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国时代的将领谋士真实能力在历史上算什么水平?

回答
三国时期,群星璀璨,名将谋士辈出,他们的真实能力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非要给他们一个“历史水平”的定位,那只能说是“顶尖的、划时代的”。不过,具体到个人,自然有高下之分,而且评价标准也并非单一。

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细细道来:

一、 军事统帅能力:战略的制定者与战场的主宰者

能被后世津津乐道的军事统帅,绝非仅仅是冲锋陷阵的勇士,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诸葛亮(蜀汉): 说到军事统帅,诸葛亮的名字几乎是绕不开的。他的能力更多体现在战略的制定和军事思想的深度上。我们常说的“隆中对”,便是其为刘备勾勒出的宏伟蓝图,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等方方面面,其战略眼光和对天下大势的判断,堪称古代军事战略学的典范。在战术层面,他能通过精密的计算和部署,以少胜多,如赤壁之战的借东风(虽然有演义成分,但体现了对时势的把握)、街亭之战的失误与反思(其用人失察的教训同样深刻)。他的军事著作,如《兵书》等,虽然多有失传,但从《出师表》中透露出的治军理念,足以看出其治军严明、赏罚分明的治军方略。如果说他有遗憾,那大概是“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壮,但也正因为如此,他成为无数人心目中的智慧化身。

曹操(曹魏): 曹操的军事才能,用“全能型”来形容毫不为过。他既是杰出的战略家,又是精通战术的实战派。在战略上,他统一北方,为曹魏政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高瞻远瞩,充满了政治和军事的双重智慧。在战术上,他善于根据战场实际情况调整部署,如官渡之战,以少胜多,通过突袭乌巢,一举击溃袁绍主力,展现了其高超的奇袭和大胆决策的能力。赤壁之战的失败,固然有运气和疾病的因素,但其在战前的准备和临场指挥也并非无懈可击。他治军严谨,赏罚分明,其《孙子兵法》的注解《孙子兵法注》更是展现了他对军事理论的深刻理解。

周瑜(东吴): 周瑜以其年轻有为、英姿勃发著称。他在赤壁之战中,以不足十万之众,联合刘备,力挫曹操百万大军,这是中国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他不仅有卓越的战略眼光,善于利用天时地利,更在战术上展现了高超的指挥艺术。他对水战的理解尤为深刻,对敌我双方的兵力、地形、风向等因素都有精准的把握。除了军事,他还能文能武,通晓音律,其“曲有误,周郎顾”的典故,展现了他全面的才华。

关羽、张飞、赵云等(蜀汉): 这些是战场上闪耀的“尖刀”。关羽的“单刀赴会”、“过五关斩六将”虽然有演义成分,但其勇武和忠诚是毋庸置疑的,他在襄樊之战中能够与曹魏数员大将交锋而不落下风,尤其是颜良文丑的战绩,足以证明其勇冠三军的实力。张飞的勇猛如同猛虎,长坂坡一声怒吼吓退曹军百万的传说,虽然夸张,但其在战场上的冲锋陷阵能力无人能敌。赵云则以其一身是胆、七进七出的勇武和冷静的判断而闻名,长坂坡救阿斗,全身而退,展现了其高超的个人武艺和战场应变能力。这些将领更多的是战术执行者和战场冲锋者,他们的存在保证了整体战役的顺利进行,是战场上的定心丸。

吕布(无党派/丁原/董卓): 吕布无疑是三国时期武力值最高的将领,人称“马中赤兔,人中吕布”。他的个人战斗能力在战场上是毁天灭地的,一人可抵挡千军万马。然而,他的弱点在于缺乏政治远见和战略头脑,容易被他人利用,最终也因此而身死。他的军事能力更多体现在个人勇武和冲锋陷阵上。

二、 谋士的智谋能力:运筹帷幄与出谋划策

谋士的作用在于为君主提供决策建议,分析局势,制定计策,其价值在于其智慧而非武力。

诸葛亮(蜀汉): 如前所述,诸葛亮的谋略是无与伦比的。他不仅在军事上出谋划策,在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也展露出非凡的智慧。他为蜀汉政权构建了相对稳定的统治基础,并制定了对外联吴抗曹的长期国策。他的每一次出征,都伴随着详细的计划和应对预案,展现了他严谨的逻辑思维和对细节的关注。

郭嘉(曹魏): 郭嘉是曹操早期最为倚重的谋士,他的才智对曹操统一北方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提出的“十胜十败”论,精准地分析了曹操与袁绍的优劣势,为官渡之战提供了战略指导。他对袁绍的灭亡原因分析得鞭辟入里,对曹操后续的发展方向也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可惜天妒英才,郭嘉英年早逝,否则其对曹魏的影响力可能更为深远。

