”的期望,希望这些付出能换来孩子的健康成长、学业有成、孝顺父母等。如果这种回报没有达到预期,就会产生失落感和抱怨,这本身就是一种功利性的体现。

难道要生孩子不要求得到任何回报才是正确的吗?

这个问题触及了生育的本质和我们情感的边界。坦率地说,要求一点回报都没有,这不现实,也不符合人性。

我们养育一个孩子,投入的是巨大的心血、精力和物质。从孩子出生那一刻起,父母的责任就如影随形,24小时的照料,无数个不眠之夜,倾注的是生命中最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没有人可以完全“无私”到连一丝情感上的慰藉、精神上的寄托都不要。

父母对孩子的爱,本身就包含着“希望”和“期盼”。 这种期盼,不一定是物质上的回报,更多的是一种情感上的连接、陪伴和看见。

情感的回报: 孩子咿呀学语的第一次喊“爸爸妈妈”,孩子蹒跚学步时的第一次跌倒又爬起,孩子考试得第一名时闪闪发光的眼睛,孩子遇到困难时向你倾诉的信任……这些都是父母最直接、最宝贵的情感回报。它们是无价的,是无数金钱和物质都买不到的。
生命延续的精神回报: 看到自己的血脉延续,看到孩子身上有自己的影子,这种生命传承的满足感,也是一种精神回报。
家庭的温暖和意义: 一个孩子能给家庭带来更多的欢声笑语,带来生活的多样性和趣味性,让家庭的整体氛围更加温暖。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父母重新认识世界、学习和成长的过程。

所以,关键不在于要不要回报,而在于回报的“性质”和“程度”。

问题出在哪里?

当生育变成一种过于“功利化”的行为,通常是因为:

1. 将孩子视为工具而非生命个体: 当孩子仅仅被看作是实现父母目标(养老、传宗接代、面子等)的工具时,生育就失去了它本应有的纯粹性。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成长轨迹,父母的责任是引导和支持,而不是将孩子塑造成父母预设的完美模型。
2. 期望与现实的巨大落差: 现代社会压力巨大,生育的成本也日益增高。父母对孩子寄予厚望是人之常情,但如果这种期望过高、过于功利,一旦孩子无法达到,就容易产生失望、挫败甚至怨恨。比如,投入巨额教育费用,期待孩子成为状元,结果孩子只是个普通学生,这种情况下,父母可能会觉得“亏了”。
3. 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一个过度强调竞争、物质至上的社会里,生育也很容易被裹挟其中。很多父母会觉得,如果不拼尽全力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孩子未来就会吃亏,自己也会后悔。这种集体焦虑很容易导致“功利化”的养育方式。
4. 个人价值感的投射: 有些父母会将自己的未竟梦想或个人价值感的实现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的一切成就,被视为自己成功的体现。这种情况下,孩子就成了父母实现个人价值的工具,生育也变得非常功利。

如何平衡“回报”与“爱”?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处理这种生育的“功利性”呢?

承认并合理化期望: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是正常的,也是人性的一部分。我们应该承认,我们在孩子身上付出了很多,也希望看到积极的回应,希望孩子健康快乐,希望孩子能够独立并有自己的生活。这种期望本身不是错。
区分“回报”与“责任”: 父母的责任是尽力抚养和教育孩子,而孩子的回报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感连接和成长中的反馈。我们不能把养育孩子当作一种纯粹的“交易”,交易的目的是为了索取预期的回报。爱和责任是基础,孩子的回应是情感的流动。
降低绝对的功利性,增加情感的投入: 父母应该更多地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本身,享受与孩子相处的时光,理解孩子的个体差异。与其过度执着于孩子要取得多么高的成就来“回报”父母,不如更关注孩子是否快乐、是否被尊重、是否形成了健全的人格。
回归生育的本质: 生育的本质是生命传承,是情感的连接,是家庭的延续。当父母能够更多地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和实践生育时,那种过于狭隘的“功利性”就会逐渐淡化。
认识到孩子的独立性: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生命轨迹和选择。父母的养育是引导,而不是控制。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支持他们的选择,是父母成熟的体现,也是避免生育功利化的关键。
社会环境的调整: 当然,要完全摆脱这种“功利性”,社会环境也需要做出调整。减少过度竞争,提供更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例如,更可靠的养老制度),减轻父母的后顾之忧,才能让更多人能够从容地生育,而不是把孩子看作是实现个人目的的工具。

总而言之,“现代人生孩子很功利”这句话,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种值得反思的现象。它不是说完全不能有期望,而是期望的焦点和性质需要被审视。我们应该在爱与责任的基础上,给予孩子成长空间,同时享受孩子带来的情感回馈,而不是将生育变成一场赤裸裸的“投资回报”游戏。毕竟,孩子,首先是生命,其次才是父母寄托的希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那么复杂,实际上就是:

当自己是孩子的时候,觉得生孩子很功利

当自己成为父母的时候,觉得生孩子是要回报的

user avatar

忍不住想问一句:你对父母的回报与父母为你的付出相比,孰多孰少?

