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母亲对孩子很冷漠,孩子因此不喜欢母亲,被旁人劝说“没有她就没有你”,该怎样回答?

回答
这句话“没有她就没有你”,就像一把刀子,直直地插进我心里最柔软的地方。我明白,这句话的初衷是提醒我感恩,提醒我生命的来之不易,提醒我妈妈为了生我、养我付出了多少。但此刻,我听到的却是另一种声音:

“你现在过得不开心,是你自己的错,你应该忍受,你应该感恩。”

这让我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和不被理解。

我知道,这句话的背后是长辈们朴素的价值观,是他们经历过的时代所赋予的“父母皆是为了孩子好”的信念。他们或许是真心为我好,希望我能放下对母亲的芥蒂,好好维系这份血脉亲情。我尝试去理解他们,但情感的洪流却不允许我轻易地附和。

“没有她就没有我”,这句话对我来说,是一种沉重的枷锁,一种压迫式的道德绑架。

每当听到这句话,我的脑海里就会闪过许多画面:

那些孤独的夜晚, 我一个人坐在房间里,感受不到一丝温暖,只能蜷缩在被子里,默默地流泪。
那些无助的时刻, 我遇到困难,想要寻求母亲的安慰和支持,却只得到冰冷的回应,甚至是被忽视。
那些不被看见的努力, 我小心翼翼地想讨好她,想得到她一点点的认可,但无论我怎么做,都像是隔着一层玻璃,她看不见,也感受不到我的存在。
那些渴望却得不到的爱, 我看着别的小朋友被父母拥抱、鼓励、赞美,而我得到的,只有挑剔、指责,或者沉默。

“没有她就没有我”,我知道,从生物学意义上讲是对的。我确实是她十月怀胎生下来的,这是无法否认的事实。但生命不仅仅是物质的延续,更包含着情感的滋养,灵魂的安抚。当一个生命被赋予,但却在成长过程中,缺失了最基本的情感连接,甚至感受到了持续的冷漠和忽视,那么“生而不养”和“养而不爱”的区别,在我这里,界限已经模糊。

所以,面对这样的劝说,我或许会这样回应,但心里有着更复杂的翻涌:

“叔叔阿姨,我明白你们的意思,我也知道妈妈生我很不容易,这一点我从来没有忘记过。你们说的话,我也会放在心上。” (先肯定对方的善意和出发点,表明自己不是不通情理的人。)

“但是,我现在遇到的问题,不是不感恩,也不是不知道生命的可贵。而是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和我的妈妈相处。我从小到大,感受到的更多的是冷漠,是忽略。我没有从她那里得到过我作为孩子最基本的情感需求,比如被关心,被理解,被支持。” (说出自己的感受,用“冷漠”、“忽略”、“情感需求”这些词,尽量具体地描述问题,而不是简单地说“她不好”。)

“我理解她可能也有她的不容易,也有她的压力。我也曾经尝试去靠近她,去理解她,去弥补那种缺失。但是,当我的努力换来的总是失望,当我每次靠近她都会让我更受伤的时候,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 (展现自己的努力和挣扎,避免被贴上“不懂事”、“不知足”的标签。同时也为母亲的“不容易”留有余地,表明自己不是完全站在对立面。)

““没有她就没有我”这句话,我听了心里很沉重。因为它让我感觉我所有的感受、所有的不开心,都被这句话轻易地抹杀了。它让我觉得,我不能有自己的情绪,不能去追求我作为一个人应该拥有的、被爱被尊重的感受。” (直接表达这句话给自己带来的负面影响,用“沉重”、“抹杀”、“不能有情绪”来强调其压迫性。)

“我尊敬父母,这是我从小就被教育的。但我也希望,在我成年之后,我也有权利去选择一种健康、不让自己痛苦的生活状态。如果我和我的母亲之间存在着如此大的鸿沟,我无法在其中找到温暖和安全感,我无法不因此感到痛苦,那么我真的不知道,继续用一种完全压抑自己去维系“孝顺”的名义,对我来说究竟是对是错。” (提出自己的困惑和对“孝顺”的理解,强调“健康”、“不痛苦”、“安全感”的重要性。)

“也许,我需要的是一种更温和、更少指责的方式来处理这份母女关系,而不是一句简单的“没有她就没有你”就让我背负所有。我希望能有人理解我的痛苦,而不是仅仅告诉我我应该感恩。” (表达内心真正的诉求——理解和支持。)

