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CPI继续上涨这事早就都知道了,而且拜登政府貌似也没有降低CPI的实际举措。因为这轮大涨是美国又赢了又赢了的事呀。美国赢了的事情为什么要降低呢?
先来看会涨多少?
人美国早就预测过了:
2021年美国零售总额将达到7.6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3%,增加1.4万亿美元。汽车同比增长37%,家具电器42%,家装19%,食品饮料2%,保健品11%,汽油29%,服装68%,体育用品45%,百货11%,线上20%,餐饮28%,其他31%。
而美国2021年的进口增幅为20%,实际上上半年美国进口额增长了33%,大于社会零售总额的增长。也就是说美国上半年CPI上涨并不是因为总供应量不足造成的。
不过由于下半年的越南疫情爆炸和全球供应链的混乱,供应不足的事情在7月份开始就找上美国,其进口开始负增长。到8月的时候,总进口增幅已经从33%一下降低到22%,随着发钱和供应紧缺开始叠加,美国CPI的上涨其实刚开始而已。
其次再来看看美国怎么赢了的:
美国在全球最大消费市场的争夺战中,轻松的拉大了和中国的差距。本来按照预计,中国社会零售总额将在去年追上美国(6月的时候美国零售总额还预计下跌10%)。结果美国发了几万亿后,其2020年的零售总额反增长了6.7%(美国全国零售联合会(NRF)数据。
而2021年更是还要暴增23%,这就把中国再次远远的甩到身后。
全球最大消费市场的桂冠未来又会牢牢的戴在美国头上。
所以,CPI上涨这事,只要采取印度式宣传,那就是美国大胜呀。为了美国大胜,平民们把生活水平从全球人均的6倍降到5倍(6和5是自己瞎猜的数据)有什么问题呢?
谢邀
9月的再次上涨,是对“通胀暂时论”的一个重大动摇,而美联储也非常实诚:今天凌晨的FOMC会议纪要显示,11月开始TAPER已经基本是定局,核动力印钞机要开始收敛了。
美国的经济数据从5月开始,基本就一直是5%以上的通胀率,而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和美国财长耶伦的看法始终不是否定“通胀严重”,而是“通胀虽然严重却是暂时的”论调。
为什么呢?他们的逻辑是这样的:
目前通胀是需求暴涨、但供应不足;
供应不足不是货不足,而是有货运不到;
解决供应链问题,通胀自然解决了。
这里不去质疑他们这段逻辑的专业性,毕竟我们寻常做金融的肯定没他们懂这块;
但事实却真的是在打他们的脸:“供应链能解决”这个假设,始终无法达成。
现在供应链差到什么程度呢?圣诞和黑五商战还有2个月呢,零售商已经开始对客户说:你们趁着现在有货快来买吧,否则圣诞可能就没了。
那现在能给他们稳定供应链的,都有谁呢?
总不见得是印度和越南吧?
所以你看戴琪之前的贸易政策,会对贸易战里加的那些关税,进行特定商品的豁免,这其实已经是服软的一部分:年末商战,不能没货啊。
顺便和大家打个赌,耶伦在处理完债务上限的问题后,迟早要和我们这边见个面的。
那才叫真的热闹呢~
国内的PPI和CPI剪刀差这么大,9月PPI同比达到10.7%,CPI才0.7,差值这么大,可都是生产商在承担成本,早先我就说中国制造商在亏本制造,亏本出口,有些人还不信,自己看看这么大的差额,制造业才几个点的利润?
现在只有涨的没有跌的,美国那边备货我看够呛,马上就要到年底购物旺季,黑色星期五,万圣节,圣诞节三连击,出口的,港口都堵成那样,拜登宣布美国最大两个港口将实行一周 7 天 24 小时营业,不是说好了马恩牌么?
刚回答沃尔玛的问题,印度时报报告已经出来了,今年前9个月两国总贸易额已经达到了900亿美元。中国对印度的出口同比增长了51.7%,达到684.6亿美元,年底肯定是要过1000亿的,这新闻下面又是印度人惯常的抵制中国货什么的。
国内也在涨,什么食品调料已经在涨价了,海天酱油涨价,炒股的应该看到了吧,国内消费不依赖港口,也就这个优势了。
去年就在讨论,说美国这个洒水法会不会搞出通胀,美国有钱嘛,给呆家里的人发钱,当时知乎不是一片叫好的么,什么“全民发钱等于富人少了钱”,回头再看看?这一波洒水下去,房子也在涨,消费品也在涨,车子也在涨,该几个钱经得起这么搞?最后钱还是要推升资产价格,老百姓有资产,还是资本家有资产?资产上涨难不成还能“富人少了钱”?哪国经济学啊?
当时我讲说,要发就持续发,收高税,一步到位MMT,先试试再说。
别不服气,有时候,苟得住就是胜利。
越是现在这个情况越是危险,三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被吃干抹净了,剩下的就是零和博弈,美帝那全球扩张的互联网公司迟早是要被各国要么逐步取代,要么逐步限制,各国也得发展啊,过去搭顺风车,你多吃一点我少吃一点,那好歹还能吃一点,现在有你吃的没我吃的,干爹也得翻脸,欧盟和美国的数据流通问题为什么到现在还在折腾,仅仅是隐私问题?别扯了。
我去年就领悟到所谓的绿能,碳排放问题是政治问题了,绿能不管是不是所谓的前沿,先搞起来再说,搞起来,各大国在牌桌上还能打个照面,有个话题,互相沟通沟通,中美不就是这样么?大国打小国,打不成世界大战,大国打大国,那还了得?现在不就是靠碳排放问题强行把各国拉在一起谈么?