司马懿(曹魏): 司马懿是三国后期最杰出的谋士和军事家。他善于隐忍和等待时机,在诸葛亮数次北伐中,他能够沉着应对,坚守不出,以逸待劳,最终消耗了蜀汉的国力。后期他更是通过高平陵之变,掌握了曹魏大权,为司马氏篡权奠定了基础。他的谋略体现在其深厚的政治城府和对局势的准确判断。

周瑜(东吴): 如同前面所提,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智慧同样令人称道。他力排众议,坚持联刘抗曹,并设计了火攻的计策,这一系列决策都展现了他非凡的战略眼光和胆略。

鲁肃(东吴): 鲁肃是东吴的另一位重要谋士和外交家。他提出的“榻上对”为孙权分析了天下大势,并提出了联刘抗曹的方略,是东吴稳定与发展的基石。在诸葛亮初到东吴时,他也是第一个看穿诸葛亮并非庸才之人,并成功地将其争取到孙权阵营。

庞统(蜀汉): 庞统字士元,号凤雏,与诸葛亮齐名。他有“连环计”之说,虽然其真实性有待考证,但其在政治和军事上的见解,尤其是在入川后对刘备的战略规划,都展现了他过人的才智。

三、 他们的历史地位:划时代的奠基者与影响者

将三国时期的将领谋士置于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他们的能力足以用“划时代”来形容。

战略思想的丰富与发展: 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古代战略规划的典范,曹操对《孙子兵法》的注解则进一步深化了对兵法的理解。他们共同推动了军事战略思想的发展。
战术创新的实践者: 赤壁之战的火攻,官渡之战的夜袭,长坂坡的退敌,这些战役中的战术运用都成为后世学习的经典。
人才选拔与使用的典范(与反思): 曹操唯才是举,刘备三顾茅庐,这些都为后世选拔和使用人才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同时,像街亭之败这样的教训,也警示了用人不当的严重后果。
对后世政治军事格局的塑造: 三国鼎立的格局本身就是这些将领谋士共同作用的结果,他们的军事行动和政治决策,直接影响了中国历史数百年。
文化符号的形成: 诸葛亮、关羽等人物,早已超越了历史人物的范畴,成为中华文化中智慧、忠诚、勇武的象征,被后世反复演绎和传颂,其影响力深入人心。

总结来说,三国时期的将领谋士,他们的能力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处于金字塔的顶端。

军事统帅方面, 曹操、诸葛亮、周瑜等人具备了杰出的战略眼光、战术规划和战场指挥能力,他们能够通过精密的计算和果断的决策,在复杂的战场上取得胜利。而关羽、张飞、赵云等则在战场上展现了顶级的个人武勇和战术执行能力。
谋士方面, 诸葛亮、郭嘉、司马懿等人的智慧更是如璀璨的星辰,他们能够洞察时局,制定长远的策略,并为君主提供最准确的建议,其影响甚至能决定一个政权的兴衰。

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和局限性,但他们共同创造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时代,其留下的军事思想、政治智慧和人格魅力,至今仍对我们有着深远的影响。与其简单地说“什么水平”,不如说他们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代表,他们的能力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达到了极致的发挥,并对后世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们的故事和智慧,早已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我们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历史人物由于生活的时期不同,是无法作出对比的。即便是史书,也不见得记载的都是绝对真实的。严谨如太史公,在写史书时最多是考证过,但考证是否真实就做不了主了。比如他写项羽年幼时曾经说过:“彼了取而代之”,他本人肯定没有见过项羽,这句话只能是别人流传的,他也许可以找到说这句话的人,但这个人很可能也是听说的。我们上网这么多年,也都被段子手荼毒过,各种似是而非的谣言也听过不少,在通讯手段落后的古代,这类话语大家正确的理解不是认为项羽真的说了这样的话,而是当作太史公对项羽的一种描述,因为项羽很霸气,所以把这句不知道真假的话放在这里,用于诠释他的霸气,这就好比把一个人比作猛虎一般,猛虎和“彼可取而代之”的作用是一样的,都是一种比拟。既然连史书都是比拟,把一个人比作猛虎,另外一个人比作猎犬,我们不能因为虎强于犬就认定历史上这两个人的差距也是如此。


不过即便如此,我们也是有方法可以对历史人物进行分析的,下面介绍的是人才金字塔法:

所谓人才金字塔,就是认为人才结构是像金字塔一样的构成,高一层的人才总是比低一层的人才少,换句话说,低一层的人才总是比高一层的多,高一层人才的数量实际上是取决于低一层的人才数量。