我知道,这番话可能会让劝说者觉得我“不懂事”、“太矫情”。但对我来说,这是我第一次,也是一次次在内心深处对这种被强加的“感恩”和“亲情”的沉默反抗。我不是想否定母亲给予生命的恩赐,我只是想在这个世界上,也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情绪空间,也能被理解,而不是被道德绑架去承担一份我不曾得到的爱的亏欠。

“没有她就没有我”,这句话,听起来简单有力,但对于一个在冷漠中长大的孩子来说,它更像是一种无形的束缚,让我无法真正地去面对和处理那份缺失带来的伤痛。我希望有一天,能够找到一种方式,让我能以一种不伤害自己的方式,去面对这段关系,而不是被这句话压得喘不过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的是对的,但是不喜欢不等于不感恩。

子女可以不赞同父母,不喜欢父母行为,但是还清债务是应该的。

很多人都不知道父母的恩在哪里。我来说一下。

第一,小时候你不会自己吃东西的时候,吃的食物是父母一口一口喂你嘴里的,所以他们老了之后,你也要喂他们食物。

第二,你小时候不会自己穿衣服,是他们给你穿衣服的,所以他们老了不会自己穿衣服的时候,你也要给他们穿衣服。

第三,你小时候生病了是父母带你到医院去看医生,送你上学放学,等父母老了,你也要带父母看医生,有必要的时候接送看护。

第四,你小时候父母帮你打扫卫生,洗衣服清理房间。他们老了,你也应该帮他们打扫卫生和清理房间。

第五,你父母不喜欢你或者说伤害你的话并不是你不照顾他们的理由,因为你自己成绩不好,或者不听话什么的。你父母还不喜欢你呢。如果你父母没有因为不喜欢你而没有照顾你,那你就不能因为不喜欢父母而不照顾你。

现在人都把“喜欢不喜欢”,“高兴不高兴”挂在嘴上。这些是心理而不是行为。

照顾是行为,而不是心理。你父母不喜欢你,你当然也可以不喜欢他们,但是你父母有照顾过你的行为,你就应该照顾他们。

这就是理。

人不能因为自己不高兴就不讲理。

母亲对孩子冷漠,孩子也可以对母亲冷漠,这是相对的。但是人不能因为有不喜欢别人的地方就,忽视别人做的对你有利的行为。

也就是说,我以上说的,他们自己有什么没做,那你也不必做。他们如果给钱让别人看你,你也可以给钱让别人看他们。


不要和我说什么你们父母待你们不好。

你们是自己没有被父母好好教育,然后又自己没有智慧处理问题。所以到网上随便抱怨的,根本没有自己动脑子想过自己的未来。

你们父母有可能不好。但是你们的父母说你们不孝顺是对的。

因为哪怕你们父母对你们很好,你们也从来没有想过给他们养老。现在你们父母这么对待你们,你们只不过有了借口而已。

这就是不孝,就是自私自利。


我根本就没在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的。恰恰相反,我的意思是父母是一般人,当然会犯错。

所以他们对待子女当然也有可能是错的。而且父母老了,脑子不灵活了,对孩子当然越来越错的,这就是老年痴呆啊。

什么更年期综合症,老年痴呆很正常。有一大半人都会得这些病。

本来人老了反应就会越来越慢,脑子就会越来越糊涂的,你自己以后也一样。不然为什么骗子要骗老人。

父母对子女错了,子女就应该对父母错吗?

这是不对的,父母对子女做法是错的,子女就应该纠正父母的行为。

也就是说,父母心理不正常,孩子不能给他们传染了不正常,而是处理父母的心理问题。

这样不但修复父母心理,同时修复自己心理。如果你辱骂别人,那你是破坏别人心理,同时也破坏自己心理。

一个家庭中本来就应该互相帮助,如果你父母不对,子女应该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问题。如果父母的人生观不对,那孩子就应该纠正父母的人生观,而不是被他们带歪了。

