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乐队真的需要贝斯手吗?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乐队里那个经常被忽视但又至关重要的角色——贝斯手。有人会问,乐队里真的离不开贝斯手吗?这个问题的答案,用我的话来说,就是:是,而且是非常需要。

我们先不谈什么高深的音乐理论,就从最直观的感受开始。想象一下,你听一首你很喜欢的歌,最开始脑子里浮现的是什么?可能是激昂的吉他riff,可能是穿透人心的鼓点,也可能是主唱的旋律。但你有没有注意到,在一首歌的背后,总有一个低沉而稳固的声音在默默地支撑着一切?那个就是贝斯。

1. 贝斯是乐队的基石和骨架

这可不是夸张。贝斯手的工作,很大程度上就是为整支乐队打下最坚实的地基。鼓提供了节奏的脉搏,而贝斯则在此之上勾勒出旋律和和声的轮廓。它就像建筑的钢筋混凝土,没有它,整个结构就会变得松散、摇摇欲坠。

连接鼓和旋律的桥梁: 贝斯在节奏上与鼓紧密结合,尤其是在低音鼓的重拍上,贝斯线往往会做出呼应,形成一个牢固的“节奏对”。同时,贝斯线又常常会与吉他或键盘的和弦走向相配合,将鼓的节奏“翻译”成音乐的和谐。没有贝斯,节奏和旋律之间的联系就会变得模糊不清,听起来就像是两部分音乐各自为战。
赋予音乐厚度和身体感: 那些让你不自觉地跟着摇摆的律动,很大程度上就是贝斯带来的。它占据了声音频谱的中低频区域,填补了鼓和吉他之间(有时是吉他高频或中频为主)的空白,让音乐听起来更饱满、更有“分量”。没有贝斯,音乐很容易显得单薄,缺乏那种触及听众身体的律动感。

2. 贝斯手是节奏和和声的“二当家”

虽然鼓手是节奏的绝对核心,但贝斯手对节奏的理解和驾驭同样至关重要。一个好的贝斯手,不仅能跟住鼓点,更能通过微妙的节奏变化和切分音,为音乐增添生命力。

律动的灵魂: 想象一下Funk音乐,你听到那些跳跃、充满弹性的贝斯line,是不是立刻就想跟着舞动?这就是贝斯手通过对节奏的精妙处理,直接与听众的身体产生共鸣。很多时候,贝斯线本身的节奏设计,比旋律本身更能抓住人。
和声的支撑和推动: 很多歌曲的和弦进行,尤其是根音(Root Note),都是由贝斯来演奏的。贝斯手不仅要弹对音,更要根据歌曲的情绪和发展,选择合适的音符来构成贝斯line,从而支撑起吉他或键盘的和声。有时,一个巧妙的经过音(Passing Tone)或是不在和弦上的音,都能让和声听起来更丰富、更有色彩。

3. 贝斯手的“看不见的贡献”

贝斯手最令人称道也最容易被忽视的,恰恰是它在音乐中扮演的“幕后英雄”的角色。

稳定性和一致性: 贝斯手通常是乐队中最稳定的一环。在现场演出中,鼓手可能会偶尔有些小失误,吉他手可能会有即兴发挥,但贝斯线通常需要保持相对的稳定和一致性,就像一根看不见的线,将所有元素牢牢地牵引在一起。
音乐性的“润滑剂”: 很多时候,吉他手在即兴Solo时,贝斯手的伴奏就变得尤为关键。一个懂得什么时候该“退”一步、什么时候该“补”上一脚的贝斯手,能让吉他Solo听起来更流畅、更具表现力。他们会根据吉他手的旋律走向,调整自己的贝斯line,形成一种默契的对话。
塑造音乐的情绪和氛围: 通过不同的音色、不同的演奏技巧(比如敲击奏法、滑音等),贝斯手也能极大地影响歌曲的情绪。一个沉重、缓慢的贝斯line可以营造出压抑或庄重的氛围,而一个轻快、跳跃的贝斯line则能带来愉悦和活力。

那么,有没有乐队可以没有贝斯手?