各国现在问题都不小,反而像日本这种国家还有点优势,反正已经衰落30年了,再衰落20年对日本也影响不大,堪称绝世苟王,发展中国家现在还有点余料吃,主要是查漏补缺,过去不会造的,能造了,这能提高生产力。
美利坚就比较棘手一些,那那都占优势,没错,问题就是那那都有优势,那就要承担突破四次工业革命的任务,对其他国家来说,四次工业革命是自己突破还是跟着美帝混,那是选择问题,对于美帝来说不存在选择问题。
但是这些是民族国家,民族国家有一个好处:抱团,在情况不好的情况下还是能坚持下去。
最危险的是欧盟,看个今天的新闻
《在波兰的推动下,法国政界人士排队抨击欧盟》
首先,第一,这关波兰P事。就因为欧盟委员会说欧盟法律高于国家法律,包括宪法?
第二,德国政坛四分五裂,要是法国再这样,这欧盟还不解体?现在法国政坛最支持欧盟的就是马克龙,明年4月法国大选,马克龙如果上不去,随便换一个,不管是贝特朗还是乔迪,不管是勒庞还是埃里克·泽穆尔,一票的反欧盟的,原因很简单:根据最新的欧洲晴雨表民调,只有36%的法国人表示他们信任欧盟,这是欧盟中最低的数字,比欧盟平均水平低13个百分点。
贝特朗还是乔迪甚至要求法国退出北约一体化指挥。
苟着吧,产业查漏补缺,发展中国家在这种情况下反而有优势,苟住就是胜利。
(1)要不是我人在美国,就真的信了。
(2)我这挺好的啊,一美元炸鸡还能无限量供应,小粉红不要造谣。
(3)房价最近限跌了吧?房贷还完了吗?
(4)拿着万年不变的最低工资,在这操心世界第一强国的经济发展。
(5)美国就算CPI再高,生活水平也不是中国可以比的。
(6)电价最近要涨了吧?会不会连空调都用不起了?
以上话术供各位取用,听说1万展示量30元,10万展示量350元,也不用你们分我钱,点个赞就行~
===========分割线==========
美国就是有这点好,只要负面新闻持续的时间足够长,大家关注度自然而然就下降了。前面几个月大家讨论美国CPI还挺多的,“暂时的通胀”也是那个时候说的,但连续几个月创新高之后,大于5%的CPI似乎已经成为了美国的“新常态”,不再引起热议和讨论了。
这就和美国疫情有点像,现在大家还热衷于讨论美国疫情吗?其实美国现在还动不动就每天新增10万+,死亡人数已经突破70万,但是大家习惯了,没有人觉得这有什么不正常的,你看知乎的各位高华每天岁月静好,就好像疫情和CPI都是不存在的。
好了好了,我知道又有人让我多关注下国内的事,我一个996交电费还房贷的新时代好青年,美国的事轮不着我操心。其实我也这么觉得,大家还是老老实实学习工作吧,美国人也要全心全意建设资本主义,中国的事轮不到他们来置喙。
不过要说怎么看CPI上涨的问题,我还是那句话:世界在酝酿一场危机,活下来就是胜利。
=============分割线========
看到真的有人以为居民用电价格要上涨,我贴一下自己的回答。
才5%,算个啥?美国人民死75万都能承受,区区涨点价,美国人民咋就不能承受了?大不了买个帐篷睡大街去,正好当锻炼承受能力了。
但其实吧,“美式民主”虽然方便甩锅,不用负责,但负面效果是无法解决问题,尤其是需要下重手尽全力才能解决的问题,因为互相甩锅并且盯着对方找机会让对方负责,所以根本无法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那问题只能越来越大咯……
全球现在各项的研究都表明,新冠具有严重的后遗症。数目从百分之30到百分之50不等。金银潭作为数目最大,时间最久的研究表明,有百分之4的人因为新冠后遗症失业。假如欧美还是对新冠采取放任的态度,将会有更多的人因为新冠后遗症而无法工作。美国九月非农大幅度低于预期,失业率却看得还可以,劳动参与率降低,正好就是新冠后遗症带来的结果,有很多人因为新冠后遗症而无法工作,没有去找工作,所以不计入失业率,但是计入劳动率参与降低。新加坡的研究表明,疫苗仅仅是将后遗症的概率降到了百分之十(不打疫苗百分之三十),也有研究表明疫苗可以将后遗症概率减半(相比于不打疫苗)。
保疫情就是保经济,假如听力共存派的鬼话,将会有大量人员因为新冠后遗症而失业,而很多产业会因为劳动力缺失而导致价格上涨,造成通胀。某些体制内的共存派绝口不提后遗症的事情,搞得好像新冠没有后遗症一样。既不懂经济也不懂新冠。为了和国际接轨就要开放。从红军时代开始,国际派就开始对中国的革命建设事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国际派作斗争是每一个本土中国人必要的责任。
找了点福布斯的报道,长新冠中的五分之一导致失业。
Long Covid Has Over 200 Symptoms And Leaves 1 In 5 Unable To Work, Study Finds
我翻译了一篇关于新冠后遗症的综述,基本上可以体现出新冠后遗症的情况。
知乎不行,听我的:错的不是美国,是中国。
6月,美国CPI 5.4%,中国CPI 1.1%
暂时性通胀,中国接盘后就好了
7月:美国CPI 5.4%,中国CPI 1%
中国陷入智障。。哦,滞涨!
