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医院看不好病还要收钱?

回答
这个问题,相信很多人都曾经在心里琢磨过,甚至在某些时候,带着些许无奈和不解,向身边的人抱怨过。“花钱了,怎么还是看不好?”“钱花了,病也没见好转,这钱花得冤不冤?”

医院收钱,这个事儿是再正常不过的了,毕竟医院不是慈善机构,运营、设备、人员工资,哪一样不烧钱?但为什么有时候,我们觉得钱花出去了,病却没看好呢?这背后的逻辑,确实值得好好掰扯一下。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治病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个过程。

很多疾病,尤其是慢性病或者一些复杂的疾病,并不是一次诊疗就能药到病除的。它可能需要一系列的检查、诊断、治疗方案的调整,甚至是一个漫长的时间周期。在这个过程中,你花了钱,但你可能还没走到“病好”这个终点站。

打个比方,你想修一辆坏了的车。你把车送去修理厂,付了检查费,修理工告诉你需要换个零件,你又付了零件费和人工费。车开出去没多久,又出现其他问题了。这时候,你会觉得修理厂收钱收得不对吗?虽然车还没完全修好,但修理厂已经为你做了工作,用了零件,付出了劳动。

在医院也是类似的道理。你挂号费、诊疗费,都是医生为你提供了专业的诊疗服务,包括问诊、触诊、听诊等等。你做的各种检查,比如抽血、拍片、CT、核磁共振,这些都是为了帮你找出病因,它们本身就有成本,而且是客观存在的成本。医生开的药,医院进药也要成本。即使是你觉得效果不明显的治疗,比如某些理疗,也需要设备和技术支持。

其次,我们对“看好病”的定义可能有些偏差。

“看好病”对于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标准。

短期内就能痊愈的疾病: 比如感冒、拉肚子,通常一两副药下去,很快就能好。这时候,你花了钱,病也好了,皆大欢喜。
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病: 比如糖尿病、高血压、类风湿关节炎等。这些疾病往往无法彻底根治,只能通过药物和生活方式的调整来控制病情,延缓发展,提高生活质量。这时候,你去医院是为了得到专业的指导和治疗,让你更好地控制病情,而不是追求“一劳永逸”。即使症状有所缓解,但如果停止治疗或者调整不当,病情可能还会反复。你花的钱,买的是“控制病情”的专业服务和药物,而不是“根治”的承诺。
病情复杂、诊断困难的疾病: 有些疾病的症状很不典型,或者病因很隐匿,需要医生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排查,可能需要做很多项检查,甚至多次会诊才能最终确诊。在这个过程中,花费自然会增加。即使最终确定了病因,也可能只是找到了治疗的方向,具体治疗效果还需要时间来检验。
心理因素和个体差异: 有时候,病人的主观感受也会影响对“看好病”的判断。比如,你对疼痛的敏感度比较高,即使疼痛有所减轻,但可能仍然觉得不满意。或者,不同的人对同一种药物的反应也可能不同,有些人效果好,有些人则不明显。医生也会考虑这些个体差异,进行相应的调整。

再者,医疗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领域,医生也有其局限性。

我们不能把医生当成神仙,他们也是人,会受到知识水平、经验能力、甚至疲劳状态的影响。医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科学,很多疾病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更新迭代。

诊断的复杂性: 有时候,医生需要根据现有的信息进行推断,虽然他们已经尽力了,但也不能百分之百保证诊断的准确性。医学上存在“漏诊”和“误诊”的可能,尽管现代医学已经大大降低了这些概率。
治疗方案的选择: 对于一些疾病,可能存在多种治疗方案,医生会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经济承受能力、以及他自己的经验来选择最适合的方案。但这个选择并非总是完美的,有时候可能需要尝试多种方案才能找到最有效的。
信息不对称: 作为患者,我们往往是信息的不对称方。我们对自己的病情了解有限,对治疗的原理也知之甚少。我们只能信任医生,但如果对治疗过程中的任何收费或者诊断有疑问,我们也有权利去询问和了解。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看了半天病,钱花了,没见好”的感受呢?