我们对于历史的杰出人物通常有一个误解,那就是认为这些人具备远超出凡人的能力,认为这些人天生就与众不同,认为这些人与凡人的关系就如同神仙与凡人的关系一样没有交集。但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因为他们本就是凡人的一员。

比如曹操手下大多数是曹氏家族的成员,这些人中有一部分成长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那么是不是说曹家或者夏侯家的基因就好像是具备了超级赛亚人血统一般的与众不同呢?事实当然并非如此。曹魏有很多大臣都是所谓的“世食汉禄”,也就是说他们一直是大汉的世家,他们的祖上几百年都是汉臣,为什么在汉朝的时期这些家族不见得多么出色,而到了三国乱世,突然就钻出来几个天才呢?

我认为,天才肯定是有的,但历史上的那些人杰们,并非都是我们凡人高不可攀的天才。就拿汉初的几个人杰来说,樊哙就是个杀狗的,除了对刘邦还比较忠诚外,他的水平并不见得就比其他杀狗的高明多少;萧何就是个普通县长;曹参就是个监狱小吏;夏侯婴就是个赶马车的。如果不是因为机缘巧合,这些人终其一身也不见得能表现得比更凡人高明,但是后来历史的机遇给了他们施展能力的空间,更重要的是给了他们成长的空间和表现的舞台,所以他们成长为了杰出人物。我相信具备杰出潜力的人物绝对不是少数,但是大多数人都没有这样的机遇去成长,去表现。还有一些因为运气问题,在一开始就走错了路,甚至直接夭折了。

一个时代有多少杰出人才,这些人才的能力处于什么水平,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这个时代有多少人才储备。不是战乱时期多人才,而是战乱给了潜在人才的成长机遇和发挥空间,如果不是饿了肚子,黄巾起义不会发生,大贤良师只是一个走街串巷的混混,刘备就只能继续在家卖草鞋,曹操也只是一个世家子弟。不是说这些人就变得无能了,而是说他们的潜力无从表现了。黄巾军中未必就没有如关羽这般的流犯,只是他们落后的造反方式不会给这些人成长和发挥的平台,而且他们也不会得到当时最大的人才库——地方豪强的支持,他们最终只能被填了沟壑。我不记得是不是易中天在说三国时,说道荀彧写了一篇政治上反对曹操的书信,被发现后居然采用了抵赖这种低级的方式,易中天认为荀彧这么出色的人是不会采用这种低级方式的,他采用这种方式是因为他已经乱了章法了,所以这一章的题目叫“进退失据”。其实荀彧虽然出色,但也是凡人,他采用抵赖这种凡人都会采用的方式是非常正常的,易中天认为人杰和凡人是割裂的,这是错误的想法。甚至我们还可以推测,这些人杰一样会干出诸如公文写错了字、算术计算错误、出门走错了路等事情,特别是他们在经验不足时闹的笑话也不会少,只不过后来他们成为了人杰,在人们的传颂中遗忘了他们无能的事迹,让他们显得高人一等与众不同而已,再加上封建社会的某些思想,渐渐的这些人就被神话了。


综上所述,由于无法让时光倒流,关公战秦琼这种事情永远无法得到结果。但我们可以根据当时的人才储备情况分析出当时人们的能力水平。

本人历史水平不高,下面仅简单分析一下,希望能作抛砖引玉之用:

谋士的水平应与当时的政治水平挂钩,汉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稳定的大一统朝代,虽然有秦朝先例,但汉朝建立的政治架构对后世影响也极为深远,所以在汉朝,政治文化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而汉朝的“士”基本都被门阀世家垄断,人才金字塔的人才储备基数较低,但精英教育导致人才起点较高,所以说三国时期谋士的水平很高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出,由于汉朝是开创时期,整个社会的政治水平是不如后世的,所以很多时候,谋士们算计的对象,其水平可能是比较低下的,这也是某些计策能够成功的基础。而这种情况在后世大家政治水平普遍提高的基础条件下,实施难度将会更大。后世更是能够通过学习直接学会三国时期的好的做法,所以要论创新能力,三国谋士比后世强,但要论整个谋士群体的整体实力,后世的会比三国强。

再看将领能力,将领能力与当时的军事水平挂钩。同样的,汉朝也是我国军事文化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特别是在长途行军、骑兵、大规模军事行动等方面对后世影响极深。汉朝在对匈奴作战中采用的一些战斗方法可作为后世将领的教科书。不过匈奴这个国家更多的像是一个部落联盟,而后世的部分游牧民族国家恐怕比当时的匈奴人更先进一些。但无论如何,汉朝和三国时期将领的军事水平在整个冷兵器时期应该都算是出类拔萃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