8月:美国CPI 5.3%,中国CPI 0.8%
美国通胀缓解,中国滞涨进一步加剧
9月:美国CPI 5.4%,中国CPI 0.7%
中国经济陷入衰退期……
我和你说中国PPI都要爆掉了,马上完蛋。CPI低,是因为猪肉降价,其他其他其他其他都涨上天了。
总之,再不接盘中恐输!
不如我们出个题:已知中国物价是全球最贵,是美国的8倍。那么在美国CPI 5%,中国CPI 1%的情况下,中国什么时候崩溃?
该说的我以前都说过了,可不敢在胡说了,我们被称作大FLAG的人都是低级HONG 高级HEI,怎么敢说那些什么大战略的话
只说几点
第一,近一个月的美国和北半球疫情有一定缓解,看冬季如何,今年冬季美国及全球范围内的疫情都没有大规模反弹,也可能就认证了某些人的猜测,就是明年夏天疫情可能会“神奇消失”“流感化”,但我不是专家,仅仅是说,如果疫情逐渐缓解,那么美联储还能好过一点,这点不同意没关系,这种对疫情的猜测和预测去年也有,但不也打脸了,我只强调如果疫情真缓解的影响。
第二,通胀是结构性的,其实即使没有疫情,按18年19年的剧本,也是要通胀的,只是要温和的多,看看老特前三年印了多少钱就知道了,以及当年热议的所谓中美脱钩,生产链条的迁移,供应商的改变,关税的加增当然会带来通胀,而新冠疫情而带来的现阶段的“大滞胀”,可类比70年代的石油危机,也就是本身经济有问题,但政治介入石油价格后从而严重影响了世界经济,并非单纯的经济原因,新冠也是如此,非经济问题条件下的遭遇战,打击的是生产链条和贸易体系,并将各国最深层次的经济和社会矛盾都给挖出来了,但后果却远超石油危机,这一轮不仅仅是大滞胀的问题,科技革命前夜产业界无所适从,存量博弈加大,没有新的成规模工业化人口加入全球产业流动,后果就是远从里根变法金融全球化,苏联解体,改开以来的这一波中国工业化、东欧入欧盟、信息化革命而带来的40年大红利时代结束了,现在看不到任何短期内新的增长点,未来如何就不能参考80年代了只能看29年了。
第三,前些天美国智库某位神人提出中美俄新战略,这位就是美国大旗党!他跟随美国著名大旗党智库兰德公司,他在美国《国家利益》刊发了题为《为了对抗中美,让“势力范围”再次伟大》评论文章。美国应与中俄缔结《新雅尔塔协议》,中美俄划分势力范围,从而减少冲突机会,在西太只保留日本,澳洲和新西兰,亚洲可以留给中国,真是大旗党啊,去年兰德报告就提出过类似建议,就是必须保住日本,韩国可以不要,但要和中国做大交易,也就是楚河汉界,我美国再次伟大的休养生息过程中你可不能拉闸限电、你可不能对我输出通胀,你可不能继续搞什么一带一路来影响我,你最好别收凤梨岛,给我们彼此点体面,最好再买点美债什么的。这位背景可不是什么像我这样的民科民键,人家正经是智库的,另外兰德公司如果你也认为不专业我就没办法了。在某些神友、1450和高华眼里既然美国都躺赢状态了,还需要玩这些东西?呵呵。看看人家美国大旗党,要玩就玩大的!
第四,老拜登已经要求西部港口大上快干赶紧卸货了,因为黑色星期五和圣诞节不远了,购物节如果不想变成零元购节,货架没货怎么行,美国躺赢了,真躺赢了,怪不得老拜登是老年痴呆,你美国不是最相信市场调节吗?要是不相信早干嘛去了,现在想起来给长滩港施压了?
第五,戴琦说要取消部分中国商品的关税,呵呵,取消90%商品的加增关税也叫取消部分,赶紧的吧,要不要中期选举了,石油价格还压着呢,一旦石油价格超过100,通胀就奔着8%去了,看看隔壁的天然气价格吧。
都说是人多货少,简单解决办法—-新冠多死点人。
CPI不是问题,至少不是主要问题。
主要问题是供应链!供应链!供应链!
欧美已经进入新冠疫情后期,但疫情期间经济活动暂停严重打击了世界贸易供应链,如果没有中国,矛盾年初就爆发了。
对于全世界各国政府而言,大暂停后如何重启经济是个陌生的问题,因为没有遇到过,历史上从未发生过,教科书上没有,真没有。
最迟三月,已经有资本机构嗅出味道,开始布局重点押注,囤积商品。
这种行为带来的后果是,前几个月中国工厂订单暴增,根本接不过来。
有些人的囤货行为已经完成,就等着冬季来临涨价割韭菜了。
但,大部分囤货还在工厂里、海上或路上。
可预见的是,明年年初之前,供应链不可能修复。
那么,CPI还要涨,圣诞是收获的季节!