再忍不住想问一句:你父母后悔生你么?


首先,现代人生孩子与之前相比,是更不功利了。

父母从指望孩子养老送终,逐渐转变为希望孩子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不否认还是有一部分人持有养儿防老的观念。)

#我和你妈(爸)是真爱,你只是个意外,一个美丽的意外,我愿意一辈子守护意外#

从怀孕那一刻起,父母就开始一辈子的付出。

含辛茹苦20余年,精力+金钱+教育,终于将孩子送到社会的岗位上创造财富,不意味着家长开始有金钱上的收获了。

多数家长还会继续贴补孩子,结婚生子买房,照顾孙辈。

父母有多大力使多大力,

因为他们眼里,即便是已为人父人母的子女,依旧是自己长不大的孩子!

请问,哪里功利了?


再者,生孩子不要求得到任何回报是不可能存在的。

生了孩子,我希望我的抚养,孩子可以健健康康的。

养了孩子,我希望我的培养,孩子是知书达理,懂得感恩的。

至于我老了,要不要孩子事无巨细的陪伴和伺候,随缘就好。

毕竟,现在的我真的是照顾不来我的父母,我为何要苛求自己的孩子照顾好我呢?

菜妈个人观点:健康的孩子,懂事的孩子,是我们最想要的回报。


再者,在生养孩子的过程不求孩子跪乳反哺不意味着没有回报。

只有金钱才能体现回报么?

孩子对父母无条件的的依赖、信任,不是一种更可贵的回报么?

菜妈小助手的婆婆与公公离异,小助手问婆婆,你后悔结婚么,你后悔生了孩子么?

婆婆的回答是:我这辈子最自豪的事就是生了养了我儿子。

那么,这种自豪不是一种回报么?


写着写着,突然感觉话题很沉重欸,

毕竟结不结婚,生不生孩子,是社会人的自由,

我只想说,生养孩子,真不是功利能左右的事。

就酱,我是菜妈李靓莉~

生了两个娃,已做好了鞠躬尽瘁的准备~

user avatar

我不知道别人怎么想的,我是一直很渴望有自己的孩子的。

我的早年记忆里,我把小板凳竖起来玩过家家游戏,小板凳小枕头就是我的孩子,我忙着照顾它们。有小伙伴一起的时候,有的当爸爸有的当妈妈,用石头围成家,树叶做饭吃……

那时候我就想当一个好妈妈。有天,我读到了这首泰戈尔的《开始》,道破了我的心思:

“我是从哪儿来的,你,在哪儿把我捡起来的?”孩子问他的妈妈说。
她把孩子紧紧地搂在胸前,半哭半笑地答道——
“你曾被我当作心愿藏在我的心里,我的宝贝。
“你曾存在于我孩童时代玩的泥娃娃身上;每天早晨我用泥土塑造我的神像,那时我反复地塑了又捏碎了的就是你。
你曾活在我所有的希望和爱情里,活在我的生命里,我母亲的生命里
“在主宰着我们家庭的不死的精灵的膝上,你已经被抚育了好多代了。
“当我做女孩子的时候,我的心的花瓣儿张开,你就像一股花香似地散发出来。
“你的软软的温柔,在我的青春的肢体上开花了,像太阳出来之前的天空上的一片曙光。
“上天的第一宠儿,晨曦的孪生兄弟,你从世界的生命的溪流浮泛而下,终于停泊在我的心头。
当我凝视你的脸蛋儿的时候,神秘之感淹没了我;你这属于一切人的,竟成了我的。
“为了怕失掉你,我把你紧紧地搂在胸前。是什么魔术把这世界的宝贝引到我这双纤小的手臂里来呢?”