理论上讲,任何乐队都可以尝试没有贝斯手,但你最终得到的,很可能就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那种“乐队”。

纯器乐的“简化版”: 如果你去掉贝斯,就剩下鼓和吉他(可能还有键盘)。这当然是一种音乐形式,比如一些早期摇滚乐、或者一些实验性音乐。但这种组合往往会缺乏中低频的支撑,声音听起来会比较“尖”。
依赖其他乐器弥补: 有些乐队会依靠键盘的低音部分来弥补贝斯的功能。但这通常需要非常巧妙的编排,而且键盘的低音听起来和真正的贝斯还是有区别的,前者更像“铺垫”,后者更具“律动感”。
歌曲的结构会受限: 很多歌曲的创作,贝斯线本身就是歌曲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贝斯,可能意味着你只能写一些更简单的、对低频依赖不强的歌曲。

总结一下:

乐队的魅力在于各司其职又彼此融合。贝斯手就像是乐队的“压舱石”和“灵魂伴侣”。他用最沉稳、最深沉的声音,连接着节奏与旋律,支撑着和声与律动,塑造着音乐的骨架和血肉。没有贝斯,你的音乐可能会失去那份触动人心的力量,那份让你不由自主跟着摇摆的“身体感”,那份在万千声音中稳定而可靠的基石。

所以,下次当你沉醉于一首好歌时,不妨留心一下那个低沉而坚实的贝斯line。它可能不像吉他那样耀眼,不像主唱那样直接,但它一定是乐队不可或缺的、最坚实的后盾。有了贝斯,乐队的音乐才能真正地“站起来”,并且让你感受到那份深入骨髓的律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15.05.02更新========

下面有同学在评论里说想听一下低切以后的曲子的对比,所以就随手做了几个视频,大家感受一下有和没有贝斯的区别。因为我担心版权问题所以所有的曲子都不是完整版,只节选其中一部分。也请不要把这些视频文章转到其他地方,谢谢!

1. Time Won't Wait —— Jamiroquai

这个是以1:23为分界,前面是原曲,后半部分则是低切了345Hz以下后的曲子。

自己不是很喜欢低切这个办法,因为就像

@凌世昊

说的一样,低切会把底鼓也一并切了。而且这首曲子的贝斯的频率比较高,切到345Hz还是能隐约听到一些,不过不能再往上切了,再往上就会切到人声了。不过贝斯已经很不明显就是了。

这是一首Disco,贝斯主要是带动节奏的,对比前后你会发现前面有很强的律动感,后面只有节奏感而身体的感受到的律动明显就弱了。

Time won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aiz7dOC0YMU/

2. Virgo —— Wayne Shorter

这就是我在原文中提到的慢速Ballad,一样是以1:12为界,前半部分有贝斯,后半部分没贝斯。

这个是采用Mute分轨的方法,因为低切对其他乐器也会有一定的影响,但是Mute的话就不会干扰其他乐器,这样对比就更公平一些。你会发现前面部分节奏感比较明显,后面则十分松散,而且总感觉音乐下面空空的,所谓基础不牢就是这个样子的。

Virgo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XJfHD4rnz3Y/

3. Yardbird Suit —— Charlie Parker

这个视频开始有些噪音,实在是抱歉,因为Sax部分是自己做的,那个音源SaxLab2会有沙沙声,我也不知道怎么办。

这个也是Mute贝斯的方法,前面有Bass,后面没Bass。后面你会明显感觉到,没有贝斯轨以后,听起来Sax和钢琴的节奏都是感觉有些不准的,但是实际上两次播放的Sax和钢琴都是一样的,只是没了贝斯而已。

Yardbirdsuit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sc7bKTO4Ozg/

4. 七里香 —— 周杰伦

你们可能会说为啥都是国外的这些没听过的曲子,好,那我找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

这是很久以前下载的一个扒带版本,扒带出自哪里我有些忘了,如果有知友找到了记得在下面告诉我一下,谢谢!