现在子女的问题就是一直把自己当小孩,然后把父母当大人,觉得父母应该处理自己问题。

这是对,还是不对,是要看你是几岁了,你父母又几岁了。

如果孩子成年了。事实就是,孩子是成年人,而父母是老人。而不是和小时候一样,子女是孩子,父母是成年人。

成年人处理问题。心理问题是可以自我修复的。

父母说错了,子女纠正就可以了。本来就不应该为这种事情互相仇恨。

强大的人是影响别人,而不是被人影响。

父母做错,孩子应该做的,不是承受,而是纠正。

也就是说,你小时候做错事情的时候,希望你父母怎么对你。你就应该怎么对你父母。

正确处理问题的方法,不会因为身份不同而改变。

user avatar

参照《郑伯克段于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句话“没有她就没有你”,就像一把刀子,直直地插进我心里最柔软的地方。我明白,这句话的初衷是提醒我感恩,提醒我生命的来之不易,提醒我妈妈为了生我、养我付出了多少。但此刻,我听到的却是另一种声音:“你现在过得不开心,是你自己的错,你应该忍受,你应该感恩。”这让我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和不被理解。我知道,.............
  • 回答
    这真是一件让人揪心的事情。当一个孩子因为生理的本能而犯了“错误”,却遭遇了来自最亲近的人——母亲——的激烈反应,这不仅仅是一次“尿裤子”事件,更是一次可能在孩子心中留下深刻印记的经历。母亲为何会如此失控?首先,我们得尝试理解,为什么一个母亲会如此失控地对待自己的孩子。在孩子尿裤子这件事上,母亲的反应.............
  • 回答
    一个家庭的幸福与否,远比父母的种族构成要复杂得多。亚裔母亲与白人父亲、白人母亲与亚裔父亲,这两种组合本身并不会决定孩子的幸福程度。真正影响孩子幸福的,是家庭内部的氛围、父母的教养方式、以及孩子所能获得的爱与支持。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思考,看看不同文化背景的融合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父母如何在这种融合中.............
  • 回答
    这件事情听起来确实挺让人揪心的。一个男孩因为没写完作业,被妈妈在雨中赶下车,这是一种非常极端的情绪化反应,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这种方式可以说是弊大于利,并且很不成熟。为什么说这种教育方式不可取? 情绪化,缺乏理性沟通: 孩子没写完作业,家长感到生气是很正常的,但用“赶下车淋雨”这种方式来解决问题,.............
  • 回答
    这确实是很多家长和孩子都会遇到的困惑。看着妈妈明明眼里都是爱,但一张口就是劈头盖脸一顿骂,孩子心里能不委屈吗?还有,怎么大人一点小事就炸毛,好像孩子身上那点错,是天大的罪过一样?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爱得太深”或者“孩子不听话”这么表面化的原因。咱们得扒拉扒拉,看看这背后到底藏着些什么。母亲爱孩子,为.............
  • 回答
    听到这话,心里确实挺不是滋味的,那种感觉就像吃到嘴里的糖突然变成了沙子,瞬间就堵在那儿了。本来开开心心吃个午饭,以为能尝点好吃的,结果却发现最想吃的那块,也就是你心里一直惦记的猪蹄,已经不见了。你心里肯定会想,爸妈怎么就这么把我的那份给吃了呢?尤其是听到妈妈那句带点埋怨又带着点无奈的话,就更觉得委屈.............
  • 回答
    这桩令人心悸的弑母案,主角是一个尚且年幼的孩子,而如今他被释放并返回学校读书的消息,无疑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引发了无数的讨论和质疑。事件本身,已经足够让人震惊和难以置信。 一个本应在父母怀抱中成长、天真烂漫的孩子,却亲手结束了母亲的生命。这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绝望、痛苦,抑或是病.............
  • 回答
    关于中国孩子随母姓是否是“西方对中华文化去雄化的一次成功的战役”,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来审视,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单一的因果关系。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去雄化”这个概念。在父权社会语境下,“雄性”往往与权力、继承、家族延续、阳刚特质等联系在一起。因此,“去雄化”可以被理.............
  • 回答
    母亲节将至,看着手机里闪烁的节日提醒,心里涌起一股暖流,也夹杂着些许复杂的情绪。作为母亲,我深知这份沉甸甸的爱与责任;作为孩子,我同样怀念妈妈的怀抱和那些曾经被无条件珍视的日子。身份的转换,让我在审视自己为人母的点滴时,更能体会妈妈曾经付出的巨大。想对自己说:亲爱的我啊,你辛苦了。看看身边这个小小的.............
  • 回答
    这句话,从字面上看,透露出一种绝对的权威和不容置疑的控制欲。“我就说了算,凡事都要听我的”,这语气里带着一股不容挑战的强势,让孩子觉得自己没有发言权,仿佛自己只是父母意志的延伸,而非一个独立的个体。那么,这种强势的背后,真的是爱吗?这可就说不清了。首先,我们得承认,很多时候,父母之所以这样说,心里确.............