现在读来,我仍觉动容。


我想成为一名母亲,源于自我的渴望和选择。

然而我在婚恋上起步晚,一直到35岁,仍是单身。那时候我想,如果没机会有自己的孩子也没关系了,等我四五十岁的时候就收养一个孩子,给予TA我最好的爱。如果不能,我就借助机构去爱护12岁以下的孩童——我想要去爱孩子呀,我喜欢他们那干净的眼神,而他们的稚嫩需要被好好呵护。

命运给我机会,在35岁的时候我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经历生命的阵痛后,我成为了一名母亲。一个母亲经历过生死挣扎的生产痛苦后并不会后悔,因为她怀抱着那么可爱的婴孩:是爱,是希望,是每天变化茁壮的力量。

在生育我们的孩子前,我没有想过回报;在养育我们孩子的过程中,我没有想过回报,但是我却得到了很多:

孩子给予我们的,比我们能够给予他的还要多。

他是那么真挚地、无条件的爱着我们,全心全意,绝对的信任。

当他的小手紧紧抱住我们的时候,初为人父母的我们,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情感巅峰体验:柔软,欣喜,关爱,骄傲,激动,被依赖,被需要……

孩子还带给我们「发现」的快乐

像是牵着他的小手,走了一遍被我们遗忘的童年。他会坐了,他会爬了,他每天都在发现,每天都在提问,他是小小的物理学家,也是一个诗人:

妈妈,为什么月亮会弯也会变圆?
为什么太阳下我们有影子,月亮下我们也有影子?
为什么三角梅花瓣一样,但有那么多种颜色?
为什么狗是汪汪叫,而猫喵喵喵?
为什么人生下来就是一个宝宝,但鸟会有蛋呢?
机器人是真的人吗?
宇宙和天是连接在一起的吗?
……

我的孩子,你让我想起来,妈妈小时候,觉得天穹像个大锅盖,我一直朝着天边跑呀跑,想要知道锅盖外面是什么。你让我想起来,妈妈小时候,想像着蚂蚁一直打洞,把地洞打穿的时候,对面会是什么……

孩子是完全新生的力量,世界被好奇打破了格局,让麻木浑浊的我们,忽然发现了生命的另一层意义

孩子的爱如此清澈,让我们一次次沐浴自新。

谢谢你,我们的孩子,你能够给予我们的,竟是这样美好。


我们生育孩子不是为了养儿防老,也不是为了传宗接代,甚至完全没有长辈压力:因为结婚时我俩年纪不小了,双方老人都交待过不必冒风险生育孩子,只要我们自己过得好就行了。

我们没有那么高尚伟大,只是平凡的生命。

我们一直行进在自我探索的路上,现在带着我们的孩子一起,并尝试去了解我们的孩子:他是一个全新的生命,独立于我和他的父亲;他带着自己的人生使命而来,不必活成我们想要他成为的样子;他去探索属于自己的生活,而我们是带他来到世间,负责并愿意助他启航的人。

作为一名女性,我不是为了我的丈夫而生育孩子,我是因为自己想要生育孩子。我的孩子不仅是他人的孩子,也是我的孩子。我全心全意爱护他,承担一名母亲的责任,不仅提供生活和学习保障,也会花时间精力去陪伴。

我爱孩子,是因为爱本身。

我亲自养育孩子,是因为不想错过参与他的成长

而爱他是我自己的承诺,他不必有愧疚,也不必有回报:


从现有心理学研究的角度,母爱是无条件的接纳,孩子天然就能获得母爱,这种爱有积极的意义,能给予孩子安全感,让他感觉母亲是可以被依赖的,从而自爱并把爱的能力延伸到外部世界。但母爱也有消极的一面,即,母爱是被动的爱,容易将孩子吞噬。

到了孩子从婴幼儿变成儿童时,我们需要学习如何不以越位的母爱来宠溺和禁锢孩子

在下面这本心理学著作的读后感中,我重点分享了母爱和家庭之爱的内容(父爱的及时补位能够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


至于题主说到的「现代人生孩子很功利」, 我没有太强烈的感觉,可能是生活圈子同质化的原因,在我们自己的朋友圈内,大家对生育和养育孩子这件事,表现出了与上几代人完全不同的动机和格局。我分享的只是个人想法和感受,虽然有大量与我想法接近的朋友,但我不是宣扬自己的想法是唯一正确的,也不是想要说服其他人效仿:

世界是多元的,多种理念与生活方式可以和谐并存。

而题主的这一问非常经典:

难道要生孩子不要求得到任何回报才是正确的吗

这个很难说是正确和不正确,生育孩子的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伦理问题。在一定范围,不同的个体会有不同的理解和选择,笼统地说「法不禁者即可为」,是是非非看从哪个角度来看待,但生育孩子后的抚养责任是不能逃避的。

所以题主的这一问,只能指向自己的内心,其他人不能帮助回答:

如果生孩子不能得到任何回报,那为什么要生孩子

对我个人来说,答案是:因为能够传递生命之爱啊


老规距,推荐几本经典心理学著作吧:

1、探秘爱与家庭,详尽读后感见上面的链接。

2、爱是一种能力,而不仅是爱的对象问题:

这本我读了三遍,读后感分享在这里:

3、这本影响力极广,也很切题哦:


请大家关注 @知乎亲子 ,看看奶爸奶妈们是如何做出选择的呢?

user avatar

要说功利,先谈交易。

要说交易,就谈生意。谈生意正常的方式,应该是甲乙双方坐在一起谈一谈,达成一个友好一致的意愿,你要什么,我给什么,中间怎么做,报酬怎么结算,比例怎么分,咱们双方签订合同,按合同执行。

生孩子这个事儿,你事先跟孩子商量过吗?有问过孩子想来到这个世界上吗?

有没有问过孩子的标准,希望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想要给自己选择一个怎么样的父母?

有没有定理条款,如果父母完不成孩子的希望怎么办?违约了怎么赔偿?

如果所有的一切,都是在于一方决定,另一方只有接受,没有最起码的知情权和选择权,那么这个合同,就是不平等条约,这个交易,就等于强买强卖,你硬加给对方的条款,对方一脸懵逼蒙在鼓里只能接受,表示不满了还得被扣上“不孝”的帽子,这是什么鬼?

抛开交易和功利,就说生孩子这件事,我不知道大家都是想从生孩子这件事情中得到什么回报呢?

怀孕的辛苦,分娩的疼痛,养孩子的劳累,都是生一个孩子需要付出的代价,除此之外你还要日日夜夜担心他,日日夜夜想着他,日日夜夜为他的成长操心,这些都是身为父母所需要付出的东西。

但是孩子难道在这个过程中就只有索取没有回报吗?

当你抱着这个从你身体里生出来的小家伙,虽然分娩的时候痛的要死,但是看他那么小那么软,粉粉糯糯窝在你怀里,那种母爱的温暖不是回报吗?

当你看着他一天天长大,从一个只知道吃了睡睡了吃的小宝宝,到一个牙牙学语,蹒跚学步,上了幼儿园知道回家给妈妈带礼物的小男子汉,那种内心的幸福和欣慰不是回报吗?

当你看着他能够独当一面,能够学业有成,能够找到自己的所爱成立家庭,能够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男人,那种喷涌而出的自豪感和快乐难道不是回报吗?

这世界上,金钱和利益也许的确是很多时候的主流,我们努力工作,升职加薪,创业奋斗,为的就是无非两点:名与利。

你希望受到众人爱戴称赞,让他人欣赏崇拜,这是名,你希望生活中可以经济宽裕,享受舒适便利,这是利。

可是,这世间的感情,如果用金钱来进行衡量,那就是把感情变成了生意,变成了交易。你只看到从对方身上拿走什么,认为这是心安理得,那么又如何让对方一腔热忱来不求回报地对待你?

你若打算生个孩子,是为了让孩子来稳定家庭,拴住老公,将来考上名校让你脸上增光,挣了大钱给你买豪宅别墅,那你就先问问自己:

我这么要求孩子回报,我又能给予他什么,来交易这些呢?

不要说现代人生孩子太过功利,功不功利,在于你把这个孩子当什么,在于你把你渴望得到回报的这一方,看成什么,定位是什么。

你若喜欢一个人,那你掏心挖肺对她好,她不喜欢你,你仍然觉得,这个过程你亦享受到了心跳和悸动,哪怕没有你想要的回报,你仍然觉得,自己的成长和锻炼就是回报。

这就是感情。

你若生个孩子,把他视作自己生命的延续,爱他疼他,他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给你带来滔天的幸福和宽慰,他将来大富大贵也好,平淡一生也罢,你都觉得这是你一生中最好的作品与成就,因为他让你的母爱有处可以安放,让你的人生得以圆满。

这就是生孩子的最好回报,也是我认为生孩子的意义。

和值得的人谈感情,和同样把你当作客户的人谈生意,但是绝对不是所有的感情,都可以变成生意。

user avatar

个人觉得,如果按照题主说的:“生孩子需要得到回报”的说法的话,或许以后会出现这样的情景:

题主的孩子:“妈妈(或者爸爸),你们当年花了多少钱把我生下来的?”