美国是囤货重灾区,那些资本根本不在乎关税,关税降不降和CPI没关系。
因为,囤货点不只是美国。
打击囤货不可能打,下辈子也不可能打。
那么,就只能增加市场供应了。
前提是平抑大宗商品价格,修复供应链。
压低CPI只靠中国,真不太行。
不太好表达自己的感觉,Mmm......
虽然我常用“新时代”这个词,但是那一般都是非常长的尺度,
而这个CPI新时代呢,是货真价实直接怼脸上,真实又猛烈,
更多的就不好多说,现在在网上一般面无表情最好。
很多话我4年前早就说过,但是当时很多人怼我,把我怼到删帖或匿名,
我只能说,祝他们好运啰。
美国的通胀可真是太有意思了。
我们分成三类共七项来讨论:
美国的通胀大致就是这七项的函数:
cpi = f(a1,a2,b1,b2,b3,c1,c2)
a1.
众所周知,美国的cpi和中国的ppi正相关性一惯相当高。
中国商品成本提高,美国cpi就升高。当然,如图,也不光是美国,英国和欧盟也一样,说一句“强烈依赖”中国商品应该不过分。(中国自己的ppi和cpi相关性反而没那么强。)
所以,原物料价格不降下去,中国商品成本就会一直居高,对美欧商品价格的正贡献就会一直存在。
然后吧。。。到岸价格方面,也是众所周知,除了中国商品成本价提高了以外,全球的海运成本也蹿涨了一年多了。
具体涨了多少倍我也算不过来了(大概是十倍左右),不过“好消息”是最近海运价格已经出现了快速降低的苗头。(因为我们拉闸了!了!了!)
那这是不是利好美利坚的制造业呢?
并没有,美国的ppi在2020年三月之后,嗖一声直上云霄了,有趣得很。上一次出现这么光滑的上涨曲线是在2007年。
嗨,无巧不成书。
a2.
至于说塞港,由于我也不知道的什么原因(据说是缺工),原本已经有所缓解的塞港问题,七月至今又极速加剧了。
一艘船一万个集装箱的话,就是六十万箱货物,大概总重一千万吨?体积240万立方米?每个美国人能分十个包裹,300美元左右的市场价值(Amazon一个包裹平均约30美元),美国人平均每月购物消费约900美元,三个月就是2700美元。
注意,美国的进口量其实并没有因为疫情减少多少。也就是说,单纯因为三个月(多)塞了五十艘集装箱船,大概影响了约10%的商品。流入美国市场的新商品流量少了约10%,之前建立的库存被极速消耗,库存/销售比例极速下降,已经史低了。
疫情初期的货物短缺算是假象,但现在这一波真的不好说。而且这一波是零售的库存直接被击穿了(↓图)。就快要到进多少货就卖多少货而没有额外库存的程度了。恐怕我们真的会见到没有礼物的圣诞节。(若是真发生了,那美国可真是要叫其他国家笑傻了。拜登恐怕也得担心担心生命安全了。)
你说都这种程度了,不涨价像话吗?
你说都这种程度了,还要“软饭硬吃”像话吗?(这个题我们不讨论政治,到此为止。)
现在还不显著,但如果塞港问题不得到解决(以现在的美国政府实际上真的是很难解决,因为实在是太菜了,犯了几乎所有能犯的错误),美国的商品短缺程度会进一步加剧。
吃个饭再更下两条。
吃完了~
第二部分其实三张图就总结了,之所以要分成三个部分是要体现美国流通的货币量究竟是谁说的算。(其实结论显而易见,美联储和华尔街都得点头。)
从三张图开始吧,M2,M1和M0。
先来不那么震撼的M2。
单看美国的M2货币供给(包括现金+活期存款(checking)+一定时间内有存取限制的货币/证券(比如说定存,货币市场证券,证券投资基金)),对一般国家而言,放水就约等于是放M2,钱在账面上变一变数字,走一走账,让本来快死的企业还能撑一撑搏一搏,借远期的收益,填上近期的债务,让经济能够持续下去,然后随着经济规模增大,让温柔的通胀淹没这部分乐色。
这一部分是能够理解也能够看懂的:“哦,从2020年三月,美联储额外多放了4万亿美元的水。感觉还行,不算离谱。”
不 算 离 谱
如果多发的4万亿都是买了美国国债的话,确实不算离谱。(剩下1万亿让外国佬买一买,诶,好极了。)
但是,国债属于是M2 减去 M1的部分。如果美联储“印”的钱都买了美国国债,那美国的M1应该没什么变化。而实际上呢?
2020年三月之后,美国的M1激增了约16万亿。
一般像这种匪夷所思的变动都是因为统计口径改变了,但是美国这一次不是的。美联储专门写了个blog解释了一下这个事件。
意思就是很短的时间内,美国有大量的定存被转成了活期。为啥?因为基准利率归零了,存定期没有任何意义了。
目前美国银行最高一等级的定期存款的年利是0.04%!0.04%!!0.04%!!!