也是采用Mute法,前面有Bass,后面没贝斯,区别挺大吧?感觉没了贝斯整体都没那么饱满了,编曲的档次就刷刷地往下掉。

qilixiang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u-GJduNqYcw/

5. Butterfly —— 和田光司

这是我自己两年前的一个扒带,比较粗糙,混音有些问题,不过将就听一听啦!

这个是Mute法,不过不再是前后对比,而是随机在乐曲中Mute掉贝斯,你会发现突然Mute掉bass的地方很明显,整个曲子立马就“薄”了,整个曲子是飘在天上的,编曲档次也刷刷地掉。不得不说摇滚这种曲风和Jazz一样,没贝斯根本玩不了!

Butterfly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QMJOxb758rE/

6. Beat it —— Michael Jackson

这首曲子里贝斯音量是最大的。所以采用了更极端一些的做法,虽然也是Mute分轨法,不过是每两小节AB对比的方法,A句都是没贝斯的,B句都是带贝斯的。 听完这个你会更清楚地发现,没贝斯的A句听起来永远没有有贝斯的B句那么爽。

Beat it bass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gNnwJQuucYk/


==========原答案===========

啊哈哈哈,真的不是来黑贝斯手的么?

楼上说的很对,如果一首funk没了bass,一首jazz ballad没了贝斯,一首bebop没了贝斯,一首凡是和爵士沾边的东西,一旦你bypass了贝斯,等主奏乐器开始solo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根本不知道拍子在哪里……233333

另外,通常一首歌里,最响的部分除了人声就是贝斯了,听不见只是因为音区太低,但是从音量上来说,贝斯是很突出的,而且在许多风格,比如上面提到的那些,还有电子中,贝斯的音量通常是最大的。比如你随便找一首电子乐,把300Hz以下低切了,你就会发现听起来根本软绵绵的,非常搞笑。