题主:50万

题主的孩子:哦,那妈妈(或者爸爸),我不想生孩子了.....

题主:为什么?

题主的孩子:因为俺对象家答应给10万块钱让我生孩子......


另外,“生孩子”不是人类的特权。想想蚂蚁或者其他的动物为什么要生孩子?他们会考虑生孩子要花多少钱?要多少回报吗?

NO,它们想的唯一的问题是——“让族群延续”,为了这个目标他们可以牺牲自己。

都说“母爱”是伟大的,因为,不清楚题主是男是女,建议,如果抱着求回报的目的生孩子,就不要生了,生了你还要养,按照题主的说法“赔的更多”不是吗?


以上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现代人生孩子很功利”这个说法,与其说是一种批判,不如说是一种观察,一种试图理解当下社会现象的努力。要怎么看待它,得先弄明白这个“功利”到底指的是什么,以及我们对生育这件事的期待,到底应该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功利”究竟指什么?当我们说现代人生孩子“功利”,通常包含了几层意思: 目的性过强,回报.............
  • 回答
    中国历史研究院关于“北京猿人代表的古人类确是现代中国人祖先”的说法,在科学界是一个长期以来备受关注且存在复杂讨论的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以下几个方面:1. “北京猿人”是什么?北京猿人(Homo erectus pekinensis),又称周口店人,是发现于中国北京周口店遗址的一批直立.............
  • 回答
    岡田英弘先生关于“古代汉族已灭亡,与现代中国人毫无种族血缘关系”的说法,在日本学术界乃至更广阔的讨论中,确实是一个颇具争议且引人深思的论点。要理解这个说法,我们需要深入其背后所依据的史学观、民族观以及他对中国历史变迁的解读。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断言,而是建立在一系列对中国古代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的特定诠释.............
  • 回答
    张良,这位西汉初年辅佐刘邦建立不朽功业的谋臣,其才智之高,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若将他置于现代的视野下审视,我们会发现,相较于萧何和韩信,张良似乎总被笼罩在一层淡淡的薄纱之下,其名声的传播广度和深度,似乎略逊一筹。这其中的缘由,并非张良本人成就的缩减,而是时代变迁、信息传播方式以及大众.............
  • 回答
    关于“进击的巨人吧”里一些人替日本现代“洗地”的现象,并强调“祖宗之罪不应该由不了解过去的当代年轻人来承担”的观点,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社会文化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进击的巨人”本身与历史、战争的反思主题首先,“进击的巨人”这部作品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反思历史.............
  • 回答
    最近在网上闲逛,总会不经意间看到有人在晒“胶片风”的照片,配文里也常常带着“怀旧”、“复古”、“质感”之类的词。这股“胶片风”的风潮,感觉就像一股暖流,悄悄地渗透进大家的视野,也让我对这背后的原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好好捋一捋。首先,得承认,胶片摄影本身就带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不像数码摄影那么直接、.............
  • 回答
    近些年来,“用纳税人的钱”这句话仿佛成了一句口头禅,无论是在网络评论区,还是在日常的讨论中,都能听到有人振振有词地抛出这句话。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对公共资源使用的一种关注,甚至是一种审视。过去,当政府花钱办事,老百姓的反馈往往是沉默的。即便有不满,也未必能找到一个直接的渠道表达。但现在不同了,信息传播.............
  • 回答
    最近几年,你会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以前一提到网红,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种“千篇一律的锥子脸、大眼睛、高鼻梁”的形象。但现在呢?好像变了,那种普通大众脸,甚至带着点“不完美”的脸,反而越来越受欢迎,甚至成为一股新的潮流。有人会因此觉得,这是不是说明“才华”终于战胜了“颜值”?我觉得这事儿得分几方面看.............
  • 回答
    当前,“网贷盛行”、“以贷养贷”、“上不了岸”等现象,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这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个人财务困境,也牵涉到社会经济发展、金融监管、消费者教育以及心理健康等多个层面。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网贷盛行的原因:为何越来越多的人走向网贷?1. 消费主义盛行与.............
  • 回答