存nmb。
更进一步地,也是我们现在可以预期了的,美国的M0也同样起飞了。
自2020年三月以来美国的M0几乎翻了一番,增加了三万亿。三万亿,呵,平均每个美国人手里多了将近一万美元,现金。
众所周知,现金贬值飞快,所以手上有现金一定就要买东西,最好是买不太会贬值的东西,那就是买资产。
正常情况下,花M0和M1去买资产,最终钱会回到银行/金融机构手里,转化成适合长期持有的债券(M2)抑或是出境投资/消费。
疫情中的美利坚的情况吧。后者消化不了这么海量的额外的钱(国际投资↓并没有增加多少,而进口也没有变化太多,甚至除了疫情最一开始有一波非常不成功的外出割韭菜操作外,美元在国际金融市场也没有大量的流入流出动作,美元的汇率因而也没有特别剧烈的变化)。
A们拿着钱买了B们的资产,B'们又拿着钱买了A'们的资产。
钱还是那么多钱,但是因为每一次循环都要互相抽成,因此A们的资产价格和B们的资产价格都螺旋升天了。然而,M1还是那么多M1,甚至越来越多,因为其他M2也发现不能再当M2了,太亏了,也变成了M1。(2020年四月暴增结束后至今,美国的M2增加了约三万亿,而M1增加了四万亿)
但是到现在为止,房市和股市都不再能够蓄水了,一方面是美国本来就有房产税,差不多每年是房子价值的1%,而房价涨到现在这个程度,已经无法再作为资产持有了,尤其是当大家都觉得美国有陷入衰退的风险的时候,贷款购买的房子会变成非常恐怖的负债。
而美国的股市。。。这个真的分析不来,我觉得我已经无法理解还在炒美股的人究竟是一种什么心态了。感觉可能他们自己都会觉得自己挺变态的吧。
房市见顶之后,ON RRP八个月增加到1.6万亿,每个月增加2000亿,要知道美联储放水也不过每月1200亿。华尔街却像毒瘾犯了的瘾君子一样狂嗨着RRP。美联储也为了维持国债利率不至于被追买成负值,躺在RRP上当“为国献身”的樱花妹。
其实,美国国债利率嘛,负了就负了呗。非要靠rrp来撑,就为了好看吗?这也是好拼啊。。。隔夜逆回购的利率显然要比十年期的国债高得多,美联储示弱示成这样,这以后华尔街还能把他当人?美国总统还能把他当人?(话说,这算不算贿选啊?)
然后,华尔街骑得,我大欧洲骑不得?
调侃归调侃,美财务部和美联储现在说话都像放屁,信用已经完全消耗光了,日后他俩和华尔街博弈货币发行权恐怕是要有一段时日硬不起来了。
总结一下这一节吧:美联储印了很多钱,多印了大约4万亿美元,但是到目前为止,有1.6万亿循环停放在自己的隔夜逆回购账户上,即便如此,市场上额外多出来的三万亿海量美元现金仍找不到合适的海外标的,也无法再做击鼓传花式的自杀博弈。
在这种情况下,美联储又软得像个**,资本市场的大**往他脸上甩两下,叫他干啥他就要干啥。。。经济好起来了吗?这就要缩表了?不怕经济暴毙了?是不是要讲一句“经济繁荣但物资紧缺”?
其实也怪难为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从来都要和财政政策配合才能够完成既定的经济发展目标。美国目前的财政政策是个啥?税收搞定没?公共支出搞定没?债务上限搞定没?美国政府还有没有钱花啊?
总觉得美国政府,美联储,还有华尔街都想把这次大麻烦的锅甩出去。最后是最弱的美联储打算当这个背锅侠了。拭目以待吧,感觉明年会更有意思。
说句实话,美国疫情后的各种数据曲线都充满了暴力美学,不得不服。对比一下中国平平无奇的M0曲线:
当然,欧洲也还算平静。
先睡觉啦,睡完再更最后一节。
驴约完了,驴上磨了,驴继续拉。
这一节我们要来看看美国民众的消费情况,这一节数据指向很玄妙,我也不确定是不是还能掌控雷电,就一起看一看唠一唠。
根据美国劳工部的数据,我做了一张图↑,如果按照从去年四月到今年九月的就业恢复情况,预计明年一月份美国的非农就业数据能够恢复到19年9月的水平,但如果按照今年八月的数据,就业可能得下辈子才能恢复了。相比疫情之前,美国少了五百万份工作。
不过我们也知道美国发了钱,发了海量的钱嘛,尤其是失业补助发了好久且提了好几倍↓。
那这些措施对收入又有什么影响呢?有没有剩余呢?够不够让失业的人撑过来呢?