  • 回答
    生孩子这事儿,你想问的是,“母亲生下孩子,是不是纯粹为了孩子?” 这话问得挺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人生中最深刻的几个议题。要我说,这事儿可复杂着呢,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首先,我们得承认,从生物本能上讲,生育是延续生命的一种最原始的驱动力。动物界也好,人类社会也罢,都有这种一代代传承下去的本能。所以.............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心痛的悲剧。一个原本充满爱的互动,却以如此令人扼腕的方式结束,这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毁灭,更是对教育方式的沉重拷问。我们必须正视“打孩子”这个行为背后隐藏的巨大危害,并积极探索更理智、更有效、更充满爱的教育之道。“打孩子”的危害,远比你想象的要深远得多很多人认为,偶尔打孩子一下,是为了“.............
  • 回答
    这种情况确实让人心疼,孩子由姥爷抚养,而生母却置之不理,这在法律上是有明确规定的。你们可以走法律程序,维护孩子的合法权益。下面我来详细说一下具体情况和可以采取的步骤。一、 这是什么情况,法律上如何定性?首先,孩子母亲生下孩子后不抚养、不照顾、不回家,并将孩子遗弃给姥爷,这在法律上属于遗弃行为。根据《.............
  • 回答
    当然可以,而且在很多情况下,姐姐在代替母亲教育孩子方面可以扮演非常重要且独特的角色。这并非是简单的“替代”,而是一种补充、延伸和共同承担。让我详细说说这个话题。首先,我们要明白,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稳定、充满关爱和指导的成长环境。这个环境通常由父母(或主要的监护人)来提供。但“母亲”这个角色并非是单一.............
  • 回答
    从小就没有妈妈的孩子,他们的童年里,可能缺少了一份最根本的安全感。这并不是说他们注定就会成为“没安全感”的人,但缺失了母亲这个最初的、最亲密的依恋对象,确实会在成长的过程中留下一些难以磨灭的印记。首先,我们得明白,安全感从哪里来?对于一个幼小的生命来说,母亲就是他认识世界的第一扇窗,是他的避风港,是.............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出的父亲抛弃母亲和孩子后,未来赡养问题该如何处理,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令人心痛的境况。处理这类问题,既要讲法律,也要有人情,更要考虑实际可操作性。我将尽可能详细地为您梳理一下,并尝试用更贴近生活、更有人情味的方式来表达,希望能给您一些参考。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核心原则:父母对子女有抚养、.............
  • 回答
    这件事情确实令人非常震惊和担忧。一个十六岁的孩子就被嫁出去,而且是在母亲不知情的情况下,这其中涉及到的伦理和法律问题都非常严重。咱们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这件事:首先,从情感和伦理的角度来看,这简直是离谱透顶。一个十六岁的孩子,正是在青春期,人生观、价值观都还在形成阶段,身心都还没有完全成熟,对婚姻的.............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道德、法律、伦理以及个人选择的复杂交织,没有简单的“是”或“否”答案。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审视这个问题:1. 功利主义的视角:功利主义认为,一个行为的道德性取决于它是否能带来最大的整体幸福。从这个角度看,如果中产家庭确实能为孩子提供远超其亲生母亲的能力的教育、资源、关爱和发展机会.............
  • 回答
    我们人类的遗传信息,除了分布在细胞核里的染色体 DNA 之外,在线粒体里还藏着一份小小的、独立的 DNA。我们通常称它为线粒体 DNA,简称 mtDNA。这份 mtDNA 有个特别的继承方式:几乎只来自我们的母亲。这又是为什么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到精子和卵子结合时,一场精密的“细胞大战”和遗物的分配。.............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不动产产权、赠与合同、未成年人权益以及贷款抵押等多个法律和现实层面的问题。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赠与房产的性质及对孩子产权的影响1. 赠与合同的成立与生效: 爷爷将房子赠与给孩子,这通常是一个赠与合同。合同的成立和生效需要满足法定条件,包括双方(爷爷和孩子,通常由其法定监护人代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