    近年来,“作战机器人无用论”的论调在军事界和公众讨论中时有出现,这是一种值得我们深入审视的观点。它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当前作战机器人技术发展、实际应用局限以及未来战争形态的某些观察和担忧。要理解这一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并且要避免简单化的标签化。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作战机器人”的范畴.............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转变,也折射出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刻变迁以及人们价值观念的演进。过去我们耳熟能详的“痛恨资本家”,到现在人人渴望成为资本家,中间隔着的不仅仅是几十年的光景,更是意识形态、生活现实和对成功的定义的重塑。咱们先聊聊为什么过去人们那么恨资本家。首先,得从历史背景说起。在很多国家,尤其是在工.............
  • 回答
    现在的三国相关作品,但凡沾点边,似乎就得把“匡扶汉室”这面大旗举得高高的,仿佛成了不成文的规定。这股风气,说实话,挺让人玩味的。想当年,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里,刘备的仁德、诸葛亮的忠诚,那都是围绕着“兴复汉室”这个宏大目标展开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虽然权势熏天,但名义上依然要“奉天子以令不臣”,这.............
  • 回答
    网络上关于汉服和“大汉族主义”的讨论,确实是个复杂且值得深思的现象。我理解你想了解这其中一些人是如何通过汉服来表达“大汉族主义”的,以及这种现象背后可能的原因和影响。我会尽量详细地聊聊我的看法,并且不带任何AI的生硬感。首先,咱们得明白,汉服本身是一种文化符号,它的复兴和推广本身是件挺好的事儿。很多.............
  • 回答
    现在初高中生里,总会冒出来一些自称“社会人”的孩子。这词儿一出,往往带着点儿混不吝的劲儿,好像自己已经见过大风大浪,看透了世情冷暖一样。那么,这帮小家伙们为啥这么说,又想表达点啥呢?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白,“社会人”这个词儿,本身就挺有意思的。它不是个正经的学术名词,更像是一种草根文化.............
  • 回答
    这句话,简而言之,是一种典型的“科学末日论”或“科学怀疑论”的极端表述。它背后隐藏着对当前科学体系的深刻不信任,并试图用一种听起来惊世骇俗的断言来吸引注意力。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把它拆解开来,并联系科学发展的真实过程去审视。“现在学的物理都是错的”—— 这是极端的否定这句话断言了我们当前所学、所认.............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真是让人又爱又无奈。一提到“港片”,脑子里蹦出来的就是古天乐、刘德华、甄子丹、张家辉这些名字,好像少了他们,这电影就没那味儿了。感觉就像我们小时候看电视,总有那么几个熟悉的脸孔,一看到就知道是那个味道。要说为什么现在港片上映,总是绕不开这些老面孔,那得从好几个方面来看了。一、 市场与观.............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吸引眼球的新闻,美国军方首次公开承认网传 UFO 视频的真实性,并且表示现有技术无法解释,这无疑给长期以来关于不明飞行物的猜测增添了实锤般的证据。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这件事。美国军方首次回应,意义重大长期以来,关于 UFO(现在更多地被称为 UAP,即不明空中现象)的讨论,往.............
  • 回答
    香港的街头,尤其是熙熙攘攘的巴士站,本应是市民出行、交流的公共空间。然而,最近有报道称,在一些巴士站出现了“滚出香港”这样的标语,直接针对内地同胞。这样的事情,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让人感到非常不安和痛心。首先,这样的口号是一种赤裸裸的歧视和仇恨言论。香港作为一座国际化大都市,一直以来都以其包容和多元.............
  • 回答
    老实说,咱们现在这日子,跟好多年前比,简直是天翻地覆。以前想当年,很多人嘴里挂着的都是什么苦日子、摸索着过日子。但现在,你想想看,这变化有多大?感觉像是活在了另一个时代一样。就拿信息传播来说吧。以前,消息传递得有多慢?一封信,要走好多天才能到。电视机还没普及的年代,获取新闻,主要靠报纸,或者广播里断.............
  • 回答
    最近在网上,“逢腾讯必反”的现象确实挺普遍的,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要说为什么现在会有这么一群人,对腾讯几乎是张口就来地批评,甚至到了“只要是腾讯做的,就一定是错的”这种程度,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掺杂着不少原因。咱们慢慢掰扯掰扯。1. 庞大的体量与无处不在的影响力首先得承认,腾讯这家公司太大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