美国人的储蓄率数据↓在发钱之后爆了表,户均拿到约2600美元,将储蓄率提高了26个百分点。(疫情之前美国人户均存款真就六七百美元。)
按说2020年美国发了三千多亿现金,正常经济环境下5到10倍的货币乘数能把这三千亿现金放大到几万亿,当年每家提高一万美元收入应该是能够实现的。但实际情况却是:
美国2020年户中位数收入比2019年甚至下降了2.9%。一个合理的解释是,一方面,疫情爆发之后,美国人减少了服务性消费,而美国的经济中服务业占比极高(80%),因而直接影响到了货币乘数发挥作用;另一方面,资产价格飞涨和突然多出的额外现金影响了美国人的消费投资习惯,使之往投资/投机端过度倾斜,同样降低了货币的流通效率。
2020年的前车之鉴也没有能够让美国统治阶级醒悟,美国人的户中位数收入在2021年恐怕仍会是下降的,↓。
神奇的是,2021年,有钱人(99%)收入降幅甚至可能会明显高于没钱的人(25%),这说明今年在美国钱确实非常难赚。其实我们前面讨论过的M1已经暗示这种可能了。然而,就业数据又表示金融业恢复相对其他门类是更快更彻底,甚至已经有增长了的。这感觉就像是49年入果党,不知道纽交所楼顶的空气有多香甜。
说收入数据可能不够直观:
如果我没算错的话↑,2020年美国就已经少了10%的户收入高于10万美元的家庭(34.1%→30.7%),2021年估计要再少掉10%,从而使户收入高于10万的美国家庭降低到总数的27%左右。
当然,有没有钱是一回事,消不消费是另一回事。
嘛,说到这儿就想起来,去年六月的时候我讲中国的出口商应该大胆涨价,美国人当时富得很,买啥都不怎么看价钱。当时很多标签价十几块的小孩衣服,二手市场能够买到四五十块,就因为花色(且每个圈子对花色的喜好还不太一样)。
举个例子吧,这一件标价应该是15美元的宝宝衣服,二手可以卖到85美元不包邮:
那个时候的美国人的消费热情(或者说是恐慌?但是我感觉他们买到东西都很开心啊)真的是吓到我了,那种疯狂的热情一直持续到上个月,然后最近东西有些不好卖了...
↓美国的消费者情绪和月度零售额变化率也反应了差不多的情况,今年七月突然开始情绪失控。
而消费者情绪下去之后,后面销售额也就没有再创新高,但也没有明显缩减。
总结起来就是,虽然疫情让美国人收入更低了,但是在经济刺激支票的刺激之下,美国人依然能够顶着通胀顶着上涨的生活成本(↓图)疯狂消费。可能是天上掉下来的钱花起来感觉太好了,以至于消费习惯改不过来了,就好像吃救济感觉太好了以至于不再愿意工作了。
2021年美国人的生活成本全面上升了。而下降幅度最大的支出是现金捐款(cash contribution),疫情之下,不那么慷慨也情有可原。
结合之前所述的两点,美国当前的高通胀一点都不奇怪:缺货,印钱,愿意消费。
但问题是美国的制造业和服务业都没有要好好恢复的迹象,反而美国媒体一直在讲的卡车司机短缺从数据上却无法得到支持,交通和仓储就业是恢复最快已经有了额外增长的部门,相对而言不应该是经济复苏的短板。零售也强劲到将库存压到史低甚至出现短缺的程度,但矛盾的是零售就业也确实没有恢复,可能的情况是,计件的销售额因员工不足有所下降,但计价的销售额因为物价上涨反而有较高提升。
考虑到还有海量的钱在空转,华尔街要求控制通胀的迫切心情非常可以理解,现金拿在手里就要顶着5%(实际资产端的通胀比5%还要高好几倍)的通胀,眼睁睁看着海量的钱极速贬值,想想就难受。
对于我们,我们需要警惕的是美国消费者的信心会崩成什么样子,他们一旦心态崩了,这本就匪夷所思的消费热情就会立即降到冰点,那已全力开动的产能就会被大量浪费,过剩的商品也会导致价格崩跌。
其实这一波美国的通胀,我真心觉得我们无论怎么配合都处理不了了,除非美国能够把劳动参与率提起来,把宅在家里的人都赶去办公室,否则就算有中国寄来的礼物买,也没有美国本地的包装盒装礼物,礼物依然难以送达。
美国的货币乘数不提起来那就得发天文数字的钱(虽然万亿已经很天文了)。要提货币乘数就要美国人多买美国货多享受美国人的服务,要多买美国货美国服务,美国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就得赶紧恢复。不然打工人赚钱的速度比不上资本家吸收财富的速度,导致民间通缩,顶层通胀,大家都不敢花钱,美国政府又没有信用发钱,美联储又没有货币政策工具去使用,萧条就来咯。
哦,还有疫情阻滞生产和服务恢复啊?那能怪谁呢?怪“自由民主”?不能吧?