刚刚顺手切了一首46速度的Ballad的bass,不行了我再去笑一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乐队里那个经常被忽视但又至关重要的角色——贝斯手。有人会问,乐队里真的离不开贝斯手吗?这个问题的答案,用我的话来说,就是:是,而且是非常需要。我们先不谈什么高深的音乐理论,就从最直观的感受开始。想象一下,你听一首你很喜欢的歌,最开始脑子里浮现的是什么?可能是激昂的吉他riff,可能是.............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不是随便拉几个人凑一块儿就能叫“乐队”那么简单。想想看,街边卖唱的,或者朋友聚会时一起玩玩音乐的,他们严格意义上也不能算我们通常理解的“乐队”。首先,咱们得弄明白“乐队”这个词到底承载了什么。它不仅仅是几个人拿着乐器聚在一起。一个真正的乐队,通常包含了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1. 共同.............
  • 回答
    关于《乐队的夏天2》第13期五条人排名第一复活这件事,确实挺有意思的,也引发了不少讨论。有人惊呼“五条人真的有五条命吗?”,这话倒不是说他们真的有什么超能力,而是对他们多次“绝境逢生”的一种形象说法。先来捋一捋五条人在《乐夏2》这个节目里的“命途多舛”:第一次“死亡”与复活:在节目初期,五条人因为其.............
  • 回答
    不懂乐理,真的寸步难行吗?这真是一个让无数音乐爱好者,特别是那些凭着一腔热血和天赋摸索前行的朋友们,内心深处反复叩问的问题。尤其是当你看到那些能随口哼唱出复杂旋律,或者信手写出动听乐章的人,总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别人是不是都有我不知道的秘籍”的恍惚感。那么,不会乐理,究竟是不是音乐世界里的一道“硬伤.............
  • 回答
    “娱乐至死”、“奶头乐”——这几个词如今在网络上出现的频率高得惊人,仿佛一夜之间,大家对“资本的谎言”醍醐灌顶,幡然醒悟。这阵势,足以让人怀疑,是不是真的有那么多人已经拨开了迷雾,看穿了那些包装得光鲜亮丽、实则空洞无物的文化产品背后隐藏的真相?说实话,我看到这些论调时,内心是复杂的。一方面,我能理解.............
  • 回答
    关于班得瑞乐团(Bandari)是否存在这个问题,答案是:是的,班得瑞乐团是真实存在的。不过,要详细讲述,我们得先澄清一个重要的点:很多人印象中那种在大自然背景下演奏轻柔舒缓音乐的“班得瑞”,更像是一个音乐概念或风格,而非一个长期固定成员、并且在实体场景中频繁演出的乐队。班得瑞乐团的诞生与风格:班得.............
  • 回答
    关于凯文·乐福(Kevin Love)和骑士队友关系不和的说法,这绝对是一个大家津津乐道,也相当复杂的话题。要把事情说清楚,得从几个关键时间点和事件说起,而且需要一点点“翻译”才能理解其中的细节。故事的开端:2014年,三巨头组建一切的起点是2014年的夏天,骑士队通过交易得到了凯文·乐福,与勒布朗.............
  • 回答
    .......
  • 回答
    关于“羊毛毡戳戳乐对手残党真的友好吗?”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相当友好,但也有那么点儿“讲究”!让我跟你好好聊聊。首先,你说的“手残党”,我太懂了!就是那种感觉自己的手跟自己不是一条心,做个简单的手工都可能变“灾难现场”的人,对吧?哈哈。羊毛毡戳戳乐,它的核心原理就是利用一种带倒刺的戳针,反复戳刺蓬.............
  • 回答
    国产积木和乐高之间到底谁更胜一筹?这个问题在很多积木玩家心里都盘旋过,尤其是看着自家孩子玩着五颜六色的积木,价格差异却不小的时候,难免会生出这样的疑问。简单粗暴地说“国产积木质量不如乐高”,其实有点太笼统了。就像问“国产车好不好开”,你总得区分一下是哪个牌子,是什么价位的车吧?国产积木市场非常庞大,.............
  • 回答
    .......
  • 回答
    要说《轻音少女》这部番,对于我们这些真正摸过乐器、组过乐队的人来说,那感觉可就复杂了。不是说不好,也不是说神化,就是一种挺微妙的、带点怀念又带点批判性的情感。首先,最直观也是最容易引起共鸣的,就是那种“玩音乐的快乐”。你看她们几个在那儿嘻嘻哈哈地讨论乐器、练习、犯错、然后又因为一次成功的合奏而激动不.............
  • 回答
    关于“犹太人是否优秀”和“犹太凯乐其计划”的说法,我们首先需要澄清概念,并认识到这些说法往往带有偏见和误导性。关于“犹太人是否优秀”的说法: 何为“优秀”? “优秀”是一个非常主观且复杂的词汇。如果我们将“优秀”定义为在某些领域取得突出成就,例如科学、艺术、文学、商业、学术等,那么确实可以看到许.............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当然有!而且,坦白说,我认识的很多读研的人,动力里“喜欢科研”这一项,占的比重还挺大的。有时候,甚至比“找个好工作”的念头还要纯粹。不过,你说“乐趣在哪”?这问题问得真好,因为科研的乐趣,不像看电影、玩游戏那么直观,它有点像一个挖宝的过程,藏得很深,需要你花时间、耐心去发掘。为什么有人是因为喜欢科研.............
  • 回答
    这问题,我跟你一样,心里也琢磨了挺久。看着市面上琳琅满目的“教育机器人”,从乐高VEX到各种国产的,名字听起来都挺高大上,家长们也都希望孩子能从中“学点啥”,为未来打下基础。但说实话,是不是真能“对孩子未来有帮助”,这事儿得分好几头看。首先,得明确“教育机器人”这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很多时候,打着“教.............
  • 回答
    这事儿啊,老实说,是真的。而且,这事儿在我周围,或者说在我了解的圈子里,太常见了。你想啊,咱们现在接触音乐的途径可多了。以前可能得有人手把手教,或者得捧着厚厚的乐理书啃。但现在呢?随便打开一个音乐软件,里面各种音色、节奏、效果器都给你调好了,你点点鼠标,拉拉滑块,就能做出挺有模有样的东西。那么,不懂.............
  • 回答
    .......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