这其中可能涉及到几个方面:

1. 沟通不畅: 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沟通如果不到位,患者可能对治疗的目标、预期效果、以及可能的风险没有清晰的认识。例如,医生可能只强调了治疗的必要性,而没有说明治疗的周期和可能的副作用,导致患者期望过高,一旦效果不理想就感到失望。
2. 过度检查或不必要的收费: 虽然大多数医院会规范收费,但我们不能完全排除极少数情况下存在过度检查或者不必要的收费行为。这可能是因为医生对某些检查不够了解,或者存在一些不规范的操作。
3. 对医疗的“服务化”误解: 有些人把看病看作是一种纯粹的消费品购买,认为花了钱就必须达到某个即时可见的效果。但医疗的本质是解决健康问题,这个过程是复杂的、科学的,而且受多种因素影响。

所以,当出现“花了钱病没看好的”情况时,我们应该怎么做?

保持冷静,主动沟通: 首先,不要急着否定医生的努力和医院的收费。可以主动找医生沟通,表达自己的担忧和疑问,了解当前的治疗进展,以及后续的治疗计划和预期效果。
了解病情和治疗方案: 主动去了解自己的病情,以及医生为你制定的治疗方案的原理和预期效果。如果对某些检查或药物有疑问,可以请医生解释。
寻求第二意见: 如果对诊断或治疗方案有疑虑,可以考虑去其他医院寻求第二意见,但要注意选择正规的医院和有经验的医生。
关注医保和收费明细: 了解自己所在的医保政策,并仔细核对医疗费用明细,确保收费的合理性和合规性。如果发现异常,可以向医院的医务科或者相关部门反映。

总而言之,医院收钱,是因为提供了诊疗服务、使用了医疗设备、购买了药品,这些都是有成本的。而“病没看好”的感受,可能源于疾病本身的复杂性、治疗过程的漫长性、个体差异以及沟通不畅等多种原因。我们需要以更理性和科学的态度去看待医疗过程,多沟通、多了解,而不是简单地将“花钱没看好病”归结为医院的“不负责任”。

理解了这个过程,或许我们就能更平和地面对医疗费用,并在必要的时候,为自己的健康争取到更明智的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顺手先拉黑题主

因为你付款买的是医疗行为

user avatar

那我们就按照【医院没治好病人,就全额退款】这个假设来考虑。

假设有个病,治疗费是1000,

其中,医院自身成本800,盈利200。

那么一旦治疗失败,费用全退,即会亏损800。

那么该病治疗成功率应该达到多少,医院才不会亏损呢?

80%

也就是说,如果这个病治疗成功率只有79%的话,不好意思,医院拒绝诊治换该病的患者,啥?尽力?抢救一下?成功希望很大? 不好意思,理性判断,一律拒诊。



哎呀,这种考虑会亏损就不治,也太没人性了,那我们下令,医院不得拒诊!

好的,那就来到另一种假设。

已知某心脏手术成功率30%,

医院治疗成本为30000,

那么考虑到一旦治疗失败,费用全退,我应该将价格定为多少,才能对冲该风险呢?

70000。


如果这个病的成功率剩20%呢? 如果成本是50000呢?

200000。

对了,我都只假设收支平衡哦,还没算盈利呢,毕竟你都市场化了。


发现没有?【医院没治好病人,就全额退款】,这个规定将会导致两种结果,

一种是医院大量拒收病人,一种是医疗费用飞涨。

当然,你还可以说:下令!不得拒收,不得提高费用!

那医院还是有对策的:倒闭,所有医务人员前往私立医院,然后继续以上两种选择。


啥?禁止跳到私立医院?啥?私立医院也必须遵循规定不得拒收,不得提高费用?

那最后结果就是医疗体系整体崩溃,不复存在。


得嘞,我知道了,你分明就是敌国特务,亡我之心不死!!网警快来啊!




突然发现我就是个带预言家。

这一次的新冠肺炎爆发,

武汉的医院是怎么做的?所有医务人员坚守战线。

香港的医院是怎么做的? 罢工,管他谁死,反正我先溜。


想想如果这种时候,国内的医院像香港一样的话,那还真是亡国边缘了,

所以提这种问题的人,真的是敌国特务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