驴更完了。驴并没有鸽。
现阶段导致美国通胀居高不下的所有问题都不是短期内可以解决的。
首先,
过于泛滥的货币,炒高了能源和原物料的价格。
而今年各国绿能发电量因为异常气候大幅缩减,进一步推高了全球发电企业对传统化石能源的需求。
其次,
是印度,越南等国糟糕的疫情状况,导致全球产业链对中国的过度依赖。
而中国近期的限电及电价上浮的政策,会引发出口商品的价格上涨。
三,
是欧美自疫情复苏后的需求推高了全球航运价格直线上升。
四,
是严格的移民政策,使美国长期依赖移民从事的运输业受到影响。
港口工人和货运司机的短缺,使美国的物流运转极度拥堵,商品供给不足让通胀雪上加霜。
这其中,
货币政策无解
尽管美联储会议纪要已经计划从十一月中旬或是十二月开始减少投放货币的规模,但相对于每月1200亿的总量来看,150亿这个数额明显偏小,昨天美股的反弹也证明了市场根本不在乎。
这是美联储逆回购规模图表
存在美联储逆回购账户里的钱,就是各金融机构的闲置资金,这个资金的规模已经联创历史新高,达到了1.36万亿美元。
也就是说美国的金融机构,宁愿把这个规模的资金交给美联储吃那0.05的利息,也找不到合适的投资标的去进行投资了。
能源无解
电力的需求,加之北半球马上要进入取暖季,所以直到明年结束供暖之前,煤,石油和天然气价格的上涨趋势,都不可能得到实质性的缓解。
这其中,石油价格对严重依赖汽车出行的美国格外重要。本来美国是世界上主要的产油国之一,石油基本可以做到自给自足。
但去年的一波原油大跌,让美国国内成本较高的页岩油行业损失惨重,大批页岩油生产商倒闭,所以想要短期内增加产能平抑油价,也是比较困难的。
供应链无解
这其实是能源价格上涨引发的连带反应。
主要依靠燃煤发电的发展中国家,很难保证为自己即将恢复的工业生产提供足够的电力。
而且,即便通过高价购买能源,保证了工业的电力供应。那么能源及原材料上涨的成本也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物流拥堵无解
拜登最新民调已经跌落至38%,其中最为选民诟病的政策之一,就是其糟糕的移民政策。逆民意而推动开放的移民政策,它是万万不敢的。
所以美国港口拥堵的问题还将一直持续下去。
现在拜登唯一有希望降低通胀的手段,就是取消对中国商品的关税。
所以,模糊搁置疫情起源调查,释放孟晚舟,都是它试图与中国沟通所释放的信号。
只是为了堵共和党的嘴,它还不得不在沟通的同时,继续保持对华的表面强硬。
这无疑会拖慢谈判的进程。
现在的拜登和美联储,不过是还在靠着美国较为旺盛的就业市场,4.8%的失业率在死撑着货币宽松政策。
但九月非农数据大幅度的不及预期,已经部分预示着美国经济复苏的顶点。
尽管美联储缩表的每一步都小心谨慎,生怕引发任何市场的大规模波动。
但在目前全球各国央行开始陆续加息的大环境下,美联储想要像其计划的一样,把加息时间表拖到2023年,基本是不可能了。
是泡沫,总会破的。
补充
通胀是全球性的
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价格的上涨,不仅带来了工业品价格的上升,也影响着农膜和化肥的价格走势。
国内的食品价格会受到极大的冲击。
国内民众的日常消费中,食品支出终究还是占据着最大的比例。
现在的CPI涨不上去,是受了暴跌的猪肉价格影响。
但猪肉价格终究是周期性的,
吃完这一波便宜的,遭罪的日子就不远了。
转载自财联社
真不是闹着玩儿的......
美国9月份城市消费者价格指数(CPI-U)同比上涨5.4%,略高于市场预期5.3%,也高于8月的CPI-U同比涨幅5.3%,显示美国经济面临着持续的通胀压力。
CPI-U作为反映了占到美国总人口93%的城市消费群体的消费模式,是衡量通胀情况的一项重要指标。
市场的反应也较为强烈。CPI公布后,黄金立即跳水,一度下破1760美元/盎司,不过之后很快拉升到了1770美元/盎司。另外美股期指、美元指数在美国CPI公布后也剧烈波动,但在美股开盘后市场对CPI超预期的担忧情绪有所回落,美股小幅高开,纳指领涨0.5%。
同比来看,波动性较大的食物和能源助推了CPI涨幅。
能源的CPI-U同比上涨了24.8%,食品同比上涨了4.6%。扣除波动性较大的食品和能源后,CPI-U同比上涨了4.0%,与8月的同比涨幅持平。
9月的季节性因素调整,食品和住房的CPI-U的涨幅推动了环比涨幅。
其中,食品方面CPI-U环比上涨0.9%,居家饮食环比上涨1.2%,肉类环比上涨3.3%。能源方面环比上涨1.3%,其中汽油环比上涨1.2%,石油环比上涨3.9%。
扣除食品和能源后,9月的CPI-U环比上涨了0.2%,略高于8月的环比涨幅0.1%。与住房的CPI-U一样, 9月,新车、家庭装修和运营以及机动车保险的价格指数也有所上升。相反,飞机票价、服装、二手车和卡车的CPI-U在9月都有所下降。
供应链压力可能使得通胀持续更长时间。
疫情之下,全球供应链仍待恢复。在美国,供应链的中断导致一些商品的库存非常低,货物要么延迟到达,要么根本无法到达,这使美国企业缺少从运动鞋到半导体的许多产品。
9月底,美联储就在发达国家央行中率先释放了缩债信号,还在经济预测中上调了2021年的通胀预期。之后,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也一改之前“通胀是暂时的”观点,还表示,由于某些行业出现供应链瓶颈,价格上行的压力比预期的更大,通胀水平可能会在未来几个月持续维持在高位。
近来,能源价格的不断走高也是通胀上升的助推因素。
从年初至今,石油价格上涨了65%以上,天然气价格几乎上涨了一倍多。10月6日,美国天然气期货价格收于6.312美元/MMBtu,上涨9.5%,为2008年12月以来的最高近月结算价。
据国际能源及大宗商品价格评估机构阿格斯( Argus)报告显示,今年冬季欧洲和亚洲气温将低于历史平均水平,这或许还将加剧全球能源价格上涨。
美国汽油的价格也在飙升,在过去的一年里,每加仑无铅汽油的价格上涨了1美元以上,根据美国汽车协会(AAA)的数据,仅在上周,全国每加仑汽油的价格上涨了7美分,一度达到了3.27美元。
参考内容:
感谢大家的邀请,通胀问题永远是最难的....
这个问题有很多种回答的姿势,但我比较想用Inflation Nowcasting,和我自己的中国PPI Nowcasting Model....它们的结论是比较类似的
比较悲伤的是,这两个模型在今年面对供应链短缺的时候表现或多或少有所不佳....但没关系,我相信过一段时间它们就会重新有效。比较头疼的是,这个过一段时间,到底是过一个季度,还是过两个季度...我也不知道
首先,中国的PPI和美国的CPI很多时候会同时见顶或者见底
两个例外分别是2005年美国由于住房繁荣导致CPI里面的住宅分项增加。2018年由于油价上行,导致交通运输和能源分项增加。
所以理论上,预测美国CPI和中国的PPI,应该是类似的工作,只需要考虑会不会有一些其他扰动即可
CPI的Nowcasting非常简单,克利夫兰联储自己做了一个简陋的模型(但其实非常有效,比问卷还有效)
模型里面,10月份美国的通胀比9月份要高,但4季度的通胀比3季度要低,这等于说是美国通胀在11月份掉头。
这和很多大行的预测,甚至和联储的一些看法都有所出入。目前主流的观点是要等到2022年Q1甚至Q2之后才会缓解。
我自己用来看中国PPI的Nowcasting Model,其实结论和克利夫兰联储是一致的,但今年是这个模型少有的出错的一年,所以不得不承认,供应链对于通胀是有影响的
假定动力煤价格2000维持一个季度,油价100持续下去,如果没有供应链的问题,PPI也应该在10月份读数见顶。但由于这个模型让我错判了前几个月的PPI走势,我现在也不是很敢对它推心置腹。其实以前它真的挺好用的.....大部分拐点都可以读出来,然后用这个模型你也不需要去花心思解释说为什么PPI是个双顶,我看过无数奇特的解释。但实际上能用画图解决的问题就不用多写字...
所以我自己对10月份中美的通胀读数有一点信心,但4季度之后还是会继续相信Inflation is Transitionary
就我自己而言,我觉得PPI之所以这几个月比较高,其实已经说明了供应链出问题了。逻辑上说如果政策恢复正常,未来几个月预测和实际的拐点是应该趋同的。
那么只剩下最后一个问题,有没有可能这一次美国CPI里面的住宅,交运,原油分项在中国PPI见顶之后继续涨。
我觉得这个倒是非常之有可能,一方面住宅CPI趋势性非常强,疫情恢复后交运价格按道理来说是要涨的。所以其实也没错。
而在08年住宅泡沫破裂之前,美国住房CPI见顶的时候,一般都是PMI见底的时候,或者说,PMI和住房CPI在08年之前基本上没有同处高位过
所以逻辑上我们可能在等待以下事情次第发生
这怎么看,怎么不像是一个美丽新世界该有的样子
我看呐,赶紧把知乎那些边际效用论者的无人工厂送到美国去。
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供应链问题现在对美国的粮食供应和农民将作物从田里收获的能力构成威胁。
2021年10月12日路透社称,由于钢铁、橡胶等原材料的短缺,许多美国农民发现,自己的农业机械设备坏了,但找不到配件维修。
芝加哥农民戴尔·内辛拥有联合收割机,但他找不到任何备用轮胎。因此,这位伊利诺伊州的农民告诉他的收割人员,今年秋天不要在路旁开车,以免金属碎片损坏轮胎。
堪萨斯州的新农业供应公司恳求客户现在订购春耕零件。在爱荷华州,农民科德·霍鲁布每晚都把机器锁在谷仓里,因为小偷从当地的迪尔公司(DE)偷走了难以找到的拖拉机零件。[1]
CNH工业公司估计,从运费上涨到原材料价格上涨等供应链限制已经使公司损失了10亿美元。
疫情大流行中,钢铁、塑料、橡胶和其他原材料的供应滞后,零件缺乏迫使公司将一些工厂停车场变成存储停车场。在内布拉斯加州大岛的CNH联合工厂,数百个未完成的联合体放在外面,等待零件。
另外,不少农业机械制造商也找不到工人,一些工厂的工人缺口高达40%。[2]
在其他国家,疫情同样影响农业生产。
在越南,因疫情造成劳动力紧缺,不得不调集军队协助农民收割水稻;在巴西,罗布斯塔咖啡豆因缺人采摘,今年收割完成的日期比往年推迟了一个月。[3]
1.农机配件供应不足的原因在于疫情期间工厂运作不正常+库存被耗尽。
2.个别工人感染新冠就意味着劳动密集型工厂聚集性感染+工人病假离岗,进而导致生产线停滞,进而导致下游工厂因为原料短缺而停产。
在今年上半年,全球主要生产基地中东南亚基本正常生产,随着德尔塔疫情的扩散,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等地的工厂陷入停滞。
3.疫情导致全球范围内航运受阻,加速了全球供应链断裂。
4. 对美国机械化农业来说,机械出问题就意味着减产,如果不能很快恢复农机配件供应就意味着粮食短缺。
5.粮食是人类第一必需品,当其供给不足时,价格会上扬,上扬也得买。当其奇缺时,倾家荡产也得买。如果粮食减产10%,粮食价格可能上涨几倍。
由于几乎所有商品的生产都需要劳动力,粮价上涨会直接导致人工价格上涨,进而影响到所有工业品价格,所以粮价快速上涨会导致CPI快速上升。如果不能恢复供应链,即使加息也无法控制CPI增长。
6.随着疫情的久拖不决,新冠对经济的影响还在扩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